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内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蛋白激酶CK2,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
细胞内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顾岚,陈颖,周仁民,林琼[1](2019)在《CK2介导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诱导人胃腺癌上皮细胞内IL-8表达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K2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蛋白诱导人胃腺癌上皮细胞(AGS)中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AGS细胞,依据CagA蛋白加入与否分为S1组(加入CagA蛋白)、S2组(未加入CagA蛋白);依据是否转染或加入p65 siRNA、CagA分为A1组(未转染p65 siRNA且未加入CagA)、A2组(转染p65 siRNA但未加入CagA)、A3组(未转染p65 siRNA但加入CagA)、A4组(转染p65siRNA且加入CagA);依据芹菜素(apigenin)、CagA加入与否分为B1组(未加入apigenin和CagA)、B2组(加入apigenin但未加入CagA)、B3组(未加入apigenin但加入CagA)、B4组(加入apigenin和CagA)。根据p65 siRNA转染情况分为A组(转染ConsiRAN但未转染p65 siRNA)、B组(转染p65 siRNA但未转染ConsiRAN);将加入CagA蛋白0、20 min时的细胞分为C组、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8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β-actin、p65和p65-p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相对荧光强度。结果 S1组AGS细胞中IL-8蛋白的表达水平为(871.25±12.89)pg/ml,高于S2组的(119.00±12.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细胞的IL-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4组细胞的IL-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3组(P﹤0.01)。B组细胞的p65蛋白表达水平低于A组。B1组和B2组细胞的IL-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4组细胞的IL-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细胞的p65-p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组,B4组细胞的p65-p蛋白表达水平低于B3组。B1组和B2组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4组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水平明显低于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K2可能参与了CagA诱导AGS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激活及IL-8表达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22期)
张云[2](2019)在《细菌毒素类似孔道形成蛋白调控细胞内吞溶酶体的功能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系统对于界定细胞与环境的边界及维持细胞内活动的区域化是必需的。膜蛋白是细胞膜执行众多功能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参与者。经典的膜蛋白如膜受体、离子通道以及转运体等在合成后直接被运往并整合到特定的细胞膜区域。另一方面,"非经典"的孔道形成蛋白(PFPs)通常是以分泌的,水溶性的单体形式存在,但特定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的构象改变而能够在膜上形成不同大小(2-50 nm)的跨膜孔道。除了目前比较明确的孔道形成蛋白在细胞死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孔道形成蛋白在生物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生理病理功能。气单胞菌溶素aerolysin属于典型的细菌分泌的β桶状孔道形成毒素。包含aerolysin跨膜结构域的蛋白质称为气单胞菌溶素类似蛋白(ALPs),目前在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动植物中发现的ALPs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关于宿主来源的ALPs的功能和机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始期"。前期研究中我们以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为研究对象,在其皮肤分泌物中鉴定到一个由ALP(BmALP1)和叁叶因子(BmTFF3)组成的复合物蛋白,将其命名为βγ-CAT。研究进一步揭示细胞膜脂筏中的酸性糖鞘脂(神经节苷脂或硫糖脂)可与βγ-CAT相互作用进而介导了其内吞入胞。药理学阻断或RNA干扰降低细胞膜表面酸性糖鞘脂含量后会显着抑制βγ-CAT的上膜、寡聚化、入胞及活性,而当细胞重新获取这些酸性糖鞘脂后,βγ-CAT的活性又得以恢复。βγ-CAT的ALP结构域与神经节苷脂相互作用,而其TFF结构域与硫糖脂相互作用,表明βγ-CAT与酸性糖鞘脂的结合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双结合"模式(Commun Biol,2019)。当其内吞后βγ-CAT的BmALP1亚基沿着内吞溶酶体通路在内吞囊泡的膜上寡聚化并形成孔道,从而调控了内吞溶酶体的生化特性和物质交换,如胞内囊泡pH的改变,取决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状态,该作用可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例如:①激活炎症小体,保护大蹼铃蟾和老鼠免受细菌的感染(PNAS,2014,cover story);②许多胞内病原体能够通过内吞小体入侵细胞,并且在内吞途径中已经适应了p H的下降。βγ-CAT可以通过阻止内吞体的酸化从而抑制胞内病原体的感染,同时激发细胞外排驱逐出病原体(J Infect Dis,2017);③该复合物不仅可以通过加快皮肤组织损伤的再上皮化来促进伤口愈合,还具有减轻创伤水肿,促进无疤痕愈合的特征(FASEB J,2019)。