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保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液,献血量,中华骨髓库,成分献血,临床用血,捐献者,成分血,核酸检测,中心血站,窗口期
病毒保存论文文献综述
刘璇,张智,王腾,付晨,汪昊[1](2019)在《武汉千万市民人人可享安全血液》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14日,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作为今年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的全国主会场,6月13日-15日晚7时到10时,武汉两江四岸千栋楼宇同时“披”上鲜亮的红色,灯光秀滚动播放着“热血荆楚点亮江城”“捐献热血拯救生命”“人人享有安全血液”等宣(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9-06-14)
李经纬[2](2019)在《马铃薯茎尖与病毒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及超低温疗法脱毒试管苗的耐盐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马铃薯是重要的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方法。紫色马铃薯茎尖的超低温保存尚未见报道。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栽培无毒种薯防止马铃薯病毒病害。生产无毒种苗是无毒种薯栽培的关键技术。茎尖超低温疗法是马铃薯脱毒的有效方法,但缺乏对脱毒苗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评价。病毒与类病毒的研究需要带毒材料,建立高效,长期的病毒与类病毒保存技术能确保上述研究,但相关研究甚少。(1)紫色马铃薯芽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和再生苗生长、微型薯形成及遗传稳定性的评价:以试管苗为试材,建立了两种紫色马铃薯品种‘E03-2677’和‘Blue Congo’的包埋玻璃化法(encapsulation-vitrification)和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超低温保存技术。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和‘Blue Congo’的再生率分别为81.8%和58.2%,小滴玻璃化法保存的再生率分别为77.8%和72.6%。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和‘Blue Congo’的最佳PVS2处理时间分别为5-7 h和6 h,小滴玻璃化法分别为30-50 min和40 min。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和‘Blue Congo’最佳芽大小分别为1.0-1.4 mm(带2-3片叶原基)和1.5-2.0 mm(带4-5片叶原基);小滴玻璃化法分别为1.5-2.0 mm(带4-5片叶原基)和1.0-1.4 mm(带2-3片叶原基)。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芽再生1个茎;而小滴玻璃化法再生多个茎。两种方法保存‘Blue Congo’后,只能再生单个茎。组织切片对超低温保存后芽的成活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包埋玻璃化法保存后的‘E03-2677’只有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成活,而小滴玻璃化法保存后顶芽和侧芽细胞均成活。再生试管苗3周后的营养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6周后显着高于对照;微型薯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大于3 mm的微型薯数量也显着高于对照。ISSR和RAPD对两种超低温方法保存后的再生试管苗检测后,均没有发现特异性条带。(2)超低温疗法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耐盐性评价:以小滴玻璃化超低温疗法获得的马铃薯‘紫花白’脱毒试管苗为试材,以带毒试管苗为对照,用含有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的MS培养基上培养脱毒与不同带毒状况的试管苗,评价脱毒苗对盐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无论盐胁迫存在与否,脱毒试管苗的营养生长和微型薯产量都明显高于带毒试管苗;复合感染对营养生长和微型薯产量影响最为严重。与脱毒苗比较,盐胁迫引起带毒苗丙二醛及氧自由基(O~-_(2.)和H_2O_2)含量明显上升,对植株造成氧化伤害。同时,盐胁迫影响带毒苗生理代谢,引起总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及叶绿素含量下降。盐胁迫引起的氧化伤害及生理代谢的改变可能导致带毒苗营养生长降低与微型薯产量下降。(3)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和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以单感PLRV、PVS病毒、PSTVd的马铃薯‘紫花白’试管苗为试材,建立了马铃薯病毒与类病茎尖毒超低温保存技术。超低温处理后,1.5 mm(含5-6个叶原基)和0.5 mm(含2-3个叶原基)茎尖的再生率分别为52-60%和30-38%。用RT-PCR对再生苗的带毒状况检测表明,0.5 mm茎尖对PVS和PSTVd的保存率为100%,对PLRV的保存率为0%。1.5 mm茎尖对PLRV、PVS和PSVTd的保存率分别为35%、100%和100%。病毒定位结果表明:PLRV存在于韧皮部,不能感染茎尖分生组织和第1-3叶原基,仅能感染第4叶原基及其它组织。组织切片对成活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超低温处理后,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和第1-3个叶原基中大量的细胞成活,而在第4叶原基中仅有少量细胞成活。