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稳定性论文-付亮,李洋,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

产量稳定性论文-付亮,李洋,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品种,R语言,稳定性与适应性

产量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付亮,李洋,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1](2019)在《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为小麦新品种审定和其市场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语言统计模型,分析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试验结果,评价17个冬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单变量参数分析显示,‘新麦35’、‘周麦36’、‘中育1220’、‘郑麦103’和‘泛育麦17’的CV值较小,表明这5个品种静态稳定性较好;‘新麦35’、‘周麦18’、‘泉麦31’、‘郑麦16’、‘周麦36’和‘郑麦103’的Shukla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这6个品种平均动态稳定性好;‘新麦35’、‘郑麦103’、‘周麦36’、‘郑麦16’和‘禾丰3号’的Pi值小,说明这些品种产量高且试点间稳定性好,普遍适应性强。‘新麦35’、‘郑麦103’和‘周麦36’在各个试点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适于黄淮南片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张秀芝,高洪军,彭畅,李强,朱平[2](2019)在《长期有机培肥黑土有机碳、全氮及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3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_2O_5 75 kg/hm~2、K_2O 75 kg/hm~2,NPK),常量有机肥(有机肥30 t/hm~2,折纯N15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45 kg/hm~2,M_2),常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_2NPK),高量有机肥(有机肥60t/hm~2,M_4),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_4NPK)。测定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结果】玉米籽粒产量以M_4NPK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9637 kg/hm~2,其次是M_2NPK处理,平均产量为9422 kg/hm~2,CK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3551 kg/hm~2,且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前10年试验施用有机肥可显着提升土壤基础地力,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对化肥的依赖,M_2与M_4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PK处理均无显着差异。之后至2017年,单施有机肥处理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平均提高3.8%。拟合方程表明,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9.2%~12.2%。在培肥30年后,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开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低,平均为19.3%,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为0.58,达到稳定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施肥年限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逐步变大,且在10年后出现显着差异,增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碳显着增加,以M_4NPK和M_4处理最高;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r=0.826**),土壤有机碳每升高1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086 g/kg。施用有机肥,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表明长期有机培肥对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贡献。【结论】在供试黑土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提高产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化肥可以快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为0.35~0.47 g/kg,全氮含量增加46.3%~84.2%,玉米产量稳定系数(SYI=0.58)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可减少玉米产量对外源肥料的依赖,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9.2%~12.2%。因此,有机肥配施化肥是黑土区保证玉米稳产高产、不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葛自兵[3](2019)在《稳定性肥料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稳定性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本试验设置普通复合肥(农民习惯)、玉米专用肥和稳定性肥料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性肥料施用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较农民习惯施肥显着增产9.38%,可以显着减少玉米秃尖长度,通过提高玉米产量构成中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增产玉米4.21%。纯收益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加4.65%和13.66%。产投比稳定性肥料和专用肥均显着高于农民习惯,但两者无显着性差异。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节本增效最佳。(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张永亮,张丽娟,于铁峰,潘东[4](2019)在《禾豆组合与间作方式对牧草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着,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着;间作方式对禾草、苜蓿及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均有显着影响;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组合禾草产量、禾豆总产量、禾草产量比和产量稳定性显着高于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组合;苜蓿-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组合产量可持续指数显着高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垂穗披碱草组合;豆禾1∶1处理苜蓿产量、禾豆总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但禾草产量比较低(14.67%);豆禾1∶2处理禾草产量及禾草产量比(26.02%)极显着高于1∶1和2∶1处理,但禾豆总产量最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无芒雀麦或苜蓿-虉草2∶2混播组合比较适宜。(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存忠[5](2019)在《西北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产量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水地春小麦在进行栽培过程中,小麦栽培环境以及植物基因型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西北地区具备适宜春小麦存活以及生长的独特区域环境,并且体现为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及较大的小麦产能波动。在此前提下,对于西北地区栽植水地春小麦应当能够明确当地环境与春小麦基因型的联系,确保水地春小麦可以达到更为稳定的小麦产量状态。(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秦玉凤[6](2019)在《油菜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3年起,钟祥市连续叁年从市场上收集油菜品种,试验分析油菜品种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油菜品种产量年度间差异较大,方差分析达到极显着水平,高产品种变异系数比较大,产量差异大,中低产品种的变异系数比较小,单产的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刘培,邵宇婷,王志国,唐艺玲,王建武[7](2019)在《减氮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秋—2017年秋5年9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hm~(-2), N1)和常规施氮(360 kg·hm~(-2), N2)]、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大豆单作(SB)]的甜玉米、大豆及系统产量的动态变化,采用W2(Wricke’s ecovalence,生态价值指数)、变异系数(CV)和可持续指数(SYI)评价了产量的时间稳定性,旨在为华南地区一年2熟制甜玉米产区地力保育和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呈现明显的生产季节动态变化,不同年季、种植模式对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均有极显着影响,施氮水平仅显着影响甜玉米的产量。2)所有间作处理甜玉米的相对产量均高于单作,间作系统的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s)均大于零,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能稳定地保持间作优势且显着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不同处理甜玉米产量的W2、CV和SYI均没有显着差异,但单作大豆的W2值显着高于间作,单作大豆的产量稳定性低于间作大豆。