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砖混建筑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多层砖混建筑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曌[1](2021)在《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既有建筑加层改造中,钢结构因其特有的多种优势被广泛应用,但由此形成的混合结构存在明显的竖向质量、刚度突变问题,上下结构连接节点对加层部分约束较小,存在明显的鞭梢效应,混合结构整体协同抗震性能差。对此,本文将课题组提出的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应用于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该结构在单向荷载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验证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有限元模型,分析该节点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传力路径、破坏机理等,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的节点破坏现象与试验基本一致,均呈梁端塑性铰破坏,荷载-位移曲线吻合度较好,各特征点的荷载值和剩余刚度误差均小于10%,在合理范围内,有限元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验证传统植筋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传统植筋节点混合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的破坏特征和试验基本一致,均为混合铰破坏,最终均因一层柱脚塑性铰的形成导致结构失去承载力,在各特征点的荷载值和正、负向刚度退化率误差均小于10%,塑性铰形成顺序也基本吻合,有限元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用于后续研究。(3)采用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的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采用上述正确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模型,对该结构进行单向加载和水平循环加载,研究其非线性受力性能,并与传统植筋节点混合结构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榀试件均表现为混合铰破坏机制,最终因一层中柱柱底塑性铰导致结构破坏;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破坏时二层混合节点梁端塑性铰有所外移,有效保护了节点核心区不受破坏,下部混凝土框架的塑性应变较大,钢柱应力明显减小,该结构的初始刚度、承载力、耗能能力和抗倒塌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加层结构处的刚度突变和顶层的“鞭梢效应”程度更小,结构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更好,更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4)相关参数对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研究。通过改变上下结构质量比、刚度比参数进行扩展分析,结果表明:①增大上下质量比,对混合结构“薄弱层”位置基本无影响,但可小幅度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质量比越大,整体刚度退化越快,最终剩余刚度越小,结构承载力越低;质量比大于0.333时,混合结构顶层“鞭梢效应”程度明显减小,整体变形更加协调,但在未对下部结构进行加固的前提下,结构出现塑性铰后,混合结构破坏速度加快,承载力下降迅速,且形成的柱端塑性铰较多,混合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下降。②和H型钢柱混合结构相比,上部钢柱采用平面外稳定性能更好的箱型钢柱混合结构的滞回曲线更饱满,承载力、整体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构整体侧向变形更加协调,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增设支撑方式增大了上部刚度,明显减小了顶层的“鞭梢效应”程度,混合结构的承载力、整体刚度、剩余刚度、延性、耗能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改变了结构内力分布规律,使“薄弱层”位置下移,对下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没有达到改善混合结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

齐子航[2](2021)在《基于村民自建的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当下乡村的生活生产所需,关中地区村民多采用轻钢结构结合常见建筑材料在既有砖混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加建。尽管目前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加建做法,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指导、系统的建构逻辑和良好的建造工艺,村民的自主加建实践中多出现加建部分风貌协调性不佳、功能实用性不高、居住舒适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村民自建的视角出发,以关中地区民居建筑加建调研实例为基础,结合建筑学科相关理论就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形态一体化设计进行研究,并尝试提出进一步优化。首先,本文以关中五市一区十三个村子基于既有砖混民居的自主加建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对该地区加建类型建立初步认知,明确包括采光天窗、储物棚、羊舍、防渗屋顶、遮阳雨棚在内的五种较为普遍的村民自主加建类型及其中应用的轻钢结构加建技术方法,并进一步归纳总结自主加建实践中存在的结构技术问题。其次,分别就以上五种加建类型中更能体现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空间矛盾的羊舍、储物棚和居住性能提升需求的采光天窗这三种加建类型作为典型展开研究。从村民和施工队这两种不同的施工主体出发,选取其中技法相对成熟的五个本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将不同加建类型中所应用的值得借鉴的轻钢构造做法及其结构形式表达手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就调研中普遍存在的加建建筑与既有民居建筑交接处的技术问题和由加建引发的加建建筑自身围护界面交接处的构造技术问题进行优化,针对前者,以屋面连接和墙面连接的构造做法为主;针对后者,以加建建筑与墙体交接和与地面交接处的构造做法为主。最后,结合文章第三章中提出的值得借鉴的构造技术及第四章中改良后的连接技术,以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中的储物棚、羊舍和采光天窗为例,从位置选择、功能空间优化和建筑性能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总结出一套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模式,以期对该地区村民自主加建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新[3](2019)在《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住房建设,以应对城市居民住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居住需求和居住条件得到基本满足。