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饵料论文-秦勇

不同饵料论文-秦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饵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祁连山裸鲤,开口饵料,成活率

不同饵料论文文献综述

秦勇[1](2019)在《不同开口饵料对祁连山裸鲤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卤虫、饲料、蛋黄作为开口饵料,针对祁连山裸鲤(Cymnocypris chilianensis)进行开口饵料的饲养试验。经过30 d饲养,卤虫组裸鲤组的生长速度最快,其全长23.82 mm,体重为0.1382 g;其次为饲料组,其全长为18.02 mm,体重为0.0594 g,经统计投喂卤虫和饲料的祁连山裸鲤的成活率分别为55%和51%,所以卤虫是祁连山裸鲤人工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卢德胤,李志华,黄坚,王军,王成辉[2](2019)在《不同温度、饵料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饲养条件和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的影响,采用中华绒螯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温度(恒温组和变温组)、饵料(轮叶黑藻+螺蛳组和配合饲料组)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恒温组28.0±1.0℃蜕壳较为集中,而变温组(8∶00-20∶00为28.0±1.0℃;20∶00-次日8∶00为18.0±1.0℃)蜕壳较为分散。轮叶黑藻+螺蛳组的存活率比配合饲料组高8个百分点,平均蜕壳增重率高23.44个百分点,蜕壳间隔时间缩短16.19 d。蜕壳前期的一次抽血干扰会显着降低蜕壳增重率,但对蜕壳间隔时间没有显着影响;而两次脱壳间隔期间的多次抽血干扰不仅会显着降低蜕壳增重率,而且还会显着延长蜕壳间隔时间,并增加死亡率。结果表明:本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影响不显着;饵料极显着地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蜕壳前期干扰对蜕壳增重率有显着影响,而蜕壳间期的干扰对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5期)

周裕华,周文玉,潘桂平[3](2019)在《不同饵料投喂对菊黄东方鲀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糠虾(A组)、小杂鱼(B组)与蛤肉(C组)3种饵料投喂对菊黄东方鲀肌肉营养及品质的影响,笔者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并分析了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的营养成分及部分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但不显着(P>0.05);而粗脂肪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组菊黄东方鲀肌肉中EAA的含量为C组>B组>A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DAA含量为C组(6.17%)>B组(6.09%)>A组(6.06%),其中A组与C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B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EAAI指标来看,C组>B组>A组,C组为A组的1.26倍。经研究表明,在营养、口感味道品质方面C组要优于B组,B组要优于A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张芹,宋威,张开松,屈长义,冯建新[4](2019)在《投喂不同饵料鱼对大鲵体重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人工养殖大鲵投喂不同的饵料鱼,研究其体重增加情况和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鲵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其中投喂泥鳅的组别体重的增加有显着性差异。A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B)含量都是最高的,分别为85.98g/L、 32.67g/L和50.81 g/L,实验组的这叁项指标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A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为177.00 U/L,高于B组(128.00U/L)和C组(114.00 U/L),对照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低(90.65 U/L)。A组总胆红素(TBILK)含量为4.28μmol/L,高于B组(1.02μmol/L)、 C组(0.66μmol/L)和对照组(0.70μmol/L)。A组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为22.82μmol/L,高于B组(9.56μmol/L)和C组(9.39μmol/L),对照组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为3.54μmol/L,低于实验组。(本文来源于《河南水产》期刊2019年03期)

张秋云,霍春林,马行空,陈风蔚[5](2019)在《不同饵料对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生长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塘鳢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的一种鱼类,俗称四不像、肉趴锥、呆鱼、虎头鲨、虎头呆,是一种淡水小型食肉鱼,也是江浙沪地区传统名贵鱼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的污染加剧,沙塘鳢的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威胁,资源量剧减,这使得沙塘鳢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并且供不应求。同时随着人们饮食观念转变,以前不为人看重的沙塘鳢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沙塘鳢在国内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近年来对(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6期)

