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放线菌论文-张坤

稀有放线菌论文-张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稀有放线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稀有放线菌,Juanlimycin,启动子置换,调控基因过表达

稀有放线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19)在《juanlimycin类化合物的发现与两株稀有放线菌的基因组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特别是放线菌是天然产物药物的主要来源,至今已从放线菌中分离得到超过10000种生物活性物质。上世纪80年代后对放线菌菌株的反复发现和分离,致使从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重复化合物越来越多,研究人员一度以为微生物天然产物资源已经枯竭。然而,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许多微生物含有大量的可能编码新颖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只是受传统挖掘方法的限制不能被完全发掘,基于此种背景,各种基因组挖掘方法应运而生,并在天然产物发现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尝试对叁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包括一株链霉菌(LC6)和两株稀有放线菌(疣孢菌NS0172和小单孢菌FXYA29)进行基因组挖掘,从中发现新结构或活性天然产物。Juanlimycin A和B是本实验室前期从链霉菌LC6中分离得到的新颖二聚化五酮安莎霉素,为获得更多的juanlimycin类化合物并开展其生物合成研究,我们通过敲除竞争代谢产物十一烷基因灵菌红素基因簇Red和过表达途径专一性正调控基因尝试提高juanlimycin类化合物的产量与类型。本论文使用SFM培养基对LC6-deRED-SARP突变株进行了 95 L大规模发酵,通过HPLC指导的追踪分离,从中分离鉴定了 A、F、H和I四个化合物,其中A和I为juanlimycin类新化合物。我们还尝试通过调控基因过表达和启动子工程对疣孢菌NS0172和小单孢菌FXY A29进行沉默基因簇激活并分离鉴定其次级代谢产物。在前期遗传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摸索孢子萌发条件和孢子热激条件显着提高了接合转移效率,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疣孢菌NS0172中,通过两轮启动子替换,我们部分“激活”了Ⅱ型PKS-NRPS杂合基因簇NS0172-GC2,从突变株NS0172-GC2-1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Al,A2,其中Al经核磁鉴定为邻-(4-羧基-1-丁烯基)苯丙酸,A2为邻-5-羟基-6-羧基已烯基苯丙酸。Al和A2推测由Ⅱ型聚酮样亚基因簇orf50-59负责合成,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基因敲除实验进行证实或证伪。此外,通过表达SARP家族调控基因orf39我们获得了突变株0172-GC5-SARP,该突变株提取物呈现墨绿色,与野生型相比存在多个差异峰。突变株发酵时培养基没有颜色变化,但产生大量黑色油状孢子,我们推测提取物中墨绿色成份是某种“孢子色素”。我们使用YMG培养基对该突变株进行5L发酵和目标化合物的分离,但墨绿色成份由于难溶于常用有机溶液,未能获得纯化与结构鉴定;另外275 nm下出现几个差异峰化合物量较少,也未能鉴定结构,需要进一步扩大发酵规模或优化发酵条件后再进行分离。在小单孢菌FXY A29中,我们尝试对GCl(PKS-NRPS-Lantibiotic杂合基因簇)、GC9(Type ⅡPKS基因簇)和GC15(trans-ATPKS-NRPS杂合基因簇)进行了激活。从双向启动子替换突变株A29-GC1中我们分离获得了化合物B1和B2,令人意外的是,B1与NS0172-GC2-1突变株中获得的A1结构完全相同,尽管在A29的基因组中存在2条Ⅱ型聚酮途径,但与NS00172-GC2的Ⅱ型聚酮样亚基因簇存在较大差异。在已经排除发酵过程污染的情况下,我们推测可能原因有:1)由于基因组序列不完整造成某些序列丢失;2)A29中采用不同的途径合成该类化合物。使用与A29-GCl相同的启动子替换策略,我们对GC15进行两轮替换分别获得了 A29-GC15-1和A29-GC15-2突变株,其中A29-GC15-2突变株与野生型相比有两个明显的差异峰B3和B4,由于分离过程中发生了转化或降解,这两个化合物未能获得鉴定,需要重新发酵并改进分离方法,尝试在低温或避光条件下进行分离。综上所述,在对两株稀有放线菌进行接合转移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我们使用多种策略对上述叁株放线菌中多条次级代谢途径进行了产物挖掘,鉴定了2种类型至少4个新化合物。挖掘工作总体存在工作量大、成功率低等问题。因此,对于遗传操作困难且生长缓慢的稀有放线菌或其它微生物,启动子替换与调控基因过表达这两种常用挖掘策略可能并不是非常好的选择,而绕过原始菌遗传操作的“通过合成生物学策略进行体外途径组装并在合适的放线菌底盘中进行异源表达”或者仅需要简单遗传操作的“培养基优化与双报告基因选择”等方法可能更适用于(稀有)放线菌新天然产物的的挖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李晓春,王泽昊,于志国,席雪冬[2](2019)在《番茄灰霉病菌拮抗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抑菌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新型有效的番茄灰霉病菌天然抑制产物,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从44株采自辽宁各地的放线菌中筛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放线菌,通过孢子萌发生长法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抑菌活性和分类地位,测试高抑菌活性菌株无菌发酵液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并以高分辨率飞行质谱扫描鉴定稀有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产物。