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自由论文-易小兵

和谐自由论文-易小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和谐自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性,自由,和谐,美好生活

和谐自由论文文献综述

易小兵[1](2019)在《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性是美好生活的内核,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质,和谐是美好生活的目标。具体说来,德性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应然存在,德性涵养是美好生活的价值应然,道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美好生活的终极关怀;从自由的"目的""权利""能力"叁因子看,"类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社会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个性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内在根据;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的和谐是全面和谐、人本和谐、动态和谐,全面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追求,人本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审美需求,动态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邓永刚,华卉[2](2019)在《和谐沟通 自由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笔来,眼前便是星星般与学生相处的片段。社会变化如此大,而我只追求给学生一个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学习。"清则静,静则宁,宁则雅"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贵在坚持。执教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明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在他们身边直至他们安静、有序地进行自我学习。活泼、好动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平时管理中,要让他们"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们要以爱心为基石,以理解和尊重为支柱,与孩子一同成长。成长需要沟通,怎样与孩子和谐沟通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李碧云,郝嘉亮[3](2018)在《追求自由,回归两性生态和谐——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金色笔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权主义倡导者多丽丝·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从社会问题、政治信仰、爱情、婚姻等多层面描写了知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艰辛与困境。基于女性主义观点,探讨现代社会中,女性只有回归平淡、自然的现实生活,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才能真正快乐地生活,才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独立。(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3期)

董梦霞[4](2018)在《论生态道德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不仅仅是人类的本质体现,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古至今,人类都对自由有着生生不息的向往和追求。人类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亦是人类不断扩大自由的表现。因为自然是自由的物质保障,是自由得以发挥的舞台,这就决定了利用和改造自然成为人类实现自由的动力。然而,人类追逐自由的欲望和征服自然的穷尽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流弊和恶果。人类的自由受到了权力、资本、生态等“异化”的控制,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了不和谐的状态中。马克思曾经从生态维度揭示了资本逻辑与自然资源构成的反生态性。资本永不停歇地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和无限制扩张的特点正在一步步吞噬人类生存的地球家园,导致生态危机最终爆发。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需要意识到自身生态道德意识的缺失。重构生态道德体系,为探索生态环境寻找伦理支撑,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而努力。论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首先,从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不断演变体现了人类追逐自由的历史过程,进而论述了人类对于自然获得的自由和对自然造成的恶的倾向的表现。其次,对资本的内涵和本性进行解读,指出资本恶的发展历程和扩张的表现,同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一出路在于协调商品利润中心主义与人类自我生产的利润模式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具体个人,而在于国家和社会两大主体对资本的恶进行匡正和限制。最后,在利润多层次、人与自然获得自由、生态和谐的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山笑水笑人欢笑的理想世界。(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0)

汪闻涛,刘思阳[5](2018)在《和谐视野下自由、自律关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律在逻辑上与自由构成反对关系,表面上看起来,自由与自律是矛盾的,但在更本真的关系上,它们是和谐统一的。在现实中,这种和谐是人们努力追求并竭力实现的状态。二者和谐的思想对我们实现恰当的个人价值选择和建构理想的社会政治生活有重大启示意义。因此,主要从自由、自律及其关系展开论述,并结合自由与自律和谐的思想对现实性的问题启示展开论述,意在阐明处理好自由自律关系能够实现多维度的和谐局面。(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1期)

寿思华[6](2017)在《走向民主自由与和谐幸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系列研究之四》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现实和理论都在证明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真正给人民群众以平等、民主、自由,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平等的,人民群众才能享受真正的、广泛的民主和自由,整个社会发展才逐步地趋于协调与和谐。新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立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走向民主、自由、和谐、幸福。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为人民群众争得民主与自由;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焕发人民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鼓舞下,社会会有更多的创新创造;以正确的无产阶级政治引导,让社会走向和谐、美满、幸福。(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7年11期)

任青霞[7](201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法治、民主、自由、和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职学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担任中职班主任的叁年中认真实践核心价值观中"法治、民主、自由"内容,在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公私意识,法治民主训练方面达到良好效果,班级呈现和谐友爱的局面。(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7年30期)

