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骨钉论文-张凇源

髂骨钉论文-张凇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髂骨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良的TIFI技术,微创内固定,骨盆后环,骨折

髂骨钉论文文献综述

张凇源[1](2018)在《改良TIFI技术髂骨钉道影像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TIFI技术在修复完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骨折中髂骨钉道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该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本院CT室行骨盆叁维重建的20例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入选标准为:骨骼发育成熟且无畸形、肿瘤、骨折等,随机选取单侧髂骨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2.对2015年3月-2017年7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7例采用改良TIFI治疗的完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5-57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砸压伤2例,其他伤1例。依据CT及X线、查体、术中二次确认进行诊断,按AO/OTA骨盆骨折分型标准C1.2型9例,C1.3型2例,C2.2型4例,C2.3型2例);17例患者均合并多发伤(四肢骨折16例,脑外伤4例,胸外伤9例,膀胱破裂4例,骶神经损伤2例,6例患者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根据钉道方向将17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2例)行改良的TIFI技术固定骨盆后环,B组(5例)行传统的TIFI技术固定骨盆后环。在以下方面进行评估分析:1.固定后环时出血量、手术用时、术中C形臂照射次数及置入螺钉的长度;2.术后X线上骨盆后环AP位、40°入口位、40毒出口位上所能测到的最大位移并进行Matta分级评定;3.术后随访第6个月时患者的Majeed功能评分。结果:1.传统TIFI技术置钉区域钉道长度:男性63.6±3.6mm,女性55.9±4.00mm;钉道直径:男性10.2±0.7mm,女性9.7±0.8mm。改良TIFI技术置钉区域钉道长度:男性110.2±6.9mm,女性 97.6±4.6mm;钉道直径:男性 7.5±0.3mm,女性 7.3±0.5mm。改良TIFI技术的钉道平面可选区域在髂骨外板平面上为入钉点与坐骨大切迹切线处偏髂前下棘(男性29.0±2.3°,女性29.3±2.1°)方向的扇形区域。2.临床治疗中,17例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及血管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的移位及断裂。A组:术中出血量57.9±10.3ml,手术用时52.1±16.3min,C形臂照射次数21.1±5.9次,螺钉长度67.9±3.3mm;术后Matta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术后Majeed评分:优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3.3%。B组:术中出血量52.0±5.7ml,手术用时56.0±15.6min,C形臂照射次数26.6±9.3次,螺钉长度51.0±4.2mm;术后Matta评分:优3例,良2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100%,术后Majeed评分:优3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0.0%。A、B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C形臂照射次数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在螺钉长度方面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改良TIFI技术髂骨螺钉置入方向建议为髂骨外板平面上入钉点与坐骨大切迹切线偏髂前下棘15°。2.在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中与传统TIFI技术相比,改良TIFI技术可以避开坐骨大切迹降低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同时可以使用更长的螺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04)