结果表明,筛选到13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其中SA32、SA33、SA37、SA39、SA45、SA51这6株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及其孢子萌发有抑制效果,SA37和SA45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5.13%和79.27%,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高达86.25%和93.43%。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SA45聚类于稀有放线菌北里孢菌属,其余5株菌均聚类于链霉菌属。对比高活性菌株SA37和SA45发酵液在-20~120℃、pH值1~14和3种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条件下的抑菌稳定性表明,SA45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均高于SA37。高分辨率质谱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SA45活性物质表明,SA45发酵液中不存在已报道的活性物质。综上所述,北里孢菌SA45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高效和稳定的抑菌活性,可能存在新型抑菌物质,其菌株及发酵液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举成,杨雪琼,周皓,杨亚滨,丁中涛[3](2019)在《2006~2018年稀有放线菌中的新天然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作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放线菌中发现了大量的活性新化合物,其中从稀有放线菌中得到的新化合物的数量呈现上升态势.对2006年1月~2018年6月报道的从陆地植物、土壤、海洋沉积物、海洋动物等来源的稀有放线菌中所发现的新活性化合物进行综述,结构类型涉及大环内酯、聚酮、蒽醌、联吡啶类、多烯等类型化合物,包括515个新天然产物.同时对稀有放线菌的生物转化也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稳[4](2018)在《四株稀有放线菌中新颖天然产物的定向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稀有放线菌中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途径,揭示了其编码新天然产物的巨大潜能,但是目前对稀有放线菌的基因组挖掘研究仍相对较少。因此,本课题拟开展稀有放线菌新天然产物的定向发掘研究,以期发现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药物先导,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创制奠定基础。前期,本课题组利用负责安莎霉素前体3-氨基-5-羟基苯甲酸(AHBA)合成的AHBA合酶基因,从实验室已有菌株中筛选获得多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的稀有放线菌。通过对其中部分菌株的基因组扫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Micromonospora sp.HK160111和Verrucosispo a sp.NS0172 基因组中分别含有编码新型五酮安莎霉素的mas和vas生物合成基因簇;以Micromonospora sp.FXYA29和Micromonospora sp.FXY120为代表的14株小单孢菌基因组中均含有非核糖体肽-聚酮(NRPS-PKS)杂合的非典型安莎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了开展上述新颖基因簇的发掘工作,我们建立了上述AHBA合酶阳性菌株的遗传操作体系,并评价了不同启动子在这些菌株中的启动效率。首先,我们开展了 2类新型五酮安莎霉素的挖掘工作。在Micromonospora sp.HK160111中,我们通过组成型表达mas基因簇中的正调控基因mas13成功激活了该基因簇,并通过对突变株的大规模发酵和激活产物的分离鉴定,成功获得了 9个新颖的五酮安莎霉素microansamycinA-I。与此同时,我们利用相同策略在Verrucosispora sp.NS0172中分别组成型表达了 vas基因簇中的调控基因vas10和vas12,并从vas12组成型表达突变株中获得了五酮安莎霉素前体。对于NRPS-PKS杂合的非典型安莎霉素类生物合成基因簇,我们通过对关键合成基因的敲除实验揭示目标基因簇可能处于沉默状态。随后,我们通过在Micromonosporasp.FXYA29 和 Micromonospora sp.FXY120 中分别组成型表达目标基因簇中的2个LAL家族调控基因,部分激活了目标基因簇。为了获得完整的目标基因簇编码产物,我们在14株小单孢菌中尝试报告基因指示和培养基筛选相结合的激活策略。通过将目标基因簇中第一个PKS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克隆至黑色素报告基因上游,位点特异性整合至原始菌株得到目标基因簇启动子活性指示菌株,经22种培养基筛选以期发现目标基因簇表达培养基。目前,我们已筛选出Micromonospora sp.FXY120中的目标基因簇在HI培养基中可能存在表达,对其代谢产物进行HPLC检测发现疑似表达产物,有待后续进一步验证。此外,我们通过对Micromonospora sp.FXY120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含有多条新颖次级代谢途径,因此开展了系统的基因组挖掘工作。通过正调控基因组成型表达和结构基因启动子置换策略,获得了 4株(分别对应4个未知基因簇)代谢谱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明显差异的突变株,目前正在进行激活产物的分离鉴定。本课题以稀有放线菌作为研究对象,以发掘新活性天然产物为研究目标,通过传统天然产物研究手段与新兴基因组挖掘策略相结合,显着提高了新颖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几率,并为后续结构改造和产量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系统有效的挖掘工作,拓宽了稀有放线菌中新天然产物的发现模式,为其它来源天然产物的定向发掘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5)

