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源性肠外瘘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1](2020)在《术前炎性复合指标NLR、PLR、SII、PNI与肠瘘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术前NLR、PLR、SII、PNI等炎性复合指标与肠瘘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且评估它们对肠瘘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19例肠瘘患者,最终将临床资料齐全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57例肠瘘患者纳入该研究作为实验组。同时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所有同期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抽取其中15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选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z检验分析,比较实验组(肠瘘组)和对照组(健康组)中NLR、PLR、SII、PNI、降钙素原(PCT)、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差异情况。再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0C曲线)确定各炎性复合指标的临界值,利用卡方检验分析NLR组、PLR组、SII组及PNI组各高低值组患者之间的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有无差异,即肠瘘患者术前NLR、PLR、SII、PNI各炎性复合指标与肠瘘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再利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对肠瘘患者术前NLR、PLR、SII、PNI各炎性复合指标与肠瘘术后存活情况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最后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PLR、SII、PNI对肠瘘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1.与对照组(健康组)相比,实验组(肠瘘组)NLR(P<0.001)、PLR(P<0.001)、SII(P<0.001)、CRP(P<0.001)、PCT(P=0.015)值明显升高,而PNI(P<0.001)值、血清白蛋白(P=0.03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157例肠瘘患者均实施开腹手术,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7天,其中35例(22.29%)住院时间超过17天,术后再次出现肠瘘的患者7例4.46%),术后治疗过程中8例(5.1%)出现腹腔出血,27例(17.2%)术后血培养出现阳性,术后出现肠梗阻13例(8.28%)术后腹腔感染28例(17.83%),术后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共31例(19.75%),术后死亡的肠瘘患者5例(3.18%)。相关性分析表明,肠瘘患者的术前NLR、PLR、SII、PNI值与肠瘘确定性手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之间有明显相关性,P<0.05。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P=0.008)、PLR(P<0.001)、SII(P<0.001)、PNI(P=0.004)、CRP(P=0.049)、PCT(P=0.04)等指标均为影响肠瘘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LR(HR=2.364,P=0.04)、PNI(HR=0.095,P=0.023)为影响肠瘘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显示,肠瘘患者术前各炎性复合指标对肠瘘术后预后预测的效能分别为:NLR(AUC=0.632)、PLR(AUC=0.698)、SII(AUC=0.714)、PNI(AUC=0.594)、CRP(AUC=0.468)、PCT(AUC=0.445);我们发现SII(AUC=0.714)曲线下面积最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预后营养指数(SII)是各复合炎性指标中预测肠瘘术后预后的效能最佳,而其他炎性复合指标对肠瘘术后预后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1.肠瘘患者术前NLR、PLR、SII值升高或PNI值降低提示其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升高;2.术前NLR、PLR、SII、PNI炎性复合指标是肠瘘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因子,且术前SII评估效能最佳。
储诚兵,陈杰,申英末,刘素君,杨硕,刘静,曹金鑫,邹振玉[2](2019)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79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46例,女33例;年龄为(65±12)岁,年龄范围为28~94岁。观察指标:(1)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情况。(2)随访情况。(3)肠外瘘及其治疗情况。(4)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肠外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情况:679例腹股沟疝患者均行无张力修补术。679例患者中,215例行网塞修补术或网塞-平片修补术,其中单纯Plug术9例、Millikan术50例、Rutkow术156例;464例患者行非网塞修补术,其中Lichtenstein术181例、经腹股沟腹膜前疝修补术53例、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及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230例。679例患者手术均使用聚丙烯修补材料,手术时间为(61±14)min,术中出血量为(10±7)mL。679例患者中,580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随访情况:679例患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67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肠外瘘1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69±8)岁,年龄范围为57~79岁;12例肠外瘘患者出现症状时间为(42±25)个月。(3)肠外瘘及治疗情况:12例发生肠外瘘患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方式为网塞修补术或网塞-平片修补术11例、TAPP 1例(腹膜前平片侵蚀肠管形成肠外瘘)。皮肤瘘口均位于腹股沟区,瘘口直径为0.5~1.0 cm。12例肠外瘘患者中,5例乙状结肠瘘,其中4例行瘘口周围肠管切除术,1例行远端肠管闭合+近端结肠造瘘术;6例小肠瘘(网塞侵蚀肠管5例、TAPP腹膜前平片引起肠外瘘1例)行瘘口段肠管切除+小肠侧侧吻合术或腹腔镜下小肠瘘口全层及浆肌层缝合术;1例肠管合并膀胱瘘行瘘口肠管切除术,采用3-0线可吸收线缝合包埋瘘口肠管。12例肠外瘘患者手术时间为(126±40)min。5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清创引流术。12例肠外瘘患者住院时间为(37±11)d。(4)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17.60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网塞修补术或网塞-平片修补术是影响患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2.279,95%可信区间为4.027~258.735,P<0.05)。结论 网塞修补术或网塞-平片修补术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彰敏[3](2018)在《首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医源性十二指肠外瘘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医源性十二指肠外瘘首选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男29例,女13例,其中首选非手术治疗24例及首选手术治疗18例。2.比较手术组再次瘘的情况,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碳青霉稀类抗生素使用时间、前白蛋白与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出院结局、消化道重建与休克情况。