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和住宅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生活质量提高,这些存量巨大的城市型既有住宅普遍存在老化严重、居住性能下降、居住品质降低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我国的住宅更新多以“大拆大建”为基础,住宅的使用寿命往往不超过30年,远远低于住宅的设计寿命。但是,大拆大建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且,长期形成地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在大拆大建中也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建设集约型社会”等政策的提出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住宅改造开始兴起,但由于我国住宅改造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住宅改造理论。本文在第一章通过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背景的深入了解,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制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既有住宅改造相关研究理论的研究,以及广泛分析相关实践案例,对国内外在既有住宅改造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总结。第三章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分析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第二阶段,即1977年至1998年之间建成的多层住宅类型及特征,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了解居民基本需求,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新形势下城市型多层住宅的改造指出了方向。第四章以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目标为依据,针对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存在的问题,建立了适居性改造的目标体系,为适居性改造方法的研究制定了具体目标。第五章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按照适居性改造目标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了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方法。第六章基于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所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居性改造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型多层住宅,分别选取典型案例进行适居性改造设计,对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方法进行合理利用。

李昶[4](2019)在《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既有建筑的存量与日俱增。其中很大一部分既有建筑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耗能高、使用功能不完善、抗震能力差,房屋的适用性、节能性和舒适性不高等。如果将这些既有建筑拆除,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有悖于我国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对城市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符合我国国情。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全国部分城市既有建筑的数量、竣工年代、结构形式、使用性质等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分析了解了我国既有建筑不仅量大面广,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解决既有建筑所存在的弊病,满足现阶段人们对建筑的正常使用要求,本文对既有砌体建筑的加固改造进行了深入剖析。(1)根据既有砌体建筑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加固改造时,要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加固方法。加固方案的选择要考虑不同的建筑类型,例如加固历史建筑要遵照“不改变原状、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论文通过具体实例对砌体建筑的加固方法在工期、造价、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2)针对某中小学校舍墙体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加固方案进行优选。首先确立评价指标集,然后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判断矩阵,再通过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优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加固方法。(3)通过具体实例引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其加固改造进行策略性研究,目的是为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和探讨,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加固改造工程,避免既有砌体建筑在加固改造时的盲目性,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造价。

舒荣星[5](2018)在《电网地震安全性与地震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是城市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生产、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电网在地震中遭受破坏导致无法维持正常供电时,还将会严重影响灾后的应急救援和快速重建,造成更大的损失。国内外关于电网设施或设备抗震的研究多集中在电网单体元件(设施、设备)的抗震能力、地震易损性、减隔震措施、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电网可靠性分析等方面,而电网在遭受地震时能否保持安全运行并持续供电,以及震后是否能够快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目前,我们仍不知道对电网在遭受地震动作用时保持安全运行的能力以及震后恢复能力的强弱如何进行评价。在电网设施或设备地震易损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地震时电网保持安全运行以及震后能否及时恢复的能力,是提高电网的地震安全性能和加快震后恢复进度的重要前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电网的组成以及电力设施的震害特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安全性评价理论、可恢复性理论以及电网地震易损性、地震安全性和地震可恢复性的相关研究现状。(2)统计了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地震易损性相关结果,对地震安全性的相关概念和涵义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影响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变电站、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指数。