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带毒试管苗在继代培养前6周,增殖率显着低于对照,18周继代后,增殖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qRT-PCR对不同继代周期后的带毒再生植株检测发现,植株内的病原含量在继代培养前6周明显低于对照,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18周后与对照相似。利用嫁接传毒和摩擦传毒对再生苗病毒的传毒能力进行测试,发现超低温保存不会影响病毒的转染能力。上述研究结果为建立紫色马铃薯超低温基因库建立提供了技术平台;为超低温疗法脱毒苗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茎尖超低温保存马铃薯病毒与类病毒为植物病毒的长期有效保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蒋东帅,郗娜娜,张静娜,马杰,王祎丹[3](2018)在《苹果病毒RT-PCR检测体系优化及保存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苹果主要病毒RT-PCR检测样本采集及保存方案,提高病毒检测的可靠性,为实现果园无毒化栽培奠定基础。以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kin scar viroid,ASSVd)、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spot virus,ACLSV)、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ApM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的苹果植株为试材,比较了两套RT-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选择灵敏度较高的RT-PCR检测体系,在不同月份采集苹果树不同组织部位,进行RT-PCR检测效果的比较;然后,比较样本两种不同保存形式的检测效果,以及在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检测效果。一年中以10月苹果植株各组织部位ASSVd、ACLSV、ApMV、ASPV4种病毒的检出率较高,各月均以冠层下部一年生枝皮和根皮组织检出率相对较高,而对于ASGV,一年中以4月苹果植株各组织部位的检出率较高,各月份以冠层上部一年生枝皮和根皮组织检出率相对较高;用报纸包裹枝条方式保存的样本检测效果优于锡箔纸包裹枝皮粉末的样本。4℃、25℃保存的样本4种病毒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温度保存相同时间的样本。ASSVd、ACLSV、ApMV、ASPV RT-PCR检测的适宜时期为10月,冠层下部一年生枝皮为适宜检测部位,ASGV的适宜检测时期为4月,适宜检测组织部位为冠层上部一年生枝皮。在方便采集的时期,根系也可作为各病毒RT-PCR检测的组织部位。样本采集后,以枝条保存的检测效果优于枝皮粉末,样本保存适宜温度为4℃、25℃,3天内可保证5种病毒的检测可靠性,5天内保证除ApMV其他4种病毒的检测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孙婧,黄力勤,刘正敏,王瑞[4](2018)在《不同标本保存条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鉴别试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保存时间和温度对低载量[3倍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和极低载量(0.5倍LO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阳性标本核酸检测(NAT)鉴别检出率的影响,选择适合的核酸鉴别检测前标本保存条件。方法:分别将60 IU/ml和5 IU/ml的HIV-1阳性标本于4℃、-20℃及-80℃的3种温度条件下保存7 d,以0 d保存标本的阳性检出率作为对照。当60 IU/ml标本保存0 d和7 d时以及5 IU/ml保存1 d、3 d和7 d时,使用Procleix Utrio Plus鉴别检测试剂对标本进行30次重复检测,记录和比较不同保存条件下HIV-1阳性标本的检出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60 IU/ml HIV-1标本,在3种温度条件下0 d和7 d时HIV-1阳性检出率均为100%。5 IU/ml浓度的标本在0 d时均有50%以上的阳性检出率;保存3 d后,4℃内保存的标本阳性检出率下降至50%以下,-20℃及-80℃两个温度保存的标本的检出率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保持50%以上的检出率;保存7 d后3种温度条件下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下降,仅-80℃条件下阳性检出率与0 d对照一致,仍为56.67%,并且4℃条件下保存7 d的标本检出率与0 d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4,P<0.05)。结论:极低病毒载量(0.5倍LOD)的HIV-1阳性标本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应尽早完成核酸鉴别检测,如需保存应存放于-80℃条件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潘辰[5](2018)在《百合(Lilium)茎尖超低温保存新技术的建立与超低温疗法脱毒、病毒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是多年生鳞茎植物,属百合科(Liliaccae)百合属(Lilium)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为新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病毒病害是制约百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病毒检测是病毒病防治、无毒苗生产和海关检验检疫的必备技术。