上述发现揭示脊椎动物ALP和TFF的蛋白复合物在保持粘膜屏障防御功能,促进物质交换和宿主免疫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黄钱武,徐蕾[3](2019)在《人胃癌HGC-27细胞中过表达生物钟蛋白CRY1对细胞内cAMP生成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稳定过表达生物钟蛋白CRY1的人胃癌细胞系,并检测CRY1过表达对细胞内cAMP生成造成的影响。方法克隆CRY1基因,构建出过表达CRY1基因的慢病毒穿梭质粒。制备并浓缩过表达CRY1的慢病毒颗粒,用其感染人胃癌HGC-27细胞,筛选获得稳定过表达CRY1的细胞系。对过表达CRY1的细胞及未过表达的对照组细胞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刺激,检测两组细胞内c AMP含量的变化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生物钟蛋白CRY1的人胃癌细胞系。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过表达组细胞内CRY1 mRNA表达量高出约64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过表达组细胞内CRY1蛋白表达量高出近4倍。在受到ISO刺激后,过表达组细胞的c AMP的生成量相对于对照组明显较少。结论在人胃癌HGC-27细胞中过表达生物钟蛋白CRY1,显着抑制了ISO刺激下细胞内cAMP的生成。(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邓肖玉,易继海,李启峰,何金科,杨琴[4](2019)在《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2对RAW264.7细胞内布鲁氏菌16M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2对布鲁氏菌16M的影响,本试验构建了SUMO-2基因干扰和过表达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并用布鲁氏菌16M进行侵染。参照GenBank中SUMO-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干扰片段和过表达引物,克隆成功后连接至相应的慢病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选取阳性克隆菌提取质粒转染HEK-293FT细胞,将重组的慢病毒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利用布鲁氏菌16M分别侵染构建成功的干扰和过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MO-2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SUMO-2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IFN-γ和TNF-α水平,菌落计数来确定布鲁氏菌在细胞中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SUMO-2 mRNA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过表达组SUMO-2 mRNA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成功构建了SUMO-2干扰和过表达细胞模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布鲁氏菌16M感染能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SUMO-2蛋白的表达。经菌落计数后发现,SUMO-2过表达后布鲁氏菌的数量极显着减少(P<0.01),抑制布鲁氏菌16M的细胞内繁殖。而SUMO-2干扰后布鲁氏菌的数量显着或极显着增加(P<0.05;P<0.01),促进布鲁氏菌16M的细胞内繁殖。同时,经SUMO-2过表达后,IFN-γ和TNF-α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经SUMO-2干扰后,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IFN-γ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SUMO-2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也影响IFN-γ和TNF-α的产生。综上所述,SUMO-2蛋白在布鲁氏菌胞内存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阐明布鲁氏菌感染的致病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章纳,王衡瑞,毛彦娜,张成林,秦斌[5](2019)在《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虽然很早就已经被人类所发现,但是一直到2015年在南美巴西的大规模爆发,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寨卡病毒对人类的感染往往引起包括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在内的多种症状.寨卡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其基因组可以编码翻译并剪切加工出3个结构蛋白,分别为膜蛋白,囊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 NS5).相关研究已经证明,NS1蛋白与同属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的发病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根据其蛋白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寨卡病毒穿越血脑屏障有关.因此鉴别NS1与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蛋白对于发现寨卡病毒在细胞内的转运,转录,以及装配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此,该课题构建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包含Flag和Strep两种标签的NS1融合蛋白,通过免疫沉淀的方法将与NS1结合的蛋白利用标签蛋白进行分离,利用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分别带有Flag与Strep标签的相互作用蛋白分析,发现了16个两种标签共同的结合蛋白,其进一步的通路分析证明这些蛋白于与病毒转录、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多个通路有关,相关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复制机制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于艳芳[6](2019)在《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在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检测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CLIC1)在正常宫颈组织、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织、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织及宫颈鳞癌(C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表达差异。