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岩质高陡边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陡岩质边坡,地境再造法,覆绿植物,生态需水量
岩质高陡边坡论文文献综述
张杨,冯文新,董宏炳,宁立波,李煜[1](2019)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植物生态需水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中,地境再造法主要通过在边坡上重建植物地下生境和植物群落以实现长久覆绿,而边坡内部水量能否满足覆绿植物的需要,则是该技术是否适用的关键。在安庆集贤关选取某高陡岩质边坡作为试验场,应用地境再造法对试验场进行覆绿试种,选用改进的彭曼公式法计算植物实际需水定额,通过概化试验场种植区裂隙岩体单元,计算了试验场种植区裂隙岩体单元中植物生态需水量,并结合后期试验场种植区边坡植物生长状况的野外调查结果,分析试验场种植区植物的生态需水情况以及该技术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试验场种植区裂隙岩体单元中植物每年蒸散消耗的生态需水量为18.75~25.00 kg;后期试验场边坡植物的野外调查显示,灌木较乔木成活率高、长势好,乔木成活率高低与乔木的耐旱性强弱有一定的相关性;地境再造技术可适用于安庆试验场高陡岩质边坡,种植区边坡能供给绝大多数植物充足的水量以蒸腾耗散,但可能无法满足耗水量较大的乔木生长需水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刘龙飞[2](2019)在《某岩质高陡边坡开挖卸荷的锚索支护FLAC~(3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岩质高陡边坡的开挖卸荷,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应力平衡,也使得岩体的相关力学参数随着卸荷回弹而劣化。对岩体卸荷后的边坡进行逐级开挖分级支护的稳定性分析时,应采用卸荷岩体参数。以锦屏某电站料场高边坡为例,用FLAC~(3D)软件分别模拟直接开挖无支护和分级开挖锚索支护状况下的边坡稳定性问题,通过与实测的水平位移、锚索应力对比,得出分级开挖支护能有效减小边坡的变形破坏。(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陆泌锋,邓辉,郝浩,李安润,李万才[3](2019)在《岩质高边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岩体卸荷及卸荷分带是水电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卸荷分带是否合理影响着边坡的开挖支护设计,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澜沧江某水电站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高,决定了边坡卸荷的复杂性。为准确合理地划分边坡卸荷带,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裂隙张开度、裂隙数量张开裂隙数量及地震波纵波速4个指标对工程边坡进行卸荷分带,研究表明用4个指标划分的卸荷带基本具有一致性。在综合考虑4个指标基础上最终划分了卸荷带,并通过室内单轴抗压试验验证了其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0期)
张宽,成启航,丁选星,汪少杰[4](2019)在《岩质高陡边坡关键剖面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江口隧道边坡是灰岩夹泥灰岩的岩质高陡边坡,陡崖处存在两处由多组不规则卸荷裂隙围限出的危岩体,危及拟建隧道及桥梁的安全。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和运营的安全,以小江口隧道为原型,选取关键剖面评价局部危岩体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隧道出口岸坡与上游侧陡崖边坡的坡体应力状态相同,均呈现坡脚位置应力集中,陡坡面存在受拉区的高山峡谷应力分布特征,易在边坡底部出现剪切破坏以及高位陡岩发生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隧道出口段南侧陡崖的破坏模式为渐进式倾倒破坏,上游侧陡崖的破坏模式是错落式破坏。(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白冰珂,赵国红,尹峰,宁立波,张杨[5](2019)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植物成活的生态因子分析——以安庆市大龙山集贤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质边坡覆绿研究中,多以覆绿方法的研究为主,对影响边坡覆绿植物成活的生态因子分析较少。以安庆市集贤关废弃采石场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为例,结合生态地质学理论探索了高陡岩质边坡条件下影响覆绿植物成活的生态因子,并对研究区内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植物成活的生态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高陡岩质边坡条件下影响覆绿植物成活的生态因子主要为覆绿边坡岩体裂隙因子、岩体内的温度因子和岩体内的绝对湿度因子;覆绿边坡岩体裂隙连通性良好,岩体裂隙率为1.77%~4.58%,岩体内体积含水率大于1%,岩体内温度在5℃~28℃之间,能够满足覆绿植物成活的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周华健,冯文新,赵国红,尹峰,宁立波[6](2019)在《黄栌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中的环境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恢复工程中的覆绿植物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壁所种植物的成活率、地上生长量以及根系形态结构的调查,探究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物种的环境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黄栌的成活率达到了100%,其树高、基径、冠幅的年均生长量分别为6.64,0.37,6.10 cm/a,虽然不同植物的生长指标增量明显不同,但黄栌各生长指标增长速度及地上生长量均最大;岩壁内黄栌平均根长、平均根茎比以及平均根密度分别为58 cm,0.66,2.7 cm/cm~3,根系形态的改变表征了黄栌对胁迫环境的抵御和适应能力。