分别进行了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等级划分方法研究,提出将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地震安全性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3)统计分析了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易损性与震后恢复时间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提出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指数及其计算式,对汶川地震中102个变电站样本的可恢复性指数计算,建立了地震可恢复性等级与可恢复性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变电站可恢复性指数、烈度与恢复时间之间的关系,统计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矩阵,提出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4)估算了汶川地震中绵阳和德阳地区输电线路的震后恢复进度,绘制出对应的恢复进度图。将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提出了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指数,对阿坝、广元、绵阳等地共213条输电线路的可恢复性指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输电线路可恢复性指数与烈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汶川震害资料的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矩阵,提出了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5)以克拉玛依地区电网为例,分别计算了22座变电站、33条输电线路的地震安全性指数和地震可恢复性指数,对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各自的地震安全性等级和地震可恢复性等级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整体电网的地震安全性和可恢复性评价方法,并对克拉玛依地区整体电网的地震安全性等级和可恢复性等级进行了评价。

彭杰[6](2017)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越来越关注,本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分析,以供后期建筑实际应用中能有理论指导。

赵新梅[7](2016)在《某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综合性能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达560亿平方米,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占有较大比例。留存至今的砖混结构难以满足现行规范的抗震要求。然而,该类建筑量大面广,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实现功能性和安全性提升,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生产力的重复投入,有效利用现有的土地与建筑资源,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如下工作:(1)从既有建筑改造目标入手,通过对该类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价值评估,提出应在尽量减少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掘旧建筑的各方价值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改造策略和方法。(2)以某五层既有内框架-砖混结构办公楼为例,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框架梁-砖砌外墙节点的失效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砖砌外墙间界面抗剪承载力失效,导致框架梁与墙体脱开,是节点失效的主要原因。为避免该类结构发生此类破坏,根据改变传力路径的方法,提出了对原建筑平面进行适当改造、将结构体系变更为框架结构并增层改造,将其改造成为住宅建筑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采用加大截面法对框架梁节点及砖墙进行加固,进行形成组合节点及组合柱的方法。对框架梁-组合砖柱结构的节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表明:该加固方法既满足了“强节点、弱杆件”设计原则,又能保证组合节点能够作为刚接节点传递力和弯矩。(3)针对地震作用下,多层内框架-砖混结构房屋损坏程度比多层砖砌体房屋更严重的问题,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改造前、后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结构承载力和延性提高,最大侧向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减小。(4)外墙保温是影响建筑运营维护阶段能耗的最大因素,针对传统保温方法存在保温效果差、耐久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新型保温砌体夹芯墙构造方法,在保证墙体内外湿交换的前提下取消了传统夹心墙中空气层的设置,可有效提高既有砌体结构的节能效果。该工程基于转换结构体系的加固思路与方法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建造提供参考。

卢磊[8](2011)在《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建筑行业抗震性能设计水平不断进步,一些老旧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特别是一些旧的中小学校舍,作为未成年孩子集中学习的场所,其原抗震设计水准停留在数十年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数以千计的校舍建筑大面积垮塌,使无数学生在地震中罹难,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为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09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开展校安工程,对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排查鉴定,对存在隐患和问题的校舍采取必要措施。同时,新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将中小学校舍提升为重点设防类,从规范的层面,提高了校舍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本文结合作者参与的校安工程工作,从鉴定加固工作实际出发,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调查了汶川地震及校舍震害情况,分析了校舍震害严重的原因,介绍了鉴定和加固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检测加固的新技术新方法。其次,总结了校舍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鉴定难点,并以校舍中最常见的砌体结构校舍和框架结构为例,研究了校舍鉴定工作的前期准备、现场检测、数据处理、鉴定结论评定各个环节,并对其中的内容提出了深度要求,明确了鉴定内容,还对各类校舍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对检测工作提出了注意点。本文还介绍了抗震加固的一般方法和加固设计计算原理,并给出了部分加固方法的设计示意图。从加固价值、加固原则、加固目标等角度阐述了加固方案的优选原则。