丁丽清[8](2017)在《和谐·平等·自由:《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的伦理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1919-2013)生于波斯,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及英国文坛中的常青树。200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她以女性史诗般的经验,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为颁奖理由,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女性作家,莱辛一生创作了诸多与女性相关的作品,《天黑前的夏天》为范例之一,被纽约时报称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作品聚焦于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妇女,讲述了她在一个夏季中如何因伦理身份的迷失而离家出走,在旅途中历经了工作、婚外情、疾病的同时,亦对其伦理身份进行了选择,最终在自我反省和自我发现中成功找到自己于婚姻及社会准则之外的价值,进而促成了其伦理意识的苏醒,最终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回归家园。自1973年出版之后,《天黑前的夏天》便受到了海内外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然而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该小说的解读为数尚少。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该小说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本文回到促使凯特离家的伦理环境,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的人际关系探讨了小说中人物伦理身份的错位,并且通过对凯特夏日之旅这条伦理线的剖析阐明了其伦理意识觉醒的过程,进而成功的揭示了作者的伦理关怀。文章包含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本分。对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此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主要内容和本文采用的相关术语进行了扼要阐述,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解读《天黑前的夏天》中所蕴含的丰富伦理内涵,揭示了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这部小说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以对“和谐”的追寻为出发点,来还原当时的伦理现场,通过再现当时在阶级和性别方面的弊端来揭示主人公凯特所处的现实状况。通过展现享乐主义、保守主义和悲观主义等价值观,小说中所呈现的该社会严格的阶级分层得以生动揭示。此外,通过对不同性别之间尖锐冲突的分析,女性为“他者”,男性为“支配者”的普遍现象,反应了性别不公和女性的悲惨命运。因此,对小说中腐败的伦理环境的分析,传达了作者对一个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同时为其后小说中人物伦理身份的错位埋下伏笔。第叁章以对“平等”的渴望为线索,揭示了伦理身份的错位,通过小说中爱情、友情、亲情的分析,重新结构小说人物的伦理身份,总结出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公、虚伪和偏见,进而揭露了凯特婚姻和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精神危机,传递出作者渴望建立平等人际关系的伦理关怀。第四章以对“自由”的向往为纲,描述了凯特出走、在旅途、回归的心理过程,展现了其进行伦理身份选择的艰难过程,从最初的“房中天使”到困顿的“绝望主妇”直至最终的“自由女性”,皆源自于自我反省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而达到伦理意识的觉醒。简而言之,对自由的信仰支撑着凯特的夏日之旅,帮助其实现了真实自我和伦理身份、心灵和身体的平衡。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论。本文认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再现当时的伦理环境,重构人物的伦理身份,和剖析凯特的伦理意识,揭示了莱辛对和谐、平等、和自由的伦理关怀。小说中社会存在的不合理价值观和性别歧视导致了凯特在爱情、友情、亲情中的伦理身份错位和伦理意识的混乱。而夏日之旅的各种经历及自我反省、自我发现,使凯特的伦理意识逐渐苏醒,进而发现了处于婚姻和家庭之外的真实自我和个人价值。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解读《天黑前的夏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于故事情节之外更深刻的伦理层面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莱辛对于社会、人类和自我的伦理关怀:和谐、平等、自由,皆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仇立江[9](2016)在《自由平等,非指导性教学营造高中政治和谐课堂》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以教师的循循善诱,诱发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在自我思考与合作实践中参与课堂。这对于我们营造自由平等的高中政治课堂,促进学生们政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大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6年24期)

李翠兰[10](2016)在《和谐课程:让学生自由与全面发展——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学校的产品,课程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多年以来,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积极践行"和谐教育"理念,全力打造"和谐教育、幸福校园"品牌,并以此为引领,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规范课程特色化,作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经过不懈探索和有效实践,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和谐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孩子多元成长的需要,而且支撑学(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校长》期刊2016年11期)

和谐自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起笔来,眼前便是星星般与学生相处的片段。社会变化如此大,而我只追求给学生一个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学习。"清则静,静则宁,宁则雅"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贵在坚持。执教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明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在他们身边直至他们安静、有序地进行自我学习。活泼、好动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平时管理中,要让他们"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们要以爱心为基石,以理解和尊重为支柱,与孩子一同成长。成长需要沟通,怎样与孩子和谐沟通尤为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谐自由论文参考文献

[1].易小兵.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叁个维度[J].理论导刊.2019

[2].邓永刚,华卉.和谐沟通自由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李碧云,郝嘉亮.追求自由,回归两性生态和谐——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金色笔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4].董梦霞.论生态道德的重构[D].沈阳工业大学.2018

[5].汪闻涛,刘思阳.和谐视野下自由、自律关系浅析[J].学理论.2018

[6].寿思华.走向民主自由与和谐幸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系列研究之四[J].改革与战略.2017

[7].任青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法治、民主、自由、和谐”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17

[8].丁丽清.和谐·平等·自由:《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的伦理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7

[9].仇立江.自由平等,非指导性教学营造高中政治和谐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

[10].李翠兰.和谐课程:让学生自由与全面发展——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校长.2016

标签:;  ;  ;  ;  

和谐自由论文-易小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