李玉林[2](2018)在《国人成人改良髂骨钉钉道的CT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第一,基于国人成年人的骨盆CT资料,利用CT工作站对改良髂骨钉叁个不同方向上的钉道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出改良髂骨钉在CT影像学上的最佳进钉方向,为临床改良髂骨钉的徒手置入提供参考。第二,将最佳进钉方向上改良髂骨钉的钉道参数和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的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两者钉道在影像学上的优缺点。方法收集56例国人健康成人骨盆的CT数据,利用CT工作站进行叁维图像重建。在叁维图像上,改良髂骨钉进钉点选择在髂后上棘向尾侧10mm并沿髂嵴向内移动约10mm处,贴于髂骨嵴内侧骨面。S2AI螺钉的进钉点选择在S1骶骨孔垂直和水平切线的交点,向尾侧外侧移动1mm处。向尾端旋转水平截面,分别截取改良髂骨钉不同指向的叁个置钉平面。叁个平面分别是:第一,在叁维图像上由进钉点至髂前下棘,第二,叁维图像上至髋臼上缘,第叁,过髋臼上缘平面在矢状面向头侧上旋转5°所得到的平面,即尾向偏角减小5°的方向。测量参数有最长钉道长度(maximal length,ML)、最长钉道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最长钉道外向偏角(transverse angle,TA),并模拟置入直径7.0mm长80mm的髂骨钉,测量其在横断面上的安全置钉角度(security scope angle,SSA),横断面上髂骨髓腔的最小宽度(iliac width,IW),髓腔最小宽度至进钉点的平均距离(distance to starting point,DSP),进钉点至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将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探讨叁个不同置钉平面的钉道参数。并选择改良髂骨钉在影像学最佳置钉平面上的钉道参数同S2AI螺钉进行对比。结果1.改良髂骨钉在CT影像学上的最佳进钉方向为指向髋臼上缘在矢状面向头侧旋转5°的位置。在此平面上,ML、SSA、IW、DSP、SA、TA、SD分别为(123.3±8.5)mm,(8.6±3.5)°,(15.5±2.9)mm,(75.8±9.9)mm,(28.9±4.0)°,(32.4±5.6)°,(40.1±4.3)mm。2.选取改良髂骨钉最佳置钉平面上的参数同S2AI螺钉对比,改良髂骨钉和S2AI螺钉的ML、SD存在差异,而SSA、IW、DSP无明显差异(p>0.05)。3.改良髂骨钉在最佳平面上的参数中,男性SA、SD与女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TA、ML、SSA、IW和DSP与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改良髂骨钉最佳置钉方向是指向髋臼上缘在矢状面向头侧旋转5°的位置。2.改良髂骨钉因其钉头遮挡效果好、不损伤骶髂关节、徒手置钉容易实现等优势,是脊柱骨盆融合手术中一种较好的固定方式。3.在最佳置钉平面上,改良髂骨钉的ML、SSA、IW、DSP、TA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男性SA大于女性,而SD小于女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李春光,田宁,李丕宝,石恩东,崔海银[3](2018)在《骨盆CT叁维重建指导髂骨钉置入》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行髂骨钉置入没有统一路径标准,因人体个体差异性较大,在置入前行骨盆CT叁维重建,可测量出所置入髂骨钉的直径、深度、角度等,最大程度保证置入的准确性。目的:通过骨盆的CT叁维重建测量髂骨钉置入路径的相关数据,指导髂骨钉置入,使修复手术更为精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立第叁医院接受骨盆病变、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骨盆CT扫描叁维重建,将A点(S1骶后孔上缘连线与髂后上棘交点)位置作为髂骨钉置入点,在此点上分别测量3条路径:(1)髂前上棘路径标记为AD路径;(2)髂前下棘路径标记为AC路径;(3)坐骨大切迹上方至髋臼顶部路径标记为AB。在此3条路径平面上对髂骨做切面,分别在每个切面上设计髂骨钉所穿入的通道,测量出髂骨螺钉通道的直径、长度以及置入角度,根据测得的数据,选定合适的髂骨钉。结果与结论:(1)同一置入路径的男性、女性髂骨钉通道长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经配对t检验,AB路径与AC路径,AC路径与AD路径的髂骨钉通道长度、直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2)同一置入路径男性、女性的尾向偏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经配对t检验,男性、女性患者通过不同路径的尾向偏角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男性、女性患者通过不同路径的外倾角比较,差异亦有显着性意义(P<0.05);(3)结果提示,骨盆CT叁维重建可以测得可置入髂骨钉的长度、直径及角度,从而指导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春光[4](2016)在《髂骨钉在腰椎骨盆固定的方法及临床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腰椎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椎体,一部分为附件;椎板、横突和关节突通过椎弓根连接于椎体。骨盆的组成包括左右髋骨、骶骨、尾骨及其连接韧带。界线是环行线,由骶骨岬、两侧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骨盆由这条界线划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大骨盆为界线以上的部分,又名为假骨盆,即腹腔的髂窝部分。小骨盆为界线以下的部分,又名为真骨盆,小骨盆有上、下两个口,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构成,骨盆的下口则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构成,骨盆上下口之间腔称之为骨盆腔。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女性耻骨角的角度较大,约为90-100。,男性耻骨角的角度相对小一些,约为70-75。。人体在站立体位时,骨盆上口的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骨盆的倾斜度稍大于男性骨盆。女性骨盆上下口是胎儿分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着的差异[1]。腰骶盆连接区域因为承重与力学的载荷分布有着特殊的解剖结构,如腰椎前凸骶骨有倾斜角度、且腰5椎体前方高后侧低呈楔形有向前滑脱的倾向,骶骨扁宽承载腰椎且与两侧的髂骨通过韧带连成微动的关节,骶骨骨质疏松对螺纹钉把持力不足、前后均有椎孔有神经通过,植入螺钉容易伤及神经根,而且骨盆骨折容易伤及后环的骶骨等。