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变迁论文-周松青,邱海洪

仪式变迁论文-周松青,邱海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仪式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与社会,仪式性体育,汝城",香火龙",变迁

仪式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周松青,邱海洪[1](2019)在《“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下村落仪式性体育的变迁——基于湖南汝城“香火龙”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体育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不再单纯地执着于其本身的功能、价值的分析,开始关注民族传统体育与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国家-社会"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并成为研究社会运行的路径,学界对国家-社会理论的研究以及在此理论框架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的积累拓宽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进路。同时,笔者也注意到,目前体育领域在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实证研究的田野个案相对较少。此外,在讨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式微、中断、复兴时,对国家权力影响的分析存有"过度解读"现象。变迁是人类社会的常数,汝城"香火龙"作为一种村落仪式性体育,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汝城"香火龙"又是如何应对这种变迁?对这些问题的聚焦与分析是研究主旨所在,藉此考察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是如何穿行于国家体制之中,从而洞悉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汝城县志》、汝城"香火龙"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书,以及国家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文件。通过中国知网、学校及地方图书馆查阅与学习了民族学、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2.田野调查法:全程参与了汝城"香火龙"的整个活动过程;全面搜集了汝城"香火龙"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确立了深入调查的具体村落和访谈对象,并在田野点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汝城"香火龙"文化变迁与国家话语体系关联起来思考。研究结果:村落仪式性体育的变迁轨迹可视为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的过程。国家对村落仪式性体育的参与和渗透在不同时期表现亦不相同,在拉锯战式的长期较量中,双方都表现出自己的韧性。在传统社会时期,国家与社会是一种"悬置与俯视"的关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距离相对疏远,对其的干涉相比较少,村落仪式性体育在此情况下起源并以一种"自发"的状态延续,但由于村落社会有限的动员力量,其开展具有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规模大都仅限于村落内部的特征。这些足可以让我们理解所谓的传统时期村落仪式体育的"红火兴旺"是大家一厢情愿的想象。随着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村落社会,村落社会传统文化空间遭到国家力量的覆盖或挤占,村落仪式性体育被迫沉寂与自我封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汝城"香火龙"在这一时期的中断,并不意味着其在村民心中的文化认同也被彻底清除。而是和安东尼·吉登斯所述的"经验的存封"相类似,即汝城"香火龙"作为不符合当时社会秩序的经验被滤去。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呈现出"合作与共谋"的关系,国家将民间文化传统纳入其新发展目标里,二者通过"征用"与"借用"的方式实现村落仪式性体育的复兴与再造。研究结论与建议:通过具体的研究对象透视社会是当前各学科的一个共同趋向,村落仪式性体育的变迁轨迹可视为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反映出国家与民间社会历史关系的过程。在传统社会时期,国家与社会是一种悬置与俯视关系,村落仪式性体育虽能"自在"的产生与延续,但缺乏动力;在总体性社会时期,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主导与从属"关系,村落仪式性体育在国家力量"自上而下"的"主导"下被动沉寂与主动隐蔽;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之间呈现出"合作与共谋"的良性互动关系,村落仪式性体育在得到国家"征用"后也主动"借用"国家力量以实现其复兴与再造。从当前村落仪式性体育活动中可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寻求合作是两者的共同目标。如何实现这种"双赢",则需要国家与社会"各司其职",国家"在场"的作用发挥一定要建立在尊重村落仪式性体育文化发展、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只有创造"在场化"尊重"在地化"的语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宣朝庆,冯碧莹[2](2019)在《时间标准与仪式化表征:新中国70年的节日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血脉,承载着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根本追求。然而,当前的节日研究多聚焦于节日民俗志或民族志的撰写,对理论探讨重视不够。以时间标准和仪式化表征为分析框架,探析新中国70年节日变迁机制与各阶段的差异化特征,可以发现节日变迁是由国家政治合法性建构和民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持续个体实践所共同形塑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而言,强调节日所维系的一种秩序代表着国家或集体意志;而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节日变迁也代表了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中"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把握这一机制,有助于反思节日体系建设,探索节日未来发展形态。(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10期)

