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道德论文-徐丽君

个体性道德论文-徐丽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性道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体性自我,社会性自我,道德建设,合理需求

个体性道德论文文献综述

徐丽君[1](2018)在《个体性自我发展与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之困境和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公众个体自我的心理需求与社会所倡导的崇高道德之间有所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效性,需尊重个体性自我,充分满足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体性自我的合理需求是一条必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唐力波[2](2017)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善良意志和个体性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绝对命令"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它单单只表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谋算无关,因而是内涵表明: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普遍有效性并非强调道德原则的相似性,而是从经验个体性的角度来理解的一种客观普遍性。个体性正是康德道德哲学中并不必然蕴涵恰恰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21期)

郭美华[3](2015)在《从普遍性与个体性到双重整体性——阳明《传习录》对孟子道德哲学的阐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心之所同然"在道德哲学上蕴含着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阳明用精金之喻深化了这一论题,并明确拒斥知识性的普遍性追求,而强调切己的个体性行事活动;并且阳明用个体性整体性与世界整体性的双重整体性及二者的浑融一体,来发展了心学在道德哲学上的普遍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孟子作出了重大推进。(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周武军[4](2012)在《论道德定义的个体性、教育性、言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佟轶材,谢昌飞[5](2010)在《道德的个体性与道德的社会性——麦金太尔对情感主义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集中对情感主义进行了现代性批判,即从道德危机的反思出发,对情感主义造成的道德分歧状况进行批判。麦金太尔认为情感主义体现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解决道德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分离的途径在于道德实践。(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0年06期)

李小鲁[6](2009)在《道德教化:从“教”到“化”的转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全新挑战。就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而言,在处理养成教育与生本发展的关系、主导教育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分类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分层教育与德育持续发展的关系、渗透教育与(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09-06-02)

张楠楠[7](2008)在《个体性道德是否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性主义的阵营中,齐格蒙特·鲍曼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在对现代性伦理和道德的批判性分析中,有伦理而无道德是其对现代性道德生活的基本判断,究其原因,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现代性道德是普遍理性主义与进步主义价值观支撑下的“普遍道德规范的表达”,忽视了产生这些规范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与个体非理性的直觉的情感体验,结果个体自主的道德自我被他律的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所取代。基于后现代立场,齐格蒙特·鲍曼提出了以“无伦理的道德”和“道德情境主义”等命题为核心的后现代道德理论,旨在把个体从现代主义的伦理训诫下解放出来,还其创造性与道德选择的自由,最终实现道德自我的解放和道德责任的确认。本文借助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思想反思我国当今的道德状况,认为齐格蒙特·鲍曼伦理学的“原初场景”也许适合中国目前的道德环境。个体的道德冲动无疑是中国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保护并尽可能放大这种道德冲动是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保护个体道德自由的权力,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3-25)

薛晓萍,董慧[8](2005)在《强化道德教育的渗透性、个体性、实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应旗帜鲜明地强化其政治功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德育工作要注重渗透性,从渗透的渠道、渗透者的素质、渗透的过程来提高德育效果;开启德育新资源、拓宽德育新渠道、丰富德育新内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研究》期刊2005年07期)

龚昊[9](2003)在《道德教育:从泛政治化走向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有机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德育的投入,然而德育效果始终不佳。当今中国社会,不少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实际行为表现与社会倡导的价值目标相距较远,甚至一些人有精神失落、价值方向迷失和行为失(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高教)》期刊2003年12期)

王丽荣[10](2001)在《浅谈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个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首先教育价值观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 ,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把社会需求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 ;强调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主张以社会总(本文来源于《探求》期刊2001年02期)

个体性道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绝对命令"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它单单只表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谋算无关,因而是内涵表明: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普遍有效性并非强调道德原则的相似性,而是从经验个体性的角度来理解的一种客观普遍性。个体性正是康德道德哲学中并不必然蕴涵恰恰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性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丽君.个体性自我发展与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之困境和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

[2].唐力波.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善良意志和个体性因素研究[J].才智.2017

[3].郭美华.从普遍性与个体性到双重整体性——阳明《传习录》对孟子道德哲学的阐发[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周武军.论道德定义的个体性、教育性、言行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佟轶材,谢昌飞.道德的个体性与道德的社会性——麦金太尔对情感主义的批判[J].道德与文明.2010

[6].李小鲁.道德教化:从“教”到“化”的转进[N].中国教育报.2009

[7].张楠楠.个体性道德是否可能[D].吉林大学.2008

[8].薛晓萍,董慧.强化道德教育的渗透性、个体性、实践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5

[9].龚昊.道德教育:从泛政治化走向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有机整合[J].教书育人(高教).2003

[10].王丽荣.浅谈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个体性[J].探求.2001

标签:;  ;  ;  ;  

个体性道德论文-徐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