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强度理论论文-丁发兴,吴霞,向平,余志武,龚琛杰

岩石强度理论论文-丁发兴,吴霞,向平,余志武,龚琛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石强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岩石,强度理论,八面体

岩石强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丁发兴,吴霞,向平,余志武,龚琛杰[1](2019)在《混凝土与各向同性岩石强度理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度理论是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是否破坏的理论,本文总结介绍了古典强度理论、以及混凝土和各向同性岩石等两类现代强度理论,将各项同性现代强度理论分为剪应力强度理论、八面体强度理论与主应力强度理论。通过收集国内外已有相关叁轴实验数据对各种主要强度理论进行论述、比较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混凝土和各向同性岩石的主应力空间损伤比强度理论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9-10-18)

潘继良,郭奇峰,田莉梅,武旭,汪敏[2](2019)在《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岩石材料的损伤服从叁参数Weibull分布,首先引入损伤阀值的思想,建立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模型;其次,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和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引入Lode参数,建立一种可以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模型参数的解析解;最后,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统计损伤本构方程及其参数确定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参数获取简单,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偏应力-应变关系,尤其是各级围压下的岩石损伤初始点和峰后应变软化特性。(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胡学龙,李克庆,璩世杰[3](2019)在《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以统一强度准则为屈服准则,建立了考虑硬化/软化行为和应变率效应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通过LS-DYNA的用户自定义材料接口(Umat)对该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编程,并把该程序生成求解器以达到对该模型进行应用的目的;通过岩石的单轴压缩实验和SHPB实验对所建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岩石在准静态和动态下的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8期)

胡学龙,璩世杰,李克庆[4](2019)在《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建立了岩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岩石在拉伸和压剪两种情况下其损伤不同,还反映了在动载作用下岩石的应变率效应.采用Fortran语言通过LS-DY-NA的用户自定义材料接口(Umat)对该本构模型进行编程,并把该程序生成求解器以达到对该模型进行应用的目的.采用该模型分别对岩石单轴压缩试验、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和单孔爆破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把数值模拟结果分别与试验数据、经典模型(HJC模型)的数值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由该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与试验数据、经典模型(HJC模型)的数值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均比较吻合;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在动载和静载2种情况下的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术云,孙强,贺虎[5](2018)在《《岩体力学》课程中岩石强度理论的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岩体力学》课程中岩石强度理论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中3个主要强度条件及其公式容易混淆选择使用的问题,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列表对比这些强度理论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强度条件、破坏判据和适用条件,并通过具体岩石工程实例的运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具体实例中学会如何选择使用这些强度理论,如何综合判断某岩石最终有没有发生破坏。教学结果表明,列表和实例教学法的综合应用明显加强了学生对岩石3个主要强度理论的理解和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该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43期)

