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南沿村总校刘芬晓
【中图分类号】G540.79【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72-01
语文课堂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充分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师生平等是共生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教育家曾十分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春秋时期的孔子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战国时期的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的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一言堂”,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使师生双方的发展都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失却师生关系的生长意义,失却教育的真实意义。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才可能自觉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活动舞台和心理空间。
师生关系的平等必须以轻松的教学氛围为依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惬意、如临大海的轻松,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对话交流是共生的体现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这种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而这些文章无不灌注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语文学习就是一种对话,是人与读者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并在这样的交流中,塑造具有主体精神的文化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实用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形式的机械训练,强调思维的标准化。这样的教学,没有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与对话,看不到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灵动的趣味,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心灵、智慧、能力的开发。
首先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课文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因此,阅读绝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沉人语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进入作者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有表入里,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在人与文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沟通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文化,使之达到豁然开朗、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但是,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必须反复咀嚼、品味,真正琢磨出滋味来,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通过积累、感悟、熏陶,培养出良好的语言感受力。
其次激发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过程,是其认识、情感、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这一切不可能自发地完成,它需要不断地与教师、同学进行精神交往,以达成共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又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沟通。
再次融合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始终要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老师自己用具有审美色彩的、知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在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其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师生在对对方的理解中,激活了课文原有的信息、意义,唤醒了双方的潜在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师生都有所发展和创造,获得了内心的敞亮。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
三、多元评价是共生的保障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形式单一,往往只关注评价结果,而且过分追求答案的统一,全然无视言语作品内涵的丰富性、阅读主体理解感受的差异性。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成为僵死知识的容器,直至语文能力的缺失、创造灵性的泯灭。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语文试题必须少一点刚性,多一点弹性,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以便他们解除心灵的禁锢,放飞自由的翅膀,随心所遇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示智慧的灵光。
评价参与者要多元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是评价的专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个人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与个人评价紧密关联的是同伴评价。通过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发现优点和缺点,尤其是发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以此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与进步。我们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中。如果家长能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不同凡响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家长便有可能更准确地评定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综合评价的准确性便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