朱荣贵,关统伟,姜秀娟[5](2018)在《塔里木盆地5个生态小区稀有放线菌分离及合成抗生素基因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调查塔里木盆地5个代表性生态小区的稀有放线菌分布,并评估它们产生抗生素类活性物质的潜力。采集塔里木盆地5个生态小区混合土样5份,采用7种培养基分离样品中的稀有放线菌。通过检测分析I型PKS、Ⅱ型PKS、NRPS、APH、HMG-CoA五种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布,评估该地区稀有放线菌产生抗生素的潜力。结果表明:(1)基于分子鉴定,经合并重复,共分离得到18种稀有放线菌,属于放线菌的10个属。(2)塔里木河河岸林生态小区土样稀有放线菌分离种类最多(10种),为8个属,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东部生态小区最少(4种),为4个属。(3)18株稀有放线菌中有9株含有I型PKS基因、4株菌含有Ⅱ型PKS基因、4株菌含有APH基因、3株菌含有NRPS基因,有一株链孢囊菌同时含有I型PKS、Ⅱ型PKS、NRPS、APH 4种基因。5个生态小区稀有放线菌种类较多,并含有较为丰富的与抗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陈名洪,王海龙,方东升,林如,谢阳[6](2017)在《福建红树林环境中稀有放线菌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病性耐药性细菌的不断增加,新的病种不断出现,这些都给新抗生素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特异生态环境中发现放线菌新种或新属的几率较高,现代基因组研究表明新物种具有合成新化合物的新基因,特异生态环境中的新放线菌种还可能进化出新的代谢途径,特异的功能基因簇,因此从红树林环境分离的新稀有放线菌具有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研究者也陆续从红树林稀有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活(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22)

谢春兰,彭坤,杨全[7](2017)在《海洋稀有放线菌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海洋稀有放线菌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ODS反相硅胶中压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核磁13C NMR、1H NMR等波谱技术并结合已发表文献数据来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菌株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的发酵液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Z,6E)-1-N-甲基-3-苯亚甲基-6-亚异丁基-2,5-二酮哌嗪(1),(3Z,6E)-1-N-甲基-3-苯亚甲基-6-(2S-甲基-3-羟亚异丙基)-2,5-二酮哌嗪(2),环(4-羟基-L-脯-L-苯丙)二肽(3),环(甘-L-亮)二肽(4),二羧酸吡咯(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 sp.SCSIO 4388中分离发现。(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14期)