腰椎骨盆的这些特点均可导致腰椎骨盆的易破坏性,因此无论是肿瘤、创伤或炎症如结核等可破坏这种结构,在病灶切除或骨折移位的修复重建过程就是恢复力学载荷的解剖支撑结构,因此这一连接区域的特殊结构决定了腰椎骨盆的固定问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临床工作者采用髂骨钉对腰椎骨盆实行内固定,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腰椎骨盆固定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搜集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临床资料,以能找到最理想的髂骨钉固定腰椎骨盆的方法,对于髂骨钉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腰椎骨盆病变、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患者25例,男患者25例,年龄在22-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0.3)岁。研究的具体方法步骤(1)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一般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就诊的具体体征、影像学资料,腰椎骨盆CT叁维重建图像,诊治结果及出院后的病情等;(2)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患者在治疗期间J的诊疗情况,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基本生命体征记录。(3)接诊到手术,全过程基本由一个医师进行操作,出院每隔3各月进行电话随访,随访一年,以能更好的记录髂骨钉固定腰椎骨盆的临床治疗效果[3]。在手术前,患者进行螺旋CT的扫描以及叁维重建,以能更易确定髂骨钉的植入点,一般把第一骶骨双侧骶后孔上缘连线与髂后上棘交点作为髂骨螺钉的植入点,可标记为A点, 以A点为起点,在髂骨切面上一般可分为叁个方向植入髂骨钉,分别为坐骨大切迹的上方至髋臼顶部,髂前下棘、髂前上棘,可根据植入点A点制定叁种不同方向的植入髂骨钉的路径,①髂前上棘路径标记为AD路径。②髂前下棘路径标记为AC路径。③坐骨大切迹上方至髋臼顶部路径为AB。这叁条不同路径所植入的髂骨钉直径都在7mm以上,对这些钉道的长度、直径进行测量,钉道的参数使用正态性检验的统计方法,都符合正态性分布。可对各个手术方向的入路进行研究和数据的分析。对骨盆周围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测量数据:主要是S1和骨盆的测量, S1椎体骶后孔与髂骨钉植入点之间具体距离的测量;S2椎体骶后孔与髂骨钉植入点之间具体距离的测量,髂骨钉的植入方向与人体矢状面外侧成角的测量;髂骨钉的植入方向与人体横断面成角的测量;坐骨大切迹弧顶至叁个路径的垂直距离的测量;髂后下棘至叁个路径的垂直距离的测量,髂后上棘与植入点距离的测量和髂后下棘与植入点距离的测量[4-5]。在髂骨钉植入手术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要求病人生命体征稳定、不发热、白细胞呈下降趋势,HGB不小于100g/L,以能达到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追踪,以便详绌了解使用髂骨钉固定腰椎骨盆的效果。结果:测量出来的的钉道参数与性别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所开通的叁条路径有一定的规律性,AB路径、AC路径和AD路径的隧腔道的曲度是逐渐增加的,趋势是由“I”形状向“S”形状过度,这样的过渡形式无疑是在加大髂骨钉植入的难度,增加手术的时间,增大手术的风险。在髂骨钉的选择上,包括具体的长度、直径和形状等都要准确的选择,在髂骨钉长度的选择上有具体的要求,性别的不同,髂骨钉的长度也有一定的差别,髂骨钉选择的长度范围:男性患者的一般范围:AC路径所选髂骨钉长度:124.5±30.22mm;AB路径所选髂骨钉长度:113.5±28.02mmm;AD路径所选髂骨钉长度:71.5±11.89mmm;女性患者的一般范围:AC路径所选髂骨钉长度:117.5±28.22mmm;AB路径所选髂骨钉长度:102.5±25.11mm;AD路径所选髂骨钉长度:69.5±17.63mm,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最后统计结果显示男性髂骨钉螺旋通道尾向偏角与女性患者的髂骨钉螺旋通道尾向偏角并无明显的差别。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男性髂骨钉螺旋通道的外倾角亦与女性患者的髂骨钉螺旋通道外倾角无明显的差别。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在外倾角的选择上,男性患者的一般范围在25.3±6.2度,女性患者的一般范围在25.4±6.3度,(P>0.05)。在所选的区间内,植入点偏向内侧时,可增加外倾角,能比较容易通过髓腔狭窄的区域,可增加髂骨钉的长度。结论:在腰椎骨盆固定中髂骨钉的植入点、植入方向、长度、直径等选择上是要有一定的要求,骨盆固定髂骨钉的植入点一般为第一骶骨双侧骶后孔上缘连线与髂后上棘交点,在髂后上棘的稍上方,在这个位置进行手术的好处是能够增加骶骨后区的固定阶段长度,增加固定强度,减少髂骨钉松动的发生率等优点。在此位置上行髂骨钉的植入手术,有叁处不同方向即为坐骨大切迹至髋臼顶部、髂前下棘与髂前上棘的方向。植入点到髂前上棘路径的髂骨钉长度要求:男性可定为75mmm,女性可定位60mm,此路径距离坐骨大切迹弧顶的垂直距离为45mmm,距离髂后下棘的垂直距离为55mm;植入点到髂前下棘路径的髂骨钉长度要求:男性可定为135mmm,女性可定为127mmm,此路径距离坐骨大切迹弧顶的垂直距离为25mmm,距离髂后下棘的垂直距离为45mmm;植入点自坐骨大切迹的上方至髋臼顶部路径的髂骨钉长度要求,男性可定为125mmm,女性可定为115mmm,此路径距离坐骨大切迹弧顶的垂直距离为15mmm,距离髂后下棘的垂直距离为35mmm。测量的数据:男性患者的一般范围:AC路径钉长度:124.5±30.22mm;AB路径钉长度:113.5±28.02mmm;AD路径钉的长度:71.5±11.89mm;女性患者的一般范围:AC路径钉长度:117.5±28.22mm;AB路径钉长度:102.5±25.11mm;AD路径钉的长度:69.5±17.63mm,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外倾角一般范围:男:在25.3±6.2度之间,女:在25.4±6.3度之间,(P>0.05)。在行髂骨钉固定腰椎骨盆手术时,植入点一般在第一骶骨双侧骶后孔上缘连线与髂后上棘交点上,坐骨大切迹上方至髋臼顶部路径内外板厚度大,路径相对比较直,选择此种手术方法行腰椎骨盆固定是较为理想的路径。手术风险降低,手术操作复杂程度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大大的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手术费用,在治疗腰椎骨盆固定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应广泛运用在临床研究及治疗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2)