2、比较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在正常宫颈组织、LSIL组织、HSIL组织及CSCC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分析CLIC1表达的阳性率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3、分析CLIC1表达情况与宫颈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或病房行阴道镜检查或手术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LSIL组织(20例)、HSIL组织(20例)及CSCC组织(20例)石蜡标本,记录患者年龄、HR-HPV感染情况,对宫颈鳞癌患者,记录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化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类标本中CLIC1的表达情况,从而对CLIC1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CLIC1表达的阳性率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宫颈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CLIC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LSIL组织、HSIL组织和C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25%(5/20)、50%(10/20)、65%(13/20)和80%(16/20),线性趋势检验提示CLIC1蛋白表达阳性率有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的趋势(c~2=12.927,P<0.01)。2、HR-HPV在正常宫颈组织、LSIL组织、HSIL组织和CSCC组织中的感染率分别为15%(3/20)、80%(16/20)、90%(18/20)和85%(17/20),线性趋势检验提示HR-HPV感染的检出率有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的趋势(c~2=21.787,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LIC1的表达同HR-HPV的感染情况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231,P<0.05。3、CLIC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00,P<0.05。结论:1、CLIC1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表达,且与病变程度和HR-HPV感染相关。2、CLIC1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3)
姜霞,刘萍,李凡,王平[7](2019)在《人参皂苷Re对瞬时转染APPswe N2a细胞内β_2-肾上腺受体及β-样淀粉蛋白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e对瞬时转染瑞典型突变淀粉样前体蛋白(APPswe)cDNA的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2a细胞)内β_2-肾上腺受体(β_2-AR)及β-样淀粉蛋白肽(Aβ)的影响。方法:瞬时转染APPswe质粒入N2a细胞24h后,加入1、10及100μmol/L浓度的人参皂苷Re处理细胞24h后收集细胞。应用点印迹检测4G8(识别Aβ17-24片段)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APP、β_2-AR、β_2-AR丝氨酸346位点磷酸化(pS346-β_2-AR)和β_2-AR苏氨酸68位点磷酸化(pT68-β_2-AR)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统计pS346-β_2-ARβ及β_2-AR的染色强度。结果:瞬时转染APPswe质粒的N2a细胞内pS346-β_2-AR的表达较pcDNA组增强(P<0.05),pT68-β_2-AR的表达较pcDNA组减弱(P<0.05)。与APPswe组比较,1、10、100μmol/L的人参皂苷Re可降低pS346-β_2-AR的表达(P<0.01),人参皂苷Re不能逆转pT68-β_2-AR的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统计显示,转染APPswe质粒的N2a细胞内pS346-β_2-AR染色强度较对照组显着增强(P<0.05),人参皂苷Re可减弱其表达。β_2-AR的表达在各组无显着差异。转染APPswe质粒的N2a细胞内APP及4G8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与APPswe组比较,比较,100μmol/L的人参皂苷Re可减少APP蛋白的表达(P<0.05),10μmol/L及100μmol/L的人参皂苷Re降低4G8表达(P<0.05)。结论:人参皂苷Re可降低瞬时转染APPswe质粒的N2a细胞内pS346-β_2-AR的表达水平,并显着减少该细胞内APP及Aβ的表达,改善AD的基本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文旭,郁飞[8](2019)在《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目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构建融合了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或mScarlet的表达载体。选取VTI12、RabD2a、ARA7以及SYP61等4个定位基因来构建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根据TAIR数据库中相关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序列并将其分别连接到已制备好的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上,制备得到质粒后转化入原生质体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UC18HE-NmCherry-VTI12、pUC18HE-NmCherry-RabD2a、pUC18-mScarlet NT-ARA7以及pUC18-mScarlet NT-SYP61等4个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并且成功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牟雪璐尔[9](2019)在《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细胞内黏度和蛋白变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系统中,细胞内黏度的变化与疾病息息相关,细胞黏度异常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因此对细胞内黏度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分子转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黏度的机理是:分子转子的旋转是非黏性介质中的有效荧光猝灭途径,会导致与转子部分偶联的荧光化合物较弱的荧光。