本研究以百合试管苗为试材,旨在(1)创建百合茎尖超低温保存的新技术,为百合种质资源超低温基因库的建立提供了技术平台;(2)初步建立了百合茎尖超低温疗法脱毒技术;(3)建立百合病毒的TAS-ELISA、RT-PCR、直接微样RT-PCR(microtissue direct RT-PCR,MD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法等多种病毒检测技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西伯利亚’百合(Lilium Oriental hybrid‘Siberia’)为试材,建立了带不定芽叶片小块超低温保存技术。将百合的叶片外植体培养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2天后,从叶片外植体上切取至少携带一个不定芽的叶方形小块(Small leaf squares,SLS,3×4mm)。将SLSs培养在含有0.5 M蔗糖的预培养基上培养1天,用有加载溶液处理20分钟,随后在0°C条件下,将加载处理过的SLSs用PVS2溶液脱水7小时。将材料置于铝箔条上,直接投入液氮保存。液氮保存1个小时后,将材料取出,立即投入含有1.2M蔗糖的卸载液之中复温及解冻20分钟。解冻后的材料培养在再生培养基上,这种方法超低温保存后的成活率为85%,再生率为72%。2.以感染黄瓜花叶病(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L.Oriental hybrid‘Siberia’,L.Asiatic hybrids‘Elite’和L.longiflorum Oriental‘Triumphator’为试材,利用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处理茎尖,叁个材料的生活率分别为95%,73%和60%,再生率分别85%,72%和43%。超低温疗法对CMV的脱毒率初步检测结果分别为85%、80%和73%,上述结果待进一步确定待测定。3.以带CMV的‘西伯利亚’百合(L.Oriental hybrid‘Siberia’)为试材,建立了TAS-ELISA、RT-PCR、直接微样RT-PCR(MD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法技术。MD RT-PCR和RT-PCR的灵敏性一致。上述研究为建立百合种质资源超低温基因库搭建了技术平台,为百合无毒苗生产开辟新途径,百合病毒病检测提供了新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柯君,李佳,邓乐君,陈灶妹,赵月[6](2018)在《反复冻融次数和不同保存温度对病毒滴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在有宿主细胞的情况下,反复冻融和不同保存温度对病毒滴度的影响,将收集的含ST细胞培养的猪细小病毒和含Vero细胞培养的伪狂犬病病毒经过不同次数的反复冻融,测定其病毒滴度。将收集的猪细小病毒液和伪狂犬病病毒液分别在4、22、-20、-80℃保存,间隔一段时间后测定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_(50)),以了解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含ST细胞的猪细小病毒和含Vero细胞的伪狂犬病病毒经过反复冻融3次之后,病毒滴度比未经冻融的病毒滴度分别提高了1.81lg和1.86lg。同一温度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病毒滴度均呈下降的趋势。在一定时间内,不同保存温度下病毒滴度有明显区别,但在-20℃和-80℃条件下保存的病毒滴度下降比4℃和22℃条件下保存的慢。因此,在培养病毒的时候可以用反复冻融3次的方法来提高病毒的滴度。4℃和22℃只能作为病毒的短期储存温度,-20℃和-80℃对于病毒来说是合适的保存温度。(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庄养林[7](2017)在《溶血、脂肪血及保存条件对血液病毒核酸筛查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溶血、脂肪血、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液HCV RNA、HIV RNA、HBV DNA核酸检测(NAT)的影响,探索NAT检测标本在血液采集、处理及保存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1552人份进行检测,筛查出HBsAg、抗-HCV、抗-HIV阳性和阴性的血液标本;2.应用罗氏MPX V2.0核酸检测试剂盒对上述标本进行检测,检测模式为6人份标本混样检测模式及拆分检测模式(单人份标本检测),分别筛选出HCV RNA、HIV RNA、HBV DNA单阳性标本,并制备成12-30倍试剂盒检测下限(LOD)浓度的核酸阳性实验标本;3.将制备得到的核酸阳性实验标本分别放置于4℃、25℃、37℃、-30℃保存4h、24h、48h、72h、1w、4w(每个时间点各5份),对所有实验标本进行NAT检测,并收集Ct值进行统计分析;4.收集科研用红细胞悬液和严重乳糜血浆,制备成倍比稀释的溶血样本(1、1/2、1/4、1/8、1/16)和用于Hb检测的溶血标准样本(1/2、1/6、1/12、1/24、1/48、1/96),以及倍比稀释脂肪血样本(1、1/2、1/4、1/8)和用于TG检测的脂肪血标准样本(1/2、1/6、1/12、1/24、1/48),分别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和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测定溶血标准样本血红蛋白(Hb)浓度和脂肪血标准样本甘油叁脂(TG)浓度;使用Hamilton Microlab Star全自动混样仪,将前述倍比稀释溶血样本和倍比稀释脂肪血样本按照实验设计(见论文2.2.5-2.2.6部分),制备成核酸阳性溶血样本(溶血程度同溶血标准样本)、核酸阳性脂肪血样本(脂肪血程度同脂肪血标准样本),应用罗氏MPX V2.0核酸检测试剂盒对制备成的核酸阳性溶血样本、核酸阳性脂肪血样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C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15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ELISA筛检出HBsAg阳性205例(0.49%)、抗-HCV阳性82例(0.20%)、抗-HIV阳性35例(0.08%);2.3份单阳性病毒核酸浓度分别为:HBV DNA 100IU/ml、HCV RNA 2.7×107 IU/ml、HIV RNA 9.6×104 IU/ml。