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震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础隔震,减震系数,橡胶支座
减震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马智刚,华黎,宋莉娟[1](2019)在《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学楼减震系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学楼基础隔震设计情况,研究了该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表明该结构达到了预期的隔震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19)
魏泽[2](2019)在《隔震设计减震系数法与直接设计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隔震技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建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采用隔震设计。与传统的非隔震设计方法不同,隔震技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的阻尼比,从而避开了场地的卓越周以减弱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然而,现在的隔震设计方法大多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减震系数法,其本质上是一种非隔震设计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将介绍《建筑隔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直接设计隔震分析方法,并与减震系数法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这两种设计方法的异同,从而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隔震规范的修订提供建议。本文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简要概述了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隔震支座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隔震技术发展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2)介绍了减震系数法进行基础隔震设计,以及减震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流程。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隔震支座选取与布置的原则,以及进行时程分析时地震的选取,并求出相应的减震系数和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验算。(3)介绍了直接设计法进行隔震设计,直接设计方法是即将出台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方法,它与减震系数法在设计反应谱、计算方法、层间位移角限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迭代确定隔震层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基于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按修正后的反应谱在设防烈度作用下对上部结构进行配筋,并分析了在设防地震下结构的隔震效果。(4)对比分析了减震系数法与直接设计法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效果,减震系数法是按多遇地震下进行分步结构设计的,直接设计法是按设防烈度作用下直接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倾覆力矩和隔震层位移对比分析两者的隔震效果,并统计非隔震结构、减震系数法结构、直接设计法结构的单位面积用钢量分析隔震后设计的经济性。(5)介绍了ABAQUS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时确定的材料力学模型,选择的单元类型以及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非隔震设计法结构、减震系数法结构和直接设计法结构的楼层剪力、隔震层位移、层间位移角、隔震支座的拉压应力和滞回曲线、结构的塑性损伤等情况,以分析结构的隔震效果,从而判断结构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延飞,张晓姗,吴岳[3](2018)在《阻尼器系数对悬挂建筑结构减震效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核筒悬挂建筑结构体系运动方程,采用Longe-Kuta方法求解体系地震动力响应时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阻尼器系数对悬挂结构的减震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楼层位移沿结构高度的分布趋于均匀,且相对于普通无悬挂结构其层间位移、层位移、层速度以及层加速度大幅度减小,而且存在一个优化的阻尼器系数使得结构层间位移有最小值。(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凯,郭鑫,孟瑶琳[4](2018)在《基于地震剪力折减系数的减震主体结构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减震主体结构的设计主要基于附加阻尼比修正法。考虑到附加阻尼比方法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地震剪力折减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减震主体结构,并结合一个工程案例,阐述了运用方法进行减震主体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该设计思路对后续类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杜畅,马玉宏,赵桂峰[5](2018)在《非隔震结构嵌固位置对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非隔震结构直接嵌固,及设置与隔震结构隔震层高度相同的框架柱两种做法对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随隔震层高度及结构层数变化、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直接将非隔震结构嵌固在基础的做法相比,采用在上部结构下设置框架柱的做法得到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均偏大,按此做法得到的减震系数结果设计上部结构将偏于安全。随隔震层高度的增加,此做法所得减震系数结果小幅增大。随结构层数的增加,两种做法所得水平向减震系数逐渐接近于相等。在隔震设计时,对于中低层建筑,建议采用下设同高框架柱的方法;对于高层建筑,两种方法均可采用,该结果可供相关设计和研究人员进行隔震设计时参考使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于旭,庄海洋,刘帅[6](2017)在《软弱场地上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曲线,同时考虑SSI效应对隔震结构及非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建立了软弱场地上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简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软弱场地上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计算流程,深入研究了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在不同影响参数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参数研究发现:软弱场地条件下多层隔震结构考虑SSI效应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随波速参数、周期比和高宽比的增大而增大,相应的隔震效果越差;而软弱场地条件下高层隔震结构在达到一定的周期比时,考虑SSI效应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随波速参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较小,考虑SSI效应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随高宽比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软弱场地条件下隔震结构经过合理的设计,水平向减震系数可达到预期值,隔震结构能取得较理想的隔震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周林,肖朝银,刘晓芳[7](2017)在《汽车设计中减震器相对阻尼系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以汽车的电磁涡流减震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减震器相对阻力系数,初步确认了减震器相对阻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探讨了汽车设计中,需要减震器阻尼系数确定需要因素,确认了基本的减震器设计原则。