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央国术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术,中央国术馆,招生类型
中央国术馆论文文献综述
冷传奇,支川[1](2019)在《中央国术馆招生类型考察——兼与《中央国术馆史》《中国武术史》作者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目前,学界关于中央国术馆招生类型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庞玉森版《中央国术馆史》和国家体委版《中国武术史》,前者作者为原中央国术馆国体专校总务主任,后者为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二者分别以不同的权威性影响着后来者对国术馆招生类型的认知和解读。然而,综合现有史料看来,以上两家观点或因作者回忆有误,或因失之考证,导致其关于国术馆招生类型之记载,多有值得商榷之处。鉴于此,为保证研究之真实性及可信度,本文以彼时各类原始史料为依据,对国术馆招生类型设置及演变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对既往错讹之处进行纠正补遗,力求还原其真实情况,为中央国术馆史研究作一重要补充。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结果与结论:1)教授班考察:教授班为1928年中央国术馆办学之初即设置的主要招生班别,该班因专为培养国术教授师资而得名,以预备各省、区、市国术分馆教授人才为宗旨。《中国武术史》认为教授班"建馆后共招收叁期,每期为叁年";《中央国术馆史》认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叁年"。两说均认同教授班共招收叁期,矛盾主要集中于每期学制问题。事实上,除第叁期教授班外,第一、二期教授班招生简章均已明确规定其学制为六个月,故以上诸说均存在不实之处。经考证,1928至1930年间,教授班共招收叁期,每期六个月。各期修业时间为:第一期,1928年5月-11月;第二期,1929年3月-9月;第叁期,最晚1930年6月前毕业,具体待考。2)初级教授班:"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抗日救亡热情高涨。在此形势下,国术馆积极提倡"国术救国",于1931年筹设初级教授班。该班培养目标除包括造就学校国术师资外,尚包括养成参加国际比赛选手,以及造就军事搏击人才服务于军队国术教学两个方面。初级教授班的设置,不仅是国术馆招生方式的重大转变,亦标志着以张之江为代表的国术精英们对国术功能认识的升华,即由单纯的强身健体之体育功能,演化出保家卫国的军事功能。《中央国术馆史》认为初级教授班"共举办叁期,每期半年";《中国武术史》无相关记载。经考证,1931年至1933年间,初级教授班共举办两期,每期六个月。各期修业时间分别为:第一期,1931年11月-1932年6月;第二期,1932年9月-1933年1月。3)女子教授班:张之江因感于女子国术师资之缺乏,于1932年至1933年间开设女子国术教授班,《中国武术史》《中央国术馆史》均对其有所遗漏。该班修业起止时间为1932年9月至1933年1月。该班仅开设一期,1933年秋与初级教授班同为师范班所取代。4)师范班阶段:1933年,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于孝陵卫成立后,国术馆于馆内另设师范班,《中央国术馆史》未予记载。该班成立初期分公费生班和自费生班,其中公费生班分甲、乙两组,学制分别为一年和两年,自费生班学制则为叁年。后屡经更迭,自费生班于1934年更名为练习生班,师范班最晚于1936年3月前又改名为训练班或师范训练班。5)民众练习班:该班设置于国术馆成立之初,以使国术技能普及全国各界,发扬民族精神,养成强健国民为宗旨。凡欲学习国术者,不分性别均可参加,学期多为叁个月或六个月。该班自成立后,每年均有开办,一直延续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央国术馆史》之"辅导站"实为该班,但国术馆各类官方记载均称该班为"练习班""民众班"或"民众练习班"等,而无"辅导站"称谓。6)国术研究班:除教授班、民众练习班外,1928年国术馆成立初期尚设有国术研究班,该班宗旨与练习班相同,均为普及民众国术,主要区别在于招生对象为南京市各机关男、女职员以及地方士绅中有志研究国术者[29]。经考证,该班仅于1928年开设一期,此后再未设置。7)女子练习班:1928年9月,国术馆为普及女子练习国术起见,特设女子国术练习班。该班主要存在于1928年至1932年间。至1932年女子国术教授班的成立后,该班与民众练习班再次合并,此后基本不再单独设置。《中国武术史》《中央国术馆史》均对其有所遗漏,现补充之。8)其他:除以上班别外,国术馆尚于寒暑假期间举办各类国术练习班,可考者如1932年7月21日之夏令国术研究会,以及1935年开设之暑期国术研究班,现统称为假期练习班。此外,《中国武术史》记载国术馆招生班别情况时尚提及"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叁年",但此处之"青年班"和"少年班"实为1941年国术馆为抵制汪伪政府"中央国术馆"的成立,而于重庆北碚勉强设立的暑期培训班,故该说亦不成立。(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麻晨俊,高亮[2](2019)在《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的开展及历史价值进行研究。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开展的特征主要有:"术德并重、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确立;班级授课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现代体育接轨的课程设置;多元并重的教学评价;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历史意义在于是现代教育中的武术拓荒者;促进了武术在社会各界中的传播;对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早期探索。启示:确立武术师资培养的指导思想;丰富武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回归"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导刊》期刊2019年08期)
袁家浩[3](2019)在《论中央国术馆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国术馆是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武术发展处于诸多瓶颈的当下,我们应从中央国术馆中寻觅其价值以及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启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在尊重历史、以古鉴今的原则上,试图以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为镜像,研究分析民国中央国术馆时期武术发展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吉灿忠,纪铭霞,郭强[4](2019)在《中央国术馆馆刊及其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央国术馆馆刊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中央国术馆在武术意识转变、传承传播、训练教学、理论研究、思想延承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其创办的《中央国术馆汇刊》《中央国术旬刊》《国术周刊》3种刊物,为近代武术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强有力地推动了尚武思潮,为武术走上竞赛道路扫除主观障碍,促进武术技术的整合、传承和扩散,诱发尚武者从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学理的角度认识武术。(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伟良[5](2018)在《中央国术馆史迹补遗》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十年前的中央国术馆,开启了政府管理武术事宜的先河,因而也构成了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中央国术馆的组织结构、活动情况及历史评价等,时有着述问世,这对人们了解、认识民国时期这一国家层面的武术机构自有其意义,但也不得不看到其中不少相关记述语焉不详,甚至不乏抵牾、错谬。