分子转子旋转受阻机理同样适用于对变性蛋白的检测。许多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II型糖尿病等)皆由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转变而产生的,因此关于蛋白变性检测的这项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本论文中设计的荧光探针是一个可以监测细胞黏度和蛋白变性的基于七甲川菁的近红外比率型分子转子。第一部分工作为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的制备。我们选用七甲川菁作为荧光团,在七甲川菁共轭链上引入六元环增加其光稳定性,六元环中位被氯原子取代,增加一个活性位点,七甲川菁共轭链两端分别以苯并吲哚和吲哚封端以增强其稳定性。吲哚中的氮原子上的电子会进攻六元环上的氯原子,进行进一步关环反应以制得最终产物Mu1分子转子。该分子转子用苯并吲哚作为强电子受体基团,并且新的螺吡咯-喹啉衍生物用作电子供体基团以设计转子,具有“D-π-A”分子构型。通过一步关环反应制备得到一个分子转子,赋予其黏度响应性和检测蛋白变性能力。第二部分工作为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在检测细胞内黏度中的表征。首先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光谱分别测试其在不同黏度溶液中的光学性能。其次通过模拟计算论证分子转子的黏度灵敏度产生于分子旋转以降低能垒。最后进行细胞内黏度定量检测实验。通过在细胞中加入制霉菌素改变细胞内黏度来监测分子转子荧光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分子转子对黏度敏感,且可应用于检测细胞内黏度。第叁部分工作为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在检测蛋白变性中的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分别测试其在不同浓度变性/非变性胰岛素和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的光学性能。实验表明,分子转子对变性蛋白敏感,与变性蛋白结合常数大,可用于检测胰岛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8)
赵玲玲[10](2019)在《BHD综合征因子FLCN调控氨基酸转运蛋白PAT1在细胞内定位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HD综合征(Birt-Hogg-Dubésyndrome)是由FLCN(folliculin)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一种动物遗传疾病。现有证据表明FLCN蛋白参与了多种生物过程,包括信号转导、细胞粘附、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细胞能量代谢和营养稳态等,但缺失FLCN导致BHD综合征的具体原因仍不清楚。通过对FLCN蛋白叁维结构的研究发现其C末端具有一个DENN结构域,这一结果提示FLCN可能通过与某些Rab家族蛋白成员发生作用进而调控细胞内的囊泡运输过程。然而由于对被运输的货物分子尚缺乏了解,FLCN在囊泡运输中的具体功能还有待实验证实。质子协同氨基酸转运蛋白1(proton-assisted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PAT1,又称SLC36A1)是一个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跨膜氨基酸转运蛋白。在多种类型的细胞里,PAT1主要定位在溶酶体表面,PAT1还可以定位在其它部位,包括细胞膜、伪足,神经细胞的轴突和突触小泡等。在大鼠平滑肌细胞,PAT1甚至定位在细胞核。这些结果说明PAT1的定位受多种机制调控,PAT1在不同细胞里执行的生理功能与其定位有关。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中,FLCN抑制PAT1定位在溶酶体:当FLCN的表达被抑制时,PAT1募集到溶酶体表面,促进将溶酶体内储存的氨基酸释放进入细胞质。由于溶酶体内的氨基酸是激活营养代谢关键调控因子mTORC1的一个重要信号,溶酶体内氨基酸浓度下降导致mTORC1活性降低。在真核细胞里,膜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主要通过囊泡运输来实现,我们推测PAT1可能是FLCN执行囊泡运输功能的一个货物分子。为了探索FLCN调控PAT1定位的机制,进而揭示FLCN在囊泡运输中的潜在功能,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为主要研究模型,使用多种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对PAT1在细胞内的运输途径以及FLCN调控PAT1定位的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发现:1.PAT1在多种囊泡上都有定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AT1与多种囊泡标记蛋白存在共定位,包括LAMP1(溶酶体)、Rab5A(早期内体)、EEA1(早期内体)、TGN38(反式高尔基体)、Chmp5(多囊体)、Rab7A(晚期内体)、M6PR(晚期内体和循环内体)、Rab11A(循环内体)等。其中,PAT1主要定位在溶酶体,PAT1与其它囊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定位,这些发现提示PAT1可以沿着内吞(endocytosis)和再循环途径(endocytic recylcing)在细胞内运输。2.细胞内吞实验(internalization assay)显示位于细胞膜上的PAT1可以通过内吞进入细胞,并最终定位于溶酶体,说明PAT1可以通过间接运输方式被运输到溶酶体。3.FLCN抑制PAT1定位到溶酶体,促进PAT1定位到细胞膜,正向调控mTORC1。通过RNA干扰的方法抑制FLCN表达(FLCN-RNAi),或者敲除FLCN基因(FLCN-/-),导致PAT1的水平在溶酶体表面增多,在细胞膜上减少,细胞的mTORC1活性降低。缺乏氨基酸导致PAT1在溶酶体表面富集以及mTORC1活性下降;提高FLCN的表达量可以抑制PAT1在溶酶体募集,使细胞在氨基酸缺乏的情况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的mTORC1活性。4.FLCN与回收运输调节因子Rab11A存在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结果显示,FLCN可以结合Rab5A、7A、11A,但FLCN与Rab7A和Rab11A结合较强,与Rab5A的结合较弱;FLCN通过DENN结构域与Rab11A结合。