张年国,潘桂平,周文玉,侯文杰,刘本伟[6](2019)在《不同饵料和水温对口虾蛄成活、生长及育肥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不同饵料、水温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越冬期间生长育肥及性腺发育的影响,选用当年池塘养殖口虾蛄[初始体重(21.99±4.86)g,n=600]为研究对象,在养殖设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在自然水温(7.7~13.6℃)和加温(17.1~20.9℃)条件下投喂去壳蛤蜊(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冰鲜杂鱼对口虾蛄的成活率、体长、体宽、体重、性腺指数、肌肉指数及可食率等7项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常温蛤蜊、常温冰鲜杂鱼、加温蛤蜊和加温冰鲜杂鱼4个实验组,实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1)加温可使口虾蛄成活率显着降低,温度是影响口虾蛄越冬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口虾蛄的体长、体宽和体重3项生物学指标均随实验天数的增加呈增长趋势,但各指标不同时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3)常温条件比加温条件更有益于口虾蛄性腺指数的增加,其中以常温投喂去壳蛤蜊的效果最好,其性腺指数平均可达14.53%(♀)和7.69%(♂);(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口虾蛄的肌肉指数随实验进行总体呈上升趋势,除常温蛤蜊与加温蛤蜊实验组间的口虾蛄可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外,其他各实验组两两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不同饵料和水温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口虾蛄性腺指数的重要因素(P <0.01),饵料仅对雌性口虾蛄性腺指数产生显着性影响(P <0.01)。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加温环境,常温环境基本能满足口虾蛄越冬期间的生长和育肥的需求,特别是在10~13℃的水温条件;与冰鲜杂鱼相比,摄食去壳蛤蜊更有利于口虾蛄的性腺发育积累。(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诏,袁宗伟,徐鸿飞[7](2019)在《苏氏圆腹鱼芒开口饵料筛选及不同养殖密度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氏圆腹(Pangasias sutchi)俗称巴丁鱼、淡水鲨鱼,隶属于鲇形目、科、属,是东南亚国家主要养殖的水产品种,因其生长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在苏氏圆腹苗种培育过程中,因其自残严重,往往造成苗种成活率偏低,导致市场苗种供应不足。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开口饵料和养殖密度对苏氏圆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寻找最佳的开口饵料和养殖密度,以期为苗种生产中成活率的提高提供部分数据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对象(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5期)

范洪琼,周亚,薛小腧,颜忠,龙俊霖[8](2019)在《不同饵料对大鲵血清生化、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不同饵料(冰鲜杂鱼、活鱼饵)对大鲵血清生化指标、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组大鲵血清甘油叁脂(TG)和谷草转氨酶(ALT)均显着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总蛋白(TP)显着低于活鱼组;冰鲜组肝脏超氧化歧化酶(SOD)显着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低于活鱼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冰鲜组大鲵肠道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活鱼组(P<0.05),两组大鲵肠道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冰鲜杂鱼会影响大鲵的肝脏代谢,从而间接影响大鲵的免疫力,但冰鲜杂鱼投喂大鲵消化酶活性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06期)

