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腭部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hh,信号通路,TGF,腭突细胞
腭部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蒋怡,王松灵,杜娟[1](2017)在《TGF-β和Shh信号通路在小鼠腭部发育中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颌面部的形态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发育过程,正常的颌面发育常常是多种机制精准的时空表达和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过去的研究表明,TGFβ信号通路和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胚胎颌面部的发育、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胚胎发育过程中,TGFβ、Shh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异常可导致包括唇腭裂在内的多种颌面发育异常。(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祝奉硕[2](2017)在《TCDD通过影响外周免疫和胎盘发育直接或间接影响腭部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学性致畸物质四氯二苯二恶英(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可引起小鼠唇腭裂的发生。研究发现母体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可降低唇腭裂发生,母体细胞因子可通过胎盘调节TCDD介导的致畸作用,而胎盘的正常的生理状态对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本实验的目的旨在证实TCDD引起腭裂的发生与外周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介导的胎盘病理损伤之间的联系。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选用C57BL/6J小鼠,在妊娠的第10天(Gestational day GD10),使用体外灌胃方法给以不同浓度的TCDD药物处理,构建小鼠的腭裂模型,于妊娠的第18天(GD18),取胚胎及胎盘标本及孕鼠的眼眶外周血。称重胎鼠的质量,测量胎盘的直径,使用HE染色法探究TCDD处理对胎盘正常发育、滋养层细胞、迷路层血管形成的干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孕鼠外周血Th1/Th2细胞,使用Elisa法检测孕鼠外周血浆中IL-4和IFN-γ细胞因子的含量,探究TCDD处理对母体孕鼠的外周免疫功能的干扰。通过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探究TCDD引起的腭裂与外周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介导的胎盘病理损伤之间的联系。结果:1)在GD1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胎盘的重量降低(P<0.05),胎鼠重量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胎盘的比值高于对照组。.2)在GD]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胎盘直径减小,胎盘面积减小(P<0.05),迷路血管数目和海绵层细胞(滋养层细胞)的面积减小。3)在GD1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外周血Th2细胞数、Th2/Th1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h1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GD1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外周血血浆IFN-γ和IL-4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但IL-4降低更加明显。结论:1)TCDD暴露可显着性干扰小鼠胎盘的生长与发育。2)TCDD暴露可干扰小鼠胎盘海绵滋养层细胞和迷路层血管的形成。3)TCDD暴露可引起小鼠外周免疫功能出现Th1极化,外周血IFH-γ和IL-4水平下降。综上,TCDD通过影响外周免疫和胎盘发育直接或间接影响腭部的发育。(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20)