蒋磊,马国华[5](2014)在《髂骨钉结合重建LCP钢板桥接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髂骨钉结合重建LCP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3例不稳定性骶骨骨折行髂骨钉结合重建LCP钢板治疗,根据术后X线、CT结果评价复位及愈合情况,并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情况、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3例患者骶骨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骨盆环得以重建,所有患者骶骨骨折影像学全部愈合,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100%。结论髂骨钉结合重建LCP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可以恢复骶骨的解剖关系,不破坏骶髂关节的情况下能有效恢复骨盆后环的稳定,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王忠仁,曾浩然,廉克强[6](2014)在《后路髂骨钉棒及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后路髂骨钉棒及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固定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疗效评分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耗时93~224 min,平均141 min;手术输血量211~1352 ml,平均587 ml。所有患者手术后3~5 d即可在床上行康复锻炼,手术15~17 d后即可下地锻炼,手术40~48 d后即可独立弃拐行走。术后疗效行Mata评分优良率为83.33%,总有效率为91.67%。全部病例骨折愈合,无发生下肢不等长或骨盆畸形病例。1例因坐骨神经损伤引发足下垂,其余均无瘸行或腰骶痛发生。1例因膀胱功能受损而轻度尿失禁。结论后路髂骨钉棒及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4年06期)

