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肺癌,转移,预后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玲,李秋梅[1](2015)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对肺癌转移及预后评价的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肺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水平,并探讨血清LYVE-1用于判断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7例肺癌患者血清中LYVE-1的水平,同时分析血清LYVE-1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LYVE-1用于判断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价LYVE-1用于预测病人预后的临床意义。结果肺癌患者血清LYVE-1为1625.0±343.0 pg/m L;血清LYVE-1与肺癌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分型、血清CEA和CA125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有关(P<0.05);血清LYVE-1用于诊断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685-0.747,P<0.05);LYVE-1的为1821 pg/m 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8%;血清LYVE-1大于1821pg/m L的肺癌患者预后要比血清LYVE-1小于1821 pg/m L的肺癌患者预后差,两组总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5)。结论血清LYVE-1可用于确定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可用于评估病人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钱文军[2](2011)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MLD)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YVE-1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计数MLD,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 LYVE-1阳性表达于肿瘤边缘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现为淋巴管扩张明显,在肿瘤中心区实质部组织淋巴管则表达较少,多呈闭锁的条索状或隙状,乳腺癌肿瘤边缘和中心区MLD均值显着高于正常乳腺粘膜组织(P<0.05,P<0.01),肿瘤边缘组织MLD均值则明显高于肿瘤中心组织(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MLD可作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郑飞,和钢[3](2010)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发生较早,同时又是决定乳腺癌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探索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机制,研究针对肿瘤淋巴转移过程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具体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而其具体是如何通过淋巴管转移的,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肿瘤细胞侵入肿瘤边缘已经存在的淋巴管而发生转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肿瘤可以诱导新的淋巴管形成,并通过侵入这些新生的淋巴管而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0年12期)
秦燕霞,李京敏,冯国营,霍冠华[4](2010)在《发育中小鼠肾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阳性细胞在发育中小鼠肾内的分布及形态特点。方法胚胎期第13~16天(E13~16)的胎鼠和出生后第1、4、14和21天(P1~21)及成年的小鼠肾,震动切片后进行LYVE-1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LYVE-1+细胞在小鼠胚胎期第13天的肾髓质开始表达,这种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直到出生后第4天,然后逐渐减少,直到出生后第21天完全消失。这些细胞有粗而不规则的突起,出生后这些突起逐渐变细变长。免疫荧光证实其为巨噬细胞。结论 LYVE-1+细胞为巨噬细胞,并在淋巴管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22期)
郑飞,和钢[5](2010)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LYVE-1表达进行检测,计算淋巴管密度(LVD),分析LYVE-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其他病理参数[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间的关系。结果LYVE-1所标记的乳腺癌组织中LVD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9.35±3.371.31±1.02,﹤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L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01)。乳腺癌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ER、PR及C-erbB2 L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不同病理分期患者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LYVE-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LVD可作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指标,对乳腺癌临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0年02期)
陈茂根[6](2008)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个复杂多步骤过程,与肿瘤细胞的粘附、新生血管形成和淋巴道转移等有关。近年来,随着一些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发现,使得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是肿瘤组织淋巴管特异性较好的标志之一,是淋巴管壁透明质酸(HA)的主要受体。利用LYVE-1作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肿瘤淋巴管新生在直肠癌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目的是观察LYVE-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计数LYVE-1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D),结合临床资料探讨MLD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直肠癌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05年4月~2006年10月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组织60例,正常对照肠粘膜组织40例,但除外有炎症性肠病者,对所有标本进行相应实验检测及分析。(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 SABC叁步法检测直肠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直肠组织中LYVE-1的蛋白表达,光镜下计数微淋巴管密度(MLD)。(3)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LYVE-1阳性产物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2)直肠癌肿瘤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组织均可见LYVE-1阳性染色淋巴管。直肠癌组织中LYVE-1阳性染色淋巴管主要位于肿瘤边缘组织中,而肿瘤中心区的实质中阳性淋巴管较少;(3)直肠癌肿瘤周边部的MLD显着高于中心区及正常组织,而且后两者相比较差异亦有显着性意义。(4)直肠癌肿瘤边缘区的MLD均值与肿瘤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而与直肠癌分型、部位及是否侵及浆膜无关。(5)在直肠癌肿瘤中心区,各临床病理参数间(如:不同性别、年龄患者以及不同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ML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淋巴管的发生,主要位于癌周边部。(2)肿瘤组织内新生淋巴管稀少,且管腔受压缩窄。(3)直肠癌肿瘤边缘区的MLD高者,则肿瘤淋巴转移发生可能性越大,淋巴管生成可能起到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的作用。(4)直肠癌组织肿瘤边缘区的MLD可能成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直肠癌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8-06-01)