任艳婷[6](2018)在《岩石节理单齿剪切破坏过程及其抗剪强度理论公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节理裂隙往往对岩体力学性质起到控制作用,而单齿破坏是节理剪切破坏中基本单元的破坏,本文基于规则单齿节理模型研究了单齿节理面的抗剪强度理论公式,并通过室内剪切试验数据对理论公式予以验证。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岩石节理剪切破坏模式,根据上下节理面损伤程度不同分为磨损和剪断两种破坏模型。而剪断破坏形式的剪切过程经历爬坡运动和啃断两个阶段,因此,本文认为爬坡运动和啃断构成规则单齿节理在剪断模式下的剪切破坏过程。(2)以规则单齿剪切破坏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动态角度分析剪切过程中单个凸齿表面不断变化的应力,根据做功关系和极限平衡理论思想推导单齿节理模型的抗剪强度τ与剪切过程中沿节理面爬坡位移ds、法向应力σ3、水平外应力特征值σ0、起伏角度α及摩擦系数f之间的理论公式。(3)根据室内节理剪切试验结果,对理论公式进行叁方面研究:a.探讨公式规律性,得出剪切强度τ与法向应力σ3、起伏角度α及摩擦系数f呈正相关关系。b.对比节理抗剪强度试验值和经理论公式得到的计算值,得出试验值与计算值间10倍的关系,对提出的理论公式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修正单齿节理抗剪强度理论公式。c.将修正理论公式与Ladanyi&Archambault公式和Patton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采用本文提出的理论公式估计节理抗剪强度时误差最小,且误差分布在20%以内。(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张成林[7](2018)在《岩石隧道锚杆支护的强度理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隧道是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的常见地下工程结构,围岩弹塑性解答是隧道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且锚杆支护可提高隧道的稳定性。目前,对圆形隧道围岩弹塑性分析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某一方面,并不能在理论上给出总的变化规律。不同的强度准则对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应综合尽可能多的强度准则,并考虑围岩的变形特征和锚杆支护作用,获得统一形式的隧道塑性理论解答,探究相应的变化规律与具体差异,以供工程设计合理选择并有效指导隧道支护施工。本文针对岩土工程8种常用强度准则,建立了平面应变统一线性方程,并将其应用于无锚杆支护、有锚杆支护两种情况下的围岩弹-脆-塑性分析,获得了具有实际工程指导意义的理论解答。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重要结论如下:(1)针对岩土工程中常用的8种强度准则,给出每个准则的平面应变表达式,进而归纳建立了适用于8种强度准则的平面应变统一方程。该平面应变统一方程的形式简洁、统一,选取不同的方程参数就能对应得到不同的强度准则,便于探讨平面应变条件下岩土结构的强度理论效应。(2)基于平面应变统一线性方程和弹-脆-塑性模型,综合考虑围岩剪胀特性和塑性区不同弹性应变情况,推导了无锚杆支护隧道围岩的应力与位移解答,并对其进行了可比性分析,结合参数分析讨论了围岩的强度理论效应。结果表明:无锚杆支护隧道围岩的强度理论效应明显,应优先选用广义Matsuoka-Nakai准则、统一强度理论(b=1/2)、Mogi-Coulomb准则和广义Lade-Duncan准则。(3)通过均匀化方法,将锚杆支护围岩转换为均匀、连续的等效材料,并求解围岩的等效残余抗剪强度参数,进而基于平面应变统一方程与锚杆中性点理论,推导了锚杆支护围岩的塑性区半径、塑性区位移和应力解析解,最后探讨了锚杆支护围岩的强度理论效应以及锚杆密度、锚杆长度、强度准则对隧道洞壁位移的影响。(4)对于锚杆支护围岩,锚杆密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小隧道围岩的洞壁位移;在具有较高地应力或质量较差的岩体中,只有增加锚杆长度才能有效控制隧道洞壁位移,且锚杆密度和锚杆长度对洞壁位移的影响受强度准则影响。因此,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应考虑锚杆密度、锚杆长度及强度准则的综合影响。(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高阳,周辉,张传庆,陈建林,何世海[8](2018)在《硬脆性岩石时效强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型水利水电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行,岩体工程的时效安全性问题成为岩土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论文以大理岩为例,对硬脆性岩石进行系统的室内力学试验,建立可以描述硬脆性岩石强度时效性的时效强度理论模型。通过单轴、常规叁轴压缩试验,研究大理岩的力学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围压的影响,得到大理岩随围压增大出现的脆延转换特性;通过循环加卸载试验,建立大理岩力学参数随塑性内变量的函数表达式,并结合恒载试验得到的大理岩力学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大理岩塑性内变量的时效表达式,和时效强度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随时间增长,大理岩的力学参数呈现非线性劣化趋势,并在两周后逐渐趋于稳定,研究成果对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仲大中[9](2016)在《岩石类材料强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是历史的载体,而石头又是建筑的语言。工程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一起进步。在早期的时候,其主要是为人类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后来它开始超越了提供简单的居住需求,逐渐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表现方式。对于工程建筑来讲,岩石类材料作为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从古代埃及宏伟的金字塔、古希腊罗马庄严而又神圣的神庙剧场到中国绵延万里的长城、宫殿建筑群,以及自工业革命以来,涌现出来的摩天大楼、巨型桥梁水坝等工程建筑,其到处都在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材料来讲,岩石类材料具有多方面的性能。其中,强度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性能。本文专门选取岩石类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强度理论的演变历史。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选择何种视角切入至关重要。本文关注的是岩石类材料强度理论范式如何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理论内部如何演进发展。在第一章节,我们会看到,由于与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岩石类材料的强度问题出现的很早。在整个前科学时期,工匠们依靠经验,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角。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开始使用实验和数学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导上了正确轨道。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伽利略等人的研究难以突破,但是他们的成功和不足都为后来的探索照亮了道路。第二章节探讨岩石类材料强度理论范式如何初步建立起来。正是在经典力学的光辉之下,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基本假设(连续介质假设)、基本概念(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分析力学)、数学工具(微积分)逐一发展起来,岩石类材料强度理论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经典强度理论之下的诸多理论之间的竞争交替也是一段非常值得考察的历史。第叁章节会讨论这一问题的理论范式的进一步发展。经典强度理论之下的诸多理论的不足,促使人们寻求一个更好的理论,统一强度理论应运而生。统一强度理论的出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带上了新的高度,一定程度上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章节会关注这一领域的新的发展动向,探讨一下这些新的发展动向会否为岩石类材料强度研究带来理论范式更替。第五章节对这一主题的历史进行了一番总结。管中窥豹,以小见大,通过对岩石类材料强度理论历史的一番考察,我们对技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会有更深的体会。技术发展遵循自己独特的逻辑,其以实践的需要为第一动力,与科学未必在一致的节奏上,但实际上其发展又离不开科学进步的带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18)

苏俊豪[10](2015)在《岩石力学强度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作为一种天然工程材料,它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不连续等特点,并且受水力学作用显着。在地表部分,岩石的破坏为脆性破坏,随着赋存深度的增加,其破坏向延性发展。岩石的破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温度、应变率、湿度、应变梯度等。本文从岩土材料的破坏机理角度出发,对几种常用的岩石力学强度理论进行分类,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1-11)

岩石强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假设岩石材料的损伤服从叁参数Weibull分布,首先引入损伤阀值的思想,建立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模型;其次,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和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引入Lode参数,建立一种可以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并推导出模型参数的解析解;最后,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统计损伤本构方程及其参数确定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参数获取简单,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偏应力-应变关系,尤其是各级围压下的岩石损伤初始点和峰后应变软化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石强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丁发兴,吴霞,向平,余志武,龚琛杰.混凝土与各向同性岩石强度理论研究进展[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9

[2].潘继良,郭奇峰,田莉梅,武旭,汪敏.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3].胡学龙,李克庆,璩世杰.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J].爆炸与冲击.2019

[4].胡学龙,璩世杰,李克庆.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5].朱术云,孙强,贺虎.《岩体力学》课程中岩石强度理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6].任艳婷.岩石节理单齿剪切破坏过程及其抗剪强度理论公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张成林.岩石隧道锚杆支护的强度理论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8

[8].高阳,周辉,张传庆,陈建林,何世海.硬脆性岩石时效强度理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9].仲大中.岩石类材料强度理论的历史演变[D].南京大学.2016

[10].苏俊豪.岩石力学强度理论的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标签:;  ;  ;  ;  

岩石强度理论论文-丁发兴,吴霞,向平,余志武,龚琛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