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小说论文-李素娟,张永利

布鲁斯小说论文-李素娟,张永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鲁斯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饮茶哲学,战争艺术,安布鲁斯·,比尔斯,战争小说

布鲁斯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娟,张永利[1](2017)在《浅论饮茶哲学与战争的现实艺术博弈——以安布鲁斯·比尔斯战争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布鲁斯·比尔斯战争小说反映的战争艺术,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考。介于此,以安布鲁斯·比尔斯战争小说为切入点,对其中反映的战争艺术进行分析,进一步引申到分析战争的现实艺术在生活中的表现,找到饮茶哲学同安布鲁斯·比尔斯战争小说反映出的战争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从饮茶哲学融入、影响、解读战争的现实艺术方面论证了两者的相关性。通过找到的结合点,得出了饮茶哲学与战争的现实艺术博弈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7年12期)

武海平[2](2016)在《百衲被、衬裤和布鲁斯——小说《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身份寻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爱丽丝·沃克(1944—)是非裔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她的作品大多聚焦种族、性别、身份寻求等社会热点问题。她的代表作《紫色》发表于1982年,全书由92封信组成,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间一对美国黑人姐妹西丽和聂蒂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西丽面对来自种族和性别(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26期)

张敏[3](2016)在《后女性主义视域下格洛丽亚·内勒布鲁斯特街小说中两性关系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非裔美国文学界,格洛丽亚·内勒被广泛地认为是最着名和成功的黑人作家之一。自第一部小说《布鲁斯特的女人们》(1982)出版以来,内勒在非裔美国文学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国内外有关布鲁斯特街小说的评论不少,评论家们从姐妹情谊、黑人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自我身份构建等视角对《布鲁斯特的女人们》这部小说进行过探讨。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内勒的第二部布鲁斯特街小说《布鲁斯特的男人们》提出质疑,认为《布鲁斯特的男人们》不如内勒的上一部小说,因为这部小说从情节和主题方面来看都缺乏一定的连贯性。这些研究构成了解读布鲁斯特街小说的不同声音,而这些声音也将会为研究非裔美国人的两性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内勒的布鲁斯特街系列小说《布鲁斯特的女人们》和《布鲁斯特的男人们》,深入探讨文本中所体现的内勒对于两性关系的反思,进一步分析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内勒对于重构和谐两性关系的美好期望。在《布鲁斯特的女人们》中,内勒主要描绘了在失衡的两性关系下黑人男性和女性的痛苦经历并由此引发人们对黑人两性关系的反思,而在《布鲁斯特的男人们》中,内勒则通过一种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的方式构建起一个联接黑人男性和女性的坚实纽带,也表达了她对于重构和谐两性关系的美好期望。本文认为,内勒在布鲁斯特街小说中所体现的关于重构和谐两性关系的反思和思考与后女性主义所提倡的观点相契合。后女性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助于分析布鲁斯特街小说中内勒对于两性关系的反思,从而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布鲁斯特街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层主题。本研究为解读内勒的鲁斯特街小说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解读方法,同时也对强调构建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当代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林文静[4](2014)在《走出身份建构的迷津——格罗丽亚·内勒小说《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的男性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在小说《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中塑造了布鲁斯特社区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解读几位代表性的黑人男性形象,试定义黑人男性气质,进而探讨黑人男性在种族主义男权文化的压制下如何走出身份建构的迷津。(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郝微[5](2014)在《探析歌劳利亚·内勒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的姐妹情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歌劳利亚·内勒的代表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分析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姐妹情谊帮助黑人女性承受并对抗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压迫。然而,这种联盟并无法为她们的生活带来彻底的改变。此外,具有排他性的女性联盟残忍地把女同性恋者和黑人男性排斥在外。本文既认可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和它的优势,又揭示出它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霍舒缓[6](2013)在《黑人小说的“音乐之声”——论拉尔夫·艾莉森《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印痕》一文中研究指出黑人音乐文化成为了黑人创作的生命之泉,布鲁斯(Blues)也因而成为美国黑人小说的一种重要叙事方式。拉尔夫·艾莉森《看不见的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该论文分析《看不见的人》中在形式、内容、精神叁个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布鲁斯风格。(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3年10期)

林娟,欧阳凤[7](2013)在《兰·休斯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中信仰合理性的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黑人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兰·休斯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年轻黑人形象。他们虽具有典型的清教徒品质但并未受到"上帝"眷顾。这种写作手法体现了休斯的创作意图,以黑人的生存困惑提出"上帝在哪里"的诘问从而质疑美国主流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合理性。本文即以其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为例做出阐述。(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吴琦,苏蕾[8](2012)在《悲情布鲁斯:蔓延在黑人生命里的歧视——美国2011最畅销小说《相助》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遭到60家出版社的拒绝后,小说《相助》(The Help)被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小出版社相中并以高价买下了该书的全球版权。谁也没有想到,30个月以后,《相助》以500万册的超强销售记录席卷了整个美国,造就了美国书市的神话。截至2012年4月,《相助》已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00多个星(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2年13期)

