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气学,闪电,双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
偏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少峰,赵琴,郝笑,傅佩玲[1](2019)在《一次雷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广州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和粤港澳闪电定位网数据,分析了2017年7月27日发生在广东深圳的一次雷暴个例中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反射率Z_H、差分反射率Z_(DR)和差分相移率K_(DP)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雷暴发展变化的特征。零滞后相关系数ρ_(HV)主要用于雷达回波降水类型以及非降水(非气象回波)的判断,与闪电频次的相关性不高。(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刘钊杰,肖康,李文文,田立君,王中阳[2](2019)在《超分辨拉曼散射成像的偏振调控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增强金属表面某些位置(热点)的电场强度。选定Ag纳米颗粒二聚体这一金属纳米结构体系,研究其作为超分辨SERS成像基底的可行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计算分析Ag纳米颗粒二聚体在不同波长和偏振方向的激发光作用下的电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Ag二聚体的电场分布具有高度局域化的特点,并且Ag二聚体中热点的电场强度可由激发光的偏振方向调控,这使其可以作为实现超分辨SERS成像的基底。(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20期)
黄彬,贺汉清,陈玉华[3](2019)在《梅州双偏振雷达天线过冲故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梅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双偏振后进行业务试运行过程中,天线在运行中大约15 d左右会出现一次天线俯仰冲顶至上限位,显示仰角90°的故障现象,造成雷达不能正常运行。针对梅州雷达多次发生天线俯仰冲顶故障的情况,结合雷达的工作原理、信号流程和电路原理图,对故障成因进行了推断分析,并对维修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天线冲顶这类常见故障的处理做了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曾勇,文继芬,李迪,张淑霞,李皓[4](2019)在《基于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数据,结合地面观测和防雹作业资料,从微物理特征对一次典型雹暴过程防雹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前差分反射率ZDR基本处于负值区,作业后ZDR在-0.3dB<ZDR<0.3dB之间的平均值增加0.8dB。相关系数ρhv大于0.9的比例从作业前83.49减小到作业后的33.03。ZDR和ρhv的变化是人工冰核与自然雹胚争食过冷水产生更多冰晶的结果。作业前目标区已有小雹粒与冰水混合区共存,作业后冰水混合区面积减小,过冷水得到人工冰核消耗,抑制大冰雹的形成。此次人工防雹作业的作业时机把握基本准确,人工防雹作业起到一定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0期)
侯思远[5](2019)在《双线偏振雷达在一次冰雹过程中的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单体风暴是局地对流系统发展的最强烈的形式,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范围小、局地性强的特点,常伴随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气象灾害。冰雹对航空运输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飞行中的航空器遭受雹击的新闻屡见不鲜,轻则机体受损,重则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同时机坪服务人员和设施设备也面临着重大的安全威胁。冰雹云在雷达回波图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回波(本文来源于《民航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刘燕,张健,邹昕[6](2019)在《基于偏振度的目标微观表面偏振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与反演空间目标材料相关的理论基础,对偏振的特性展开研究。使用基于微面元理论的T-S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与菲涅耳反射穆勒矩阵共同作用,得到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并推导得出偏振度的表达式。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电介质材料绿漆的偏振度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入射角与布儒斯特角、极大值、方位角等的对应关系,进而得到偏振度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对导体铝、铜的偏振度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以及极大值的出现条件做出分析与总结。(本文来源于《微处理机》期刊2019年05期)
