吸积率论文-杜璞

吸积率论文-杜璞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积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动星系核,吸积率

吸积率论文文献综述

杜璞[1](2017)在《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反响映射监测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汇报在丽江2.4米望远镜上开展的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最新反响映射监测进展,以及接下来观测计划。(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张旭,张雄[2](2016)在《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相关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喷流的形成与黑洞吸积向来密不可分。分析黑洞吸积率与其喷流能量的相关性对研究黑洞内部结构以及喷流形成的具体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了24个数据源,这些源包含了13个射电选BLLac天体(RBL)和11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通过样本数据研究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以及γ射线流量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4个活动类星体的吸积率与喷流能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与Allen等得出的结论相同;(2)射电选BLLac天体与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喷流能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3)射电选BLLac天体的吸积率与γ射线流量密度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吸积率与γ射线流量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喷流能量不仅与黑洞质量有关,同时也很可能与黑洞的吸积存在关系。黑洞喷流的形成很可能是黑洞质量与吸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王建民[3](2015)在《极高吸积率状态下的黑洞吸积系统的观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uper-Eddington accretion onto black holes remains mysterious.We have completed3 years of campaign of monitoring about 30 candidates of super-Eddington accreting active galactic nuclei through the Chinese Lijiang 2.4m telescope.Four fundamental(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5-10-19)

徐云冰,易庭丰[4](2014)在《两类Seyfert星系的黑洞质量与吸积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89个Seyfert星系样本,利用反响映射法和恒星弥散速度法计算了Seyfert星系的黑洞质量,分别研究了Seyfert 1和Seyfert 2星系的黑洞质量与吸积率、热光度和红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Seyfert 1星系的黑洞质量与吸积率、热光度和红移之间具有强相关性,Seyfert 2星系的黑洞质量与吸积率之间具有弱的负相关性,与热光度和红移之间具有弱相关性.两类Seyfert星系的区别除了源于吸积盘倾角不同外,还可能与星系的环境、演化和星系核的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方娜[5](2011)在《磁化分层原行星盘中不定期爆发的高吸积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星云理论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太阳系起源理论。星际气体云因为引力塌缩或者邻近超新星爆发带来的压力等导致从内而外的收缩,分子云核的坍缩形成了原恒星,为保证角动量守恒,外围转动的星云绕原恒星运动并且越来越快,物质向中平面沉降,星云结构变得越来越平,最终形成“原恒星+盘”的结构。中心的原恒星继续从盘中吸积物质演化成现在的太阳;盘中气体-尘埃的结块、沉降、积聚,慢慢演化形成绕太阳运动的大小天体。这种盘结构孕育着行星的成长,所以太阳星云也叫做原行星盘。原行星盘是围绕着恒星运动的一种吸积盘。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可以从吸积盘的理论基础出发,构建更为实际的原行星盘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其演化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解释太阳系已有的观测,也可以预测未来的现象。数值计算原行星盘的演化,最主要的参数有面密度,吸积率,粘滞系数,温度,Q参数等。本文数值计算磁化分层原行星盘的吸积率变化得出结论从而解释一些天文现象。采用全粘滞盘的均匀粘滞,在数值模拟太阳星云演化过程中,似乎错过了很多信息和漏掉了些重要的结果。1996年,金立平教授第一次提出了磁化分层原行星盘结构,解释“dead-zone”的存在:盘子中间区域(InR)的靠近中平面的气体,比较冷而不能被热电离并且比较厚而不能被宇宙射线穿透,气体电离度很低,磁旋转不稳(MRI)不足以维持,此区域粘滞α较低;InR的表面区域及盘子的外部区域,由于气体稀疏可以被宇宙射线穿透,电离度足以维持MRI;盘子的内部区域(IR)温度大于800K,由于热电离,MRI能被维持。Armitage在2001年,运用磁化分层盘模型来描述原行星盘,考虑在1AU半径附近的宁静层局部GI触发来传输角动量,模拟粘滞系数α,发现吸积率会出现不定期的高吸积率爆发。这就导致了在年轻恒星天体中会出现重复性的强烈的质量外流。这种吸积模式应该出现在原行星盘演化的早期大约小于1百万年,那么在分层盘中很多年轻的主序星早期的平均吸积率较低,由此得出:当盘子的规模尺度远远超过最小质量太阳星云的时候(演化时间约几百万年),分层盘的盘子质量比粘滞盘的盘子质量要大10倍左右,大部分的多余质量将会积聚在半径1AU附近的宁静层。分层盘宁静层的粘滞较小,低质量行星的迁移率在分层盘的外部边缘减小,这也增加了巨行星是在半径1-3AU区域形成的可能性。本文在Armitage(2001年)的工作基础上,对磁化分层原行星盘中的内边界吸积率进行研究。主要创新点有:1)在分层盘模型中,考虑全局GI来传输角动量。本文认为一旦盘子任意半径处的面密度大于临界值,GI就会出现;然后整个盘子都处于高粘滞状态,具有大α值。与大半径处局部处理的机制相比,全局处理的方法增加了GI出现的几率。2)不同的非均匀粘滞处理方法。GI出现时,本文设定粘滞参数为0.02;而局部处理的方法认为引力引起的粘滞参数与局部面密度的大小有关。GI消退时,本文有较复杂的α值,与Armitage采用的定值参数是有差别的。所以,低值吸积率是平稳的变化而不是趋于一个稳定值。本文认为盘子外面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流入环(?)_(infall)加到盘子上,盘子从质量为零演化到稳定状态或者稳态有限循环状态。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运用全局GI触发机制及非均匀粘滞,来求数值解物质被吸积到原恒星上的吸积率(内边界吸积率)。质量流入设定的值在一定的范围时,数值结果也会出现高吸积率不定期爆发的现象:GI出现时对应着的峰值约3×10~(-6)M_⊙yr~(-10,GI消退时对应着的低值约10~(-10)M_⊙yr~(-1),两者交替出现。这种爆发现象正好解释了年轻恒星会频繁地周期性地出现向外质量喷流,正如观测的“脉冲”。计算得出爆发持续的时间约10~3yr,这个时间比局部的结果10~4yr要小,与猎户FU型星体的质量喷流的观测进行比较,本文的结果更符合一些。实际上,质量流入的大小影响着爆发持续以及再次出现的时间。一般地,质量流入设定的值越小,爆发持续的时间越短,峰值图像越尖锐,再次出现的时间越长。另外,在磁化分层原行星盘的宁静层区域,迁移率降低,大质量行星有一定的时间与盘子相互作用而产生较大的离心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5-01)