文章最后,通过一个完整砌体结构校舍工程实例,运用现有的PKPM08(2010版)软件,对其进行鉴定验算,再完成加固设计,并提供了完整的鉴定报告和加固设计样板,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高小丽[9](2011)在《中小学教学楼存在的抗震问题及其加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发生频率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较大级别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建筑破坏和人员伤亡。中小学校舍由于使用人群的密集性及使用者较差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成为特殊的受灾建筑群之一。因此,提高对中小学教学楼的重视程度,加强中小学教学楼抗震安全措施是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但经加固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的部分学校建筑,也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强化其防震减灾能力,这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中小学抗震技术及震后加固技术的研究,使学校教学楼最终变为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名符其实的“第一避难所”。本文以户县中小学教学楼安全性能的检测为基本工作,依据相关标准,讨论了单、多层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的抗震鉴定方法,为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提供了信息依据,并根据户县中小学抗震鉴定情况,总结了中小学教学楼中各薄弱环节存在的典型的抗震问题,仔细研究了各种震害表现并分析震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震害表现及其产生原因,选择了若干种抗震加固方案,并从安全可靠性、施工可行性和工程经济性等方面对各加固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出了较为合理的加固方案,为教学楼的抗震加固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黄春[10](2010)在《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地震又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成为了自然灾害的集中承载体。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措施是对工程结构进行合理而又经济的抗震设防,首要问题是确定城市的抗震设防标准。确定该标准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工程和城市的安全,而且涉及国家和民众的投资。国内外还没有较好的方法用以确定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本文考虑到我国城市的特点,将城市抗震性态(城市建筑地震危害性、地震经济损失、抗震投资等)作为确定设防标准的优化指标,设防水准作为优化变量。综合考虑安全、经济要素,构造确定抗震设防标准的优化设计决策模型,使抗震设防在投入和产出方面达到最佳平衡。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抗震设防标准的优化设计决策模型,模型的设计目标是以最小的抗震投入取得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的减少。该模型的决策方法以结构初始造价增量分析和地震经济损失分析为基础。建立抗震设防标准优化目标函数,优化变量为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充分考虑了未来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趋势。2、在初始造价增量分析方面,针对青岛市主要类型的建筑物,完成了建筑结构初始造价增量比与设防烈度之间对应关系的研究。并通过曲线拟合得出了初始造价增量比与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回归方程。3、进行了青岛市建筑物易损性分析。对单体建筑物进行地震作用变形验算,得到其地震易损性曲线;将同类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行概率计算,得到群体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合汶川地震统计数据,给出结构破坏判断标准,进而形成群体建筑物的易损性矩阵。4、在研究地震经济损失期望值的估计方法时,考虑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经过研究分析,把抗震救灾投入费用归为间接经济损失,并给出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的比值ψ,方便了地震经济损失期望的计算。5、根据完成的初始造价分析以及地震经济损失分析,利用抗震设防标准优化设计决策模型建立的最佳设防标准解析表达式,求得极小值对应的设防水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设防要求。本文以青岛市的数据为例子,通过抗震设防标准优化设计模型,得到青岛市最优设防标准为7度设防。按照抗震设计规范,青岛市目前的抗震设防标准为6度设防,针对实际情况,分析了在青岛市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青岛市的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2.1 试件介绍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2.2.2 单元类型
        2.2.3 分析步
        2.2.4 相互作用
        2.2.5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2.2.6 网格划分
        2.2.7 破坏准则
    2.3 有限元模型的受力性能分析
    2.4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研究
        2.4.1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2.4.2 滞回曲线分析
        2.4.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2.4.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植筋节点混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3.1 模型的几何尺寸及各项参数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材料性能数据
        3.2.2 分析步的设置
        3.2.3 相互作用
        3.2.4 边界条件和加载制度
        3.2.5 网格划分
        3.2.6 破坏准则
    3.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3.3.1 破坏现象对比分析
        3.3.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3.3.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3.3.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分析
        3.3.5 塑性铰形成顺序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4.1 试件设计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单向荷载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4.3.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4.4 循环荷载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