文章依据近时查阅到的文献记述、档案史料以及社会调查,就中央国术馆的缘起、筹办与成立等若干史实予以补正廓清,旨在使中央国术馆的历史画卷更为完整、清晰。(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郭会坡[6](2018)在《中央国术馆教材研究——以《梅花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央国术馆教材《梅花刀》进行分析,研究中央国术馆教材选编理念及张之江武学思想。旨在对当今武术发展有所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王思源[7](2018)在《中央国术馆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的中国传统武术不仅面临着国家、民族的生存危机,还有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入。中央国术馆的武术文化传播被迫选取了一条自我创新、中西结合的发展道路。本课题是以中央国术馆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央国术馆视域下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影响进行考索,具体探讨中央国术馆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取得的成果。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与运行得益于时代、环境与个人因素的共同助力,通过编撰发行期刊与专着、组织剧社与拍摄电影、开展公开性国术表演成功引起了国人对国术的广泛关注;同时,以构建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制定国术馆的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国术国考具体比赛规则来保障国术发展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此外,组织国术国考、培养武术师资、训练民众国术来扩大国术传播层面。中央国术馆采取多样化的传播路径推动了武术文化科学化、教育化、大众化和国际化传播,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武术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人文环境的影响,由此观之,当代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保持本民族特色,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期刊2018-05-20)
母刚[8](2018)在《中央国术馆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借鉴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央国术馆为研究对象,从中央国术馆引进民间拳师进入学校传授传统武术;建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国术国考;提倡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等四方面动进行梳理与分析,探究其是否对当今武术发展存在借鉴意义,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和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当今武术发展可以结合中央国术馆的一些武术发展措施,从传统武术技术的回归,民间拳师进校园;传统武术技击的回归,以赛带练,练打结合;传统武术文化的回归,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等四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思源,史国生[9](2018)在《中央国术馆对民国时期武术文化传播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的各类武术机构与社会团体的出现为研究中国武术的近代转型提供了实体模型。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中央国术馆的武术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中央国术馆武术文化传播的特点以及贡献。研究认为:中央国术馆的武术文化传播肩负着"强种救国"的历史重任;传统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走上科学化、民众化、教育化乃至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中央国术馆为近代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8年02期)
麻晨俊,高亮[10](2018)在《中央国术馆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央国术馆在近代武术的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历史意义进行研究。结论:中央国术馆主要成就是组织两次武术国考,开展武术培训活动,出版武术刊物和着作,推动武术对外交流,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中央国术馆让武术救国成为了现实;深化了武术理论的研究;扩大了武术的社会影响;开创了武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师资。这在我国近代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导刊》期刊2018年01期)
中央国术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的开展及历史价值进行研究。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开展的特征主要有:"术德并重、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确立;班级授课制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现代体育接轨的课程设置;多元并重的教学评价;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历史意义在于是现代教育中的武术拓荒者;促进了武术在社会各界中的传播;对武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早期探索。启示:确立武术师资培养的指导思想;丰富武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回归"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央国术馆论文参考文献
[1].冷传奇,支川.中央国术馆招生类型考察——兼与《中央国术馆史》《中国武术史》作者商榷[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麻晨俊,高亮.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考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9
[3].袁家浩.论中央国术馆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J].中华武术(研究).2019
[4].吉灿忠,纪铭霞,郭强.中央国术馆馆刊及其社会功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
[5].周伟良.中央国术馆史迹补遗[J].中华武术(研究).2018
[6].郭会坡.中央国术馆教材研究——以《梅花刀》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8
[7].王思源.中央国术馆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影响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8
[8].母刚.中央国术馆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借鉴意义研究[J].武术研究.2018
[9].王思源,史国生.中央国术馆对民国时期武术文化传播的贡献[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
[10].麻晨俊,高亮.中央国术馆考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