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结构理论论文-王仁强,杨旭

向心结构理论论文-王仁强,杨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向心结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词类,兼类,“出版”,向心结构

向心结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仁强,杨旭[1](2017)在《“出版”的词类问题与向心结构之争——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语法学界,词类多功能观取得普遍认同,但"这本书的出版"这个经典例证所引发的有关向心结构是非之争却此起彼伏。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对"出版"进行使用模式调查,同时对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向心结构的理论地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鉴于"出版"表指称的用法已有较高的个例频率和类型频率,概括词"出版"在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属动词和名词,而非仅为动词;向心结构理论解释的是言语层面句法中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版"整体是名词词组,其中的"出版"在言语层面句法中也是名词;所谓汉语"词类多功能观"之所以应该摒弃,是因为它存在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研究表明,兼顾的经典逻辑和模糊逻辑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有助于解决现代汉语等分析语的词类难题。(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徐阳春,刘超宇,陈鑫[2](2017)在《汉语“N的V”问题之症结与出路——兼论向心结构理论的先天不足》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N的V"问题的症结在于V在该结构中所获得的指称意义,诱因是英语词形变化和向心结构理论。英语中,V会因获得指称意义而变为名词或动名词形式;汉语中,V虽然也要获得指称意义,但不会改变词形。汉语如果依照英语的做法把V看作名词或动名词,遇到的问题是词无定类;如果不依照英语的做法仍把V看作动词,遇到的问题是忽略了V所获得的指称意义,更有悖于向心结构理论。笔者论证了英语V入句后变为名词或动名词是为了迎合其形合的需要,无词形变化的汉语词的分类与归类、词形与词性原本就具有统一性;指出向心结构理论自身存在先天不足,不仅对汉语而且对英语都缺乏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7年02期)

范露露[3](2015)在《国内向心结构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余年来,向心结构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主谓结构的归属问题、"NP+的+VP/AP"结构核心的认定问题、"VP"与"AP"的词性问题,以及"NP1+的+NP2"结构是单核心结构还是双核心结构的问题等。除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综述外,还概述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关于"布龙菲尔德难题"的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6期)

李维[4](2014)在《向心结构理论难题与其诠释汉语句法的局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合称向心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在诠释汉语句法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汉语句法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汉语化的修正和讨论,观点不一。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以往学者考察过的方法和理论对与向心结构理论相悖的汉语句法进行再分析与评述。(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02期)

颜红菊,徐静怡[5](2012)在《向心结构理论的语义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向心结构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研究取向是形式的、排斥语义的。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向心结构理论研究呈现出语义转向,人们开始诉诸于语义来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向心结构理论的语义转向不仅是向心结构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语言研究语义转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马春梅[6](2011)在《“向心结构理论”解构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向心结构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此理论在诠释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特点时所遇到的困难与不足,本文旨在大家之言的基础上,对向心结构理论作了试探性的解构。一、向心结构的内涵及其外延1、《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中对"向心结构"的解释是:同整体的语法功能和语义选择限制相同的直接成分是向心结构的(本文来源于《群文天地》期刊2011年06期)

赵月琳[7](2010)在《跨域性“XN”与向心结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隆菲尔德提出向心结构理论后,朱德熙在将布氏的理论移为中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补充,并认为汉语中所有由"的"字结构和量词组合充当定语的向心结构都是双核心的同位性向心结构。但我们发现,汉语中存在"生命的河流"、"悲凉的月亮"、"依恋草原的太阳"、"一船歌声"这样的跨域性"XN",通过论证,我们证明跨域性"XN"是后核单核心向心结构,并在认知上找到跨域性"XN"中"X"不能称代"N"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任鹰[8](2008)在《“这本书的出版”分析中的几个疑点——从“‘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本书的不出版"能否证明"这本书的出版"的"出版"并未名物化?汉语结构成分的"名物化"一定要有形式标志吗?这是我们对吴长安(2006)的疑问。本文从语言结构生成的自然程序、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及汉语的类型特点的角度,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与印欧语言不同的是,汉语中的指称化、事物化甚至名词化都不可能直接映现为语言成分的形态变化。汉语是以概念的直接组合为构造手段的"话语驱动型"语言,直接从语义模式即概念类型转化的角度,而不是从形式的角度,探寻结构成分的性质和功能变化的特点,可能更接近语言事实。(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08年04期)

吴长安[9](2006)在《“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理解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用于诠释汉语句法结构所遇到的困难,朱德熙、陆丙甫、施关淦等多位学者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得失相伴。其实,向心结构理论难题的产生有着语言类型学上的深刻原因。汉语这一词汇化编码语言的句法结构特点对布氏理论构成了挑战。(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06年03期)

程工[10](1999)在《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汉语语法研究中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动词、形容词能不能直接担任主宾语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看待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的问题。本文首先试图从跨语言比较的角度证明:从现象上看,在任何一种语言(包括汉语)里,只有[+N]性或[-V]性成分才可以担任主语,而[+V]性成分则不能担任主语.其次,我们在Abney(1987)“DP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分析动名词/形名词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正确反映动名词或形名词的特性,而且也自然地解决了与向心结构有关的理论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1999年02期)

向心结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N的V"问题的症结在于V在该结构中所获得的指称意义,诱因是英语词形变化和向心结构理论。英语中,V会因获得指称意义而变为名词或动名词形式;汉语中,V虽然也要获得指称意义,但不会改变词形。汉语如果依照英语的做法把V看作名词或动名词,遇到的问题是词无定类;如果不依照英语的做法仍把V看作动词,遇到的问题是忽略了V所获得的指称意义,更有悖于向心结构理论。笔者论证了英语V入句后变为名词或动名词是为了迎合其形合的需要,无词形变化的汉语词的分类与归类、词形与词性原本就具有统一性;指出向心结构理论自身存在先天不足,不仅对汉语而且对英语都缺乏解释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向心结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仁强,杨旭.“出版”的词类问题与向心结构之争——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研究[J].汉语学报.2017

[2].徐阳春,刘超宇,陈鑫.汉语“N的V”问题之症结与出路——兼论向心结构理论的先天不足[J].当代语言学.2017

[3].范露露.国内向心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5

[4].李维.向心结构理论难题与其诠释汉语句法的局限性[J].语文学刊.2014

[5].颜红菊,徐静怡.向心结构理论的语义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马春梅.“向心结构理论”解构说[J].群文天地.2011

[7].赵月琳.跨域性“XN”与向心结构理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8].任鹰.“这本书的出版”分析中的几个疑点——从“‘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说起[J].当代语言学.2008

[9].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

[10].程工.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J].现代外语.1999

标签:;  ;  ;  ;  

向心结构理论论文-王仁强,杨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