3.在标本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实验中,-30℃保存条件下保存4h至4w,HCV RNA、HIV RNA、HBV DNA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见表3.15、表3.16、表3.17)。在4℃保存条件下,4h、24h、48h、72h组分别和1w及4w组相比,HCV RNA检测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而4℃4h、24h、48h、72h组间HCV RNA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25℃条件下,4h和72h组相比HCV RNA检测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4h和1w组相比HCV RNA检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37℃保存条件下,4h与24h组相比HCV RNA检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HIV RNA、HBV DNA在37℃以下保存条件保存1w检测Ct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在-30℃至37℃条件下保存4h,HCV RNA、HIV RNA、HBV DNA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3)(见表3.18、表3.19、表3.20)。当保存时间为24h,37℃组与-30℃和4℃组相比,HCV RNA检测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3),但25℃组和4℃及37℃组相比HCV RNA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3)。当保存时间为72h时,-30℃组和37℃组相比HBV DNA检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3),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3);4.在溶血因素实验中,Hb浓度为97g/L时HBV DNA和HIV RNA未能被检出,但仍能检测出HCV RNA(Ct值:46.3±7.9)。当Hb浓度为34g/L、17g/L、8g/L、5g/L、3g/L时,HBV DNA、HIV RNA检测Ct值分别与其对照组检测Ct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浓度≥8g/L时,HCV RNA检测Ct值(46.3±7.9、37.5±0.4、37.3±0.3、37.6±0.5)分别与对照组检测Ct值(36.4±0.2)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Hb浓度≤5g/L时HCV RNA检测Ct值(36.4±0.6、36.2±0.5)与对照组Ct值(36.4±0.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脂肪血因素实验中,TG浓度≤7.93mmol/L时,HCV RNA、HIV RNA、HBV DNA应用NAT检测时均不受TG的影响,各组与对照组检测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浓度<7.93mmol/L时对罗氏MPX V2.0试剂检测HCV RNA、HIV RNA、HBV DNA的结果没有显着影响;2.Hb浓度>8g/L时对罗氏MPX V2.0试剂检测HCV RNA的结果有一定影响;Hb浓度<34g/L时对罗氏MPX V2.0试剂检测HIV RNA、HBV DNA的结果没有显着影响;3.72h内4℃保存的HCV RNA标本及4w内常温(25℃)保存的HIV RNA、HBV DNA标本使用罗氏MPX V2.0试剂检测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莹莹,曾伟伟,王英英,潘厚军,刘春[8](2016)在《锦鲤疱疹病毒保存方法的筛选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并比较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的保存方法。方法将患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的患病鱼组织分别采用-80℃超低温保存法、液氮超低温保存法、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法、乙醇保存法及异丙醇保存法保存90 d,进行PCR鉴定,同时检测不同方法保存的患病组织对感染健康鱼及CCB细胞的影响。用KHV感染CCB细胞后,收集病毒液,分别于4、-20、-80℃及液氮中存放90 d,检测病毒感染力(TCID50)。结果 5种方法保存的患病鱼组织经PCR检测均为KHV阳性。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乙醇及异丙醇中保存的患病鱼组织失去了感染健康鱼的能力,而于-80℃及液氮中保存的患病鱼组织均可使健康锦鲤感染KHV;仅保存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中的患病鱼组织可感染CCB细胞。于4及-20℃保存的CCB细胞病毒液的病毒感染力分别下降61%和50%,而于-80℃及液氮中保存的CCB细胞病毒液的病毒感染力仅下降7%。