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尿苷转移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物相互作用,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黄酮,皂苷
尿苷转移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娜,李会军[1](2015)在《中药成分影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中药成分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活性的影响。以中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药物相互作用为关键词,在中文、外文数据库中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成分影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最新研究报道,总结不同类型中药成分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表达、活性及功能的影响。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成分可诱导或者抑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有可能进一步引发药物间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结论:明确中药复杂成分与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关系,避免配伍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成分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甚至是毒副作用,对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突破中药发展瓶颈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李艳丽,田红翠,翟文婷,许卉[2](2013)在《丹酚酸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s)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SAA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连续给药1周后断头处死动物,分离制备肝组织亚细胞组分,以对硝基酚(4-NP)为探针药物,HPLC法测定各亚细胞组分UGTs活性。结果在不同肝组织亚细胞组分中,以肝微粒体的UGTs酶活性最高,且雄鼠显着高于雌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AA组大鼠的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和UGTs酶活性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经静脉途径连续给药1周对SD大鼠肝脏的UGTs酶活性无显着的诱导或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临床应用时发生经UGTs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较小。(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3年06期)
丁媛媛,曾明,邱麟,许景峰[3](2012)在《影响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尿甘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是重要的Ⅱ相代谢酶,尿甘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对药物代谢和药物疗效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影响尿甘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年龄、激素水平、底物、疾病状态、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梁淑文[4](2012)在《腺苷蛋氨酸诱导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可引起多器官系统损害。尽快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有光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叁个方面的措施,叁者各有利弊,故寻找一种能安全、经济、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药物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突出意义。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是胆红素结合的关键酶,可使脂溶性的非结合胆红素变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而排出体外。腺苷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e)是体内内源性物质,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反应,可作为底物参与合成半胱氨酸、牛磺酸、谷胱苷肽、辅酶A等重要物质,并作为基因供体或酶性诱导剂在人体组织叁大代谢过程中起到转甲基、转硫基和丙氨化(多聚胺合成)作用。该药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其适应证主要针对肝内胆汁郁积、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等黄疸,能有效降低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近年来国内有报道称SAMe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疗效。因此,我们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SAMe对人胎肝细胞(LO2)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mRNA表达和蛋白的生成、活性的影响。第一部分腺苷蛋氨酸诱导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mRNA表达的研究目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时间的SAMe干预LO2细胞,比较受干预的LO2细胞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mRNA水平的变化,探讨SAMe对LO2细胞UGT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最佳的干预条件。方法体外培养LO2细胞,待细胞约70%铺满培养板底部,进行分组:⑴SAMe处理组,根据预实验结果加入SAMe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5、0.1mmol/L;⑵阳性对照组,予以肝酶诱导剂,终浓度为2mmol/L苯巴比妥+5mmol/L尼可刹米;⑶阴性对照组,不作加药处理。加药培养24h、48h、72h、92h后收集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的mRNA水平。结果LO2细胞的UGT1A1mRNA经一定浓度SAMe诱导后增加,其中以浓度为0.5mmol/L组最为明显,该组经SAMe诱导24h后细胞的UGT1A1mRNA开始增高(49.18±10.16,P<0.05),48h达到高峰(130.69±9.23,P<0.05),72h后明显下降(28.25±9.42,P<0.05),此后未见明显变化;与肝酶诱导剂组比较,其诱导LO2细胞生成UGT1A1mRNA的量更多,作用时间更长(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SAMe对LO2细胞的UGT1A1的mRNA表达有诱导生成作用,表达量及时效均比肝酶诱导剂好。第二部分腺苷蛋氨酸诱导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蛋白表达的研究目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时间的SAMe干预LO2细胞,比较受干预的LO2细胞在UGT蛋白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SAMe对LO2细胞的UGT的蛋白表达、分泌水平的影响及最佳的干预条件。方法体外培养LO2细胞,待细胞约70%铺满培养皿底部,进行分组:⑴SAMe处理组,根据预实验结果加入SAMe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5、0.1mmol/L;⑵阳性对照组,终浓度为2mmol/L苯巴比妥+5mmol/L尼可刹米;⑶阴性对照组,不加药处理。加药培养24h、48h、72h、92h后收集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各组的UGT1A1蛋白表达、分泌水平。结果LO2细胞的UGT1A1蛋白经SAMe诱导后合成和分泌增加,其中以浓度为0.5mmol/L组最为明显,该组经SAMe诱导24h后细胞的UGT1A1蛋白合成和分泌开始增高(49.18±10.16或526.18±5.21,P<0.05),48h达到高峰(130.69±9.23或1278.22±9.38, P<0.05),72h后明显下降(28.25±9.42或296.62±6.42,P<0.05),此后未见明显变化;与肝酶诱导剂组比较,其诱导LO2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UGT1A1蛋白,作用时间更长(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SAMe对LO2细胞的UGT1A1蛋白的表达有诱导生成作用,表达量及时效均比肝酶诱导剂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期刊2012-06-30)
