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抑制论文-张伟,张士萍,张建业

混杂抑制论文-张伟,张士萍,张建业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杂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冻融损伤,纤维增强混凝土,纤维混杂

混杂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张士萍,张建业[1](2019)在《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类型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的规律,选择3种不同类型纤维制备混凝土试件,分别在不同因素环境下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通过测定混凝土试件冻融循环前后的超声波速度计算相对动弹性模量,从而推定混凝土构件冻融损伤变量,分析不同类型纤维对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抑制规律。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普通钢纤维+聚酯纤维叁元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效果最佳,其对抑制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优于聚丙烯纤维+普通钢纤维二元纤维增强混凝土优于无纤维混凝土。(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10期)

王红丽[2](2018)在《连续发酵抑制作用的混杂系统、稳定性及鲁棒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微生物歧化甘油连续发酵生产1,3-丙二醇为研究背景,在一个涉及胞内和胞外物质酶催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关键中间代谢物抑制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混杂系统模型。在生物鲁棒性的依据下,本文对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和涉及的不明确抑制机理进行参数辨识。同时,还分析了酶催化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以及“863计划”的项目资助。此项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与计算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为1,3-丙二醇的工业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1.针对微生物代谢还原路径细胞内和细胞外物质的八维动力系统模型,考虑该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平衡点计算和稳定性分析问题。首先对八维非线性稳态方程进行解耦和消元,把复杂非线性方程组的零点计算问题转化为两个仅含单一变量的有理方程求根问题,然后通过符号化实根隔离法求解该有理方程的全部实根,从而得到了八维非线性系统的所有稳态,进而利用李雅普诺夫方法估计了平衡点的稳定性,从数值上验证了甘油的微生物岐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多态现象。2.综合考虑细胞外底物消耗、产物生成和细胞内的代谢反应过程、胞内胞外两种代谢环境之间,底物甘油和产物1,3-丙二醇的跨膜运输过程,以及胞内代谢反应的中间产物叁羟基丙醛对两种关键酶—甘油脱水酶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模型,分析推导了系统解的存在唯一性,解关于参数的连续性以及解集的紧性。3.由于胞内数据缺乏,针对实验数据传统的辨识方法对此类问题不再行之有效的问题,本文从生物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生物鲁棒性出发,提出了一个生物鲁棒性的定量指标,以生物鲁棒性为性能指标,以非线性混杂系统为约束,建立起参数辨识模型,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辨识性,并通过离散化的技术,构造数值算法,推断出叁羟基丙醛的抑制作用区域,并同时辨识出相应系统的最优参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7)

戴丹丹[3](2011)在《叁羟基丙醛对两种酶抑制区域的混杂系统的鲁棒性与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微生物歧化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的间歇发酵到连续发酵过程为背景,针对发酵过程中关键中间产物叁羟基丙醛(3-HPA)的浓度变化对甘油脱水酶(GDHt)和1,3-PD氧化还原酶(PDOR)两种关键酶的抑制区域的不同情形,建立了3-HPA对两种酶抑制区域的混杂动力系统,并讨论和证明了系统解的存在唯一性以及其它性质。针对胞内物质浓度难以测试,提出了生物鲁棒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通过鲁棒性分析和系统辨识推断出了3-HPA对两种关键酶的抑制范围。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1、讨论了3-HPA的浓度变化对两种关键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在微生物歧化甘油生产1,3-PD的间歇发酵到连续发酵过程中,3-HPA的积累抑制了细胞的生长和甘油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基于假设底物甘油和产物1,3-PD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被动运输的情况下,针对3-HPA对两种关键酶抑制区域的不同情形,建立了3-HPA对两种酶抑制范围的混杂动力系统,并讨论和证明了解的存在唯一性以及其它性质。2、3-HPA对两种酶抑制区域的混杂系统的鲁棒性与辨识的数值计算。由于目前实验技术只能提供胞外物质的浓度,针对胞内物质浓度很难测试,提出了生物鲁棒性指标。以生物鲁棒性作为性能指标,以建立的混杂非线性动力系统为主要约束,建立了混杂非线性动力系统辨识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辨识性。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推断出了3-HPA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才对两种酶产生抑制作用,并给出了具体的抑制区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11-01)

混杂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微生物歧化甘油连续发酵生产1,3-丙二醇为研究背景,在一个涉及胞内和胞外物质酶催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关键中间代谢物抑制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混杂系统模型。在生物鲁棒性的依据下,本文对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和涉及的不明确抑制机理进行参数辨识。同时,还分析了酶催化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以及“863计划”的项目资助。此项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与计算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为1,3-丙二醇的工业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成果可概括如下:1.针对微生物代谢还原路径细胞内和细胞外物质的八维动力系统模型,考虑该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平衡点计算和稳定性分析问题。首先对八维非线性稳态方程进行解耦和消元,把复杂非线性方程组的零点计算问题转化为两个仅含单一变量的有理方程求根问题,然后通过符号化实根隔离法求解该有理方程的全部实根,从而得到了八维非线性系统的所有稳态,进而利用李雅普诺夫方法估计了平衡点的稳定性,从数值上验证了甘油的微生物岐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多态现象。2.综合考虑细胞外底物消耗、产物生成和细胞内的代谢反应过程、胞内胞外两种代谢环境之间,底物甘油和产物1,3-丙二醇的跨膜运输过程,以及胞内代谢反应的中间产物叁羟基丙醛对两种关键酶—甘油脱水酶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混杂动力系统模型,分析推导了系统解的存在唯一性,解关于参数的连续性以及解集的紧性。3.由于胞内数据缺乏,针对实验数据传统的辨识方法对此类问题不再行之有效的问题,本文从生物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生物鲁棒性出发,提出了一个生物鲁棒性的定量指标,以生物鲁棒性为性能指标,以非线性混杂系统为约束,建立起参数辨识模型,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辨识性,并通过离散化的技术,构造数值算法,推断出叁羟基丙醛的抑制作用区域,并同时辨识出相应系统的最优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杂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伟,张士萍,张建业.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9

[2].王红丽.连续发酵抑制作用的混杂系统、稳定性及鲁棒辨识[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戴丹丹.叁羟基丙醛对两种酶抑制区域的混杂系统的鲁棒性与辨识[D].大连理工大学.2011

标签:;  ;  ;  ;  

混杂抑制论文-张伟,张士萍,张建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