        4.4.1 应力、应变分析
        4.4.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4.4.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4.4.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分析
        4.4.5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4.6 塑性铰形成顺序对比分析
        4.4.7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相关参数对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5+2”模型的建立
        5.1.1 试件原型介绍
        5.1.2 试件设计
        5.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 上下结构质量比的影响
        5.2.1 单向加载计算结果对比
        5.2.2 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5.2.3 工程建议
    5.3 上下结构刚度比的影响
        5.3.1 单向加载计算结果对比
        5.3.2 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5.3.3 工程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村民自建的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地调研
        1.5.3 归纳演绎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关中地区及其民居建筑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民居建筑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动因
        2.2.1 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2.2.2 建筑材料的变化
        2.2.3 结构体系的变化
    2.3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加建基础调研
        2.3.1 调研简述
        2.3.2 加建类型
        2.3.3 加建实例
        2.3.4 现状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典型实例研究
    3.1 案例一:采光天窗——帅家村村民自建实例
        3.1.1 位置选择
        3.1.2 遮阳构造
        3.1.3 形式与结构
    3.2 案例二:采光天窗——解放村施工队建造实例
        3.2.1 位置选择
        3.2.2 保温隔热构造
        3.2.3 形式与结构
    3.3 案例三:储物棚——韦庄村村民自建实例
        3.3.1 位置选择
        3.3.2 加固构造
        3.3.3 形式与结构
    3.4 案例四:储物棚——槐花村施工队建造实例
        3.4.1 位置选择
        3.4.2 排水构造
        3.4.3 形式与结构
    3.5 案例五:羊舍——南寨村村民自建实例
        3.5.1 位置选择
        3.5.2 漏粪构造
        3.5.3 形式与结构
    3.6 小结
4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中的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4.1 承重结构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4.1.1 钢材与钢材的连接
        4.1.2 钢材与地面的连接
    4.2 围护结构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4.2.1 屋脊连接
        4.2.2 屋面板连接
        4.2.3 墙面板连接
        4.2.4 墙角包边连接
    4.3 与既有民居建筑墙体连接构造技术优化
        4.3.1 钢材与墙面连接
        4.3.2 加建建筑屋面与既有建筑墙面连接
        4.3.3 加建建筑屋脊与既有建筑墙顶连接
        4.3.4 加建建筑墙面与既有建筑墙顶连接
    4.4 小结
5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优化设计
    5.1 典型户基本情况及加建设计思路
        5.1.1 选取典型户
        5.1.2 加建设计目标
    5.2 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设计
        5.2.1 采光天窗设计
        5.2.2 储物棚设计
        5.2.3 羊舍设计
    5.3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一: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案例调研
致谢

(3)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型住宅发展概况
        1.1.2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发展
        1.1.3 我国城市型住宅建设质量发展
        1.1.4 我国城市型住宅建设标准发展
        1.1.5 研究城市型住宅改造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发展历程
        2.1.2 国外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理论研究
        2.1.3 国外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实践探索
        2.1.4 国外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案例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理论研究
        2.2.2 国内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实践探索
        2.2.3 国内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案例分析
        2.2.4 国内城市型既有住宅改造问题总结
    2.3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类型及现状问题分析
    3.1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类型及特点
        3.1.1 梯间式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3.1.2 廊式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3.2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现状问题分析
        3.2.1 住宅建筑整体
        3.2.2 住宅室内空间
        3.2.3 公共空间
        3.2.4 室内环境
    3.3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目标体系
    4.1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整体框架
    4.2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参考因素