李泓钰,黄洪章[3](2016)在《蜗牛蛋白调控腭部发生发育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蜗牛蛋白(Snail)参与调控腭部融合过程中腭中缝上皮(MES)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或存活以及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行为,Snail基因失去了转化生长因子-β3的抑制而表达水平升高,此时Snail作为MEE/MES细胞的存活因子,导致腭中线上皮(MEE)/MES细胞持续存在并诱发腭裂。Snail基因编码具有锌指结构的Snail1、Snail2和Snail3等转录因子,其家族具有相似的结构,可以结合到E-钙黏蛋白的启动子,抑制其表达,可以在胚胎发生发育和肿瘤转移过程中诱导EMT。Snail基因可防止细胞因为存活因子的减少或PCD因子的积累而死亡,故Snail基因是MEE/MES细胞的存活因子和细胞运动的诱导因子。微小RNA(mi RNA)不仅在人类癌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胚胎健康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mi RNA表达模式的变异和mi RNA在m RNA的结合位点的结构变异,可能导致颅面发育变异。本文就Snail基因结构与功能、Snail基因在侧腭突发育过程中表达、Snail基因与MEE/MES细胞的EMT、Snail基因与MEE/MES程序性细胞死、Snail基因是MEE/MES细胞的存活因子、微小RNA调控Snail在MEE/MES消失过程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金成日,玄云泽,李龙和,李京旭[4](2016)在《初级纤毛相关基因Pitchfork在小鼠腭部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初级纤毛相关基因Pitchfork在小鼠腭部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及作用机制.[方法]取小鼠腭部发育不同时期的胚胎,采用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方法制作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味杂交法检测Pitchfork在小鼠腭部发育中的表达.[结果]在小鼠腭部发育过程中,Pitchfork高表达于两侧腭突特定部位.[结论]Pitchfork在小鼠正常腭部发育中可能通过调节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及其相互调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朴正国,Hye-Jin,Tak,邹瑞,Tae-Jin,Park,Eun-Ju,Park[5](2016)在《桥连上皮带在唇腭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上颌突、中鼻突之间的桥连上皮带在唇腭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受精的白来航鸡蛋孵化到适当的H-H(hamburger and hamilton)阶段,分别进行:组织学切片、胚胎扫描电镜摄片、Brd U细胞增殖和TUNEL细胞凋亡实验。结果:鸡胚发育的H-H 24阶段,上颌突、中鼻突以及侧鼻突之间的上皮层相互靠近;H-H 26、27阶段,融合之前相邻突起之间的上皮细胞出现丝状伪足化,开始形成两两突起之间的桥连上皮带,之后桥连上皮带内细胞增殖减少,并出现了大量圆形凋亡细胞;H-H 28阶段:桥连上皮带在相邻突起融合过程中逐渐凋亡,相邻突起最终完全融合。结论:上颌突、中鼻突之间的桥连上皮带通过形成丝状伪足相互连接,桥连上皮带内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这一系列变化在胚胎唇腭部的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胡立华[6](2015)在《TGFβ3通过调控ΔNp63的表达影响腭部发育过程中腭周皮细胞脱落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从遗传学角度可以将其分为:非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NSCL/P)]、非综合征性单纯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palate only (NSCPO)]、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CL/P)]以及综合征性单纯腭裂[syndromic cleft palate only (CPO)]。其中,非综合征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SCL/P)和非综合征性单纯腭裂(NSCPO)是一类不伴发其他系统或器官畸形的疾病,是不在综合征之内的单纯唇裂、唇裂合并腭裂、或单纯腭裂的总称,此类唇腭裂是由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多因素遗传性疾病。腭部发育包括腭突(腭板)的垂直向生长、抬起、水平向生长、接触和融合等一系列过程。腭部的正常发育需要机体对腭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所涉及的关键生理过程,诸如细胞生长、细胞增殖、程序性细胞死亡、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细胞迁移和信号传导等进行精准的调控。在机体调控腭部发育的诸多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调控偏差,都将有可能导致腭裂的发生。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在腭部发育过程中,腭板间充质细胞成分和上皮细胞成分参与的多项生物活动均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家族有着重要的联系。目前对哺乳动物的相关研究发现,TGFβ家族至少包括四个亚型(TGFβ1, 2,3和TGFβ1β2).