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乳酸菌论文-南晓芳

耐盐乳酸菌论文-南晓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盐乳酸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豆豉,腐乳,耐盐乳酸菌,功能特性

耐盐乳酸菌论文文献综述

南晓芳[1](2016)在《豆豉和腐乳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购买自农贸市场的9个豆豉和腐乳样品中共分离出31株乳酸菌,经耐盐实验,筛选出5株耐盐性为12%的乳酸菌,经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BD2、DB15、GH1-2B和WZH1-3B为坚强肠球菌,菌株FW1-2为粪肠球菌。对5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中均有较好的生长能力:菌株DB15在不同胆盐浓度下的生长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经pH3.0人工胃液消化3h后,菌株的存活率均在60%以上,再经人工肠液消化6h后,除FW1-2外,其余菌株的存活率均在96%以上。对5株菌株的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株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5株菌都有降胆固醇能力,其中菌株WZH1-3B的胆固醇降解能力为50.54%,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5株菌株的菌悬液组和无细胞提取物组对羟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BD2的菌悬液组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53.23%,BD2的无细胞提取物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为26.31%,WZH1-3B的无细胞提取物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最大,为31.98%。对5株菌株进行了有害代谢产物实验,结果表明溶血实验、吲哚实验和氨基酸脱羧酶实验的结果均为阴性。耐药实验结果为除GH1-2B对四环素、诺氟沙星中度敏感,及FW1-2诺氟沙星、四环素和红霉素中度敏感外,5株菌都对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诺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敏感。由此可基本确定5株菌株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南晓芳,包秋华,双全,张凤梅[2](2016)在《豆豉和腐乳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市售不同厂家的豆豉和腐乳为原料,采用溶钙圈法,从中分离得到31株菌株;经Na Cl耐受性试验,筛选得到5株耐盐性较强的菌株,即BD2、DB15、FW1-2、GH1-2B和WZH1-3B,耐盐性可达到12%,耐盐性菌株的筛选对提高豆豉腐乳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然后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BD2、DB15、GH1-2B和WZH1-3B为坚强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FW1-2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6年04期)

戚晨晨,王猛,沈艾彬[3](2016)在《耐盐乳酸菌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风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耐盐乳酸菌的添加时间对于酱油最终风味成分的影响很大。通过分别在发酵30,45天添加耐盐乳酸菌、未添加乳酸菌发酵的酱油对照,研究总酸、无盐固形物、风味物质的含量。研究表明:发酵45天添加耐盐乳酸菌,总酸、无盐固形物、风味物质的含量均高于30天添加和未添加乳酸菌发酵的酱油对照,为其以后应用于工业生产酿造出风味良好的酱油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6年01期)

赵国忠,王梦颖,姚云平,韩俊燕,陈卫[4](2015)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耐盐乳酸菌筛选及对低盐固态酱油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酱醪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成功分离出一株耐18%盐度的乳酸菌,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确定为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添加该耐盐植物乳杆菌,无盐固形物、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总酸含量等理化指标都有所上升。经过液相测定,发现酱油中乳酸含量比空白增加2倍左右。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酮类和酚类物质增加2倍左右,醇类物质稍有增加。本研究为进一步安全有效提高酱油风味物质奠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13期)

张庆,唐永洪,林凯,肖程方,曾林[5](2014)在《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醅中耐盐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醅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从中筛选得到5株耐盐乳酸菌。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表明:菌株RB1,RB2和RB5为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菌株RB2和RB3为盐水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muriaticus)。对筛选得到乳酸菌的温度耐受性、盐耐受性及产酸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5~37℃,能耐受18%NaCl浓度,菌株RB5产酸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4年09期)

黄丹,梁源,左勇,毛祥,刘有晴[6](2014)在《酱油发酵酱醅中耐盐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产酸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酱油酱醅中耐盐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乳酸能力进行研究。采用加CaCO3和NaCl梯度平板MRS培养基对酱醅中耐盐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并结合形态学指标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研究了分离菌株不同发酵温度、NaCl质量浓度、pH条件下的产乳酸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耐盐乳酸菌菌株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bulgaricus)。该菌株最适发酵温度为38℃,在NaCl质量浓度18 g/dL的条件下,产乳酸量可达22.68 g/L,在中性及偏碱性条件下均能较好地合成乳酸。(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梓铭[7](2014)在《盐渍辣椒制品中耐盐乳酸菌筛选鉴定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辣椒是我国传统的辣椒制品,盐坯辣椒原料在制作过程中的盐浓度高达22%以上,筛选出能在盐坯中正常生长、繁殖的乳酸菌,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成功地从盐坯辣椒中分离筛选出能耐高盐的两支菌株,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及在盐渍辣椒发酵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通过改良的高盐MRS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在盐浓度18%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的两株耐盐菌株Ly-2和Ly-4。显微镜下观察,Ly-2是球菌,Ly-4是杆菌。两株耐盐菌株都是革兰氏阳性菌,接触酶属于阴性,初步观察,表面光滑,能产生溶钙圈。Ly一2是兼性厌氧球菌,Ly-4是兼性厌氧杆菌。进一步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检测,测得结果与相似性99%的菌种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Ly-2与肠球菌(Enterococcus sp.)亲缘关系最近,Ly-4与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亲缘关系最近。初步证明Ly一2是一种肠球菌,Ly一4是一种乳酸杆菌。研究Ly一2和Ly一4生长曲线,Ly-2肠球菌在培养14h进入对数生长期,在26h进入稳定期,pH值维持在4左右。Ly-4乳杆菌4h左右进入对数生长期,在14h进入稳定平衡期,pH值维持在5左右。以未接种的发酵液做空白对比,用反相HPLC法检测Ly一2和Ly-4中甲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乳酸、草酸六种有机酸,对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经过结果比对,产量最多的是甲酸,Ly-2产乳酸量大于Ly一4,而Ly-4乳杆菌的发酵产酸率落后于Ly一2肠球菌。实验采用流动相为0.01mol/L磷酸氢二铵(100%),流速为l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10μ L,柱温为30℃,色谱柱为Promosil C18(5μm,4.6mm×250mm)能有效检测两株耐盐微生物发酵液中的有机酸,并且排除了未发酵的发酵液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的方法预处理盐渍辣椒样品,结合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未接种和已接种盐渍辣椒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盐溃辣椒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酸类、酯类、醛酮类和烷烃类等众多复杂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酯类。盐渍辣椒接种后比未接种的挥发物质种类在醇类、酸类、酯类明显增加,有助于更快的形成香味物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胡博涵,吴晖,赖富饶,徐浩[8](2014)在《耐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剁辣椒发酵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各种高盐发酵制品进行耐盐乳酸菌的筛选,并对乳酸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混合发酵剂发酵鲜红辣椒制备剁辣椒产品。结果表明:获得两株乳酸菌L1和L2,能在含盐24%的基质中正常生长,而且在最优配方为3%葡萄糖、1.5%牛肉膏、0.3%K2HPO4、15%番茄汁的培养基中生长好。将L1和L2按2∶1比例混合,以6%接种量接种至含盐为11%~16%的红辣椒中,在28℃发酵9d,制成的剁辣椒酸味柔和、味道鲜美、质地爽脆,具有农家风味剁辣椒的特殊香气,筛选出的乳酸菌能运用于剁辣椒工业化生产中。(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4年01期)