蒋莲秀,吴越,陈建宏,吴丹,黄大林[8](2017)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红树林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分离自红树林土壤稀有放线菌进行鉴定及测定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方法用ISP2培养基分离筛选放线菌,对3株稀有放线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和抗菌活性检测;通过PCR扩增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初步分类鉴定。结果 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结果显示,菌株BLHK174和BLHK220为小单孢菌属M.marina JSM1-1和M.wenchangensis 2602GPT1-05,同源性分别为99.83%和98.53%,BLHK220可能为M.Wenchangensis 2602GPT1-05的一个变种;BLHK217为糖单孢菌属S.azurea NA-128,同源性为99.88%;菌株BLHK174和BLHK220对8种指示菌株均有抗菌作用,抑菌圈直径为9~26mm;BLHK217仅对部分供试菌株有效,且作用较弱。结论稀有放线菌菌株BLHK174、BLHK220和BLHK217的发酵液浓缩物对多种指示菌均有抗菌活性,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代盛旺[9](2017)在《两株稀有放线菌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天然产物在人类的疾病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贡献了许多抗生素。遗传操作在放线菌天然产物药物研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传统的同源重组方式往往由于周期长、依赖于筛选标记、筛选量大等劣势,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完善放线菌的遗传操作体系,以更有效率地对放线菌次级代谢潜能进行挖掘研究。本实验室一直以来致力于放线菌天然产物挖掘,并且构建"万株基因组"库用于研究。本研究这对两种特殊的稀有放线菌海洋疣孢菌MS100137和嗜甲基拟无支酸菌,构建了基于CRISPR/Cas9的遗传操作体系,并将其初步应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相关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结果:1.利用遗传学手段初步解析proximicin生物合成机制(1)在海洋疣孢菌中建立了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删除掉了长达90kb的片段,效率高于75%;(2)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MS100137中NRPS基因簇进行删除工作,发现C17和C12与proximicins的生物合成相关,这两个基因簇均含有大量的未知功能基因,预示着其中有新的机制;(3)通过对MS100137菌株的发酵,发现在产物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新颖proximicin类化合物,其中检测到一个相对分子量为307的proximicin,推测其结构是在proximicin A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甲基,显示了 proximicin的结构的多样性和活性潜能;(4)基于proximicin结构以及基因簇中基因的注释,对proximicin的生物合成通路进行了推测。2.嗜甲基拟无支酸菌中amychelin新类似物活的分离以及菌株底盘构建(1)在嗜甲基拟无支酸菌中建立了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删除掉一个约60kb的amychelin合成基因簇片段的同时,导入了 phiC31整合位点,效率高达100%,显示出CRISPR/Cas9技术强大的基因编辑能力,同时也为之后研究此类菌株打下了基础。(2)通过补料发酵amS基因敲除菌株产生的新化合物进行分离工作,分离到5个新的amychelin类化合物,获得的化合物中,4F-2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线虫模型上有着良好的拯救线虫,EC50为1.352 μM。同时,通过多种水杨酸类似物的补料发酵,我们发现部分类似物如5F-水杨酸、5Br-水杨酸、4-甲基水杨酸等的补料发酵结果中也产生相应的新颖amychelin类似物。本研究针对两株稀有放线菌MS100137和嗜甲基拟无支酸菌239T成功构建了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系统。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确定了proximicin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推定了其合成通路,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本研究删除了 A.methano/ica 239T中amychelin基因簇并引入一个phiC31整合位点,此外,针对基于遗传学手段构建的amychelin合成通路改造突变株,本研究分离获得了具有良好活性的新化合物,为后续的抗菌药物深入研究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王霏[10](2017)在《海洋环境中稀有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及新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且具有丰富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如非糖体肽酶基因簇,聚酮合酶Ⅰ、Ⅱ基因簇等。由此能够产生结构类型丰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酶抑制剂等的重要来源。目前已发现的数万种天然抗生素中约70%是由放线菌所产生的,其中链霉菌占主要地位。随着对链霉菌持续的开发利用,不断有重复的菌株以及重复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分离得到。为了发掘新的生物活性物质,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人类尚未完全开发的特殊资源环境(海洋环境);和具有产生新生物活性物质潜力的菌株(稀有放线菌)。海洋环境其本身复杂多变的性质,给予生活于其中的放线菌特殊生理生化特征和特殊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因此,海洋环境中的稀有放线菌是一类值得深入研究与开发的药用微生物资源。本文以深海沉积物、深海硫化物和滨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的14份海洋环境样品作为分离源,采用聚乳酸培养基(PLA)、甘油-天门冬酰胺培养基(ISP 5)、脯氨酸-MOPS培养基、淀粉酪蛋白培养基(SC)、R2A培养基和2216E培养基6种培养基进行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总共分离到206株放线菌。