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行t检验及χ2分析,比较二者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11 P<0.05),两组患者患病后手术次数比较,手术组为(3.67±0.97)次,非手术组为(1.61 ±0.46)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65,P<0.05),在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碳青霉稀类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比较,手术组分别为(14.61±16.30)d,(6.89±7.403)d,(21.11±14.511)d,显着长于非手术组(4.83±8.090)d,(2.29±4.855)d,(9.67±9.69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337,2.287,2.896 P<0.05);在前白蛋白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方面,手术组需要的时间明显长于非手术组(P<0.05)。同时行消化道重建及休克发生情况方面,手术组分别为72.2%,55.6%显着高于非手术组41.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20,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组腹腔脓肿、脓毒血症、真菌感染、出血及多发瘘发生率分别为88.9%、66.7%、27.8%、47.1%和33.3%,相比非手术组发生率分别为58.3%、33.2%、29.21%、52.9%和8.3%,其中腹腔脓肿,脓毒血症及多发瘘发生率,手术组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 2=4.70,4.58与4.1P<0.05);而真菌感染及出血方面,二者大致接近,无统计学意义(χ2=0.01与0.20 P>0.05)出院结局可见手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保守组,但总体出院结局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7 P>0.05)。结论:医源性十二指肠外瘘的治疗不管首选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都应以腔内腔外通畅引流,恢复肠内营养为治疗原则;对于大多数医源性十二指肠外瘘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具有创伤轻,实施方便,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
代佑果,杨银山,韩潇,闫志军,黄金明,李振辉,吴启杰,李玉雯,李定坤,李林[4](2018)在《经肛门结肠插管联合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结直肠外瘘》文中研究说明肠外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80%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性反应、肿瘤等引起[1-2]。在1970年以前,肠外瘘发生后的首选治疗是紧急手术修补肠瘘,但由于腹腔内感染严重,肠袢组织不健康而愈合不良,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80%,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和腹腔感染,肠外瘘的病死率为50%~60%[3-4],至今仍有15%~20%[5]。经过多年的认识和发展,"引流加择期手术"成为目
曾维文[5](2017)在《消化道瘘临床诊治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56例消化道瘘(Gastrointestinal Fistula,GIF)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并归纳消化道瘘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纳入2014年9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诊疗的56例消化道瘘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消化道瘘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22-83岁,以老年人为主。原发性疾病中,良性疾病18例(32.1%),恶性疾病37例(66.1%),外伤1例。医源性瘘48例(85.7%),其中手术相关性46例(82.1%),支架致瘘1例,内镜下治疗后并发症1例。临床表现:发热27例(48.2%),引流液性质改变26例(46.4%),腹痛22例(39.3%),体重明显下降、合并不同程度低白蛋白血症、贫血者10例(17.9%)饮水、进食呛咳4例(7.1%),水样腹泻或稀便3例(5.4%),其他症状还包括呼吸困难,胸痛,黑便、便血、腹部包块,黄疸等原发疾病表现。辅助检查:CT检查阳性率1 9.0%,胃肠道钡剂造影阳性率59.3%,胃肠镜检查阳性率75%。56例患者中,治愈43例,好转4例,死亡9例,死亡率26.8%。29例患者仅接受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抗感染、引流、应用生长抑素等措施,治愈22例,7例均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死亡。6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分别为OTSC(Over-The-Scope Clip)闭合、注射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内镜下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ing Mental Stent,SEMS)置入术,治愈2例,4例好转。行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中,治愈19例,死亡2例。结论:消化道瘘是消化道良恶性疾病或手术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其原发疾病多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医源性瘘成为最主要的致瘘因素。对于胃肠手术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引流液性质改变,临床应想到手术相关性瘘的可能。出现慢性腹泻、消瘦且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需警惕消化道瘘的出现。消化道造影和胃肠镜检查是主要检查手段。早期给予TPN及EN、抗感染、引流、应用生长抑素等措施,部分可以好转,甚至治愈。瘘口无自愈迹象的情况可采取手术治疗。
高超[6](2013)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25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病因、治疗和预后情况,探讨并总结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搜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5例腹部手术后诊断为肠外瘘的患者,根据病历资料记载,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原发疾病、临床表现、肠外瘘的部位、肠外瘘的类型、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方法所用时间、治疗效果、住院天数、死亡率等,并对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0~86岁,平均46岁,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肠外瘘发现于术后2~13日间,平均7.8日,其中7~9日为高峰。住院天数9~189天,平均58.4天。原发疾病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16例,良性疾病9例。瘘口情况,高位小肠瘘12例,低位小肠瘘6例,结肠瘘7例;管状瘘17例,唇状瘘8例;单发瘘19例,多发瘘6例;高流量瘘15例,低流量瘘9例,平均流出量770ml/d。全组治愈17例,好转5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12%。其中仅行非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2例,死亡2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中,治愈5例,好转3例,死亡1例,4例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住院后第10d、71d死亡。另有1例死于腹腔内出血。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外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早期诊断并在维持内稳态和有效营养支持的前提下,早期采取有效引流、控制感染和应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非手术治疗,多数可以好转治愈;不能自行愈合的患者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进行确定性处理;对于无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无其他慢性病的患者,可考虑实行早期确定性手术。