李苏[9](2011)在《从双重意识和妇女主义角度解读格罗丽亚·内勒的布鲁斯特街小说中黑人的困境与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罗丽亚·内勒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她通过对不同黑人男女角色的细致描写,不仅表现出了黑人的困苦生活和内心挣扎,也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为了生存和梦想拼命反抗,曲折前进的图景。美国黑人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而作为美国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长期受到忽视和压迫,经受了太多的苦难与挣扎。在这艰难而漫长的历史中,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更为严重。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黑人的梦想,他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双重身份,应该怎样建立和谐的男女关系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内勒的布鲁斯特街小说——《布鲁斯特街上的女人们》和《布鲁斯特街上的男人们》分别从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表现出美国黑人的艰难生存这一主题,同时也表达出了她对黑人传统和黑人群体内部和谐关系的期望。本篇论文的作者以内勒的布鲁斯特街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双重意识和妇女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两部小说中黑人男女追寻身份和求得生存的艰辛过程。本篇论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对内勒的两本布鲁斯特街小说的相似结构和共同的主题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内勒对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西方文学思潮对其两本小说的影响。在第二章中本文作者以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为依据,主要分析了小说中黑人身份的二重性及其对黑人男子气概和黑人两性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本文第叁章中,作者从妇女主义的角度探讨黑人女性遭受的多重压迫以及其身份寻求过程中建立的姐妹情谊和同性爱。妇女主义所主张的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与内勒的期望相呼应,启发了读者对建立和谐黑人男女关系和稳定团结的黑人群体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1-05-30)

熊莉,林娟[10](2010)在《上帝在哪里 浅析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中黑人的宗教信仰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初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多种力量的冲击,欧美社会进入到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统治地位已经开始瓦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与崇拜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帝已死"派神学观的壮大就是这种变化的直接反映,意味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作为与宗教源于统一母体且都属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学自然相应地呈现出摒弃上帝一元话语的多元状态:由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被作家们反映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黑人文学而言,由于受到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思潮的影响,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小说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塑造出许许多多不同于以往逆来顺受型且具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黑人"形象,以此提高黑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并反抗白人主流社会二百多年来对黑人的强势定位。黑人文学作品更通过对白人形象上帝的批判传达了黑人对上帝的种族身份和上帝"救赎"事业的质疑与诘问。本文即是以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的批判性宗教精神为导线来分析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着名作家兰斯顿·休斯的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中女主角认识白人"上帝"的心路历程,以此说明兰斯顿·休斯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意图:以当时美国社会中黑人的生存困惑来提出"上帝在哪里"的诘问从而质疑美国主流社会中黑人宗教信仰的合理性。受黑人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休斯致力于展示黑人之美以"解构由白人主流话语塑造玷污的黑人形象",由此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品质优秀、才华横溢、追求梦想的年轻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角色。他们虔诚信教、勤奋上进、严已宽人,表现出典型的清教精神和品质。可以说符合上帝的要求,有希望获得"上帝的拯救"。然而在白人即上帝的社会里,即使这样优秀的人努力过后得到的也不是机会的垂怜和成功的桂冠,而是多舛的命途和"上帝"的抛弃。以其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的主角、黑人女钢琴演奏家奥西欧娜·琼斯为例,通篇小说中,有钱的艾尔斯华兹夫人自始至终充当着奥西欧娜生命中上帝的角色–支配着她生命中的一切,以"纯粹为了艺术"的名义先将之捧上天堂后又摔下地狱。所以顺从"上帝"旨意的奥西欧娜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即使经济大萧条时期也不会对她的艺术生涯产生任何影响;而当奥西欧娜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生活做出选择时,她便马上受到"上帝"的贬黜而无力反抗。可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的"上帝"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耶稣基督,而是掌控一切的白人。黑人将自己彼岸的希望寄托给上帝与天堂,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们渐渐怀疑"上帝"博爱与存在的真伪并开始自觉地反抗白人为他们编造的幸福谎言。在《让我奏响布鲁斯》中,女主角奥西欧娜就表现出了稚嫩时的任由摆布到成熟后的坚持已见这一心路历程。奥西欧娜对艾尔斯华兹夫人慷慨资助和殖民观点的质疑使她最终反叛了白人回归到自己的阵营,这是黑人自发的觉醒,标志着黑人身份认知行为的主动性及种族观点的成熟。这种主动性与成熟又加深了黑人对于宗教和信仰的认识,从而对于自己种族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敢于提出上帝在哪里、上帝是谁的上帝的诘问。(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5)

布鲁斯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爱丽丝·沃克(1944—)是非裔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她的作品大多聚焦种族、性别、身份寻求等社会热点问题。她的代表作《紫色》发表于1982年,全书由92封信组成,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间一对美国黑人姐妹西丽和聂蒂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西丽面对来自种族和性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鲁斯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娟,张永利.浅论饮茶哲学与战争的现实艺术博弈——以安布鲁斯·比尔斯战争小说为例[J].福建茶叶.2017

[2].武海平.百衲被、衬裤和布鲁斯——小说《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身份寻求[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3].张敏.后女性主义视域下格洛丽亚·内勒布鲁斯特街小说中两性关系的重构[D].云南大学.2016

[4].林文静.走出身份建构的迷津——格罗丽亚·内勒小说《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的男性形象解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郝微.探析歌劳利亚·内勒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的姐妹情谊[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

[6].霍舒缓.黑人小说的“音乐之声”——论拉尔夫·艾莉森《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印痕[J].海外英语.2013

[7].林娟,欧阳凤.兰·休斯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中信仰合理性的质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8].吴琦,苏蕾.悲情布鲁斯:蔓延在黑人生命里的歧视——美国2011最畅销小说《相助》赏析[J].芒种.2012

[9].李苏.从双重意识和妇女主义角度解读格罗丽亚·内勒的布鲁斯特街小说中黑人的困境与生存[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0].熊莉,林娟.上帝在哪里浅析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让我奏响布鲁斯》中黑人的宗教信仰质疑[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10

标签:;  ;  ;  ;  ;  

布鲁斯小说论文-李素娟,张永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