而前叁者均在小鼠腭部发育的早期即有所表达:胚胎第11.0-11.5天,腭突自上颌突长出并垂直向下生长,此时在两腭突的上皮细胞中可检测到TGFβ3的表达;胚胎第12.0-12.5天,两腭突继续呈垂直向生长,其上皮和间充质细胞中均可检测至TGFβ1和TGFβ2的表达;胚胎第13.0-13.5天,腭突(腭板)抬起至呈水平方向,腭板上皮细胞中可检测至TGFβ3的高表达及TGFβ1的表达,间充质细胞中则呈现TGFβ1的少量散在表达和TGFβ2的强而广泛的表达;胚胎第14.0-14.5天,在经历水平向生长后,两腭突(腭板)即将相互接触,TGFβ1,2和3在腭突中均有所表达;胚胎第15.0-15.5天,两腭突(腭板)互相接触并开始融合(该过程可能涉及上皮-间充质转化及细胞凋亡等机制),TGFβ1 3表达量明显降低,而TGFβ2在腭中缝两侧的间充质组织中则有较强的表达;胚胎第16.0-16.5天,腭突在中线处融合,TGFβ1的表达仅局限于腭突和鼻中隔的骨化区,TGFβ2在腭部中线附近的间充质中散在表达,而TGFβ3主要在间充质细胞中表达。以上证据充分表明TGFβ家族可能在腭部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TGFβ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表现型亦提示TGFβ在腭部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TGFβ1和TGFβ2基因敲除小鼠在出生之前即死亡,因此不能用作腭部发育的研究模型;而TGFβ3基因敲除小鼠出生时总是表现出非综合征性单纯腭裂,并于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是研究腭部发育的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之一。动物实验中,外源性给予胎鼠TGFβ3可以纠正TGFβ3基因敲除小鼠的唇腭裂缺陷,进一步提示TGFβ可能参与腭部发育过程的调控。在腭裂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中,两腭板正常抬起后因无法接触融合而引发的腭裂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口腔各部位的上皮细胞中,周皮细胞作为一层保护性细胞,在发育早期可有效防止邻近的组织在未成熟阶段发生错误性的粘附和融合,进而避免一系列的发育畸形,腭部上皮细胞亦是如此。在腭部发育过程中,腭板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状的基底细胞样上皮细胞,其逐步层化而形成位于表层的扁平状上皮细胞,即为腭周皮细胞,腭周皮细胞在腭部发育早期可防止腭板过早的与邻近组织发生融合。然而在腭部发育的后期,当左、右两腭板抬起、经历水平向生长,并于中线处相互接触时,腭周皮细胞的适时脱落,则成为两腭板互相粘附并形成腭中缝上皮带的必要条件之一。反言之,腭周皮细胞继续存留将可能导致腭裂的发生。然而基底层腭板上皮细胞如何保持单层立方状细胞结构,以及其层化形成腭周皮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腭部发育后期腭周皮细胞脱落的具体调节机制也尚待研究。TGFβ3在腭板融合及腭周皮细胞脱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尽管TGF β 3在腭中线上皮细胞(Medial edge epithelia, MEE)中的表达规律与腭周皮细胞形成和脱落的规律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在腭中线上皮细胞的分化和腭周皮细胞脱落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借助于干扰素调节因子6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 IRF6)的调节,△Np63可有效促进上皮细胞的分化及周皮细胞的活化。有趣的是,ΔNp63、TGFβ3和IRF6叁种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新生小鼠均伴有腭裂,且皆因其双侧腭板未能融合所致(叁型基因敲除小鼠腭裂形成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进一步表明这些基因在调节腭部上皮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上述叁种基因敲除小鼠的腭裂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均已有相应的文献支持,但迄今为止,有关叁者在腭部发育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在此,我们假设TGFβ3通过调节IRF6和△Np63的表达水平而影响腭周皮细胞的形成和脱落,从而参与腭部发育过程的调控。实验中分别对TGF β 3基因敲除型、△Np63基因敲除型和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胚胎(胎鼠)的头颅冠状切片及由野生型小鼠取材并行原代培养得到的MEE细胞,进行了生化分析、基因活性分析和蛋白表达分析等相关的研究,以验证该假设成立与否,进而揭示TGFβ3、IRF6和△Np63在腭部发育过程中调控腭周皮细胞形成和脱落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对胚胎第14.5天[dpc (days post coitum)]的TGFβ3基因敲除型,△Np63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头颅冠状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从形态学分析此时期各型胎鼠的腭板结构及细胞组成。