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痰瘀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中风,化瘀祛痰熄风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风痰瘀血论文文献综述
白保权[1](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中风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化瘀祛痰熄风汤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中风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9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6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95%CI=87.45%~99.06%),对照组为85.51%(95%CI=77.20%~93.8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181 2,P=0.029 3),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可升高ADL评分参数(t=8.622 9,P<0.05)和降低NIHSS评分参数(t=-7.551 3,P<0.05),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其收益为,OR=0.27(95%CI=0.07~1.02,但,95%CI跨过1),NNT=10(95%CI=5.03~256.41)。(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7年02期)
臧同升[2](2016)在《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偃师市中医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4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CRP、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可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CRP和MDA含量,提升SOD含量,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王鹏,崔书国,国延军,赵建[3](2014)在《肿痛安胶囊对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对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8例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试验组给予肿痛安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治疗,治疗4周,检测治疗前后关节液中骨桥蛋白浓度,并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滑液中OPN平均浓度明显低于各自治疗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滑液中OPN浓度差值的平均值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WOMAC积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能够改善风痰瘀血阻络型KOA患者临床症状,并能显着降低膝关节液中OPN平均浓度,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张震中,魏建刚,张燕,姚华[4](2013)在《中西医结合模式干预急性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模式干预急性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缺血中风轻中程度运动功能障碍,辨证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一般西医治疗(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试验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针灸、推拿和中药化痰脉通汤组成的中西医结合模式,观察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 Index(B)I分级法、改良Rankin量表。结果:随访3月后,2组间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随访后3月试验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随访后3月,2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随访后3月试验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随访后3月,2组间B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随访后3月试验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模式能改善急性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3年08期)
吴文霞[5](2013)在《针药并用治疗风痰瘀血及痹阻经络型脑梗死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风痰瘀血及痹阻经络型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脑梗死证属风痰瘀血及痹阻经络型6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和针灸治疗,2组均15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采用随机对照法,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2组疗效差异显着,治疗组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风痰瘀血及痹阻经络型脑梗死效果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黄月芳,楼招欢,陈坚翱[6](2013)在《化痰通络汤合牵正散对风痰瘀血痹阻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合牵正散对风痰瘀血痹阻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证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6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用化痰通络汤合牵正散加常规西医治疗法,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法,3周后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调节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合牵正散能提高风痰瘀血痹阻证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刘欢欢,吕德智,王磊,李雪莲[7](2012)在《缺血性中风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中医临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缺血性中风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的中医临床护理。[方法]对21例缺血性中风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型中风病人实施中医临床护理干预。[结果]3例病人完全恢复,12例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4例病人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改善,2例复发病例,无加重病例。[结论]在传统西医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护理,中风治疗康复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2年24期)
成永忠,王鹏,赵继阳,温建民[8](2012)在《肿痛安胶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分为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给予肿痛安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万通筋骨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4周,应用症状体征评分法及WOMAC评分法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显着效果(P<0.005),2组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周欣禹[9](2011)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前期建立的中风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基础上,以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中风病诊疗方案的验证,探讨不同中医药诊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的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为临床中风病的研究提供部分数据。方法:本研究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46例,按就诊先后顺序使用临床信息采集技术平台随机分为化痰通络方案组(治疗组)与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常规方案组(对照组),各23例。采集患者入院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的中医证候变化、NIHSS评分及治疗费用。探讨两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结果: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及NIHSS量表评分均无显着差异;对照组显效早于治疗组;并且相对于治疗组,对照组有明显的经济学优势。结论:化痰通络方案(治疗组)与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常规方案(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常规方案可以更快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了广大患者的痛苦,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曹锐,朱宏勋,胡文忠,李京[10](2010)在《化痰祛瘀汤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凝血-纤溶系统作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中药化痰祛瘀汤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62例同时加服化痰祛瘀汤。疗程均为14天。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变,并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D-二聚体(DD)、抗凝血酶III(AT-III)、同型半胱氨酸(tHcy)、血浆蛋白C(PC)、血浆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8项指标,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22例患者PAI前后差值与痰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TM前后差值与血瘀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DD前后差值与血瘀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IHSS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I、P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痰、瘀证候与西医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痰祛瘀汤对中医证候有改善作用,能够升高患者血浆中的t-PA水平(P<0.05),降低PAI水平(P<0.01);改善PC、PS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0年01期)
风痰瘀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偃师市中医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4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CRP、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可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CRP和MDA含量,提升SOD含量,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痰瘀血论文参考文献
[1].白保权.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中风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7
[2].臧同升.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
[3].王鹏,崔书国,国延军,赵建.肿痛安胶囊对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4].张震中,魏建刚,张燕,姚华.中西医结合模式干预急性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
[5].吴文霞.针药并用治疗风痰瘀血及痹阻经络型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
[6].黄月芳,楼招欢,陈坚翱.化痰通络汤合牵正散对风痰瘀血痹阻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
[7].刘欢欢,吕德智,王磊,李雪莲.缺血性中风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中医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2
[8].成永忠,王鹏,赵继阳,温建民.肿痛安胶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
[9].周欣禹.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初探[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
[10].曹锐,朱宏勋,胡文忠,李京.化痰祛瘀汤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凝血-纤溶系统作用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
标签:缺血性中风;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中风; 化瘀祛痰熄风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