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范亮山东泰安市泰山景区大津口中学271000
提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而直到现在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界定。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加深,语文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而繁杂起来,由最初的语言文字,到语言文字文学,到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更到当前的思维品质、道德精神、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等的内容和作用。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行内话叫“语文的外延等同生活”,语文就这样成了大杂烩。这种认识上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了语文性质的大争论上。这就是上个世纪末关于语文性质的大讨论。有人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而有人支持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两者相持不下。我们的课标采取了这种说法,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这种说法其实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工具性对应的是思想性,人文性对应的是科学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本就不是一条轨道上的火车,在含义上并没有交集。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其量是两种意见尖锐对撞的中庸解决方案,并不能代表语文的本质属性。关于工具性的提法,其实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无奈提法。上个世纪历经文革浩劫,语文教育完全沦为了政治附庸,那时候的提法是政治性,表现为语文教学就是学习毛泽东语录、学习各种社论。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文革行将结束,叶圣陶等语文界老前辈提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的说法。之所以提出这个说法其实是用工具性来对抗政治性的无奈选择。但这个提法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因为老前辈们用工具性破开了政治性的坚冰。这也是语文在科学发展中对政治性的否定,对语文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这只是个过程中的结论,而不是最终结论。随着教育的发展,语文工具性的定性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少慢差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语文教学中充斥着许许多多僵化死板的所谓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陈旧知识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座座大山,语文被科学学科的教学法所奴役,除了训练就是训练。这种现象积重难返,到了上个世纪末终于以《无尽苍生是语文》的一篇战斗檄文拉开了语文性质的大论战。人文性就是这样以工具性的对立面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出现在我们语文教育者面前。人文性提倡者认为,语文的本质是人文性,是情感,是思想,是情操,是品德,这些不是简单地存在于枯燥的语识训练中,而是在对文字的理解、感悟、运用中。两者相持不下,莫衷一是。
后来随着对语文学科的研究的深入,以王尚文《语感论》为代表的新生派力量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既不是工具也不是人文。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本质属性是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这就不单单是工具性的“语识”,也不单单是人文性的“语感”,而是注重应用,也就是语用。当然,这一说法还是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是“语用”说确实是比较贴近一门课程的功能表述的。如此,如果把语文的功能定性在“语用”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教学观和策略的问题了。
既然语文是教会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那么我们就要在用上下功夫。语文教学的用体现在哪里?两个字——读和写,目的是会读会写,表现在课程上就是阅读和写作。怎么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呢?鲁迅先生说他的文章是“硬写”出来的,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在写中才能学会写。所以说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阅读和写作中才能落实。我们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充其量是为了提高效率,最好的效果是使学生能读出好东西、写出好东西更便捷而已。但是再高明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读写活动从而培养出他们的读写能力的,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培养读写能力的不二法门是在正确的指导下大量地进行读写活动。这是我的语文教学观。
这样的教学如何落实呢?下面我说说自己的教学策略。读写教学的落实,要课内外相结合,即课堂精细阅读与课外广泛阅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解决的任务是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写作的方法策略,然后把这种方法策略应用到课外的泛读中去。这种效果的表现是:经过课堂教学的学生比没有经过课堂教学的学生,更能读出文章的好来,更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这种方式对语文是不是真的有效呢?为此,我进行了一点实验。五年前,我接上个毕业班的初一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写作活动。四年下来,有一部分学生写作量达到了五六十万字。据我后来的了解,这些积累在他们高中学习阶段都有很好的回报。张晶在一中级部名列前茅;吴秀容在二中级部屡次第一名。王振在英雄山,有次谈起日记写作感慨万千,说日记写作使他信心十足,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都能顺畅自如。所以,我认为大量的写作是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当时虽然重视了写作却忽略了阅读。一是自己的认识还很肤浅,二是当时学校确实没有条件,三是很难获得家长的支持,所以阅读活动没有开展。可以说,那四年是一条腿走路的四年。所以,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思路不开阔,认识不深刻,表达虽有个性,但缺乏美感。
而今年,我再次向学校申请初一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吸取前面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把课外读写凝聚到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读写。现在可以说已经有了可以实现的条件。
一是张校长提出的“书香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环境,营建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藏书,为学生的阅读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
二是充分取得家长的支持,“书”并不是“非借不能读也”,购书加之藏书应该是现代文明人的一种易趣所在。所以适当的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购些好书,是学生的应有之举。
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让读书成为学生真正的生活常态,成为他们的人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