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河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势,水沙变化,实体模型,漫滩模型
悬河段论文文献综述
罗立群,张敏,王卫红,李勇[1](2010)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段河势及漫滩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体模型试验,在洪量和沙量不变的情况下,对概化处理后不同量级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段的水沙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洪峰流量加大,进入滩区的水量也随之增大,其漫滩范围和落淤厚度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但漫滩洪水基本流路无大的变化;漫滩洪水的水流交换模式包括在叁角形滩区内完成的淤滩刷槽交换模式和水流漫滩后通过较长距离条形滩区落淤后回归主槽的交换模式。(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0年04期)
史超[2](2009)在《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浅层地下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是黄河下游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段,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和需水量较大。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循环特征认识不够充分,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应用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利用同位素数据分区域研究了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浅层地下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黄河侧渗补给量以及蒸发量等水循环量,估算了各个计算单元的地下水年龄和地下水循环速度。通过与其它研究方法所得结论的对比表明,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以及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李升[3](2008)在《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环境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以及保障条件之一。在外界人类活动胁迫下,地下水环境的不健康发展,已经危害到周边的生态系统并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因此,让脆弱的地下水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技术给出警告与提示,以便科学合理地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地下水环境的保护,促进地下水环境健康发展是本次研究的目的。论文以地下水环境健康的内涵为基础,以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为主线,系统地构建了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系统,研究了预警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详细介绍了本次研究中用到的预警计算方法—粗糙集理论(RS)以及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独立设计了多层次分类器用来改进SVM综合评价的能力,并探讨性提出了粗糙集理论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RSSVM)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为例,应用所建立的预警系统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研究。对研究区2007年的地下水环境健康现状进行评价;并进行了系列年(1998-2007年)的地下水环境健康演化状态分析;结合系列年的地下水环境健康指数预警了2008-2020年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健康演化趋势,并结合评价及预警结果提出预控措施,建立了人工免疫子系统,给出了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的诊断—人工免疫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6-01)
曹剑峰,李升,姜纪沂,冶雪艳,曹东平[4](2007)在《黄河河南悬河段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水环境健康理论,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健康的概念,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根据指标层19个因子,建立了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标准。选取7个评价指标,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了黄河下游悬河段郑州、开封、新乡、濮阳4个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健康状态。结果显示,郑州、濮阳地区地下水环境处于不健康状态,新乡、开封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7年12期)
冶雪艳[5](2006)在《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9年起,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第六课题:黄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变化规律(G1999043606)的研究,历时5年。本论文是对黄河悬河段地下水资源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后续研究。对地下水开发风险的综合评价,实质上是一个多准则、多层次、多指标综合的系统评价问题。本文针对黄河下游地下水环境演化规律,建立了黄河下游地下水系统的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突变评价模型,评价了研究范围内13个行政区的地下水开发风险值,并建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探讨通过地下水资源的调控减少开发风险的途径。通过研究认识到,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为决策者提供了及时准确地信息,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次提出了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分析研究地下水开发风险的观点;对地下水系统风险评价和调控进行了定量分析,借助可持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方法;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由消除风险、承担风险、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组成的地下水开发风险管理对策框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01)
王福刚[6](2006)在《同位素技术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水循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IAEA在研究区及周边站点的降水同位素监测资料和本次研究中采集的叁期地下水、黄河水同位素水样测试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研究区大气降水δD、δ~(18)O、~3H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是影响研究区同位素变化的控制性因素;采取多种方法,恢复并确定了研究区大气降水~3H浓度历史系列;分析了黄河水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全面分析了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反映的水循环信息。结合大气降水δD、δ~(18)O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了地下水垂向上δD、δ~(18)O变化规律,采取同位素峰值位移法定量评价了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速度和补给量。研究表明,D、~(18)O法在求解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应用价值;根据黄河水和地下水的δD、δ~(18)O、~3H和d参数特征,划分了黄河侧渗影响带范围;利用研究区降水~3H历史浓度恢复系列,计算了~3H在含水层中发生扩散和混合作用情况下浅层地下水的传输时间和潜水的年龄;对中深层承压水的~(14)C年龄进行了校正,根据校正后的地下水年龄,研究了中深层地下水的水动力特征和水循环特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01)