        4.2.1 主观因素
        4.2.2 客观因素
    4.3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目标
        4.3.1 方便性改造目标
        4.3.2 舒适性改造目标
        4.3.3 安全性改造目标
        4.3.4 适应性改造目标
    4.4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原则
    4.5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方法
    5.1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方便性改造方法
        5.1.1 住户室内
        5.1.2 公共设施
        5.1.3 增设电梯改造方法
    5.2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舒适性改造方法
        5.2.1 行为空间
        5.2.2 环境设备
    5.3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安全性改造方法
        5.3.1 抗震、减灾
        5.3.2 防火、防盗
        5.3.3 防日常活动伤害
    5.4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应性改造方法
        5.4.1 自主可变性
        5.4.2 空间丰富性
        5.4.3 空间情趣性
        5.4.4 视觉艺术性
    5.5 小结
第六章 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典型案例适居性改造设计
    6.1 方便性改造设计
    6.2 舒适性改造设计
    6.3 安全性改造设计
    6.4 适应性改造设计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4)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城市既有建筑调查分析
    2.1 城市既有建筑现存概况
    2.2 典型地区既有建筑调查与分析
        2.2.1 辽宁省
        2.2.2 山西省
        2.2.3 哈尔滨市
        2.2.4 成都市
        2.2.5 上海市
        2.2.6 重庆市
        2.2.7 天津市
    2.3 问题分析
        2.3.1 抗震能力方面
        2.3.2 功能方面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砌体建筑加固改造策略研究
    3.1 砌体结构加固改造的一般概念
        3.1.1 加固改造的特点
        3.1.2 加固改造的基本要求
        3.1.3 加固改造的基本原则
        3.1.4 加固改造工程的工作步骤
        3.1.5 加固方法
        3.1.6 加固方案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3.1.7 加固方案选择的侧重点
    3.2 加固改造实例
    3.3 本章小结
4 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决策
    4.1.加固方案模糊优选决策基本原理与步骤
        4.1.1 基本原理
        4.1.2 基本步骤
    4.2.应用举例
    4.3.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电网地震安全性与地震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网地震安全性研究现状
        1.2.1 电网组成及震害基本特点
        1.2.2 安全性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1.2.3 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管理评估
        1.2.4 电网地震安全性评价
    1.3 电网地震可恢复性研究现状
        1.3.1 可恢复性的起源与发展
        1.3.2 电网地震可恢复性
    1.4 各章节内容
第二章 电网地震安全性
    2.1 引言
    2.2 电力设施易损性统计
    2.3 地震安全性的涵义
    2.4 变电站地震安全性
        2.4.1 地震安全性影响因素
        2.4.2 建筑物地震安全性
        2.4.3 高压电气设备地震安全性
        2.4.4 变电站地震安全性指数
        2.4.5 变电站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
        2.4.6 GIS变电站地震安全性
    2.5 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
    2.6 绝对地震安全性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
    3.1 引言
    3.2 变电站恢复时间统计
    3.3 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涵义
    3.4 变电站可恢复性等级划分
    3.5 变电站可恢复性指数
        3.5.1 可恢复性指数与计算式
        3.5.2 可恢复性指数与可恢复性等级的关系
        3.5.3 三类设施对可恢复性的表征性分析
    3.6 变电站可恢复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3.6.1 可恢复性指数、恢复时间与烈度的关系
        3.6.2 变电站可恢复性矩阵
        3.6.3 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
    3.7 GIS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
    3.8 小结
第四章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
    4.1 引言
    4.2 震后恢复时间分析
        4.2.1 绵阳地区输电线路
        4.2.2 德阳地区输电线路
    4.3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等级划分
    4.4 输电线路可恢复性指数
    4.5 输电线路可恢复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4.5.1 可恢复性指数与烈度的关系
        4.5.2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矩阵
        4.5.3 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克拉玛依地区电网算例
    5.1 引言
    5.2 变电站算例
        5.2.1 地震安全性计算
        5.2.2 地震可恢复性计算
    5.3 输电线路算例
        5.3.1 地震安全性计算
        5.3.2 地震可恢复性计算
    5.4 克拉玛依地区整体电网算例
        5.4.1 电网地震安全性
        5.4.2 电网地震可恢复性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意义
2. 抗震设计的建筑规划
    2.1 地域的选择。
    2.2 地基设计。
    2.3 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改进策略
    3.1 砌体结构建筑设计改进策略。
    3.2 框架结构建筑设计改进策略。
        3.2.1 剪力墙结构的改进建议。
        3.2.2 墙肢破坏的改进建议。
4. 砖混结构的改进建议
5. 总结

(7)某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综合性能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建筑结构改造的研究历程
