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框架筒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框架-筒体结构体系,伸臂桁架,竖向变形差,收缩徐变
框架筒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载,高英赫,王文宇,叶垚[1](2018)在《200 m高度区间设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竖向变形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个位于设防烈度8度区,结构塔顶高度分别为191、201、221 m,设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Gen程序对竖向变形差进行了分析。采用参数化方法对影响竖向变形差的以下因素进行了敏感度分析:有限元分析的精度及加载步,钢管混凝土柱收缩徐变模型,伸臂层道数及连接时间,竖向构件截面及含钢率,混凝土相对湿度,水泥品种以及施工组织等。研究表明,较高敏感因素为钢管混凝土柱收缩徐变模型、伸臂层道数及连接时间和混凝土相对湿度。较低敏感度因素为有限元分析的精度及加载步、竖向构件截面及含钢率、水泥品种和施工组织差异。竖向变形差引起的钢梁附加应力比不超过0.15,最大附加应力出现在中、高楼层区。竖向变形差引起的伸臂桁架附加应力比在0.1~0.25之间。(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马利平[2](2017)在《高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长,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问题由于未经强震检测,目前研究还不充分。本文针对一30层的型钢混凝土(SRC)框架-钢筋混凝土(RC)筒体结构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了纤维梁柱单元模型分析简支梁构件的可行性。建立SRC框架-RC筒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其中型钢混凝土框架柱采用纤维柱单元,型钢梁及剪力墙分别采用MIDAS/GEN软件中提供的叁维梁单元和叁维剪力墙宏观单元。通过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并对该典型计算模型的抗震性能水平及对应的极限状态进行划分,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不同性能状态的量化指标,进而确定其量化指标限值。通过PUSHOVER分析获得结构的能力谱曲线、地震需求谱曲线以及性能控制点,根据有限元分析所得数据进行结构的易损性分析。通过改变混合结构外部SRC框架刚度及内部RC核心筒刚度,对9个混合结构模型进行易损性分析,建立不同刚度体系下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并将9个计算模型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曲线绘制在同一坐标系下,对比分析发现:结构各极限状态超越概率均随着结构刚度特征值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外部框架尺寸的改变相对核心筒剪力墙的改变对其刚度特征值影响较大,同时超越概率也发生较明显变化,结构整体趋于安全的概率增加较明显。再通过改变结构楼面活荷载达到改变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的目的,获得4个计算模型的易损性曲线,并将4个计算模型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曲线绘制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结构在逐渐趋于危险的过程中,轴压比的影响对于结构易损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随着轴压比的增加结构整体趋于安全的概率减小,趋于危险的概率增加,即其易损性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梁俊峰[3](2016)在《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体平面尺寸取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是当前高层建筑采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而筒体结构是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其尺寸的合理取值尤为重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对不同类型的结构最大适用高度作了相关规定,其中9.2.1条"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的规定过于笼统。文章建立了19个模型,选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选用6~8度的设防烈度,加速度取0.05~0.30g/s,高宽比的取值范围为1/18~1/12,对结构进行弹性分析,分析各个模型的层间位移角,得出不同烈度区的筒体的宽高比的合适取值。(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6年22期)
石蕊[4](2016)在《150m框架—核心筒体结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我国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下面我以实际工程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框架—核心筒体结构设计要点及超限设计的措施及对策。(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6年03期)
孙维东,李康[5](2015)在《框架-带防屈曲支撑钢连梁筒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框架—带防屈曲支撑钢连梁筒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某框筒结构模型为例,其中筒体部分分别采用了全部楼层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连梁、全部楼层设有普通钢桁架连梁、全部楼层设有带防屈曲支撑钢桁架连梁及局部侧移较大楼层设有带防屈曲支撑钢桁架连梁的4种方案,运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4种方案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全部楼层中设有带防屈曲支撑的钢桁架连梁方案与全部楼层均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连梁的方案和全部楼层设有普通钢桁架连梁的方案相比,结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底部总剪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只在局部侧移较大的楼层布置带防屈曲支撑钢桁架连梁方案与全楼层布置带防屈曲支撑钢桁架连梁方案相比,地震响应相差不大,也能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赵雪峰,范悦,张博为[6](2015)在《预制装配式框架——筒体结构体系在工业化住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首栋应用预制装配式框架一简体结构体系的高层住宅建筑一沈阳万科春河里17号住宅项目,深入研究了预制装配式框架一简体结构体系在预制构件拆分、形式、构造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系统地总结了该结构体系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其研究和应用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期刊2015-08-01)
吴建宇,龙源,纪冲,宋克健,宋歌[7](2015)在《城市高层框架-筒体结构建筑物拆除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高层框架-筒体建筑大多处在建筑密集的场所,环境复杂,对爆破拆除提出很高要求。南昌五湖大酒店拆除爆破的工程实例中,为减小楼房同时倒塌产生的振动危害效应,采用多段延时起爆技术,使楼房分叁段依次塌落。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程序对采取定向控制爆破的框架-筒体楼房塌落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楼房实现了定向塌落,触地后发生纵向断裂和局部破碎,与实际爆破效果相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于分析建筑物的倒塌模型、预测倒塌过程以及更好的指导爆破拆除施工有较好的帮助,具有显着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爆破》期刊2015年02期)
