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叶慧君[1](2015)在《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抗震试验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组合梁通过单边螺栓和端板连接构成组合框架具有承载能力高、层间侧移小、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可以在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中应用。本文通过科学的试验研究和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组合梁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开展工作如下:(1)进行了1榀单跨双层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组合梁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水平低周反复试验,详细考察了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荷载(P)-位移(△)关系滞回曲线等抗震性能参数指标。(2)利用ABAQUS程序分别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组合梁平齐或外伸端板连接组合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分别获得静力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M)-转角(θr)关系,并对平齐或外伸端板连接组合节点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梁柱连接方式组合框架的简化模型,选取不同的节点弯矩(M)-转角(θr)关系为参数,考察不同弯矩(M)-转角(θr)关系对组合框架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框架侧移的影响。(4)选取不同地震波,建立组合框架的杆件模型,研究参数为:框架高度和节点刚度,分析了高度和节点刚度对组合框架自振周期和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汤裕坤[2](2013)在《无侧移半刚性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二阶内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的钢结构规范采用的仍然是纯钢框架的分析方法。本文章提出了组合框架的二阶分析方法,并给出适用的内力计算公式,该方法可以考虑楼盖的组合效应以及节点半刚性连接的影响,可为完善组合结构相关的规范规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3年09期)
巢沧海,刘秀华[3](2010)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钢框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有关刚接框架的设计方法及钢结构设计规范,给出了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简化设计流程及方法,并通过设计算例说明本文推荐的简化设计方法简便易行,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框架的经济性比较,说明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12期)
高丽君,胡夏闽,顾明明[4](2009)在《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着重介绍了半刚性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半刚性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影响半刚性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提出在半刚性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09年05期)
李国强,胡大柱,孙飞飞[5](2009)在《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动力特性以及破坏模式,为半刚性框架抗震设计及在地震区的使用提供依据,进行了1个足尺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位移反应、加速度反应、半刚性组合节点内力反应、结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1.20g),整体结构仍然没有明显损坏,结构破坏形式为半刚性组合节点和柱脚处产生较大塑性变形,半刚性连接框架结构完全可以在高抗震设防烈度地区使用。对试验框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结构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静峰,李国强[6](2009)在《有侧移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柱的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有侧移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的稳定性能,利用叁柱子框架模型,考虑了梁端和柱远端不同约束情况对柱有效长度系数的影响,提出柱有效长度系数的简化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节点的非线性弯矩-转角关系和荷载水平大小对柱有效长度系数的影响,比较了简化方法、Barakat-Chen方法与精确方法的计算结果.研究表明:简化方法比Barakat-Chen方法有更好的精确度,与精确方法计算结果接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刘清平,李国强,王静峰[7](2008)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侧移的简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无支撑半刚性连接框架而言,仅依靠梁柱本身的抗弯刚度为整个结构提供必需的水平抗侧移刚度,在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极限情况下,很有可能是框架的侧移控制设计而不是其承载力,为了充分理解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在水平荷载下的侧移特性,本文采用等效刚度梁的概念,将半刚性连接的框架简化为等效的刚接框架,通过等效刚接框架与实际半刚性连接框架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采用等效刚接框架法能准确预测半刚性连接框架的侧移。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中的有关参数对其侧移具有不同的影响,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的侧移计算可用等效刚接框架进行简化计算,通过算例验证了建议的简化方法不仅可以使计算大大简化,而且具有工程设计可接受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08年03期)
胡大柱,李国强,孙飞飞[8](2008)在《半刚性连接多层组合框架自振周期实用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半刚性连接组合梁单元不考虑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刚度方程,基于此刚度方程给出了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采用连续弹性体无限自由度体系剪切自由振动方程,推导了半刚性连接多层组合框架自振周期实用计算公式。通过算例说明了连接的转动刚度以及正负弯矩作用下连接转动刚度的不同对自振周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8年02期)
Y.L.Wong[9](2008)在《半刚性连接无支撑组合框架的简单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虑半刚性梁-柱连接的影响,对用于计算传统的无支撑的纯钢框架横向力分析的Muto方法进行了修正。运用第一定理,采用修正的Muto方法建立了这种钢框架层间位移的计算公式。通过比较精密的有限元程序计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给出了有侧移的半刚性连接纯钢框架比较精确的内力和层间位移的估计值。为了进行无支撑组合钢框架的手工分析,对修正后的Muto方法做了进一步改进,即用改良的等价的梁刚度来计算弯曲和下沉较大区域的梁刚度的变化。通过对半刚性连接无支撑组合框架严格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这种简化分析方法的精确性。最后进行了参数研究,量化了半刚性连接对无支撑组合框架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08年01期)
李国强,刘清平,王静峰[10](2007)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足尺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半刚性连接组合梁钢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特性,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足尺的空间两层两跨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的试验研究。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由热轧H型钢柱和焊接H钢梁及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组成,连接为平端板连接半刚性节点。试验主要进行相应测点的应变、转角及位移测量,框架整体性能及半刚性连接节点性能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具有较强的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为半刚性连接、部分强度节点,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和较好的延性。将试验结果与简化计算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框架的总体位移、极限承载能力、节点转动能力及强度的试验值与简化方法的预测值能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的钢结构规范采用的仍然是纯钢框架的分析方法。本文章提出了组合框架的二阶分析方法,并给出适用的内力计算公式,该方法可以考虑楼盖的组合效应以及节点半刚性连接的影响,可为完善组合结构相关的规范规程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叶慧君.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抗震试验与数值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
[2].汤裕坤.无侧移半刚性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二阶内力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
[3].巢沧海,刘秀华.水平荷载作用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钢框架设计[J].山西建筑.2010
[4].高丽君,胡夏闽,顾明明.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研究综述[J].江苏建筑.2009
[5].李国强,胡大柱,孙飞飞.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J].建筑结构学报.2009
[6].王静峰,李国强.有侧移半刚性连接组合框架柱的稳定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7].刘清平,李国强,王静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侧移的简化计算[J].力学季刊.2008
[8].胡大柱,李国强,孙飞飞.半刚性连接多层组合框架自振周期实用计算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8
[9].Y.L.Wong.半刚性连接无支撑组合框架的简单分析方法[J].钢结构.2008
[10].李国强,刘清平,王静峰.水平荷载作用下足尺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