王丽冰,潘鹤海,于滨生,谢超凡,许银峰[7](2013)在《髂骨钉垫片对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一种自主设计的髂骨钉垫片对腰-髂固定结构疲劳载荷前、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自愿捐献的12具成人防腐尸体腰椎-骨盆标本,根据是否使用髂骨钉垫片随机分成A组(使用垫片)和B组(不使用垫片),每组6具。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1~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后,行双侧L3、L4、L5椎弓根钉和髂骨钉固定,并且切除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制作椎间失稳模型。在MTS材料试验机上,向标本施加0~600 N轴向压缩和—7~7 N.m轴向扭转载荷,测试固定结构初始压缩及扭转刚度。然后给标本施加2万次40~400 N循环压力载荷,重复刚度测试。最后,对所有螺钉进行轴向拔出测试,记录最大拔出力。植钉及加载过程中行大体及影像学观察。结果 A、B组BMD值分别为(1.15±0.13)g/cm2和(1.12±0.11)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8,P=0.678)。所有螺钉植入位置良好,加载过程中无钉棒松动及断裂。疲劳载荷后X线片示A、B组分别有1具(16.7%)和3具(50.0%)标本髂骨钉周围出现"骨透亮带"。A、B组疲劳载荷后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均低于疲劳载荷前(P<0.05)。疲劳载荷前,A、B组间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载荷后A组压缩刚度显着高于B组(t=2.664,P=0.024),而两组扭转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90)。A、B组L3、L4、L5椎弓根钉的最大拔出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髂骨钉最大拔出力显着高于B组(t=3.398,P=0.007)。组内比较:A、B组L3椎弓根钉的最大拔出力均显着低于L4、L5椎弓根钉(P<0.05)。A组髂骨钉最大拔出力显着高于其他3个节段椎弓根钉(P<0.05);而B组髂骨钉拔出力显着低于L4、L5椎弓根钉(P<0.05)。结论在腰-髂重建中,髂骨钉垫片可以预防髂骨钉松动,有效保持固定结构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杨运平,陈鸿奋,王富明,贾谊,王钢[8](2012)在《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叁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上模拟髂骨钉的置入,测量不同进钉方向时进钉角度及髂骨钉的解剖参数。结果进钉方向Ⅰ: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00±0.84)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59.97±7.99)mm,TSA(12.48±7.16)°,CSA(56.41±6.47)°,SSA(29.91±5.55)°。进钉方向Ⅱ: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95±0.50)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106.69±8.74)mm,TSA(43.93±6.09)°,CSA(39.25±6.11)°,SSA(19.24±3.78)°。结论数字骨科模型能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髋关节脱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刘斌,魏尧森,张立岩,王济纬,甘维[9](2012)在《髂骨钉在腰骶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髂骨钉在腰骶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髂骨钉及腰骶椎弓根钉技术进行腰骶骨盆重建的6例腰骶椎结核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脊髓恢复情况,常规摄X线片及CT扫描。结果 6例患者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能够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术后X线片及CT定期复查提示腰骶骨盆位置及内固定位置正常,植骨块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5个月。结论髂骨钉联合腰椎椎弓根钉达到腰骶骨盆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2年02期)

