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审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海经》,天人合一,生态美学,审美意识
生态审美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璇[1](2019)在《《山海经》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海经》大约是从战国初期到汉代初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性质奇特、内容恢弘磅礴,它以山为经,以海为纬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包括山水地理、日月天文、风雷气象、奇特动植、丰富矿藏、医药民俗、神话巫术等方方面面,包含了先民们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天地神人的生态平等观、尊天重地的生态伦理观、顺应自然的生态运行观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审美理念。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从《山海经》的地位影响及生态审美的研究价值两方面指出论文的选题缘由;其次,梳理学术界对《山海经》研究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成果以及对其生态审美意识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第二、叁、四部分为论文主体。主要围绕《山海经》生态审美意识的对象、具体的生态审美意识分析以及生态审美意识的产生历程叁章进行阐述。第一章分析了《山海经》的生态审美对象。《山海经》以其广袤的山川河海、自然风物、奇幻的神话资源而闻名于世,极其丰富的生态审美资源为其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沃土。首先是巍峨、神秘的群山之美,包括一般性的神山如“招摇山”,供山神、神兽们生活栖居;也包括中华民族公认的圣山——昆仑山,并拥有诸多的神话,如最高神西王母;还有承载远古文明信息的不周山,这里发生了许多部落战争。其次是灵动、浩繁的活水之美,其种类繁多,包括湖泊、河流、水泽、湿地、海洋、井泉和池渊;对它们的发源地和流向以及诸水神的描述,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生活环境的思考。再次是斑斓、夺目的金石之美,主要分为金属矿石和非金属矿石两大类。金属矿石包括金、银、铜、铁、锡等等,可以用来制作器物,如青铜器,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还有包括用来祭祀、医药食用、颜料、装饰、娱乐建筑类的色彩斑斓的玉石资源,透露出人类一种本原性的审美意识。然后是神奇、丰富的草木之美。《山海经》中草木资源十分丰富,且功效非常神奇,能够医疗保健、治病救人亦或美容装饰,而且其中某些树木还可以起到“载日”的功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最后是怪诞、奇异的动物之美,包括一般的鸟兽虫鱼,也包括长相怪诞的飞禽走兽、异常鳞介,更有长相奇异的人类,充满了神话的色彩,可以帮助先民预测祥瑞、灾难,亦或进行发明创造,体现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分析《山海经》生态审美意识的发生历程。第一是萌芽期,以盘古开天为例展示先民们审美意识发展的混沌性。第二是发展期,先民们认识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懂得使用工具,表现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性与进步性。第叁是自觉期,人们生存得以保障后往往以自身的形象对世界加以想象,出现了许多的神灵形象,具有浓厚的血缘和情感色彩。最后是成熟期,人们往往通过巫术祭祀活动来表现对天地的敬畏。第叁章结合中国具体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天人合一,”角度出发,分析《山海经》中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了解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资源。如: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平等观、尊天重地的生态伦理观、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运行观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审美理念,表现出先民们对天地的深情、对天地的敬畏、对礼仪的尊重,对天地生生不息、天人共融、和谐家园的追求。综上,通过《山海经》生态审美意识的对象、发生历程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山海经》的世界源自于古代先民们朴素的现实,却又是对现实的幻想和升华,是写实与浪漫的融合,是粗糙与诗意的融汇,更是单纯与激情的碰撞。《山海经》中先民们从关注“生存”到关注“生命”,从关注“环境”到关注“家园”,体现了今天生态美学所强调的“共生理论”、“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生态美学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丙珍[2](2018)在《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承载生态审美意识与文化记忆。关注其民族生态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日常生活性、本真性与地域性可强化文化记忆,达成民族认同、生态认同、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美学审美意识研究可打开民间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之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记忆提供理论资源。(本文来源于《满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赵凯,张玲[3](2018)在《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说”中的生态审美意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安博[4](2018)在《苗族生态审美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悠久的苗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内涵。苗族人的生态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其身体与自然的关系之上:由于苗族人多活动于多山地区,因而造就了苗族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与身体感知模式,这种身体哲学是苗族生态审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苗族人视物我同一与混溶的身体观决定了苗族人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这种自然观是苗族生态审美意识的直接来源。苗巫文化在经过"驱魅"与"复魅"后,成为了只保留其神圣形式,以人与自然共处为合理内核的原生态审美文化。苗族人将分散独立的自然物通过万物有灵论联系为一个天地神人共在的生态整体,恢复了自然的神圣性,并在其中领悟到了生态美感。