(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王德才,徐勤,叶献国,卢炳斗[8](2015)在《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减震系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体育馆隔震建筑作为分析对象,选择叁组共75条天然地震动记录和一组共25条人工模拟记录,分析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过程中不同地震动记录对减震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设计谱与记录反应谱之间的匹配精度,并不能明显减小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离散性;样本容量为3条时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样本容量至少为7条,并以平均值作为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评价结果。(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11期)
宋廷苏,安晓文,阿拉塔,管庆松[9](2015)在《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减震系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91组速度脉冲时程,每组均包括原始时程和去掉速度脉冲后的时程。按震中距把91组时程分成11类,统计结果表明:速度脉冲主要分布在震中距50km以内,约占80%,再考虑到每一类时程的数量不悬殊,将11类时程按震中距归并为7类。以实际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为例,将这7类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分别进行隔震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含速度脉冲时程进行隔震计算时,层间剪力和减震系数分别是采用不含速度脉冲时程计算结果的1.45~1.82倍和1.40倍,两者基本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提出了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含速度脉冲时程与不含速度脉冲时程应具有同源性准则。(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5年14期)
肖庆峰,陈妍[10](2014)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减震阻尼系数优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房屋结构设计阻尼比固定时,阻尼系数的组合种类很多,分配理论与方法也很多;而分配于各楼层的阻尼系数不同,总阻尼系数也不相同。本文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对房屋结构设计中黏性减震阻尼系数的优化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4年09期)
减震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隔震技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建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采用隔震设计。与传统的非隔震设计方法不同,隔震技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的阻尼比,从而避开了场地的卓越周以减弱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然而,现在的隔震设计方法大多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减震系数法,其本质上是一种非隔震设计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将介绍《建筑隔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直接设计隔震分析方法,并与减震系数法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这两种设计方法的异同,从而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隔震规范的修订提供建议。本文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简要概述了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隔震支座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隔震技术发展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2)介绍了减震系数法进行基础隔震设计,以及减震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流程。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隔震支座选取与布置的原则,以及进行时程分析时地震的选取,并求出相应的减震系数和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验算。(3)介绍了直接设计法进行隔震设计,直接设计方法是即将出台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方法,它与减震系数法在设计反应谱、计算方法、层间位移角限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迭代确定隔震层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基于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按修正后的反应谱在设防烈度作用下对上部结构进行配筋,并分析了在设防地震下结构的隔震效果。(4)对比分析了减震系数法与直接设计法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效果,减震系数法是按多遇地震下进行分步结构设计的,直接设计法是按设防烈度作用下直接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倾覆力矩和隔震层位移对比分析两者的隔震效果,并统计非隔震结构、减震系数法结构、直接设计法结构的单位面积用钢量分析隔震后设计的经济性。(5)介绍了ABAQUS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时确定的材料力学模型,选择的单元类型以及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非隔震设计法结构、减震系数法结构和直接设计法结构的楼层剪力、隔震层位移、层间位移角、隔震支座的拉压应力和滞回曲线、结构的塑性损伤等情况,以分析结构的隔震效果,从而判断结构的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震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智刚,华黎,宋莉娟.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学楼减震系数分析[C].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魏泽.隔震设计减震系数法与直接设计法的对比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9
[3].吴延飞,张晓姗,吴岳.阻尼器系数对悬挂建筑结构减震效率影响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8
[4].杨凯,郭鑫,孟瑶琳.基于地震剪力折减系数的减震主体结构设计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5].杜畅,马玉宏,赵桂峰.非隔震结构嵌固位置对基础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6].于旭,庄海洋,刘帅.软弱场地上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7
[7].周林,肖朝银,刘晓芳.汽车设计中减震器相对阻尼系数的确定[J].山东工业技术.2017
[8].王德才,徐勤,叶献国,卢炳斗.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减震系数的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15
[9].宋廷苏,安晓文,阿拉塔,管庆松.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减震系数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2015
[10].肖庆峰,陈妍.房屋结构设计中减震阻尼系数优化探讨[J].门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