曹剑峰,冶雪艳,姜纪沂,平建华,李升[7](2005)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断流对沿岸地下水影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系统分布面积29288·27km2,含有两个含水层组。浅层含水层组赋存潜水和微承压水,中深层含水层组赋存承压水;并对含水介质结构、边界条件及地下水流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构建了叁维地下水流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识别和验证,进行了悬河段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模拟研究;预测了黄河下游在不同的断流时间和断流河段长度下,黄河侧渗量的变化趋势。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花园口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悬河段无侧渗补给;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2·98×108m3,较现状年侧渗量减少了52·25%。夹河滩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1·6×108m3,较现状年侧渗量减少了74·4%;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3·46×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了44·5%。泺口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4·83×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了22·58%;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5·17×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17·06%。利津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6·15×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仅减少1·5%。上述研究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黄河水量人工实时调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崔亚莉,赵云章,邵景力,贺国平[8](2005)在《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开采条件下侧渗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模型的方法定量研究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与黄河关系。在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将黄河作为地下水系统的混合边界条件处理,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FEFLOW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模拟模型。以模型为工具,重点评价了原阳水源地规划开采规模为40×104m3 d情况下,地下水流场和动态的变化趋势,计算了黄河侧渗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场在开采10年后趋于稳定,地下水最大水位降深为20m,激发黄河水对地下水为补给量为1 02×108m3 a,占水源地开采量的69 7%。本研究还计算了8个规划新建和扩建傍河水源地条件下地下水变化趋势和黄河侧渗量的增加量。研究表明,黄河对于研究区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新建和扩建傍河水源地新增地下水开采量4 86×108m3 a是有保证的。(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05年01期)
廖资生,林学钰,石钦周,马英杰[9](2004)在《黄河下游悬河段傍河开采地下水的试验研究——以郑州市区黄河滩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下游频频出现的断流现象给沿岸城市的供水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根据近年在郑州市北郊黄河滩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中 ,几组大型抽水试验所获得的地质信息 ,论证了傍河地带的地下水资源潜力 ;细颗粒含水地层中的成井技术 ;傍河开采地下水可能诱发的水环境和地质环境问题。文章的结论是 :黄河下游沿岸地带 ,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大规模开采傍河地带的地下水所诱发的环境负效应十分有限 ,具有建立傍河地下水源地的优越条件。(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04年03期)
曹剑峰,冶雪艳,姜纪沂,平建华[10](2004)在《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资源计算及开发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水资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黄河在其下游河段(花园口-入海口)河床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水侧渗补给已成为该地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9313km2,赋存着潜水、微承压水(浅层含水层系统)和承压水(深层含水层系统)。含水层垂直向上概化为3层:浅层潜水和微承压含水层组、深层承压含水层组及两含水层之间20m~30m厚的弱透水层。计算域边界除梁山—长清一带、徒骇河上游及郑州西南侧为补给边界,其余均为排泄边界。在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叁维地下水流模拟模型,应用FEFLOW有限元软件求解。运用识别和验证后的模型计算了不同保证率年份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资源量。研究区50%和75%降水保证率年份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分别为62 51×108m3和54 88×108m3,可开采资源量为44 82×108m3和39 20×108m3。将研究区分成18个子区进行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其中12个区尚有开采潜力,1个区采补基本平衡,5个区开采潜力不足。(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悬河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是黄河下游地区大中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段,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和需水量较大。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循环特征认识不够充分,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应用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利用同位素数据分区域研究了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浅层地下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黄河侧渗补给量以及蒸发量等水循环量,估算了各个计算单元的地下水年龄和地下水循环速度。通过与其它研究方法所得结论的对比表明,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以及优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河段论文参考文献
[1].罗立群,张敏,王卫红,李勇.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段河势及漫滩模型分析[J].人民黄河.2010
[2].史超.同位素混合单元模型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浅层地下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
[3].李升.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曹剑峰,李升,姜纪沂,冶雪艳,曹东平.黄河河南悬河段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J].人民黄河.2007
[5].冶雪艳.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与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2006
[6].王福刚.同位素技术在黄河下游悬河段(河南段)水循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
[7].曹剑峰,冶雪艳,姜纪沂,平建华,李升.黄河下游悬河段断流对沿岸地下水影响评价[J].资源科学.2005
[8].崔亚莉,赵云章,邵景力,贺国平.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开采条件下侧渗量变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
[9].廖资生,林学钰,石钦周,马英杰.黄河下游悬河段傍河开采地下水的试验研究——以郑州市区黄河滩地为例[J].工程勘察.2004
[10].曹剑峰,冶雪艳,姜纪沂,平建华.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资源计算及开发潜力分析[J].资源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