2.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胚胎第14.25天的TGFβ3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胎鼠腭板表面进行扫描,以从微观上观察腭板表面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点。3.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结合针尖增强拉曼(TERS)光谱术,对胚胎第14.25天的TGFβ3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胎鼠腭板表面进行扫描,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腭板表面形貌结构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4.对腭部发育不同时期的TGFβ3基因敲除型,△Np63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小鼠头颅冠状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以从蛋白水平确定腭部发育过程中,腭板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5.采用原代培养的野生型小鼠腭中线上皮细胞(MEE),研究TGFβ基因对△Np63和IRF6表达的调节作用。用不同剂量(0.5,1.0,3.0,5.0和10. Ong/ml)的外源性重组人类TGFβ3 (rTGFβ3)处理腭中线上皮细胞,并于不同时间点(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分别提取蛋白质和mRNA,并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p63和IRF6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p63和IRF6 mRNA的水平变化。6.以pGL3作为载体,构建小鼠重组△Np63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用该质粒转染MEE细胞后,采用外源性重组人类TGFβ3(rTGFβ3)处理细胞,通过重组质粒萤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Np63启动子活性。结果1.小鼠头颅冠状石蜡切片的H&E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结果,均显示腭板抬起至水平向以后,随着腭板的生长,至二者相互接触前,野生型(WT)胎鼠腭板表面的腭周皮细胞逐渐发生皱缩、突起、变圆等改变,直至后期自腭板表面脱落,因此其腭板表面较粗糙,且两腭板接触后形成腭中缝上皮带;而TGFβ3基因敲除(-/-)型胎鼠的腭周皮细胞始终存留于腭板表面,腭板表面光滑,表层细胞健康,且在两腭板接触后,接触区的双层腭板上皮细胞之间尚嵌有一层扁平状的腭周皮细胞,因此两腭板接触不紧密。2.小鼠头颅冠状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腭部发育后期,野生型胎鼠腭板上皮细胞表面尚有一层不连续的扁平状细胞,且有凋亡小体检出;而TGFβ3基因敲除型胎鼠腭板表面的扁平状细胞排列紧密,且无细胞凋亡状况。b.腭部发育过程中,腭板最表层的单层扁平状细胞确为腭周皮细胞,因其表达腭周皮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c.在两腭板水平生长至即将接触之前,野生型胎鼠腭板接触融合区的腭板上皮细胞核内△Np63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GFβ3基因敲除型胎鼠的腭中线上皮细胞内△Np63呈现持续的高表达,提示腭板发育后期TGFβ3可能通过下调△Np63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腭周皮细胞脱落。d.腭部发育早期,△Np63基因敲除型胎鼠的腭板表面腭周皮细胞缺如,但是在腭板抬起至水平向以后,腭板的鼻腔侧迅速与鼻中隔区域发生融合;而腭板的口腔侧上皮出现少量腭周皮细胞。e.IRF6在腭板内的分布与表达情况,均不受TGFβ3或者△Np63基因敲除与否的影响。3. 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采用外源性TGFβ3对原代培养的MEE细胞进行处理,可明显降低△Np63的表达水平,但IRF6的表达未受影响。4.萤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TGFβ3处理被转染的MEE细胞,可明显降低△Np63的启动子活性。结论1.两腭板水平生长至互相接触前,WT胎鼠腭板表面的腭周皮细胞脱落,两腭板互相融合,形成完整的腭部结构;而TGFβ3 KO胎鼠的腭周皮细胞仍然存留,阻碍了腭板的融合,引发腭裂;2. TGFβ3 KO胎鼠的腭周皮细胞之所以存留,与IRF6和△Np63的持续高表达有关;腭周皮细胞的凋亡和脱落依赖于TGFβ3对△Np63的功能性抑制作用,与IRF6的表达无关;3.ΔNp63 KO胎鼠发生腭裂与TGFβ3 KO胎鼠源于完全不同的机制,前者是由于腭板抬起后与鼻中隔结构发生过早的融合,阻碍了腭板的水平生长和接触而引起腭裂;4.腭部发育过程中,TGFβ3对△Np63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腭部发育初期,IRF6的转录激活(可能由Wnt/TGFβ1/Ephrin/Notch/Jag2等介导)可有效上调△Np63的表达,进而促进腭周皮细胞的形成及维持;而腭部发育后期,TGFβ3大量表达,抑制△Np63的表达,导致腭周皮细胞脱落,以利于后期腭板接触后发生融合。(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05)
