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荣许莲芝(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安徽庐江2315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58-02
【摘要】目的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护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感受,防止患者仇恨报复社会。方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来达到效果。我们通过学习回顾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传播途径和消毒隔离、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流程,使工作人员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放心的工作。在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同时,进行了有效的健康宣教、治疗和护理。结果今年本科室收住的3例艾滋病患者均得到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无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痔疮艾滋病职业暴露消毒隔离护理管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没有有效疫苗预防,也没有根治它的药物,一旦感染,100%的发病死亡。目前我科在2012年收治3例痔疮合并艾滋病患者。本文对此病住院期间的护理管理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例,男,43岁,因“大便时有带血,肛门坠胀肿痛一周”而入院,入院前已在本县疾控中心确诊为艾滋病患者两年。另外两例患者也是男性,年龄分别是48岁和25岁,都因大便时有带血,肛周赘生物肿胀,肛门坠痛而入院,入院时否认有不洁性交史,术前常规免疫六项检查出HIV阳性,经县疾控中心进一步确诊为艾滋病患者。住院后给予全身补液抗炎,局部消肿止痛,中药调整肠道功能,保持大便通畅,便后肛门用1:5000高锰酸钾水坐浴15-20分钟等保守对症治疗一周后,痔疮不适症状消失。出院。
2护理管理
2.1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1)血液途径传播。(2)性接触传播。(3)母婴传播。由于我科护理人员首次接触艾滋病病人,又不是传染科,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不足,有的轻视,有的过于害怕。针对这一误区,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染性的特点和传播途径,用理论依据指导接下来的护理工作。
2.2制定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的控制措施(1)建立职业暴露监控网。(2)加强职业安全知识防护培训。(3)万一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4)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对职业暴露人员进行扣分,和奖金挂钩[1]。
2.3传染源的管理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皮肤黏膜是否完整,接触上述物质后,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1)我院对每一个需手术的患者都常规做HIV筛查,对于阳性者及时上报院感控办和县疾控中心。(2)医护人员要尊重、同情、理解、关心感染者,并对进行心理疏导。(3)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4)被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统一集中焚烧处理。
2.4传播途径切断的管理(1)合理的安排病房。(2)固定患者的日用品,特别是牙刷,剃须刀。(3)床头醒目处张贴只有本科室工作人员看懂的标识,提醒工作人员注意自我防护,避免职业暴露。(4)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带好手套、口罩或防护眼镜、穿好隔离衣。为患者做护理操作时必需戴手套。(5)患者用物规范处理。(6)厕所、病房地面,床头柜每天用1:500“84”消毒液擦拭两次。(7)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两次。(8)每天两次撤离患者或遮盖患者后,用移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9)除注意HIV的消毒隔离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情况,做好保护性隔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5保护易感人群的管理(1)强化健康宣教,取得共识,共同预防。(2)对全体病人及家属做预防艾滋病健康宣教的同时严守患者隐私。(3)嘱咐病房患者及家属之间不要互相借用生活日用品。(4)洁身自好,提高自身素质修养。(5)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6)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2.6心理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注意倾听患者诉说,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2)帮助患者和家属应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等基本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
2.7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3小结
我们通过学习回顾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传播途径和消毒隔离、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流程,使工作人员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放心的工作。在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同时,进行了有效的健康宣教,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感受,预防患者仇恨社会报复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燕达,俞薇.艾滋病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的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57.
[2]刘芷颖,酒钊华.护理实习生艾滋病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与职业防护意识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