刘文航,郝鹏远,孟德才[8](2014)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液压爬模技术控制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望京SOHO-T3工程为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简体结构,核心筒墙体高178.97 m。为确保工期、减轻吊装压力并方便施工,选用全自动液压爬模和木梁胶合板模板体系。通过制订爬模技术控制要点,取得了施工速度快,稳定性好,降低成本,安全性高,结构工程偏差小等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张志新[9](2014)在《某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体工程为例,对工程整体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介绍了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及参数选取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模型对比、地震性能点、能力曲线、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变化,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32期)
赵文伟[10](2014)在《高层SRC框架-RC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RC框架-RC筒体混合结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近年来在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我们对这种混合结构体系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工程实践,国内外对这种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也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介绍了剪力墙分层壳单元模型以及给出了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特征值的计算方法,为剪力墙和型钢混凝土构件的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数据。并验证了分层壳模型分析剪力墙结构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及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特征值确定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对SRC框架-RC筒体混合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此种混合结构的塑性铰分布及发展规律以及剪力墙分层壳应力云图的变化过程。采用能力谱法确定结构的性能点,从结构侧移变形和层间位移角方面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构在小震和中震时处于弹性状态,大震处于弹塑性状态;结构变形呈弯剪型曲线形状并且未出现薄弱层,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适用于8度抗震地区。最后以上述混合结构为基本模型,分别改变外框架和中间筒体剪力墙的构件截面尺寸建立了20个计算模型,并对20个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以结构刚度特征值作为分析参数,从结构失效模式、结构基底剪力和结构侧向位移特征几个方面研究了混合结构协同受力性能,并分析了框架部分剪力分配。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在进行SRC框架-RC筒体混合结构设计时,其结构刚度特征值建议取为1~2之间,各层框架地震设计剪力标准值应不小于25%的结构基底总剪力。(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4-06-30)
框架筒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长,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问题由于未经强震检测,目前研究还不充分。本文针对一30层的型钢混凝土(SRC)框架-钢筋混凝土(RC)筒体结构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了纤维梁柱单元模型分析简支梁构件的可行性。建立SRC框架-RC筒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其中型钢混凝土框架柱采用纤维柱单元,型钢梁及剪力墙分别采用MIDAS/GEN软件中提供的叁维梁单元和叁维剪力墙宏观单元。通过MIDAS/GEN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并对该典型计算模型的抗震性能水平及对应的极限状态进行划分,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不同性能状态的量化指标,进而确定其量化指标限值。通过PUSHOVER分析获得结构的能力谱曲线、地震需求谱曲线以及性能控制点,根据有限元分析所得数据进行结构的易损性分析。通过改变混合结构外部SRC框架刚度及内部RC核心筒刚度,对9个混合结构模型进行易损性分析,建立不同刚度体系下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并将9个计算模型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曲线绘制在同一坐标系下,对比分析发现:结构各极限状态超越概率均随着结构刚度特征值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外部框架尺寸的改变相对核心筒剪力墙的改变对其刚度特征值影响较大,同时超越概率也发生较明显变化,结构整体趋于安全的概率增加较明显。再通过改变结构楼面活荷载达到改变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的目的,获得4个计算模型的易损性曲线,并将4个计算模型不同极限状态的超越概率曲线绘制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结构在逐渐趋于危险的过程中,轴压比的影响对于结构易损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随着轴压比的增加结构整体趋于安全的概率减小,趋于危险的概率增加,即其易损性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框架筒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载,高英赫,王文宇,叶垚.200m高度区间设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竖向变形差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
[2].马利平.高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7
[3].梁俊峰.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体平面尺寸取值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
[4].石蕊.150m框架—核心筒体结构设计与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
[5].孙维东,李康.框架-带防屈曲支撑钢连梁筒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赵雪峰,范悦,张博为.预制装配式框架——筒体结构体系在工业化住宅中的应用[C].《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2015
[7].吴建宇,龙源,纪冲,宋克健,宋歌.城市高层框架-筒体结构建筑物拆除数值模拟研究[J].爆破.2015
[8].刘文航,郝鹏远,孟德才.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液压爬模技术控制要点[J].建筑技术.2014
[9].张志新.某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4
[10].赵文伟.高层SRC框架-RC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