黄栌在高陡岩质边坡上良性生长,在器官水平上实现了对环境胁迫的感知并形成耐受性,说明其适应在胁迫环境下的生存,可为其他覆绿技术的物种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邹睿[7](2019)在《高陡岩质边坡生态-安全一体化防护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浙南地区山岭地貌,山区公路高陡边坡分布广泛的特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在传统方案基础上结合生态混凝土进行边坡防护,在确保防护层足够强度及耐冲刷性能的基础上,研究了适用于浙南地区气候及土壤特性的生态混凝土配比,形成了生态-安全一体化防护体系。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防护体系的有效性,成果可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颜敏锋,张伟,张雄[8](2019)在《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及治理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岩质高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进行了概述,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以及评价,重点分析了边坡的治理措施,从而更好的确保该岩质边坡的稳定。(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李占飞[9](2019)在《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陡岩质边坡是地质灾害治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陡岩质边坡的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多种问题与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且还要考虑工程后期的施工质量以及整体施工成本。因此,对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对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特点以及勘察设计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对提高高陡岩质边坡施工的质量以及稳定性有积极作用。并且对提高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质量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16期)
鲍伟,郑雪玉,杜帅群[10](2019)在《峭岩质高边坡动力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某基坑开挖为背景,围绕其陡峭岩质高边坡动力稳定性展开针对性探讨,从而总结出如下四点内容:在边坡爆破开挖过程中,相比于有溶洞的坡顶而言,无溶洞所带来的沉降值明显偏小;边坡内溶洞的直径越小,对应的稳定系数则越高;如果溶洞与爆破面的距离越远,此时边坡的稳定性将更为良好;如果溶洞正好穿过了滑动面,此时将会对边坡开挖稳定性造成影响,对应的稳定系数也随之下降。(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9年15期)
岩质高陡边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质高陡边坡的开挖卸荷,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应力平衡,也使得岩体的相关力学参数随着卸荷回弹而劣化。对岩体卸荷后的边坡进行逐级开挖分级支护的稳定性分析时,应采用卸荷岩体参数。以锦屏某电站料场高边坡为例,用FLAC~(3D)软件分别模拟直接开挖无支护和分级开挖锚索支护状况下的边坡稳定性问题,通过与实测的水平位移、锚索应力对比,得出分级开挖支护能有效减小边坡的变形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质高陡边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杨,冯文新,董宏炳,宁立波,李煜.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植物生态需水量计算[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刘龙飞.某岩质高陡边坡开挖卸荷的锚索支护FLAC~(3D)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9
[3].陆泌锋,邓辉,郝浩,李安润,李万才.岩质高边坡岩体卸荷分带量化研究[J].人民珠江.2019
[4].张宽,成启航,丁选星,汪少杰.岩质高陡边坡关键剖面稳定性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白冰珂,赵国红,尹峰,宁立波,张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植物成活的生态因子分析——以安庆市大龙山集贤关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6].周华健,冯文新,赵国红,尹峰,宁立波.黄栌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中的环境适应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7].邹睿.高陡岩质边坡生态-安全一体化防护工程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8].颜敏锋,张伟,张雄.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及治理措施分析[J].有色金属设计.2019
[9].李占飞.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
[10].鲍伟,郑雪玉,杜帅群.峭岩质高边坡动力稳定性的研究[J].珠江水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