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模型论文-赖际颖,高淑京

蠕虫模型论文-赖际颖,高淑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蠕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2G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模型,非线性免疫

蠕虫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赖际颖,高淑京[1](2019)在《具有非线性免疫的P2G网络蠕虫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蠕虫病毒在P2G网络中传播的特性,提出一类具有非线性免疫策略的P2G网络蠕虫传播模型.计算得到基本再生数R_0,并证明,当R_0<1时,无蠕虫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_0>1时,正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并分析了非线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子振,丁健[2](2019)在《一类捕食类型时滞SITRS无线传感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Holling-Ⅱ类捕食模型,研究一类时滞SITRS无线传感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模型的稳定性和Hopf分岔。以时滞为分岔参数,利用特征值方法,得到模型局部渐近稳定和产生Hopf分岔的充分条件。最后,利用仿真示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并通过仿真分析了模型关键参数对其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 2019)摘要集》期刊2019-07-31)

张子振,储煜桂,KUMARI,Sangeeta,UPADHYAY,Ranjit,Kumar[3](2019)在《一类具有非线性发生率的无线传感网络蠕虫传播模型的延迟动力学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具有不同发生率的无线传感网络蠕虫传播模型的延迟动力学行为。由于在监测节点隔离不稳定节点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在模型中考虑了处理时滞。通过分析相应特征方程根的分布情况,得到了平衡点存在性、模型局部稳定性和Hopf分岔存在的充分性条件。通过构造合适的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蠕虫病毒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当处理时滞的值越过关键值时,网络中的蠕虫传播将失去控制,发现无线传感网络的覆盖范围是控制蠕虫传播和保证无线传感网络安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并通过仿真发现消除模型混沌状态的一些关键参数,其中非线性发生率βSI/I+1是控制蠕虫病毒传播、保证无线传感网络安全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建云,林建滨[4](2019)在《良性与恶性蠕虫模型在气象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气象物联网的特征,结合生物学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考虑多个现实影响因素,如节点的出生率、自然死亡率、因病死亡率以及节点的移动性,构建了一个新颖的混合良性蠕虫对抗双恶性蠕虫的传播模型。针对气象物联网的传播特性,研究良性蠕虫对抗恶性蠕虫的技术,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在气象物联网中混合良性蠕虫对抗双恶性蠕虫的传播模型。依托物联网平台,利用研究和刻画蠕虫传播机理的有效工具数学模型分析了多蠕虫在气象物联网上的传播机理,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网络系统在达到不同平衡状态下的平衡点。理论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刻画良性蠕虫与双蠕虫在网络上的对抗传播过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9年06期)

徐丹[5](2019)在《探究主动防御模式下蠕虫病毒特征码的提取模型及算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且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之下,让人们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达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同时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人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其主要可表现在网络入侵事件的日益增多、以及蠕虫病毒的大量侵入。为了在极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而针对主动防御模式下蠕虫病毒特征码的提取模型及算法设计更是成为了相关人员所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也将针对主动防御模式下蠕虫病毒特征码的提取模型及算法设计进行相关的阐述。(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02期)

刘引烽,周洁[6](2018)在《蠕虫状链模型的均方末端距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蠕虫状链是一种适用于从柔性到刚性的大分子链模型,尤其适合半刚性和刚性高分子链,因此运用此模型分析多肽与DNA等生物大分子链构象的研究越来越多.在简单介绍蠕虫状链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运用蠕虫状链模型推导均方末端距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采取自由旋转链模型处理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正确理解与应用蠕虫状链模型.(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周翰逊,杨阳,冯润泽,熊俊坤,万明[7](2019)在《车联网蠕虫的随机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随机过程理论提出车联网蠕虫的随机传播模型。对于车联网蠕虫的建模分为没有安全软件防护的理想车联网环境和有安全软件防护的现实环境两种情况。在理想情况下,基于Galton-Watson分支过程对于车联网蠕虫进行了数学建模,并且证明车联网蠕虫传播的灭绝概率只与车流有关,而与车流的概率分布形式无关;在现实情况下,当高速公路车流符合泊松分布时,基于排队论对于车联网蠕虫进行了建模,并且研究了其稳定性条件。当高速公路车流符合正态分布时,基于马尔可夫链对于车联网蠕虫进行了建模。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车联网蠕虫的随机传播模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期刊2019年09期)

赵涛,李怡,谢伟杰,汪睿[8](2018)在《一类时滞SIRS蠕虫病毒传播模型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类时滞蠕虫病毒传播模型,以模型中的潜伏期时滞为分支参数,利用特征值法,以时滞因素为分岔参数,得到模型正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和在正平衡点附近产生Hopf分岔的时滞临界点.并利用仿真示例验证了所得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控制并延迟Hopf分岔的发生,可以有效控制蠕虫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蔡秀梅,刘超,黄贤英[9](2019)在《不同输入率与移出率的蠕虫病毒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网络中节点输入率和移出率的差异性对蠕虫病毒传播的影响,基于仓室建模思想分析各个仓室之间的转化关系,构建一种具有不同输入率和移出率的蠕虫病毒传播SEIR模型。计算模型的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给出平衡点稳定性规范,并通过Hurwitz定理、LaSlle不变性原理和Bendixson定理证明平衡点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分析影响蠕虫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抑制蠕虫病毒传播的建议措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魏星,李志远[10](2018)在《一种混合机制的网络良性蠕虫模型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网络蠕虫已经成为互联网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网络蠕虫的传播模型和防御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针对现有网络良性蠕虫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模型的不足,补充提出一种采用混合探测机制的良性蠕虫,建立其传播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研究,该模型能快速抑制网络中的恶性蠕虫传播,并迅速消灭恶性蠕虫,保证网络节点主机的安全。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降低网络资源消耗,提高网络利用率及网络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蠕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于Holling-Ⅱ类捕食模型,研究一类时滞SITRS无线传感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模型的稳定性和Hopf分岔。以时滞为分岔参数,利用特征值方法,得到模型局部渐近稳定和产生Hopf分岔的充分条件。最后,利用仿真示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并通过仿真分析了模型关键参数对其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虫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赖际颖,高淑京.具有非线性免疫的P2G网络蠕虫传播模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2].张子振,丁健.一类捕食类型时滞SITRS无线传感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模型[C].第3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2019)摘要集.2019

[3].张子振,储煜桂,KUMARI,Sangeeta,UPADHYAY,Ranjit,Kumar.一类具有非线性发生率的无线传感网络蠕虫传播模型的延迟动力学行为(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4].陈建云,林建滨.良性与恶性蠕虫模型在气象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9

[5].徐丹.探究主动防御模式下蠕虫病毒特征码的提取模型及算法设计[J].智库时代.2019

[6].刘引烽,周洁.蠕虫状链模型的均方末端距修正[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周翰逊,杨阳,冯润泽,熊俊坤,万明.车联网蠕虫的随机传播模型[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9

[8].赵涛,李怡,谢伟杰,汪睿.一类时滞SIRS蠕虫病毒传播模型稳定性[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

[9].蔡秀梅,刘超,黄贤英.不同输入率与移出率的蠕虫病毒传播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9

[10].魏星,李志远.一种混合机制的网络良性蠕虫模型研究与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蠕虫模型论文-赖际颖,高淑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