        1.2.1 建筑改造研究现状
        1.2.2 砖混结构建筑改造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与改造方案
    2.1 工程概况
        2.1.1 案例概述
        2.1.2 改造价值评估
    2.2 建筑平面的改造
        2.2.1 改变空间分割
        2.2.2 增加有关设备管线
    2.3 结构体系的改造
        2.3.1 传力路径的改变
        2.3.2 增层改造
        2.3.3 后续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
第3章 多层内框架-砖混结构房屋改造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内框架-砖混结构的力学响应特征
        3.2.1 内框架-砖混结构的特殊性
        3.2.2 框架梁-外墙节点破坏过程模拟分析
        3.2.3 内框架-砖混结构的破坏特征
    3.3 结构体系的改造方法
        3.3.1 结构体系改造的基本思路
        3.3.2 改变传力路径的原理与方法
        3.3.3 改变传力路径后的承重构件与二次受力
        3.3.4 改变传力路径的节点处理
        3.3.5 进行改造后的框架梁-组合砖柱节点模拟分析
    3.4 承重构件的增设与加固改造
        3.4.1 钢筋混凝土梁柱加固方法评析
        3.4.2 基础
    3.5 改造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既有内框架砖混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4.2.1 地震记录的选取
        4.2.2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4.3 改造方案抗震性能分析
        4.3.1 改造后的结构体系力学特征
        4.3.2 施工相关说明
    4.4 建筑节能改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汶川地震校舍建筑震害
    1.3 抗震鉴定加固行业的发展现状
        1.3.1 抗震鉴定加固的标准化发展历程
        1.3.2 抗震鉴定的基本规定
        1.3.3 现代检测技术
        1.3.4 现代加固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2.1 校安工程的目的与主要任务
    2.2 学校建筑的结构特点与鉴定难点
        2.2.1 两种结构体系的混合建筑
        2.2.2 学校建筑大空间少隔墙
        2.2.3 大量采用预制楼板
        2.2.4 建筑年代与后续使用年限
        2.2.5 抗震设防类别提高以及设防烈度调整
        2.2.6 校舍建筑中的内框架和底框结构
        2.2.7 结构形式与建筑年代的关系
        2.2.8 校舍建筑排查鉴定一般步骤
    2.3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2.3.1 前期准备
        2.3.2 现场检测
        2.3.3 数据处理
        2.3.4 鉴定结论评定
        2.3.5 砌体结构校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4 框架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2.4.1 前期准备
        2.4.2 现场检测
        2.4.3 数据处理
        2.4.4 鉴定结论评定
        2.4.5 框架结构校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5 鉴定检测工作中的注意点
        2.5.1 鉴定报告的编制
        2.5.2 回弹法检测常见不规范行为
第3章 校舍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
    3.1 校舍加固一般要求
    3.2 砌体结构校舍加固
        3.2.1 砌体结构校舍一般加固方法
        3.2.2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3.3 框架结构校舍加固
        3.3.1 框架结构校舍一般加固方法
        3.3.2 框架结构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3.4 加固方案优选原则
        3.4.1 加固原则
        3.4.2 加固目标和依据
        3.4.3 加固价值
        3.4.4 初选方案
        3.4.5 优选方案
第4章 校舍鉴定加固工程实例
    4.1 鉴定的目的、范围及内容
        4.1.1 抗震鉴定的目的
        4.1.2 抗震鉴定的范围
        4.1.3 主要工作内容
    4.2 抗震鉴定依据
    4.3 工程概况
    4.4 现场检测结果
        4.4.1 地基与基础
        4.4.2 材料强度检测
        4.4.3 裂缝检测
        4.4.4 垂直度及水平标高检测
        4.4.5 构造措施及其他
    4.5 抗震鉴定
        4.5.1 抗震措施复核
        4.5.2 抗震承载力验算
    4.6 鉴定结论及加固措施
        4.6.1 结论
        4.6.2 加固处理建议
    4.7 加固方案的选择
    4.8 加固方案的结构计算
    4.9 加固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抗震措施鉴定表格

(9)中小学教学楼存在的抗震问题及其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对中小学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对中小学校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1.1.2 国外对中小学校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1.2 砌体结构的加固
        1.2.1 加固砌体结构的受力特征
        1.2.2 砌体结构加固的方法简介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中小学教学楼的检测与抗震鉴定
    2.1 中小学教学楼的检测
        2.1.1 检测的工作程序及准备
        2.1.2 中小学教学楼的检测内容
    2.2 中小学教学楼的抗震鉴定
        2.2.1 抗震鉴定的意义
        2.2.2 教学楼抗震鉴定的依据和基本步骤
        2.2.3 中小学教学楼后续年限的确定及建筑分类
        2.2.4 既有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2.2.5 中小学校舍两级鉴定方法简介
    2.3 单层砌体结构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2.3.1 单层砌体校舍建筑的两级抗震鉴定
        2.3.2 单层空旷砌体校舍建筑抗震鉴定
    2.4 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2.4.1 A 类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2.4.2 B 类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3. 中小学教学楼结构预制楼板的抗震加固研究
    3.1 楼板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3.2 预制楼板的抗震构造要求
    3.3 砌体结构中预制楼板存在的抗震问题及震害表现
    3.4 中小学教学楼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抗震加固
        3.4.1 预制板抗震加固的意义
        3.4.2 预制空心板常用的加固方法
        3.4.3 工程应用研究
4 中小学教学楼楼梯的抗震加固