结论利用-80℃及液氮超低温保存法可长期保存患病组织病料和细胞病毒液,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的组织病料有利于进行病毒的细胞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李莹莹,郑树城,曾伟伟,王英英,潘厚军[9](2016)在《锦鲤疱疹病毒(KHV)保存方法的筛选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合适的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 KHV)保存方法,促进KHV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以及疫苗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方法比较了5种不同保存条件对锦鲤疱疹病毒的影响,包括1):-80℃超低温保存;2):液氮超低温保存;3):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4):乙醇保存;5):异丙醇保存。结果表明5种方法保存的患病锦鲤组织利用PCR检测都为阳性;组织匀浆后感染健康锦鲤,保存在50%磷酸甘油缓冲液、乙醇和异丙醇的患病组织失去了感染能力,而保存在-80℃超低温冰箱和液氮中的组织均可以使健康锦鲤感染KHV;将5种保存方法保存的组织匀浆后感染CCB细胞,只有保存在50%磷酸甘油缓冲液中的患病鱼组织可以感染CCB细胞。此外,将细胞病毒液存放于4℃冰箱、-20℃冰箱中病毒感染力(TCID_(50)/0.1mL)显着下降(P<0.05),而将病毒液存放于-80℃超低温冰箱、液氮中病毒的感染力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利用-80℃超低温、液氮超低温长期保存患病组织病料和细胞病毒液,而保存在50%磷酸甘油缓冲液的组织病料有利于进行病毒的细胞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9)
李延飞[10](2016)在《人用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Ⅱ型(OH2)的生物学特性及保存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用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II型(OH2)的生长曲线、表达的GM-CSF及其体内外溶瘤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稳定性及OH2的保存稳定性。为OH2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OH2于Vero细胞中连续传20代。采用细胞培养、病毒培养、TCID50滴度测定方法检测第四代(P4)、第十代(P10)、第二十代(P20)病毒的生长曲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及人红系白血病淋巴细胞(TF-1)培养法检测不同代次OH2(P4、P10、P20)表达的hGM-CSF的含量及活性;采用细胞增殖-毒性试验及体内抑瘤实验检测不同代次OH2(P4、P10、P20)的体内外抑瘤活性.将粗纯的OH2用稳定剂保存并储存于不同的温度环境下,每隔一段时间对病毒的滴度进行测定。结果:OH2在Vero细胞中连续传20代后,不同代次OH2(P4、P10、P20)的生长曲线模式、表达的hGM-CSF的含量及活性、体外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没有明显差别。且不同代次OH2于动物体内均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其中P4、P10、P20的抑瘤率分别达90.4%、74.1%、79.9%。病毒于稳定剂中保存,其滴度相对稳定。高滴度组病毒于4℃、-20℃、-80℃环境中保存25个月后,滴度均基本稳定,低滴度组病毒于4℃、-20℃、-80℃环境中保存25个月后,滴度降低约2个对数。于20℃环境中约100天高滴度组从107.98降到107.5 CCID50/ml,,低滴度组从107.05降到105 CCID50/ml。结论:(1)OH2经连续传20代后,生物学特性保持稳定。(2)稳定剂对病毒具有很好的保存效果,其中病毒浓缩成高滴度保存后,病毒的活力要比低滴度下保存的时效更持久。含稳定剂的病毒保存在4℃,-20℃,-80℃要比其他温度更适合进行。(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期刊2016-06-02)
病毒保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紫色马铃薯是重要的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方法。紫色马铃薯茎尖的超低温保存尚未见报道。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栽培无毒种薯防止马铃薯病毒病害。生产无毒种苗是无毒种薯栽培的关键技术。茎尖超低温疗法是马铃薯脱毒的有效方法,但缺乏对脱毒苗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评价。病毒与类病毒的研究需要带毒材料,建立高效,长期的病毒与类病毒保存技术能确保上述研究,但相关研究甚少。(1)紫色马铃薯芽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和再生苗生长、微型薯形成及遗传稳定性的评价:以试管苗为试材,建立了两种紫色马铃薯品种‘E03-2677’和‘Blue Congo’的包埋玻璃化法(encapsulation-vitrification)和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超低温保存技术。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和‘Blue Congo’的再生率分别为81.8%和58.2%,小滴玻璃化法保存的再生率分别为77.8%和72.6%。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和‘Blue Congo’的最佳PVS2处理时间分别为5-7 h和6 h,小滴玻璃化法分别为30-50 min和40 min。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和‘Blue Congo’最佳芽大小分别为1.0-1.4 mm(带2-3片叶原基)和1.5-2.0 mm(带4-5片叶原基);小滴玻璃化法分别为1.5-2.0 mm(带4-5片叶原基)和1.0-1.4 mm(带2-3片叶原基)。