余璠,陈友明,祝安琪,黄成[9](2019)在《不同蛋白量饵料轮转投喂对小龙虾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体质量(6.456±1.868)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单尾放入底、面直径为12.1 cm和17.2 cm的圆形容器中,加水300 mL饲养.对照组有3个组,高蛋白饵料H组、低蛋白饵料L组和中蛋白饵料M组分别投喂蛋白含量为42%、12%和27%的饵料.轮转组(Rotation)有4个组分别为R1、R3、R5、R7组,每1 d、3 d、5 d、7 d轮换饵料,轮转投喂蛋白含量为42%和12%的饵料,本实验持续30 d.实验结果表明,仅R5组的体质量增长显着大于H组(P<0.05),并且在单尾检验上显着大于R1组(P<0.05);R5组体质量增长最快. M组30 d内平均摄食量显着大于轮转组和L组(P<0.05),表明对克氏原螯虾而言,中蛋白饵料的适口性最好.比较各组的饵料系数,R3组的饵料系数最低,极显着小于M组(P<0.01),显着小于R1组(P<0.05). R5组的饵料系数仅次之R3组,显着小于R1组(P<0.0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R3组的投喂方式成本最低,R5组产量最高,建议在生产中采用R3组和R5组投喂方式为合适.(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建明[10](2019)在《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18.6~21.6℃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3.91±0.22) g的长薄鳅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饲养在圆形玻纤缸(直径1 m、高0.8 m)中,分别投喂刀额新对虾、鳙鱼、配合饲料(粗蛋白≥46.0%)、虾+饲料、鱼+饲料5种饵料,以筛选适宜于长薄鳅幼鱼的适宜饵料投喂模式。75 d的饲养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薄鳅的存活率无显着性影响(P>0.05),而对长薄鳅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虾组、鱼组、饲料组、鱼+饲料组的长薄鳅最终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虾+饲料组最终体质量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鱼组、鱼+饲料组。5个试验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虾组>饲料组、鱼+饲料组>鱼组。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鱼的生长离散均有所升高,生长离散变化依次为鱼组>鱼+饲料组>饲料组>虾组>虾+饲料组。各试验组长薄鳅的的摄食率差异显着(P<0.05),摄食率依次为鱼组>虾组>鱼+饲料组>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和鱼组的饵料系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模式下长薄鳅幼鱼的生长系数b值均小于3,呈负异速生长,但虾+饲料组的长薄鳅幼鱼生长系数b值最大。试验过程中各组鱼的肥满度均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试验的不同饵料投喂模式中,投喂虾+饲料更利于长薄鳅的摄食和生长。(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不同饵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饲养条件和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的影响,采用中华绒螯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温度(恒温组和变温组)、饵料(轮叶黑藻+螺蛳组和配合饲料组)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恒温组28.0±1.0℃蜕壳较为集中,而变温组(8∶00-20∶00为28.0±1.0℃;20∶00-次日8∶00为18.0±1.0℃)蜕壳较为分散。轮叶黑藻+螺蛳组的存活率比配合饲料组高8个百分点,平均蜕壳增重率高23.44个百分点,蜕壳间隔时间缩短16.19 d。蜕壳前期的一次抽血干扰会显着降低蜕壳增重率,但对蜕壳间隔时间没有显着影响;而两次脱壳间隔期间的多次抽血干扰不仅会显着降低蜕壳增重率,而且还会显着延长蜕壳间隔时间,并增加死亡率。结果表明:本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影响不显着;饵料极显着地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蜕壳前期干扰对蜕壳增重率有显着影响,而蜕壳间期的干扰对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均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饵料论文参考文献

[1].秦勇.不同开口饵料对祁连山裸鲤鱼苗生长的影响[J].甘肃畜牧兽医.2019

[2].卢德胤,李志华,黄坚,王军,王成辉.不同温度、饵料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9

[3].周裕华,周文玉,潘桂平.不同饵料投喂对菊黄东方鲀营养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张芹,宋威,张开松,屈长义,冯建新.投喂不同饵料鱼对大鲵体重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J].河南水产.2019

[5].张秋云,霍春林,马行空,陈风蔚.不同饵料对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生长的初步研究[J].科学养鱼.2019

[6].张年国,潘桂平,周文玉,侯文杰,刘本伟.不同饵料和水温对口虾蛄成活、生长及育肥性能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9

[7].陈诏,袁宗伟,徐鸿飞.苏氏圆腹鱼芒开口饵料筛选及不同养殖密度对比[J].科学养鱼.2019

[8].范洪琼,周亚,薛小腧,颜忠,龙俊霖.不同饵料对大鲵血清生化、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9].余璠,陈友明,祝安琪,黄成.不同蛋白量饵料轮转投喂对小龙虾生长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张建明.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9

标签:;  ;  ;  

不同饵料论文-秦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