根据其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物活性数据,对其中的109株放线菌进行16S rRNA分子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在206株放线菌当中有106株为稀有放线菌,占所分离到的放线菌总数比例为51.5%,占所测菌株的97.2%,有极高的稀有放线菌出菌率。分离得到的放线菌可归为7个属,分别为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92株、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株、诺卡氏菌属(Nocardia)4 株、微杆菌属(Microbbacterium)3 株、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1 株、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1株、考克氏菌属(Kocuria)1株;只有3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对1株稀有放线菌XMU 110进行了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描述、细胞化学组分分析以及分子鉴定等多相分类研究,从表型、基因型和系统发育叁个层次进行系统分析,并最终确定其新种地位。XMU 110为野野村氏菌属的一个新的分类单元,命名为美丽异木棉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ceibaesp.nov.)。本论文还使用固体和液体两种发酵方式对145株放线菌进行了小量发酵,并测定其290份发酵粗提物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采用滤纸片法,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和白色假丝酵母作为指示菌。在所测菌株中有106株放线菌粗提物对一种或多种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占供测菌株总数的73.1%。采用MTS法,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人骨肉瘤细胞U20S、人肝癌细胞HepG2、人食管癌细胞kyse-45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JEKO-1、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胃腺癌细胞BGC823这9种肿瘤细胞系为指示细胞株。实验结果显示,有66株放线菌粗提物对一种或多种指示细胞株具有抑制作用,占供测菌株总数的45.5%。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环境中稀有放线菌资源丰富,且菌株中有不少具有高抗菌和抗肿瘤活性,表明海洋放线菌是一类极具潜在开发价值的药用微生物资源。(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稀有放线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新型有效的番茄灰霉病菌天然抑制产物,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从44株采自辽宁各地的放线菌中筛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放线菌,通过孢子萌发生长法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抑菌活性和分类地位,测试高抑菌活性菌株无菌发酵液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并以高分辨率飞行质谱扫描鉴定稀有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产物。结果表明,筛选到13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其中SA32、SA33、SA37、SA39、SA45、SA51这6株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及其孢子萌发有抑制效果,SA37和SA45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5.13%和79.27%,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高达86.25%和93.43%。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SA45聚类于稀有放线菌北里孢菌属,其余5株菌均聚类于链霉菌属。对比高活性菌株SA37和SA45发酵液在-20~120℃、pH值1~14和3种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条件下的抑菌稳定性表明,SA45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均高于SA37。高分辨率质谱分析不同溶剂提取的SA45活性物质表明,SA45发酵液中不存在已报道的活性物质。综上所述,北里孢菌SA45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高效和稳定的抑菌活性,可能存在新型抑菌物质,其菌株及发酵液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稀有放线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坤.juanlimycin类化合物的发现与两株稀有放线菌的基因组挖掘[D].山东大学.2019

[2].李晓春,王泽昊,于志国,席雪冬.番茄灰霉病菌拮抗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抑菌物质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张举成,杨雪琼,周皓,杨亚滨,丁中涛.2006~2018年稀有放线菌中的新天然产物[J].有机化学.2019

[4].李稳.四株稀有放线菌中新颖天然产物的定向挖掘[D].山东大学.2018

[5].朱荣贵,关统伟,姜秀娟.塔里木盆地5个生态小区稀有放线菌分离及合成抗生素基因分布[J].生物技术通报.2018

[6].陈名洪,王海龙,方东升,林如,谢阳.福建红树林环境中稀有放线菌的多样性[C].第十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7].谢春兰,彭坤,杨全.海洋稀有放线菌Actinomadurasp.SCSIO4388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7

[8].蒋莲秀,吴越,陈建宏,吴丹,黄大林.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红树林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

[9].代盛旺.两株稀有放线菌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安徽大学.2017

[10].王霏.海洋环境中稀有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及新种鉴定[D].厦门大学.2017

标签:;  ;  ;  ;  

稀有放线菌论文-张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