王金,张江水,郭仟[6](2010)在《水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超脉泽辐射( 各向同性光度超过 10 个太阳光度) 通常在星系中心最内部的核区( 小于几个秒差距) 被发现,因而活动星系核被认为是其唯一的能量源。同其它没有检测到水脉泽辐射的活动星系核相比,水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可能隐含着某种或某些特殊性质。基于此我们调研了已经公开发表的所有水脉泽源的 X 射线观测情况,得到了一个有 X 射线观测研究结果的子样本( 39 个源) 。由它们的 X 射线光度以及估算的黑洞质量,导出了它们的无量纲吸积率( logL2-10keV /LEdd,其中 L2-10keV和 LEdd分别是 2 - 10keV 的固有光度和爱丁顿光度) ; 与距离范围相当的、没有检测到水脉泽的活动星系核样本相比,发现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有较高的吸积率。进一步分析比较这两个活动星系核样本的质量吸积率,也发现类似的趋势。此外,为了探索吸积率和水脉泽辐射间可能的内在联系,我们对它们的脉泽光度和吸积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张江红,李咏波,方文惠,张雄[7](2009)在《活动星系核的演化与吸积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是类星体演化的重要参数,通过叁种方法计算了405个类星体和Seyfert星系样本的中心黑洞质量,并分析了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的分布,进而验证了:1.类星体-Seyfert星系的演化序列;2.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BL Lac天体-射电星系(RG)的演化序列。(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鲍玉英,张雄,陈洛恩,张皓晶,彭朝阳[8](2008)在《活动星系核中黑洞质量和吸积率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是活动星系核演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反响映射法计算了172个类星体和Seyfert星系样本的中心黑洞质量,并分析了中心黑洞的质量、红移、爱丁顿吸积率的分布,进而验证了从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的演化.(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孟祥存[9](2005)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临界吸积率与金属丰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碳氧白矮星可以通过洛希瓣物质交流或者通过星风从其伴星吸积物质,从而增加自身质量,最终由于不稳定的热核燃烧而发生Ia型超新星爆炸。本文介绍了有关Ia型超新星的发展及现状,特别是详细介绍了有关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模型和爆炸模型。在各种前身星模型中最流行的是单简并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模型,但此模型的吸积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吸积率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通过AGB星研究了此临界吸积率和金属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此临界吸积率不但是核质量的函数,同时还是金属丰富的函数,但金属丰度的影响比核质量的影响要小。尽管如此,我们的计算结果对有关Ia型超新星诞生率的大样本计算还是非常有用的,至少可以给以前的结果提供一个修正。我们还发现,对于给定的核质量而言,AGB星的光度是弥散的,初始质量大的恒星具有较大的光度,这与前人发现的AGB星的光度仅由核质量决定是不同的。我们还尝试着给出一个有关AGB星的新的定义,即可以将热脉动AGB星称做相似AGB星,把恒星是否经历氢的第二次点燃看作恒星是否处于相似AGB的判据,因为在氢的第二次点燃之后,AGB星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结构:一个简并的碳氧核上面覆盖着两层很薄的燃烧壳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5-05-01)

吴学兵[10](2004)在《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与吸积率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1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AGN Picture?Supermassive black hole?Accretion disk?Broad line region?Dusty torus?Narrow(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吸积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喷流的形成与黑洞吸积向来密不可分。分析黑洞吸积率与其喷流能量的相关性对研究黑洞内部结构以及喷流形成的具体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了24个数据源,这些源包含了13个射电选BLLac天体(RBL)和11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通过样本数据研究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以及γ射线流量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4个活动类星体的吸积率与喷流能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与Allen等得出的结论相同;(2)射电选BLLac天体与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喷流能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3)射电选BLLac天体的吸积率与γ射线流量密度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吸积率与γ射线流量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喷流能量不仅与黑洞质量有关,同时也很可能与黑洞的吸积存在关系。黑洞喷流的形成很可能是黑洞质量与吸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积率论文参考文献

[1].杜璞.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反响映射监测进展[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2].张旭,张雄.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相关性讨论[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6

[3].王建民.极高吸积率状态下的黑洞吸积系统的观测(英文)[C].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5

[4].徐云冰,易庭丰.两类Seyfert星系的黑洞质量与吸积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方娜.磁化分层原行星盘中不定期爆发的高吸积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王金,张江水,郭仟.水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率(英文)[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0

[7].张江红,李咏波,方文惠,张雄.活动星系核的演化与吸积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鲍玉英,张雄,陈洛恩,张皓晶,彭朝阳.活动星系核中黑洞质量和吸积率分布研究[J].天文学报.2008

[9].孟祥存.Ia型超新星前身星临界吸积率与金属丰度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

[10].吴学兵.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与吸积率研究(英文)[C].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标签:;  ;  

吸积率论文-杜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