栾学荣,杜新明,崔庆,刘志民,冯延昌[7](2011)在《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外瘘17例分析》文中认为急性阑尾炎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若术中处理不当,术后可发生较多的并发症,肠外瘘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由于对该并发症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8月—2010年6月,我院
梁佳勐,赵斌,魏广艺,赵玮,刘郁坤,冯冬[8](2010)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16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2月~2009年6月16例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肠外瘘发生率为8.6‰,发生原因有回盲部炎症穿孔、阑尾残端瘘、医源性肠损伤、肠梗阻等。其中盲肠瘘13例,回肠末端瘘3例。10例肠外瘘经扩大瘘口、局部引流换药治疗治愈;4例上述治疗的同时进行完全肠外营养,并应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治愈;2例保守治疗无效采取手术方式治愈。结论行阑尾切除术时操作应细致耐心,重视腹腔引流,防止肠梗阻,可降低术后肠外瘘的发生。肠外瘘发生后,应早期充分引流,妥善处理瘘管,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及时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罗运生,夏涛,李威[9](2008)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年余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瘘5例,回肠瘘3例,结肠瘘13例,直肠瘘7例。术后4~9d发生肠外瘘22例(78.6%)。结果肠外瘘的原因:肠管感染性伤口缝合后愈合不良9例,缝合操作不当7例,吻合口血运障碍6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3例,营养不良2例,吻合口远端梗阻1例。非手术治疗22例(78.6%),21例(95.5%)治愈;手术治疗6例(21.4%),3例(50%)治愈,其中2例(1例瘘口远端肠梗阻,1例末端回肠瘘口外置)后期(肠瘘3~6个月)行确定性手术。本组共4例(14.3%)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既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既有疾病本身客观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大部分肠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只要正确掌握肠外瘘手术指征和时机,后期确定性手术效果较好。
蔡秀军,沈波[10](2007)在《医源性肠外瘘的预防》文中认为
二、医源性肠外瘘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源性肠外瘘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术前炎性复合指标NLR、PLR、SII、PNI与肠瘘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肠瘘治疗 |
2.4 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炎性复合指标的比较 |
3.2 确定NLR、PLR、SII及 PNI的最佳临界值 |
3.3 NLR、PLR、SII及 PNI与肠瘘术后各并发症相关性分析 |
3.4 影响肠瘘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首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医源性十二指肠外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
1.2.1 入组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3.1 手术组治疗方案 |
1.3.2 非手术组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分享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消化道瘘临床诊治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附录 |
致谢 |
(6)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7)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外瘘1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肠外瘘发生的原因 |
3.2 肠外瘘的诊断 |
3.3 肠外瘘的治疗 |
3.3.1 非手术治疗 |
3.3.2 手术治疗 |
3.4 肠外瘘的预防 |
(8)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16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及结果 |
2 讨论 |
2.1 发病原因 |
2.1.1 回盲部炎症及腹腔感染: |
2.1.2 阑尾残端瘘: |
2.1.3 医源性损伤: |
2.1.4 肠梗阻: |
2.2 治疗原则 |
2.2.1 妥善处理瘘管: |
2.2.2 加强肠内及肠外营养治疗: |
2.2.3 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 |
2.2.4 确定性手术治疗: |
2.3 预防措施 |
2.3.1 手术操作需细致耐心: |
2.3.2 重视腹腔引流: |
2.3.3 防止肠梗阻: |
(9)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3.1 非手术治疗22例 (78. |
1.3.2 手术治疗6例 (21.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医源性肠外瘘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术前炎性复合指标NLR、PLR、SII、PNI与肠瘘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研究[D]. 李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肠外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 储诚兵,陈杰,申英末,刘素君,杨硕,刘静,曹金鑫,邹振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11)
- [3]首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医源性十二指肠外瘘的对比研究[D]. 王彰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经肛门结肠插管联合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结直肠外瘘[J]. 代佑果,杨银山,韩潇,闫志军,黄金明,李振辉,吴启杰,李玉雯,李定坤,李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04)
- [5]消化道瘘临床诊治特征分析[D]. 曾维文.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6]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5例临床分析[D]. 高超. 山东大学, 2013(11)
- [7]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外瘘17例分析[J]. 栾学荣,杜新明,崔庆,刘志民,冯延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02)
- [8]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16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梁佳勐,赵斌,魏广艺,赵玮,刘郁坤,冯冬. 临床误诊误治, 2010(03)
- [9]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J]. 罗运生,夏涛,李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10)
- [10]医源性肠外瘘的预防[J]. 蔡秀军,沈波. 临床外科杂志,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