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远期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膜诱导技术,3D打印,胫骨骨髓炎,疗效
远期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麦建林,郭建恩,曾淳,王庆祥[1](2019)在《3D打印联合诱导膜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缺损中的疗效与远期随访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3D打印联合诱导膜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缺损中的疗效与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7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胫骨骨髓炎伴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各40例。在常规清创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自体骨移植和外固定器固定,实验组采用3D打印联合诱导膜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3、6个月的VAS评分、Paley骨愈合评分、活动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以K-M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采用SF-36量表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间无明显差异(t=0.202,P=0.840),实验组患者治疗1、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306,8.766,7.262,P=0.000,0.000,0.000),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Paley骨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67.50%和42.50%,χ~2=5.051,P=0.025),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末次随访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愈合时间为6(4,8)个月,对照组的愈合时间为8(6,10)个月,实验组的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Log Rankχ~2=6.135,P=0.012)。术前两组患者的6 min最远行走距离与最远行走时间间无显着差异(P>0.05),6个月随访后实验组患者的6 min最远行走距离大于对照组,最远行走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7.50%和25.00%,χ~2=4.501,P=0.034)。结论 3D打印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加快骨愈合和缩短骨缺损填补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琦,邓隆,许建屏,孙寒松,刘盛[2](2019)在《叁尖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远期临床结果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叁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TVR)作为一种缓解症状的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ongenitally 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y,CCTGA)成年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0~2017年年龄>14岁的CCTGA行叁尖瓣置换术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0例,手术年龄14~62(38.8±13.5)岁。术前所有患者超声均提示叁尖瓣中量或以上反流。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5±3.7)年,患者1年、5年、10年生存率或免于心脏移植发生率分别为94.6%、90.5%、61.7%。随访期间,大多数患者(>90%)远期右心室射血分数仍≥40%。术前右心室舒张期末直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EDD)增大是术后患者死亡或心脏移植的危险因素(风险比1∶11,P=0.04)。术前RVEDD≥60 mm的患者生存率显着降低(P=0.032)。结论 TVR对于CCTGA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术前RVEDD增大是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建,梁贵友,刘达兴,任彦,周浩[3](2018)在《自体心包片预防性叁尖瓣成形术远期随访结果——83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倾向性匹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同期自体心包片预防性叁尖瓣成形术(TVA)的安全性和随访结果。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患者832例,其中预防性TVA 146例(观察组);未行TVA 434例(对照组A);治疗性TVA 252例(对照组B)。应用倾向性评分及生存分析评价预防性TVA术后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功能性叁尖瓣反流(FTR)进展、心功能不全(CHF)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的随访结果。结果成功匹配192例,观察组与各对照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随访结果:观察组FTR进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A(P=0.005)和对照组B(P=0.032),而CHF和MACCE事件发生率与各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自体心包片预防性TVA术,不增加手术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可有效改善术后FTR复发或进展。(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边丽雅,裘淼涵,许晓明,杨靖,李蕴[4](2018)在《左室射血分数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影响: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结果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本研究纳入了OPT-CAD研究中行PCI治疗的CAD患者8 347例,依据LVEF值,将患者分为LVEF正常组(LVEF≥50%,n=7 444)和LVEF降低组(LVEF<50%,n=903)。本研究主要终点为CAD患者PCI术后24个月患者源性的复合终点(Po CE,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或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为患者PCI术后24个月的缺血事件(包含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及其独立组份、全因死亡、缺血驱动血运重建以及依据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BARC)的主要出血事件(BARC 3~5型)。结果 (1)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与LVEF正常组比较,LVEF降低组24个月的Po CE事件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研究终点中,与LVEF正常组比较,LVEF降低组缺血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风险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卒中、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LVEF降低组的24个月Po CE事件发生率仍较LVEF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研究终点中,与LVEF正常组相比,LVEF降低组术后24个月的缺血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风险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主要出血事件、卒中、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LVEF降低的CAD患者PCI术后的远期预后较差,主要归因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显着增加。对于LVEF降低的CAD患者出院后的长期管理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帅,任崇雷,陈磊,王嵘,肖苍松[5](2018)在《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中远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中远期随访的临床结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4年12月,62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改良Morrow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6±15.1)岁,其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扩大的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Morrow术),术中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患者术后每年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通过对比术前、术中、术后一周及随访时TTE和心电图结果,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效果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远期存活率。结果所有62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室间隔穿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下降幅度较大[(17.0±13.6)mm Hg vs(88.1±34.4)mm Hg;P=0.0000)],术后室间隔厚度较手术前有明显的变化[(12.8±4.1)mm vs(28.1±8.8)mm;P=0.000)]。术后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以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于术前比较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平均随访(67.5±47.2)个月(12~146个月),随访率96.7%(60/62)。随访发现1例死亡,原因不详,其中仅8例患者偶有轻度胸闷或头晕症状,其症状较轻未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余52例患者无症状,全部患者的心功能均改善明显。术后1年、5年、10年的经胸超声(TTE)提示LVOTG等超声心动图指标与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别。