李璐[7](2011)在《生长因子信号在小鼠牙胚和腭部发育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外源性FGF8蛋白可以在体外挽救无牙区牙胚发育研究目的:小鼠牙列在牙胚的退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长牙的无牙区,这是小鼠牙列的一个特征。无牙区牙胚的再生为研究牙的的再生和替换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模型,以前有研究发现,无牙区FGF信号被抑制是无牙区牙胚退化的一个原因。本研究中,在小鼠胚胎无牙区加入外源性FGF蛋白,观察外源性FGF蛋白对无牙区发育的影响,进一步确认FGF是否可以挽救无牙区牙胚的发育。研究方法:①将CD-1小鼠交配后,查到母鼠孕栓当天中午记为E0.5,E13.5时收集胚胎,显微镜下将下颌同个象限中的切牙胚,无牙区和磨牙胚分离出来。将浸泡过生长因子液体的蓝色琼脂小珠加到无牙区牙胚上。将同时分离的切牙胚、磨牙胚和加了生长因子小珠的无牙区牙胚体外培养24h后,移植至CD1小鼠肾囊膜下培养4w后,分离移植块中的牙组织。②分离E13.5小鼠胚胎半个下颌,将浸有生长因子的琼脂小珠从无牙区插到间充质中,浸泡BSA的小珠做为对照。肾囊膜下培养4w后分离牙组织。③将浸泡过生长因子液体的蓝色琼脂小珠加到分离的无牙区牙胚上,浸泡过BSA的小珠做为对照。置于半固体培养基上体外培养24h或48h后,分别用作组织学分析,原位杂交分析,BrdU标记和TUNEL分析。研究结果:FGF8可以诱导E13.5的无牙区牙胚体外成牙。但是并不能在一个下颌象限中挽救无牙区牙胚的发育。FGF8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而阻止了无牙区牙胚的退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FGF8诱导了一些成牙相关基因在无牙区牙胚的表达,从而启动了无牙区牙胚的发育程序。结论:FGF8可以促进无牙区细胞增殖并且抑制无牙区牙胚上皮细胞凋亡,FGF8还可以诱导多种对牙发育非常关键的基因在无牙区牙胚表达,由此重新启动无牙区牙胚的发育程序。我们的结果还证明了无牙区周围的牙胚通过多种信号途径抑制了无牙区牙胚的发育。二、BMP信号通路在牙和腭发育中的作用研究目的:骨形成蛋白家族(BMPs)属于TGF-β超家族,它们包括超过20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BMP信号路径在颅颌面部器官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牙和腭部发育。BmprⅠa和BmprⅠb编码的两种I型BMP受体是BMP信号路径转导的主要受体,以前的研究发现,在上皮中表达的BmprⅠa对牙和腭突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间充质中BmprⅠa的作用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牙及腭突发育的过程中,在间充质中表达的BmprⅠa的作用;并检测了小鼠腭部和牙发育过程中,BmprⅠa和BmprⅠb是否有功能互补。研究方法:①将Wnt1Cre; BmprⅠa+/-小鼠与BmprⅠaF/F小鼠交配就可以得到Wnt1Cre; BmprⅠaF/-,即在神经嵴来源的细胞中特异的失活BmprⅠa的小鼠。为了阻止胚胎期小鼠早死,将终浓度为200μg/ml的异丙肾上腺素加到2.5mg/ml的维生素C溶液中,从胚胎E7.5开始给孕鼠喂药。小鼠胎龄计算时以查到孕栓的当天中午计为胚胎E0.5天,按胎龄获得的胚胎先用冷的PBS冲洗数遍,分离小鼠胚胎头部,4%的多聚甲醛在4℃过夜固定,经过脱水,透明,石蜡包埋,10μm切片用来进行组织学染色分析和原位杂交实验。另外有一部分标本经过不同的处理后准备用来做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②为了得到同时含有Wnt1Cre;BmprⅠaF/-和pMes-caBmprⅠb两个位点的小鼠,将Wnt1Cre;BmprⅠa+/-小鼠与BmprIaF/+;pMes-caBmprⅠb小鼠交配,含有这些复合位点的小鼠的基因型则为Wnt1Cre;BmprⅠaF/-;caⅠb。如上所述,给孕鼠喂药,收集胚胎进行组织学分析。③为了确定Wnt1Cre;BmprⅠaF/-;caIb小鼠的牙发育是否延迟,将E13.5的Wnt1Cre;BmprⅠaF/-:caIb和野生型小鼠胚胎下颌磨牙牙胚分离出来后进行肾囊膜移植。本实验使用成熟的CD1雄鼠进行肾囊膜移植和培养。研究结果:BmprⅠa和BmprⅠb在发育的牙和腭部的表达区域有重迭但又明显不同。特异性失活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中的BmprⅠa会导致一种并不常见的腭裂—继发腭前部裂。这种突变型小鼠的牙发育停滞在蕾状期或帽状早期,并且伴有严重的下颌缺陷。牙及腭部的缺陷与其间充质中BMP应答基因下调及细胞增殖的降低相关。为了确定在牙和腭部的发育过程中BmprⅠb是否可以代替BmprⅠa的作用,在神经嵴来源间充质中特异性失活BmprⅠa的同时持续的过表达激活的BmprⅠb,结果发现在间充质中用caBmprⅠb代替BmprⅠa可以挽救磨牙及上颌切牙的缺陷,但是被挽救的牙表现出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分化的延迟。相反,caBmprⅠb并不能挽救腭裂及下颌缺陷,包括下切牙的缺失。