袁玲敏,陈静,曾苏[5](2008)在《重组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2B7叁个功能性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2B7重组酶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UGT2B7*71S(A71S,211G>T),UGT2B7*2(H268Y,802C>T)和UGT2B7*5(D398N,1192G>A),以进一步研究该酶野生型和其突变体在对底物作用过程中的功能差异。方法应用细菌/杆状病毒系统,将构建的pFastBac-UGT2B7*71S,pFastBac-UGT2B7*2和pFastBac-UGT2B7*5重组质粒转化E.coli DH10Bac大肠杆菌,通过转座作用获得各自的重组粘粒(bac-mid),然后将其转染草地夜蛾(Sf)9细胞后,产生重组杆状病毒。这些病毒再感染Sf9细胞,即可获得野生型UGT2B7*1及其突变体的重组酶。野生型及突变体酶的活性以7-羟基-4-叁氟甲基香豆素(7-HFC)为底物,用荧光法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成功地构建人UGT2B7重组酶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UGT2B7*1对7-HFC的Km值为(0.331±0.018)mmol·L-1,Vmax值为(2.14±0.04)μmol·min-1·g-1蛋白;UGT2B7*71S对7-HFC的Km值为(0.260±0.026)mmol·L-1,Vmax值为(1.36±0.05)μmol·min-1·g-1蛋白;UGT2B7*2对7-HFC的Km值为(0.53±0.06)mmol·L-1,Vmax值为(9.5±0.5)μmol·min-1·g-1蛋白;UGT2B7*5对7-HFC的Km值为(0.59±0.05)mmol·L-1,Vmax值为(7.52±0.28)μmol·min-1·g-1蛋白。结论应用细菌/杆状病毒系统,成功构建了UGT2B7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可进一步用于对其他底物的代谢活性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陈霞,何念海[6](2006)在《放射测定胎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肝脏发育不成熟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活性的发育规律,为研究新生儿期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HeridrunMatern方法放射测定不同孕龄(孕17~19d各5只)及出生后不同日龄(生后1~5d各10只,生后2周的5只)大鼠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活性。结果大鼠肝脏在孕17~19dUGT1A1活性较低,而且增长幅度小,孕19d酶的活性占成熟鼠活性的6.7%。生后1~2d时增长幅度很大,生后5d基本达成熟鼠水平,占成熟鼠活性的88.1%。将孕17d、孕19d、生后1d、成熟鼠这4组UGT1A1活性进行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成熟大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活性很低,导致此期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水平低下。(本文来源于《中国新生儿科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郑水莲,陈枢青,李新,曾苏[7](2006)在《人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1A6重组酶对酚类和羧酸类化合物与葡醛酸结合的催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人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1A6重组酶对一些化合物进行葡醛酸结合研究,以筛选或验证UGT1A6重组酶的底物。方法采用HPLC法对底物或代谢物进行检测,并根据底物的减少来计算该酶对各底物的酶动力学参数。结果人UGT1A6重组酶能很好地催化α-萘酚、β-萘酚和儿茶酚的葡醛酸结合,但对托特罗定、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对氨基水杨酸、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扁桃酸、布洛芬和萘普生无明显催化活性。结论人UGT1A6重组酶对平面的简单酚类化合物有明显的催化活性,但对结构复杂的酚类或羧酸类化合物活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张红军,祝学光,叶颍江[8](1999)在《小鼠肝内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鼠肝内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的性别差异及原因。方法:提取C57BL/6J小鼠肝微粒体,检测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的活性及LubrolPx激活后活性,并以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肝内BUGT基因的表达,比较雌、雄小鼠之间的差别。结果:雄性小鼠BUGT活性比雌性小鼠高,激活后BUGT活性雄性小鼠比雌性小鼠更高,雄性小鼠肝内BUGT基因有更高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雄性小鼠BUGT活性高于雌性小鼠可能与基因表达及酶功能状态的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尿苷转移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考察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s)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SAA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连续给药1周后断头处死动物,分离制备肝组织亚细胞组分,以对硝基酚(4-NP)为探针药物,HPLC法测定各亚细胞组分UGTs活性。结果在不同肝组织亚细胞组分中,以肝微粒体的UGTs酶活性最高,且雄鼠显着高于雌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AA组大鼠的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和UGTs酶活性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经静脉途径连续给药1周对SD大鼠肝脏的UGTs酶活性无显着的诱导或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临床应用时发生经UGTs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尿苷转移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罗娜,李会军.中药成分影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5
[2].李艳丽,田红翠,翟文婷,许卉.丹酚酸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
[3].丁媛媛,曾明,邱麟,许景峰.影响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2
[4].梁淑文.腺苷蛋氨酸诱导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机制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2
[5].袁玲敏,陈静,曾苏.重组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2B7叁个功能性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比较[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8
[6].陈霞,何念海.放射测定胎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活性[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
[7].郑水莲,陈枢青,李新,曾苏.人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1A6重组酶对酚类和羧酸类化合物与葡醛酸结合的催化活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6
[8].张红军,祝学光,叶颍江.小鼠肝内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性别差异[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
标签:药物相互作用; 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 黄酮; 皂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