(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岳君惠[5](2018)在《土族信仰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信仰是中国宗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民俗文化最鲜活的表现形式,土族民间信仰文化中生态审美意识具有独特性。这不仅形成了自然的生态审美观,也突出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依生,其民俗美和对宗教生态观的领悟不仅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审美意识。本文从生态审美的视角,通过对土族信仰文化的研究,折射出不同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为当前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罗仪奎[6](2016)在《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神话零散,缺乏系统性,但有其自身独特魅力,是美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识,神话本身的讲述就是生态审美意识的结晶所成。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解读,挖掘其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对今天生态美学学科的完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6年12期)
南江华[7](2016)在《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态危机为时代背景,以宫崎骏六部以“生态”为主题的动画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系统研究宫崎骏在作品中展现出的生态审美意识,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为当前面对生态危机提供些许有益参考。本文从电影文学剧本切入,分析宫崎骏对时代中重点生态问题的思考,梳理宫崎骏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具有发展性和系统性的生态审美意识;以袁鼎生“美是整生”的系统生态美学理论为主,以日本的“森林信仰”为辅,探索宫崎骏作品中生态审美意识的系统结构;以宫崎骏理论化的生态审美意识为依据,总结出宫崎骏作品中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具体路径;尝试对比其他生态美学理论,对宫崎骏的自然就是生命的核心观点,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进行简单评价。(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陶斯印[8](2016)在《试论鲁若迪基诗歌的生态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其诗歌蕴含着鲜明的生态审美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整体性与平等性相统一的观物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生命化"与"亲情化"书写,对动植物的生态人道关怀,以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的视角对人的现实存在提出反思和批判。他的这种生态审美建立在主体间性哲学的基础上,从而树立生态的、审美的生存方式。(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杜静,敖荣凤[9](2015)在《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王丙珍、关小云、关红英《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鄂伦春族文学》运用跨文化、跨学科、跨民族、跨地域的方法,突破了纯文学类型分析的研究视角,运用哲学、美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研材料,对鄂伦春族口述文学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展开理论分析,总结了鄂伦春族既有的文学史成就。(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5年06期)
桑薇[10](2015)在《何处是仙乡?——生态审美视角下《魔戒》中的家园意识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解析托尔金经典奇幻小说《魔戒》中的家园意识,将托尔金的经历与其作品做互文性的理解,探寻家园救赎之路,表现托尔金回归自然的情怀及和谐家园的追寻,从而展示他创作思维中生态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生态审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承载生态审美意识与文化记忆。关注其民族生态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日常生活性、本真性与地域性可强化文化记忆,达成民族认同、生态认同、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美学审美意识研究可打开民间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之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记忆提供理论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审美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璇.《山海经》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安徽大学.2019
[2].王丙珍.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J].满语研究.2018
[3].赵凯,张玲.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说”中的生态审美意识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安博.苗族生态审美意识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
[5].岳君惠.土族信仰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6].罗仪奎.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J].美与时代(下).2016
[7].南江华.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审美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6
[8].陶斯印.试论鲁若迪基诗歌的生态审美意识[J].红河学院学报.2016
[9].杜静,敖荣凤.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王丙珍、关小云、关红英《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书评[J].世纪桥.2015
[10].桑薇.何处是仙乡?——生态审美视角下《魔戒》中的家园意识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