白凤翎,刘邑娥,马驰,李莹,吕欣然[9](2013)在《锦州虾油小黄瓜中耐盐乳酸菌的生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锦州虾油小黄瓜中分离筛选的6株耐盐乳酸菌进行抗氧化和形成风味物质等生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7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明显,清除率均分别为38.56%、33.65%、36.65%;对Fe3+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与还原能力成正比的吸光度值为0.875;在发酵过程中,形成风味物质乙醛和双乙酰分别为5.02μg/mL和3.65μg/mL。通过特征性耐盐性乳酸菌的生物性能分析,获得高活性的菌株L7,对改善锦州虾油黄瓜产品品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3年06期)

崔瑞迎,郑佳,何菲,张立强,杨松彰[10](2013)在《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强化技术对高盐稀态发酵酱醪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将耐盐乳酸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 CGMCC 3792、耐盐酵母菌Zygosaccharomyces rouxii CGM-CC 3791和Candida versatilis CGMCC 3790菌悬液接入酱醪中,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偶联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了发酵125 d酱醪中挥发性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T.halophilus CGMCC 3792强化的酱醪中酸类、醇类、酮类、呋喃类、吡嗪类和其他组分的相对含量降低,酯类、醛类和酚类组分的相对含量增加,其中苯乙醇、乙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4-乙基愈创木酚等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而Z.rouxii CGMCC 3791、C.versatilis CGMCC 3790共培养强化的酱醪中醇类、酯类、醛类和其他组分的相对含量增加,酸类、酚类、呋喃类和吡嗪类组分的相对含量降低,其中苯乙醇、长链脂肪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等)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此外,本研究中T.halophilus CGMCC 3792强化的酱醪中4-乙基愈创木酚的相对含量大幅增加,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其含量也单调增加,对于T.halophilus CGMCC 3792是否具有分泌4-乙基愈创木酚的能力以及是否冷温工艺赋予该菌株合成4-乙基愈创木酚的能力需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3年02期)

耐盐乳酸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市售不同厂家的豆豉和腐乳为原料,采用溶钙圈法,从中分离得到31株菌株;经Na Cl耐受性试验,筛选得到5株耐盐性较强的菌株,即BD2、DB15、FW1-2、GH1-2B和WZH1-3B,耐盐性可达到12%,耐盐性菌株的筛选对提高豆豉腐乳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然后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BD2、DB15、GH1-2B和WZH1-3B为坚强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FW1-2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盐乳酸菌论文参考文献

[1].南晓芳.豆豉和腐乳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2].南晓芳,包秋华,双全,张凤梅.豆豉和腐乳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J].中国乳品工业.2016

[3].戚晨晨,王猛,沈艾彬.耐盐乳酸菌添加对高盐稀态酱油风味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6

[4].赵国忠,王梦颖,姚云平,韩俊燕,陈卫.酱油发酵过程中的耐盐乳酸菌筛选及对低盐固态酱油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5

[5].张庆,唐永洪,林凯,肖程方,曾林.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酱醅中耐盐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调味品.2014

[6].黄丹,梁源,左勇,毛祥,刘有晴.酱油发酵酱醅中耐盐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产酸特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

[7].李梓铭.盐渍辣椒制品中耐盐乳酸菌筛选鉴定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8].胡博涵,吴晖,赖富饶,徐浩.耐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剁辣椒发酵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4

[9].白凤翎,刘邑娥,马驰,李莹,吕欣然.锦州虾油小黄瓜中耐盐乳酸菌的生物性能研究[J].中国酿造.2013

[10].崔瑞迎,郑佳,何菲,张立强,杨松彰.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强化技术对高盐稀态发酵酱醪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

标签:;  ;  ;  ;  

耐盐乳酸菌论文-南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