何培杰,肖宽林,李筱明,周梁,陆洪芬[7](2008)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喉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以酶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和Envision二步法检测40例喉鳞癌组织中LYVE-1,VEGF-C和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分析LYVE-1标记的淋巴管的密度、位置、增殖情况及VEGF-C表达与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颈淋巴结转移组、T3和T4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分别高于非转移组、T1和T2组(t=4.539,P=0.000;t=3.896,P=0.000)。(2)瘤巢内LYVE-1(+)管腔存在Ki67细胞核棕黄色着色,而瘤巢周围LYVE-1(+)管腔未见这一现象。(3)VEGF-C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T1和T2组与T3和T4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χ2=4.607,P=0.032);VEGF-C(+)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高于VEGF-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8,P=0.044)。结论喉鳞癌组织中LYVE-1标记的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VEGF-C表达有关,淋巴管生成及VEGF-C表达在喉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陈茂根,陈维荣,蔡高阳,庄潮平,李廷汉[8](2007)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直肠癌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MLD)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 0例直肠癌组织和4 0例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中LYVE-1的表达及MLD。结果示,直肠癌组织癌中心区及周边部MLD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癌周边部的MLD明显高于癌中心区;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组直肠癌中MLD分别比无转移组明显增高(P<0.0 1)。结论: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淋巴管的发生,主要位于癌周边部,其可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直肠癌组织的MLD可能成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直肠癌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9期)
李雪梅,马晶,张雅芳,刘宝全,杨树才[9](2007)在《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探讨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方法:体外培养B16瘤细胞,接种B16瘤细胞于C57BL/6小鼠右侧背部皮内,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应用H-E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1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 LYVE-1)免疫组化染色确认模型和观察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结果:建立了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LY- VE-1主要着色于正常组织和移植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是获得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和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手段;LYVE-1是特异性较高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中可能存在淋巴管的新生。(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张春梅,纪新强,刘相萍,隋爱华,杨堃[10](2007)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mRNA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mRNA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2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组织(T组)及其癌旁组织(PT组)、1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NE组)中LYVE-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YVE-1在叁组均有表达,PT组表达最高(1.2440±0.1036),NE组和T组表达依次降低(分别为0.9889±0.1365,0.7812±0.1796),叁组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组Ⅰ期和Ⅱ期患者LYVE-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组LYVE-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和肌层浸润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LYVE-1在癌旁组织高表达,提示早期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有新生淋巴管生成,从而可能进一步促进淋巴结转移。(本文来源于《肿瘤研究与临床》期刊2007年03期)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MLD)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YVE-1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计数MLD,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 LYVE-1阳性表达于肿瘤边缘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现为淋巴管扩张明显,在肿瘤中心区实质部组织淋巴管则表达较少,多呈闭锁的条索状或隙状,乳腺癌肿瘤边缘和中心区MLD均值显着高于正常乳腺粘膜组织(P<0.05,P<0.01),肿瘤边缘组织MLD均值则明显高于肿瘤中心组织(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MLD可作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宁玲,李秋梅.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对肺癌转移及预后评价的意义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
[2].钱文军.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标记的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
[3].郑飞,和钢.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0
[4].秦燕霞,李京敏,冯国营,霍冠华.发育中小鼠肾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细胞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
[5].郑飞,和钢.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0
[6].陈茂根.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汕头大学.2008
[7].何培杰,肖宽林,李筱明,周梁,陆洪芬.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
[8].陈茂根,陈维荣,蔡高阳,庄潮平,李廷汉.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
[9].李雪梅,马晶,张雅芳,刘宝全,杨树才.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J].解剖学杂志.2007
[10].张春梅,纪新强,刘相萍,隋爱华,杨堃.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mRNA在早期子宫内膜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
标签: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肺癌; 转移;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