    4.1 楼梯系统对结构主体结构的影响
    4.2 楼梯的地震反应分析
    4.3 楼梯及楼梯间的震害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4.4 教学楼楼梯的加固
        4.4.1 工程概况
        4.4.2 综合教学楼楼梯的抗震鉴定
        4.4.3 楼梯及楼梯间的验算及抗震加固
    4.5 加固方案的选择及评价
        4.5.1 加固方案的选择及比较
        4.5.2 加固方案的评价
5 体系不规则教学楼的抗震加固研究
    5.1 体系不规则结构简介
    5.2 体系不规则教学楼的地震反应分析
    5.3 体系不规则教学楼的震害分析
    5.4 不规则教学楼的加固研究
        5.4.1 工程概况
        5.4.2 抗震鉴定
        5.4.3 加固方案的研究
        5.4.4、方案评价
6 教学楼纵横墙连接处的抗震加固研究
    6.1 概述
    6.2 砌体结构纵横墙连接处的地震反应分析
    6.3 纵横墙连接处产生破坏的原因
    6.4 纵横墙连接处的震害表现
    6.5 纵横墙连接处抗震加固研究
        6.5.1 纵横墙交接处抗震加固的目的和意义
        6.5.2 工程应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科研及工程项目

(10)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地震灾害概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抗震设防标准
        1.2.2 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
        1.2.3 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趋势
        1.2.4 有待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小结
2 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2.1 概述
        2.1.1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2.1.2 抗震设防标准的描述
    2.2 城市最优抗震设防标准模型
        2.2.1 最优抗震设防标准模型的研究
        2.2.2 城市最优抗震设防标准模型的建立
        2.2.3 模型优化技术路线
        2.2.4 模型优化决策方法—投资效益准则
    2.3 小结
3 城市建筑物初始造价分析
    3.1 城市建筑物分类
    3.2 城市建筑物初始造价的研究
    3.3 青岛市市南区建筑物初始造价增量
    3.4 小结
4 地震危险性分析
    4.1 概述
    4.2 地震危险性分析原理
        4.2.1 潜在震源的划分
        4.2.2 地震动衰减关系
        4.2.3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4.3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4.3.1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
        4.3.2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模型
        4.3.3 青岛市市南区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
    4.4 小结
5 城市建筑物易损性分析
    5.1 概述
    5.2 城市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
        5.2.1 建筑结构震害等级划分
        5.2.2 建筑结构易损性的表达方式
        5.2.3 建筑结构易损性的研究方法
        5.2.4 建筑结构破坏准则
    5.3 青岛市建筑物易损性分析结果
        5.3.1 建筑物资料收集
        5.3.2 单体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
        5.3.3 群体建筑物平均易损性曲线
        5.3.4 群体建筑物易损性矩阵的形成
        5.3.5 群体建筑物易损性的函数表达
    5.4 地震危害性分析
    5.5 小结
6 城市地震经济损失分析
    6.1 概述
    6.2 城市地震经济损失分析方法
        6.2.1 确定性的损失分析方法
        6.2.2 概率性的损失分析方法
        6.2.3 基于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方法
    6.3 城市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6.3.1 城市建筑自身结构损失
        6.3.2 城市建筑室内外财产损失
        6.3.3 城市地震直接经济总损失
    6.4 城市地震间接经济损失分析
        6.4.1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的分类
        6.4.2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
    6.5 青岛市市南区地震经济损失的计算
    6.6 小结
7 青岛市最优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
    7.1 最优设防烈度
    7.2 最优设防标准的讨论
        7.2.1 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可行性
        7.2.2 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
    7.4 小结
8 结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1.1 论文主要研究及成果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需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 张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村民自建的关中既有民居建筑轻钢结构加建技术研究[D]. 齐子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与利用研究[D]. 杨新. 长安大学, 2019(01)
  • [4]既有砌体建筑调查分析与加固改造策略研究[D]. 李昶.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电网地震安全性与地震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D]. 舒荣星.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8(04)
  • [6]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 彭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05)
  • [7]某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综合性能改造方案研究[D]. 赵新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8]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D]. 卢磊. 湖南大学, 2011(05)
  • [9]中小学教学楼存在的抗震问题及其加固研究[D]. 高小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7)
  • [10]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D]. 黄春.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多层砖混建筑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