术后1年存活率100%,5年存活率97.6%,10年存活率97.6%。结论改良Morrow手术是治疗HOCM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彻底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无复发,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远期存活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李浩杰,郑哲,孟颖,高歌,王小启[6](2018)在《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结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连续3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3、6、12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随访结果。结果全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6±7.6岁,房颤病史时间7.9±7.2年,16例患者有介入导管消融史。全组无死亡,均顺利出院。31例(96.9%)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9±18个月。无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栓塞或出血并发症。3例(9.7%)患者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总体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7.4%,免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4.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持续性房颤远期疗效确切,可让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蒋浩贤,刘媛媛,张安安,卢宇涵,顾宇[7](2018)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综合治疗患儿远期听力结果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儿童经综合治疗后的远期听力发展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高危NB且接受综合治疗的患儿19例(38耳),分别于第一次化疗前(I期)、最后一次化疗后(Ⅱ期)和治疗完成后5年(III期)进行年龄相匹配的规范听力学检查,包括声导抗(226或1000 Hz)、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Ⅱ期和Ⅲ期中均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听力下降,且Ⅱ期ABR阈值异常者人数较Ⅲ期纯音听阈异常者少,但DPOAE结果未见明显差异;Ⅲ期时,患者纯音听阈升高的频率与DPOAE异常的频率相对应。结论对于接受过综合治疗的高危NB患儿,早期的ABR结果不能完全反应听力损失情况,建议同时参考DPOAE检查结果,并建立完善的听力随访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Y.S.Kim,J.S.Song,H.K.Lee,Y.M.Han,徐贝[8](2016)在《慢性肝病病人中,钆塞酸增强MR检查肝胆期低信号的乏血供、非T_2高信号结节:富血供转化的远期结果及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旨在评估慢性肝病病人中肝脏乏血供结节富血供转化的远期结果及影像特征。此类结节呈T_2等或低信号,并在钆塞酸增强MR检查肝胆期(HBP)呈低信号。(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胡小松,杨克明,李守军,许建屏,吕小东[9](2016)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应用成年患者近远期临床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应用于成年患者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成年(年龄≥14岁)患者75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是否开窗、是否分期手术、不同手术方式等对早期及中远期结果影响,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死亡5例(6.7%),随访期间死亡1例,平均随访时间42.5±34.7月,随访期间患者心功能明显好于术前(P<0.001)。危险因素分析体外循环时间(P=0.049),血液透析(P=0.004)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整体死亡危险因素有血液透析(P=0.010),房室瓣中度及以上返流(P=0.010)。而不同手术方式(P=0.729、0.973)、一期或者分期全腔(P=0.494、0.300)、是否开窗(P=0.486、0.998)、是否伴随其他手术(P=0.494、0.596)对早期、整体死亡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符合条件的成年患者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临床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李浩杰,宋云虎,朱晓东,胡盛寿,郑哲[10](2016)在《单中心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远期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中远期生存率,并分析中远期结果的预测因子。方法:连续入选1984-10至2014-12在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65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由心血管病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随访。结果:手术死亡率为1.4%(9例/655例)。平均随访(30.8±30.9)个月(3~213个月),52例(7.9%)患者失访,583例(96.7%)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1年、5年、8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0.5%、88.3%。80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性死亡、因缺血性脑卒中、快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脏移植、再次心肌切除和永久起搏器植入),1年、5年、8年终点事件免除率分别为94.2%、76.7%、6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险比(HR)=2.16,95%可信区间(CI):1.36~3.46,P=0.001]和术前心房颤动[HR=2.31,95%CI:1.35~3.94,P=0.002)]是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可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年龄>50岁和术前心房颤动是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远期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叁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TVR)作为一种缓解症状的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ongenitally 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y,CCTGA)成年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0~2017年年龄>14岁的CCTGA行叁尖瓣置换术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0例,手术年龄14~62(38.8±13.5)岁。术前所有患者超声均提示叁尖瓣中量或以上反流。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5±3.7)年,患者1年、5年、10年生存率或免于心脏移植发生率分别为94.6%、90.5%、61.7%。随访期间,大多数患者(>90%)远期右心室射血分数仍≥40%。术前右心室舒张期末直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EDD)增大是术后患者死亡或心脏移植的危险因素(风险比1∶11,P=0.04)。术前RVEDD≥60 mm的患者生存率显着降低(P=0.032)。结论 TVR对于CCTGA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术前RVEDD增大是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期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1].麦建林,郭建恩,曾淳,王庆祥.3D打印联合诱导膜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缺损中的疗效与远期随访结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2].李琦,邓隆,许建屏,孙寒松,刘盛.叁尖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远期临床结果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3].张建,梁贵友,刘达兴,任彦,周浩.自体心包片预防性叁尖瓣成形术远期随访结果——83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倾向性匹配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8
[4].边丽雅,裘淼涵,许晓明,杨靖,李蕴.左室射血分数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影响: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结果再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
[5].刘帅,任崇雷,陈磊,王嵘,肖苍松.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中远期结果[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8
[6].李浩杰,郑哲,孟颖,高歌,王小启.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结果[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8
[7].蒋浩贤,刘媛媛,张安安,卢宇涵,顾宇.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综合治疗患儿远期听力结果调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
[8].Y.S.Kim,J.S.Song,H.K.Lee,Y.M.Han,徐贝.慢性肝病病人中,钆塞酸增强MR检查肝胆期低信号的乏血供、非T_2高信号结节:富血供转化的远期结果及危险因素[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
[9].胡小松,杨克明,李守军,许建屏,吕小东.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应用成年患者近远期临床结果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6
[10].李浩杰,宋云虎,朱晓东,胡盛寿,郑哲.单中心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远期结果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