王智慧[3](2019)在《角色表演与阈限之维: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基于查干淖尔冬捕渔猎祭祀文化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强调从仪式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最后的渔猎部落"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基于生存需要图腾与禁忌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礼俗生活应运而生,使生产实践具有象征化指向,个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具有神圣特质的交往图式;渔猎群体在敬畏生命,敬畏神灵原始认知理念下,禁忌的产生为族群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渔民的生产实践的核心;传统的仪式实践是族群信仰的外化,传统祭祀仪式的文化特质表达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特殊语境叙事,阐释了蒙古族多元信仰的价值互构。社会变迁下"渔猎部落"面临着"过疏化"与"原子化"迭加的风险,重塑"乡土团结"将成为治理的关键。外力的嵌入促使查干淖尔渔猎文化在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体以及当地民众的交织互动之下经历了文化再生产过程。仪式与生产实践的意义链接断裂,团结与失范的共时性张力增大,具体表现为渔猎祭祀仪式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断裂,祭祀仪式沦为纯粹的表演,冬捕祭祀仪式则演化成一种"阈限体验";渔猎祭祀仪式所依存的"族群"边际变得模糊,冬捕节庆民俗仪式表演的文化记忆功能使"渔猎部落"身份得以强化。(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庄忠河[4](2019)在《郎君祭仪式的叙事与引申——寻找传承与变迁中的南音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郎君祭是南音弦友在南音交流活动中的重要仪式,南音随着闽南人的迁徙远播东南亚地区,在海内外的乐社交流中,这一仪式对民间南音群体的缔结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郎君祭行业崇拜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海内外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有一定差异,但同时仍体现出相似性,文章透过这一相似性,探究南音郎君祭活动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意蕴。(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邱海洪,胡建忠[5](2019)在《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迁:湖南郴州“汝城香火龙”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视角,以湖南郴州的"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梳理乡村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产生与延续、断裂与沉寂、恢复与重构。探讨"国家—社会"关系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化。分析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前,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源于社会"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虽能产生与延续,但缺乏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脱离、驾驭社会"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在国家控制下被动中断和沉寂;改革开放后,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与社会融合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得以恢复与重构。(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国芳,张怡[6](2019)在《仪式功能变迁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基于Z省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功能经由成人礼仪式的祖先崇拜的社会秩序维护功能到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开发功能,传师学师仪式经历了"形成-延续-恢复-现代转换"的过程。传师学师仪式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濒临失传,到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方政府创办"传师学师节",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畲族活态博物馆",传师学师仪式如何在社会变迁中转型并得以"再生产",是什么样的力量如何发挥作用?借鉴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策略、习性、场域、资本等关键词,分析传统传师学师仪式功能变迁机制,并对传师学师仪式现代转换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过程-机制视角分析传统仪式功能的现代转换与再生产补充了以往学界对于仪式研究的简单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视角,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曲木威古[7](2019)在《凉山州甘洛县白彝地区“蛊毒”巫术仪式性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凉山州甘洛县"白彝地区"盛行的蛊毒巫术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丰富蛊毒巫术的学术知识和彝学研究。蛊毒巫术当地彝语称为"毒斯",当地人根据可视与否把它分成两类:有形的叫蛊,无形的叫毒,两类各自又分为若干种。从个体家庭来说,当地传说认为只有富裕的人家或身患麻风病人家才会养蛊和蓄毒,随着科学观念的传播和影响,过去以养蛊和蓄毒来消除病患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养蛊蓄毒可致富的观念依然如故;从整个甘洛县白彝地区来说,过去养蛊蓄毒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工具,因其对周围构成一种威慑力量,对白彝地区的安全产生了保护和保障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蛊毒为当地白彝地区和社会服务的威慑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明[8](2019)在《川东土家族巴渝舞仪式的身体记忆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逻辑分析法,以川东土家族巴渝舞仪式这一具有特定地域性、民族性的身体行为文化为样本,深入研究巴渝舞仪式的历史空间记忆的消解异化。认为:他者与自我的合谋、国家的显性在场、保护运动与自我的重新定位的共同作用致使巴渝舞仪式"形意"疏远,产生了身体记忆的"异化"现象。提出:反思现代、思考回归、重构记忆是土家族巴渝舞仪式本真性回归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光涌[9](2019)在《荣成院夼谷雨节祭海仪式的变与不变——基于社会结构变迁角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荣成院夼村每年会在谷雨节时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在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影响下,祭海仪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受渔业社会海上劳作模式的影响,仪式程序也有稳定不变的一面。从院夼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出发,考察院夼村谷雨祭祀仪式相应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院夼村的政治运作逻辑。(本文来源于《节日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党兆曌[10](2019)在《皖北鼓吹乐的“舞台化”与“生活景”——“迎生送死”仪式功能的变迁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安徽灵璧"菠林喇叭"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当下用乐场域的多元路径发展,解读皖北鼓吹乐在传统与当代碰撞的语境中,其表演形式、艺术功能、传统仪式功能的解构与变迁。分析"舞台化"在这一变迁历程中对新语汇的融成、形式结构的创新、文化自信的激发带来的动力源。舞台化作为载体激活了文化持有人长久沉淀内心的文化自觉。(本文来源于《音乐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仪式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血脉,承载着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根本追求。然而,当前的节日研究多聚焦于节日民俗志或民族志的撰写,对理论探讨重视不够。以时间标准和仪式化表征为分析框架,探析新中国70年节日变迁机制与各阶段的差异化特征,可以发现节日变迁是由国家政治合法性建构和民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持续个体实践所共同形塑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而言,强调节日所维系的一种秩序代表着国家或集体意志;而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节日变迁也代表了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中"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把握这一机制,有助于反思节日体系建设,探索节日未来发展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仪式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周松青,邱海洪.“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下村落仪式性体育的变迁——基于湖南汝城“香火龙”的田野调查[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宣朝庆,冯碧莹.时间标准与仪式化表征:新中国70年的节日变迁[J].探索与争鸣.2019

[3].王智慧.角色表演与阈限之维: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基于查干淖尔冬捕渔猎祭祀文化的观察[J].体育与科学.2019

[4].庄忠河.郎君祭仪式的叙事与引申——寻找传承与变迁中的南音文化特征[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5].邱海洪,胡建忠.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迁:湖南郴州“汝城香火龙”活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6].张国芳,张怡.仪式功能变迁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基于Z省J县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9

[7].曲木威古.凉山州甘洛县白彝地区“蛊毒”巫术仪式性变迁[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8].杨明.川东土家族巴渝舞仪式的身体记忆变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9].朱光涌.荣成院夼谷雨节祭海仪式的变与不变——基于社会结构变迁角度的考察[J].节日研究.2019

[10].党兆曌.皖北鼓吹乐的“舞台化”与“生活景”——“迎生送死”仪式功能的变迁与解读[J].音乐文化研究.2019

标签:;  ;  ;  ;  ;  

仪式变迁论文-周松青,邱海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