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覆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构蜂窝网络,Matern簇过程,Thomas簇过程,随机几何
网络覆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捷,刘倩倩,陈燚雷[1](2019)在《基于用户簇分布模型的叁维异构蜂窝网络覆盖概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几何理论分析异构蜂窝网络性能时,通常假设用户均匀分布且独立于基站。但在实际的异构蜂窝网络中,小基站一般部署在热点地区或覆盖盲区,因此,小基站与用户的空间位置存在相关性。针对叁维空间中蜂窝用户以小基站为父节点的Matern簇过程和Thomas簇过程进行建模,再采用最大信号干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SIR)的小区接入准则,在瑞利衰落信道下推导出下行链路的覆盖概率;通过蒙特卡罗仿真验证理论结果,分析用户簇过程的半径或方差、SIR门限值、小基站密度和小基站功率对覆盖概率的影响,并比较叁维用户簇分布模型、叁维用户均匀分布模型和二维用户簇分布模型的网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叁维用户簇分布模型的异构蜂窝网络具有较好的覆盖概率。(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孙泽宇,刘保罗,阎奔[2](2019)在《基于概率感知模型的多节点联合网络覆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感网在对关注目标节点进行覆盖过程中出现的非连续性覆盖,将会产生覆盖盲区以及大量冗余数据迫使通信链路出现瓶颈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感知模型的多节点联合覆盖算法(Multi-Node Joint NetworkCoverage Algorithm,MNJC)。该算法借助于概率相关知识,给出了多节点联合时覆盖质量期望值计算方法,以减少覆盖盲区的产生,提高了多节点联合网络覆盖率;利用节点动态转换机制对节点部署进行重新优化,抵制了网络能量的快速消耗,延长网络生存周期;该算法与其他叁种算法覆盖率、生存周期以及节点存活数量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实验,其性能指标平均提升了18.11%,15.57%和8.26%,从而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潘立彦[3](2018)在《基于Ad Hoc网络覆盖模型的信道分配策略及其抗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计算几何与图染色的相关理论,通过建立自组织网络(Ad Hoc)在假设区域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与系统仿真,分析并解决了自组织网络区域覆盖与信道分配问题.其次,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定量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抗毁性问题.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及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项馨仪,赵杰煜,刘超[4](2018)在《基于CVT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节点随机部署时覆盖率低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质心化的Voronoi图(CVT)模型和圆覆盖结合的方法用于网络覆盖的优化方法。将网络覆盖优化问题简化,转化为每个WSNs节点各自覆盖对应Voronoi多边形区域的优化问题,降低了问题的复杂性,不仅使得WSNs的节点部署和区域划分更加合理,同时使得网络覆盖范围更佳。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提高WSNs的覆盖率,提供了更优的网络通信服务。(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8年04期)
董伟[5](2018)在《基于网络覆盖模型的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布局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是专为通用航空飞行提供空中交通服务的保障机构,可为通用飞行提供飞行计划服务、气象服务等高效的空中交通服务。通航飞行服务站的合理布局在提高通用航空产业服务质量、促进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通航飞行服务站建设的影响因素,建立通航飞行服务站网络覆盖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模型下的布局进行总体评价,提出合理的飞行服务站布局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11期)
李中捷,陈燚雷,谢东朋[6](2017)在《基于叁维空间模型的毫米波蜂窝网络覆盖概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蜂窝网络通常在二维空间下建模和性能分析。二维模型适合基站分布稀疏的郊区,但是并不适合城市环境下密集蜂窝网络的性能分析。基于随机几何理论提出叁维空间模型。该模型假设基站分布为叁维泊松点过程;阻碍模型为视距(line of sight,LOS)球模型;信道为Nakagami-m衰落信道;收发端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获得最大的波束成形增益。基于该模型,给出了叁维空间下目标用户和最近基站距离的概率密度函数,推导出目标用户的平均覆盖概率,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实验与二维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路径损耗、蜂窝半径、天线的波束宽度和天线增益等参数变化对平均覆盖概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下,叁维模型对毫米波蜂窝网络的性能分析更加精确。(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胡楠,吴成东,于晓升,许茗[7](2016)在《基于C-V模型的网络覆盖空洞探测与修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寿命是衡量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空洞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寿命.对此,提出一种基于C-V模型的网络覆盖空洞探测与修复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奈曼-皮尔逊准则的感知模型计算出监控区域每一个位置的节点联合探测概率;然后基于改进的C-V模型,提出一种新的覆盖空洞探测方法,有效地计算出空洞的数量和大小;最后,采用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实现覆盖空洞的修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率的同时可以提高网络寿命.(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6年08期)
李威,王广超[8](2015)在《基于移动模型的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网络覆盖控制直接反应了传感器网络的感知能力。移动目标检测概率和发现移动目标时间长短直接反应了覆盖质量的好坏。而在环境恶劣、传感器网络采用随机部署方式的情况下,目标区域内的节点分布杂乱无章,传感器网络不能很好地满足覆盖的要求。针对传感器网络随机部署的不足,文章在部署中引入RCCM移动模型,并分析了移动目标检测率、检测时间与节点运行速度、节点数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5年11期)