5.Rab11A抑制PAT1定位到溶酶体,促进PAT1定位到细胞膜,这与FLCN的作用一致。抑制Rab11A表达(Rab11A-RNAi),或者过表达失活形式的Rab11A突变体(S25N)导致PAT1的水平在溶酶体表面增多,在细胞膜上减少,mTORC1活性下降;反之,过表达活性形式的Rab11A(Q70L)抑制PAT1定位到溶酶体,并缓解过表达PAT1对mTORC1的抑制作用。6.体外GEF活性检测实验显示,FLCN不能直接调控Rab11A的活性,这与已有的报道一致。然而我们发现FLCN促进Rab11A与PAT1结合:在FLCN缺失的背景下,PAT1与Rab5A或Rab7A的结合不受影响,但PAT1与Rab11A的结合能力显着降低。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尝试得出两个结论:(1)FLCN是Rab11A的一个效应因子,FLCN通过DENN结构域与Rab11A结合;(2)FLCN通过将PAT1与Rab11A绑定促进PAT1向细胞膜(或高尔基体)方向运输,因而抑制PAT1向溶酶体方向运输。本研究揭示出FLCN与Rab11A之间的一种关系,发现了FLCN在回收运输中的新功能,为进一步阐明BHD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细胞内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胞膜系统对于界定细胞与环境的边界及维持细胞内活动的区域化是必需的。膜蛋白是细胞膜执行众多功能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参与者。经典的膜蛋白如膜受体、离子通道以及转运体等在合成后直接被运往并整合到特定的细胞膜区域。另一方面,"非经典"的孔道形成蛋白(PFPs)通常是以分泌的,水溶性的单体形式存在,但特定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的构象改变而能够在膜上形成不同大小(2-50 nm)的跨膜孔道。除了目前比较明确的孔道形成蛋白在细胞死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孔道形成蛋白在生物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生理病理功能。气单胞菌溶素aerolysin属于典型的细菌分泌的β桶状孔道形成毒素。包含aerolysin跨膜结构域的蛋白质称为气单胞菌溶素类似蛋白(ALPs),目前在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动植物中发现的ALPs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关于宿主来源的ALPs的功能和机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始期"。前期研究中我们以两栖动物大蹼铃蟾为研究对象,在其皮肤分泌物中鉴定到一个由ALP(BmALP1)和叁叶因子(BmTFF3)组成的复合物蛋白,将其命名为βγ-CAT。研究进一步揭示细胞膜脂筏中的酸性糖鞘脂(神经节苷脂或硫糖脂)可与βγ-CAT相互作用进而介导了其内吞入胞。药理学阻断或RNA干扰降低细胞膜表面酸性糖鞘脂含量后会显着抑制βγ-CAT的上膜、寡聚化、入胞及活性,而当细胞重新获取这些酸性糖鞘脂后,βγ-CAT的活性又得以恢复。βγ-CAT的ALP结构域与神经节苷脂相互作用,而其TFF结构域与硫糖脂相互作用,表明βγ-CAT与酸性糖鞘脂的结合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双结合"模式(Commun Biol,2019)。当其内吞后βγ-CAT的BmALP1亚基沿着内吞溶酶体通路在内吞囊泡的膜上寡聚化并形成孔道,从而调控了内吞溶酶体的生化特性和物质交换,如胞内囊泡pH的改变,取决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状态,该作用可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例如:①激活炎症小体,保护大蹼铃蟾和老鼠免受细菌的感染(PNAS,2014,cover story);②许多胞内病原体能够通过内吞小体入侵细胞,并且在内吞途径中已经适应了p H的下降。βγ-CAT可以通过阻止内吞体的酸化从而抑制胞内病原体的感染,同时激发细胞外排驱逐出病原体(J Infect Dis,2017);③该复合物不仅可以通过加快皮肤组织损伤的再上皮化来促进伤口愈合,还具有减轻创伤水肿,促进无疤痕愈合的特征(FASEB J,2019)。上述发现揭示脊椎动物ALP和TFF的蛋白复合物在保持粘膜屏障防御功能,促进物质交换和宿主免疫中发挥重要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内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顾岚,陈颖,周仁民,林琼.CK2介导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诱导人胃腺癌上皮细胞内IL-8表达的机制研究[J].癌症进展.2019
[2].张云.细菌毒素类似孔道形成蛋白调控细胞内吞溶酶体的功能和机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黄钱武,徐蕾.人胃癌HGC-27细胞中过表达生物钟蛋白CRY1对细胞内cAMP生成的抑制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4].邓肖玉,易继海,李启峰,何金科,杨琴.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2对RAW264.7细胞内布鲁氏菌16M存活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9
[5].章纳,王衡瑞,毛彦娜,张成林,秦斌.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蛋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于艳芳.细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在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7].姜霞,刘萍,李凡,王平.人参皂苷Re对瞬时转染APPsweN2a细胞内β_2-肾上腺受体及β-样淀粉蛋白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8].王文旭,郁飞.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蛋白质细胞内定位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牟雪璐尔.近红外比率型荧光分子转子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细胞内黏度和蛋白变性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10].赵玲玲.BHD综合征因子FLCN调控氨基酸转运蛋白PAT1在细胞内定位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标签: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蛋白激酶CK2; 核因子κB; 白细胞介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