包埋玻璃化法保存‘E03-2677’芽再生1个茎;而小滴玻璃化法再生多个茎。两种方法保存‘Blue Congo’后,只能再生单个茎。组织切片对超低温保存后芽的成活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包埋玻璃化法保存后的‘E03-2677’只有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成活,而小滴玻璃化法保存后顶芽和侧芽细胞均成活。再生试管苗3周后的营养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6周后显着高于对照;微型薯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大于3 mm的微型薯数量也显着高于对照。ISSR和RAPD对两种超低温方法保存后的再生试管苗检测后,均没有发现特异性条带。(2)超低温疗法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耐盐性评价:以小滴玻璃化超低温疗法获得的马铃薯‘紫花白’脱毒试管苗为试材,以带毒试管苗为对照,用含有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的MS培养基上培养脱毒与不同带毒状况的试管苗,评价脱毒苗对盐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无论盐胁迫存在与否,脱毒试管苗的营养生长和微型薯产量都明显高于带毒试管苗;复合感染对营养生长和微型薯产量影响最为严重。与脱毒苗比较,盐胁迫引起带毒苗丙二醛及氧自由基(O~-_(2.)和H_2O_2)含量明显上升,对植株造成氧化伤害。同时,盐胁迫影响带毒苗生理代谢,引起总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及叶绿素含量下降。盐胁迫引起的氧化伤害及生理代谢的改变可能导致带毒苗营养生长降低与微型薯产量下降。(3)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和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以单感PLRV、PVS病毒、PSTVd的马铃薯‘紫花白’试管苗为试材,建立了马铃薯病毒与类病茎尖毒超低温保存技术。超低温处理后,1.5 mm(含5-6个叶原基)和0.5 mm(含2-3个叶原基)茎尖的再生率分别为52-60%和30-38%。用RT-PCR对再生苗的带毒状况检测表明,0.5 mm茎尖对PVS和PSTVd的保存率为100%,对PLRV的保存率为0%。1.5 mm茎尖对PLRV、PVS和PSVTd的保存率分别为35%、100%和100%。病毒定位结果表明:PLRV存在于韧皮部,不能感染茎尖分生组织和第1-3叶原基,仅能感染第4叶原基及其它组织。组织切片对成活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超低温处理后,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和第1-3个叶原基中大量的细胞成活,而在第4叶原基中仅有少量细胞成活。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带毒试管苗在继代培养前6周,增殖率显着低于对照,18周继代后,增殖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qRT-PCR对不同继代周期后的带毒再生植株检测发现,植株内的病原含量在继代培养前6周明显低于对照,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18周后与对照相似。利用嫁接传毒和摩擦传毒对再生苗病毒的传毒能力进行测试,发现超低温保存不会影响病毒的转染能力。上述研究结果为建立紫色马铃薯超低温基因库建立提供了技术平台;为超低温疗法脱毒苗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茎尖超低温保存马铃薯病毒与类病毒为植物病毒的长期有效保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保存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璇,张智,王腾,付晨,汪昊.武汉千万市民人人可享安全血液[N].长江日报.2019
[2].李经纬.马铃薯茎尖与病毒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及超低温疗法脱毒试管苗的耐盐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蒋东帅,郗娜娜,张静娜,马杰,王祎丹.苹果病毒RT-PCR检测体系优化及保存方法的研究[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孙婧,黄力勤,刘正敏,王瑞.不同标本保存条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鉴别试验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8
[5].潘辰.百合(Lilium)茎尖超低温保存新技术的建立与超低温疗法脱毒、病毒检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陈柯君,李佳,邓乐君,陈灶妹,赵月.反复冻融次数和不同保存温度对病毒滴度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8
[7].庄养林.溶血、脂肪血及保存条件对血液病毒核酸筛查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7
[8].李莹莹,曾伟伟,王英英,潘厚军,刘春.锦鲤疱疹病毒保存方法的筛选及比较[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
[9].李莹莹,郑树城,曾伟伟,王英英,潘厚军.锦鲤疱疹病毒(KHV)保存方法的筛选与比较[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10].李延飞.人用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Ⅱ型(OH2)的生物学特性及保存的稳定性研究[D].湖北科技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