陶岚,管理,孙敏,戴建华[7](2019)在《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对一次降雹超级单体发展减弱阶段的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4月28日,在高空冷涡的天气背景下,一个伴有较长生命史中气旋的超级单体在上海南汇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范围内经历了发展减弱阶段,并产生了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天气观测、南汇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双雷达反演风场等资料分析发现,超级单体在发展成熟阶段呈现出回波悬垂、低层入流缺口、中气旋以及叁体散射等经典特征,以及表示雷暴处于发展加强阶段的差分反射率因子柱。差分反射率因子柱通常意味着雷暴中上升气流的加强,同时说明大量的水滴可以被强上升气流托举到0℃层以上,形成过冷水滴,从而有利于冰雹的形成。超级单体经过的区域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了22~26 m·s~(-1),强垂直风切变环境有利于水平涡度发展,南汇雷达观测范围内中气旋维持了100 min左右,有利于雷暴的发展维持。此外,基于模糊逻辑法对此次降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开展了相态识别,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冰雹、降水等不同性质的降水能够进行有效的识别,有助于对雷暴降水相态本质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郭春辉,袁微,王旭,白爱娟,周义昌[8](2019)在《肇庆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肇庆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的层状云降水过程资料为例,与肇庆SA单偏振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反射率的数据质量,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偏振量中的差分反射率Z_(DR)、相关系数CC、差分传播相移Φ_(DP)及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数据质量。研究发现: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层状云降水回波分布与SA雷达探测回波分布相近,回波强度略高于SA雷达。当信噪比SNR<25 dB时,CC受噪声影响较大,数据不可信;Z_(DR)较理论值偏大0.4 dB;Φ_(DP)在7 km以内抖动较大,数据不可用,7 km以外依然存在少量的抖动;K_(DP)大部分稳定在-1~1,并伴有一定的抖动,难以适用于分析弱降水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玮,刘黎平,吴翀,王红艳,周淼[9](2019)在《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开展了较多冬季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但随着国内雷达网逐渐升级到双线偏振雷达,如何将偏振参量应用于冬季业务预报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杭州临安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2015年12月5日一次降雪过程资料及地面和探空资料,通过提出的基于零度层亮带识别的降雪相态识别方法和降雪累计时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雷达参量、零度层亮带的时空演变及统计的降雪累计时间分布特征,并与地面和探空资料对比,探索了双线偏振雷达在冬季降雪预报中的优势。结果表明:(1)冬季降水相比夏季连续性降水回波强度偏弱;雨、雪的差分反射率因子、相关系数差别不大。(2)零度层亮带在某些方位并不是水平的,大多数情况下为偏离雷达站的不规则环状或者线状,且某些时刻还有垂直零度层亮带存在。(3)降雪累计时间分布与实际降雪厚度分布基本一致,统计方法为地区降雪厚度的估测提供了可能。(4)零度层亮带的演变与地面和探空温度的空间、时间变化一致,相比单极化雷达使用双线偏振雷达观测零度层亮带更加可靠。(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9期)
何俊[10](2019)在《分析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且稳定的特征。通过对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设计分析,了解其关键技术,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对此,文章主要对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探究了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架构、双线偏振关键技术分析系统脉压工作模式以及窄脉冲补盲等相关内容。(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6期)
偏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增强金属表面某些位置(热点)的电场强度。选定Ag纳米颗粒二聚体这一金属纳米结构体系,研究其作为超分辨SERS成像基底的可行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计算分析Ag纳米颗粒二聚体在不同波长和偏振方向的激发光作用下的电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Ag二聚体的电场分布具有高度局域化的特点,并且Ag二聚体中热点的电场强度可由激发光的偏振方向调控,这使其可以作为实现超分辨SERS成像的基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少峰,赵琴,郝笑,傅佩玲.一次雷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的关系分析[J].广东气象.2019
[2].刘钊杰,肖康,李文文,田立君,王中阳.超分辨拉曼散射成像的偏振调控理论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3].黄彬,贺汉清,陈玉华.梅州双偏振雷达天线过冲故障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19
[4].曾勇,文继芬,李迪,张淑霞,李皓.基于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5].侯思远.双线偏振雷达在一次冰雹过程中的监测分析[J].民航管理.2019
[6].刘燕,张健,邹昕.基于偏振度的目标微观表面偏振特性分析[J].微处理机.2019
[7].陶岚,管理,孙敏,戴建华.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对一次降雹超级单体发展减弱阶段的演变分析[J].气象科学.2019
[8].郭春辉,袁微,王旭,白爱娟,周义昌.肇庆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质量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9].魏玮,刘黎平,吴翀,王红艳,周淼.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J].气象.2019
[10].何俊.分析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设计[J].科技视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