种植模式对系统总产量稳定性有显着影响,且间作大豆提高了其稳定性。4)间作大豆显着提高了土壤地力贡献率, S2B3和S2B4的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5.07%和74.27%,比SS分别高30.29和29.47个百分点。5)与单作甜玉米相比, 9季甜玉米//大豆间作显着提高了土壤pH,缓解了长期大量施氮导致的土壤酸化对地力的影响。连续减量施氮没有影响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300kg·hm~(-2)的施氮量能够满足甜玉米和大豆对氮素的需要。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是华南甜玉米产区资源高效利用、系统产量稳定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孙远东,朱昊华,吕超,张新忠,郭宝健[8](2019)在《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环境下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以113个(Nasonijo×泰兴9425)DH系配制226个杂交种构建的永久F_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分别调查参试材料在4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单株生物量,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稳定性分析对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麦杂种F_1各被测性状大多表现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组合出现率相对较低。各被测性状的杂种优势不仅受自身遗传因素影响,而且受试点生态条件及年度气候条件的影响。杂种优势的稳定性因性状不同而异,千粒重和主穗粒数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差,仅有2个组合在多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强杂种优势。(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辉,张淑芳,许显鑫,马俊强,张杰丹[9](2019)在《干旱条件下春小麦产量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分析研究了甘肃干旱条件下春小麦环境与基因型的互作用(GEI)及环境不同下产量的稳定性,为甘肃旱区春小麦高产提供有利的依据。Shukla模型是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融为一体,能更有利的研究小麦相关基因型的稳定性状以及互作型的差异的辨别力有效方法。利用Shukla模型对2015年由5个品种、3个实验基地构成的春小麦试验的最终产量结果:基地产均量变化范围为120.57~160.11 kg·667m~(-2),不同品种均产量变化范围87.91~154.37 kg·667m~(-2)。环境间、基因型间和GEI的产量的变异水平达到极显着,3个平方和为总平方和的95.07%、1.89%、3.04%,表明环境和GEI对基因型的变化远没有产量影响大。产量较高、比较稳定的品种有:93101-1、陇春27-4,而9208在这叁个方面均表现的最差。(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10](2019)在《利用配合力分析研究杂交粳稻的产量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4年利用6个水稻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2014—2015年利用9个水稻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模式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水稻小区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并对新选育恢复系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价;选取部分杂交粳稻组合在长叁角地区进行多点鉴定,对杂交粳稻组合的产量变异系数与对应的配合力相对效应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申恢26和申恢415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连续两年均大于3. 27%,是一般配合力较为理想的粳型恢复系。杂交粳稻新品种‘申优26’和‘申优415’在不同鉴定点的产量变异系数低于对照品种‘花优14’,产量高于‘花优14’,表现优质、高产、产量稳定性好,在长叁角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杂交粳稻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与产量变异系数呈显着正相关。对稳产、强优势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来说,一般配合力的重要性大于特殊配合力,育种过程中应首先注重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改良。(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产量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3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_2O_5 75 kg/hm~2、K_2O 75 kg/hm~2,NPK),常量有机肥(有机肥30 t/hm~2,折纯N15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45 kg/hm~2,M_2),常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_2NPK),高量有机肥(有机肥60t/hm~2,M_4),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_4NPK)。测定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结果】玉米籽粒产量以M_4NPK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9637 kg/hm~2,其次是M_2NPK处理,平均产量为9422 kg/hm~2,CK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3551 kg/hm~2,且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前10年试验施用有机肥可显着提升土壤基础地力,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对化肥的依赖,M_2与M_4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PK处理均无显着差异。之后至2017年,单施有机肥处理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平均提高3.8%。拟合方程表明,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9.2%~12.2%。在培肥30年后,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开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低,平均为19.3%,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为0.58,达到稳定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施肥年限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逐步变大,且在10年后出现显着差异,增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碳显着增加,以M_4NPK和M_4处理最高;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r=0.826**),土壤有机碳每升高1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086 g/kg。施用有机肥,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显着正相关,表明长期有机培肥对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贡献。【结论】在供试黑土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提高产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化肥可以快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为0.35~0.47 g/kg,全氮含量增加46.3%~84.2%,玉米产量稳定系数(SYI=0.58)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可减少玉米产量对外源肥料的依赖,地力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9.2%~12.2%。因此,有机肥配施化肥是黑土区保证玉米稳产高产、不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付亮,李洋,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张秀芝,高洪军,彭畅,李强,朱平.长期有机培肥黑土有机碳、全氮及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葛自兵.稳定性肥料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4].张永亮,张丽娟,于铁峰,潘东.禾豆组合与间作方式对牧草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5].王存忠.西北水地春小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其产量稳定性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6].秦玉凤.油菜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7].刘培,邵宇婷,王志国,唐艺玲,王建武.减氮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8].孙远东,朱昊华,吕超,张新忠,郭宝健.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9].刘辉,张淑芳,许显鑫,马俊强,张杰丹.干旱条件下春小麦产量稳定性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9

[10].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利用配合力分析研究杂交粳稻的产量稳定性[J].上海农业学报.2019

标签:;  ;  ;  ;  

产量稳定性论文-付亮,李洋,马华平,郭战备,范永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