结论:正常的腭突和牙发育绝对需要正常表达的BmprⅠa,在颅颌面部发育的过程中,BmprⅠb以组织特异性的方式与BmprⅠa有局限性的功能互补。叁、BMP信号平衡在牙和腭发育中的作用研究目的:在实验二中我们用Wnt1Cre特异性地失活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中的BmprⅠa,会导致一种并不常见的腭裂—继发腭前部裂,这种突变小鼠的牙发育停滞在蕾状期或帽状早期,并且伴有严重的下颌缺陷。并且发现在间充质中用caBmprⅠb代替BmprⅠa可以部分挽救磨牙及上颌切牙的缺陷,但是caBmprⅠb并不能挽救腭裂及下颌缺陷包括下切牙的缺失。在用caBmprⅠb挽救突变型小鼠的牙及腭部缺陷的同时,我们也用caBmprⅠa作为阳性的平行对照,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了BMP信号平衡对小鼠颅颌面部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①将Wnt1Cre;BmprⅠa+/-小鼠与BmprⅠaF/+;pMes-caBmprⅠa小鼠交配得到基因型分别为Wnt1Cre; BmprⅠaF/-, Wnt1Cre; BmprⅠaF/-; pMes-caBmprⅠa, Wnt1Cre; BmprⅠaF/+; pMes-caBmprⅠa和Wnt1Cre; pMes-caBmprⅠa。将终浓度为200μg/m(?)的异丙肾上腺素加到2.5mg/ml的维生素C溶液中,从胚胎E7.5开始给孕鼠喂药,以阻止胚胎死亡的发生。②小鼠胎龄计算时以查到孕栓的当天中午计为胚胎E0.5天,按胎龄获得Wnt1Cre; pMes-caBmprⅠa小鼠不同时期胚胎。胚胎用冷的PBS冲洗数遍,分离小鼠胚胎头部,4%的多聚甲醛在4℃过夜固定,经过脱水,透明,石蜡包埋,10μm切片用来进行组织学染色分析和原位杂交实验。另一部分标本经过不同的处理后准备用来做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③为了确定Wnt1Cre; pMes-caBmprⅠa小鼠的牙发育是否延迟,将E13.5的Wnt1Cre; pMes-caBmprⅠa和野生型小鼠胚胎下颌磨牙牙胚分离后进行肾囊膜移植。本实验,使用成熟的CD1雄鼠进行肾囊膜移植和培养。研究结果:①随着间充质中BmprⅠa量的变化小鼠颅颌面部畸形的不同。②Wnt1Cre介导的BmprⅠa在间充质中的过表达会导致继发腭完全性的腭裂和牙分化的延迟,同时伴有腭突前部间充质细胞增殖缺陷和腭突后部异位软骨的形成。结论:正常的腭突和牙发育需要平衡的BMP信号活性,间充质中过度的BMP信号通路活性会造成腭突前部细胞增殖水平的降低和后部异位软骨的形成而导致腭裂,并且延迟成牙本质细胞和成釉细胞分化。(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1-05-23)
方绍伟,郑谦,李盛,石冰,张睿[8](2009)在《犁骨瓣整复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早期腭部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地:研究犁骨瓣整复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腭部生长发育的早期影响,为犁骨瓣整复术的早期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006-2008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病房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在唇裂修复同期行犁骨瓣整复术者作为研究对(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09)
阳金楚,黄建华,郭新程,陈良建[9](2003)在《腭部牵张延长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应用牵张成骨术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方法 :在腭裂模型犬实验侧行经典模式的牵张成骨术。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 7、18、60d取印模 ,灌注石膏模型。于术后 60d处死所有动物 ,制作头颅新鲜骨标本。在石膏模型和新鲜骨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结果 :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错牙合畸形 ;实验结束时 ,上颌骨的两侧结构保持对称。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延长腭裂模型犬的腭部时 ,对咬合关系及上颌骨短期内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郧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韩冰,张学军,徐勇忠,蒲勤,于东宏[10](2003)在《腭部术后聚乳酸骨形成蛋白复合移植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实验大白鼠为研究对象 ,制作腭部粘骨膜缺损模型 ,以生物吸收降解材料聚乳酸作为载体、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 2作为骨生成材料 ,复合移植以观察大白鼠头颅叁维方向生长情况 ,结合局部组织学观察 ,探讨rhBMP - 2 /PLA复合移植于裸露骨面 ,(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03年04期)