刘斌,王济纬,张立岩,魏尧森,陈日勇[10](2012)在《髂骨钉在腰骶骨盆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髂骨钉在腰骶骨盆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10例患者,其中L5S1椎体结核5例,骶骨骨巨细胞瘤2例,重度骨质疏松合并腰骶椎滑脱3例;男4例,女6例;年龄25~75岁,平均46.5岁。术前主要表现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及排便困难等,应用髂骨钉及腰骶椎弓根钉技术进行腰骶骨盆重建,疗效评定采用Nakai评分标准,骨性融合情况采用Suk标准判断。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大血管损伤,术后均按时拆线,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均获得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无双下肢感觉、运动减退,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均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按Nakai评定标准:优7例,良2例,中1例。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5个月。结论:通过髂骨钉的应用使腰椎与骨盆间达到坚强的内固定,有效的解决了因腰骶部病变需要固定的难题。具有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减少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2年03期)

髂骨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第一,基于国人成年人的骨盆CT资料,利用CT工作站对改良髂骨钉叁个不同方向上的钉道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出改良髂骨钉在CT影像学上的最佳进钉方向,为临床改良髂骨钉的徒手置入提供参考。第二,将最佳进钉方向上改良髂骨钉的钉道参数和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的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两者钉道在影像学上的优缺点。方法收集56例国人健康成人骨盆的CT数据,利用CT工作站进行叁维图像重建。在叁维图像上,改良髂骨钉进钉点选择在髂后上棘向尾侧10mm并沿髂嵴向内移动约10mm处,贴于髂骨嵴内侧骨面。S2AI螺钉的进钉点选择在S1骶骨孔垂直和水平切线的交点,向尾侧外侧移动1mm处。向尾端旋转水平截面,分别截取改良髂骨钉不同指向的叁个置钉平面。叁个平面分别是:第一,在叁维图像上由进钉点至髂前下棘,第二,叁维图像上至髋臼上缘,第叁,过髋臼上缘平面在矢状面向头侧上旋转5°所得到的平面,即尾向偏角减小5°的方向。测量参数有最长钉道长度(maximal length,ML)、最长钉道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最长钉道外向偏角(transverse angle,TA),并模拟置入直径7.0mm长80mm的髂骨钉,测量其在横断面上的安全置钉角度(security scope angle,SSA),横断面上髂骨髓腔的最小宽度(iliac width,IW),髓腔最小宽度至进钉点的平均距离(distance to starting point,DSP),进钉点至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将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探讨叁个不同置钉平面的钉道参数。并选择改良髂骨钉在影像学最佳置钉平面上的钉道参数同S2AI螺钉进行对比。结果1.改良髂骨钉在CT影像学上的最佳进钉方向为指向髋臼上缘在矢状面向头侧旋转5°的位置。在此平面上,ML、SSA、IW、DSP、SA、TA、SD分别为(123.3±8.5)mm,(8.6±3.5)°,(15.5±2.9)mm,(75.8±9.9)mm,(28.9±4.0)°,(32.4±5.6)°,(40.1±4.3)mm。2.选取改良髂骨钉最佳置钉平面上的参数同S2AI螺钉对比,改良髂骨钉和S2AI螺钉的ML、SD存在差异,而SSA、IW、DSP无明显差异(p>0.05)。3.改良髂骨钉在最佳平面上的参数中,男性SA、SD与女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TA、ML、SSA、IW和DSP与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改良髂骨钉最佳置钉方向是指向髋臼上缘在矢状面向头侧旋转5°的位置。2.改良髂骨钉因其钉头遮挡效果好、不损伤骶髂关节、徒手置钉容易实现等优势,是脊柱骨盆融合手术中一种较好的固定方式。3.在最佳置钉平面上,改良髂骨钉的ML、SSA、IW、DSP、TA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男性SA大于女性,而SD小于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髂骨钉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凇源.改良TIFI技术髂骨钉道影像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延边大学.2018

[2].李玉林.国人成人改良髂骨钉钉道的CT测量[D].郑州大学.2018

[3].李春光,田宁,李丕宝,石恩东,崔海银.骨盆CT叁维重建指导髂骨钉置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4].李春光.髂骨钉在腰椎骨盆固定的方法及临床解剖研究[D].山东大学.2016

[5].蒋磊,马国华.髂骨钉结合重建LCP钢板桥接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J].宁夏医学杂志.2014

[6].王忠仁,曾浩然,廉克强.后路髂骨钉棒及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J].当代医学.2014

[7].王丽冰,潘鹤海,于滨生,谢超凡,许银峰.髂骨钉垫片对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

[8].杨运平,陈鸿奋,王富明,贾谊,王钢.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

[9].刘斌,魏尧森,张立岩,王济纬,甘维.髂骨钉在腰骶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2

[10].刘斌,王济纬,张立岩,魏尧森,陈日勇.髂骨钉在腰骶骨盆重建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12

标签:;  ;  ;  ;  

髂骨钉论文-张凇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