杨宇放[9](2015)在《基于叁维感知模型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各种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其中,网络的覆盖问题是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传感器节点的覆盖对于整个网络的监控能力、服务质量、网络寿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覆盖增强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覆盖增强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实验与分析。首先,本文对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覆盖问题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列举了传感器网络部署优化的基本类型,比较研究了传感器节点的二维和叁维感知模型,详尽地介绍了基本覆盖增强方法并分析了应用于覆盖问题的评价指标,为本文提出性能更优的算法打下了基础。其次,针对经典的分布式覆盖增强算法进行研究,包括虚拟势场理论与基于重迭率的覆盖增强理论。针对算法的振荡特性,设计了一种动态消除振荡的机制;针对单节点重迭率的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寸系数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基于重迭率的分布式叁维覆盖增强算法。再次,针对经典的集中式覆盖增强算法进行研究,包括粒子群搜索算法、布谷鸟搜索算法,并对比二者在覆盖优化问题上的异同。改进了布谷鸟搜索中影响算法收敛速度的部分,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将优质解与劣质解分别进化,并且在进化中引入改善率和自适应调整搜索步长策略,通过闭环控制方式控制迭代进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比传统布谷鸟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更优。最后,针对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监测的实际情况,将叁维有向感知模型与曲面目标监测区域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复杂曲面叁维覆盖增强算法。该算法首先采取“化曲为平”的思想,引入面积矩阵对山丘表面面积平面化,在部署初期实现覆盖情况的精准刻画;针对叁维有向感知模型提出了叁步判别机制。仿真表明,曲面叁维覆盖增强算法有效地改善了网路覆盖效果,提高网络的覆盖质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李皓[10](2015)在《有向传感器网络覆盖方法及感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新兴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关注,原因在于它能够广泛的将实物和实物之间通过新的网络方式互连。以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例,它包含了数据采集、数据收发和数据处理叁方面的功能,是高度一体的智能网络系统,常常被业界认为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它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视频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为代表的有向传感器不仅针对单纯的数据信息,更多的是针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感知,作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向传感器网络面临着众多的难题和考验,这一技术要想得以发展应用,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网络覆盖是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有其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结合有向传感器网络特点采用了虚拟力的覆盖方法,研究了有向传感器网络叁维感知模型。从整体结构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与有向传感器网络理论相关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其网络的组成结构,传感器节点的结构及特点,详细分析了有向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部署问题、感知模型的分类、覆盖性能指标和覆盖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有向传感器网络已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向传感器网络节点感知模型和它的覆盖控制方法。在节点感知模型中,分为二维感知模型和叁维感知模型。二维感知模型中一般使用扇形感知模型,随机部署的节点覆盖率低、运行效率不佳;叁维感知模型最常见的是基于叁维椎体的感知模型,基本可以对叁维空间进行覆盖,但其精度及覆盖率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需要进行改进。2、采用了基于虚拟力的有向传感器网络覆盖方法。有向传感器网络虚拟力d的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目标区域离散化,通过类似物理学中引力、斥力受力分析,离散化的传感器节点之间存在虚拟力的作用,利用数学当中概率模型,确定节点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节点移动的距离,更新迭代后使得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得到优化,节点在目标区域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了目标区域的覆盖率。3、研究了基于叁维椎体的有向传感器感知模型。将叁维空间问题分解到竖直和水平两个平面,在水平面中利用四元组寻找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判定目标点被覆盖的条件,从而进行覆盖率的计算。通过设置相同特性参数,仿真基于椭圆、基于椭圆锥和基于四棱锥叁种模型的覆盖率变化曲线,实验表明基于四棱锥的叁维感知模型覆盖率最高,能够对投影区域平滑的场景达到一定的覆盖效果,可以应用于一般简单的室内叁维场景。(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5-06-01)
网络覆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感网在对关注目标节点进行覆盖过程中出现的非连续性覆盖,将会产生覆盖盲区以及大量冗余数据迫使通信链路出现瓶颈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感知模型的多节点联合覆盖算法(Multi-Node Joint NetworkCoverage Algorithm,MNJC)。该算法借助于概率相关知识,给出了多节点联合时覆盖质量期望值计算方法,以减少覆盖盲区的产生,提高了多节点联合网络覆盖率;利用节点动态转换机制对节点部署进行重新优化,抵制了网络能量的快速消耗,延长网络生存周期;该算法与其他叁种算法覆盖率、生存周期以及节点存活数量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实验,其性能指标平均提升了18.11%,15.57%和8.26%,从而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覆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中捷,刘倩倩,陈燚雷.基于用户簇分布模型的叁维异构蜂窝网络覆盖概率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孙泽宇,刘保罗,阎奔.基于概率感知模型的多节点联合网络覆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
[3].潘立彦.基于AdHoc网络覆盖模型的信道分配策略及其抗毁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
[4].项馨仪,赵杰煜,刘超.基于CVT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8
[5].董伟.基于网络覆盖模型的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布局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6].李中捷,陈燚雷,谢东朋.基于叁维空间模型的毫米波蜂窝网络覆盖概率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胡楠,吴成东,于晓升,许茗.基于C-V模型的网络覆盖空洞探测与修复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6
[8].李威,王广超.基于移动模型的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算法[J].信息通信.2015
[9].杨宇放.基于叁维感知模型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
[10].李皓.有向传感器网络覆盖方法及感知模型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