腭部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化学性致畸物质四氯二苯二恶英(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可引起小鼠唇腭裂的发生。研究发现母体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可降低唇腭裂发生,母体细胞因子可通过胎盘调节TCDD介导的致畸作用,而胎盘的正常的生理状态对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本实验的目的旨在证实TCDD引起腭裂的发生与外周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介导的胎盘病理损伤之间的联系。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选用C57BL/6J小鼠,在妊娠的第10天(Gestational day GD10),使用体外灌胃方法给以不同浓度的TCDD药物处理,构建小鼠的腭裂模型,于妊娠的第18天(GD18),取胚胎及胎盘标本及孕鼠的眼眶外周血。称重胎鼠的质量,测量胎盘的直径,使用HE染色法探究TCDD处理对胎盘正常发育、滋养层细胞、迷路层血管形成的干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孕鼠外周血Th1/Th2细胞,使用Elisa法检测孕鼠外周血浆中IL-4和IFN-γ细胞因子的含量,探究TCDD处理对母体孕鼠的外周免疫功能的干扰。通过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探究TCDD引起的腭裂与外周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其介导的胎盘病理损伤之间的联系。结果:1)在GD1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胎盘的重量降低(P<0.05),胎鼠重量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鼠/胎盘的比值高于对照组。.2)在GD]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胎盘直径减小,胎盘面积减小(P<0.05),迷路血管数目和海绵层细胞(滋养层细胞)的面积减小。3)在GD1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外周血Th2细胞数、Th2/Th1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h1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GD18,与对照组相比,TCDD暴露组外周血血浆IFN-γ和IL-4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但IL-4降低更加明显。结论:1)TCDD暴露可显着性干扰小鼠胎盘的生长与发育。2)TCDD暴露可干扰小鼠胎盘海绵滋养层细胞和迷路层血管的形成。3)TCDD暴露可引起小鼠外周免疫功能出现Th1极化,外周血IFH-γ和IL-4水平下降。综上,TCDD通过影响外周免疫和胎盘发育直接或间接影响腭部的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腭部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蒋怡,王松灵,杜娟.TGF-β和Shh信号通路在小鼠腭部发育中的相互作用研究[C].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2].祝奉硕.TCDD通过影响外周免疫和胎盘发育直接或间接影响腭部发育[D].山东大学.2017
[3].李泓钰,黄洪章.蜗牛蛋白调控腭部发生发育的机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
[4].金成日,玄云泽,李龙和,李京旭.初级纤毛相关基因Pitchfork在小鼠腭部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及作用机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6
[5].朴正国,Hye-Jin,Tak,邹瑞,Tae-Jin,Park,Eun-Ju,Park.桥连上皮带在唇腭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
[6].胡立华.TGFβ3通过调控ΔNp63的表达影响腭部发育过程中腭周皮细胞脱落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
[7].李璐.生长因子信号在小鼠牙胚和腭部发育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1
[8].方绍伟,郑谦,李盛,石冰,张睿.犁骨瓣整复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早期腭部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C].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9].阳金楚,黄建华,郭新程,陈良建.腭部牵张延长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3
[10].韩冰,张学军,徐勇忠,蒲勤,于东宏.腭部术后聚乳酸骨形成蛋白复合移植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