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艳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举止异常,故意和家长“顶牛”,和教师“抬杠”,和同学发生“冲突”等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叛逆期的种种表现。叛逆心理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负面影响,重者则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因此,探寻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方法,对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教师应如何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疏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特点;换位思考;教育方式
七年级新生进校军训时,学校希望任课教师可以走进班级、多与学生接触,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情感基础。作为七年级8班的英语任课教师,笔者来到了操场观看学生军训,发现在认真操练的队伍旁边,一个女生站着无所事事。笔者以为她身体不适,出于关心,便主动上前跟她交谈:
“你好,我是你们班的英语老师张老师,你叫什么?”
“王feiyue”
“哦,这个名字好呀,飞跃,一直可以进步呢。”
“不是飞跃是绯悦。”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原来她是与教官发生顶撞才被“请”出队伍的。“因为教官要求严格,喝水要请假,挠痒也要报告,我受不了。教官说我不报到就出队。”她跟笔者抱怨道。
面对这名同学的抱怨,笔者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想法与行为:对军训不以为是、随心所欲、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顶撞教官,这些都是青少年叛逆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逆反心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特定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只是表现的年龄段、形式和程度不一样。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和教师的正面教育“对着干”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教育者越是提倡的,他们越不领教,教育者极力禁止的,他们偏偏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有的甚至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这种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目前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教师应该从理解入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其进行平等的疏导教育,帮助学生度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期。
第一招:将心比心,指引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面对处于逆反心理期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应以“情”为连接点,将心比心,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
笔者思考片刻后,和王绯悦聊了起来。“嗯,军训是很辛苦的,军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你们肯定很累吧。不过你真出队了,一个人站在操场上看同学军训,心里是什么滋味?”
她说站在队外不好受,大家都看着她,别的班级同学也会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她。
笔者以询问的形式继续说:“你知道学校为什么第一周不上课,而要让你们军训呢?那班级其他同学做军训以外的事情有没有请假和报告呢?”
看她低下了头,我说:“绯悦,其实军训的目的你是明白的,军人的严格作风你也知道,老师知道你虽然觉得辛苦,但是其实也不喜欢这样一个人站在这,你就是觉得面子下不去,对不对?其实大家都可以做到,你肯定也可以做到!你想不想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去和教官请示一下,准许你归队呢?”就这样,她回到了集体。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说话、做事常常比较偏激而且不留后路,老师要指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当然,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价值来考虑问题,多假设“如果我是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够愿意以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为师之道,不在挖空心思的“管理”,而在于以心换心的去“理解”。
第二招:学会观察,以爱为原动力,倾心交谈
自那以后,笔者仔细观察王绯悦平时的行为表现,用心关注她情绪反应,从而更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她的喜好和心态变化,找机会多和她聚在一起聊聊天,跟她以诚相待、坦诚相见,渐渐地她也感受到笔者对她的关心,她慢慢开始信赖笔者,有什么想法也喜欢跟笔者说,也愿意听取笔者的建议。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常常不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从心里本能地抗拒教师的说教,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立体地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征,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从他们的喜好入手,争取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让学生感觉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并且有话可以和老师说。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无法沟通是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引起的,教育者如果希望自己的教育获得成功,则需要大量的“感情投资”,除了说教的本身内容以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老师说教的初衷,在给予他们理解的基础上也让他们能够理解教师的想法。
第三招:尊重学生,春风化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王绯悦表现得还可以,但是有一次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笔者发现她的几次答案都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于是在一次交流中,笔者假装无意地笑着提到这件事:“绯悦,你最近作业做得正确率很高,没有答案吧?”她否认了,“恩!那一定要保持,作业要认真完成,让老师那些知识点你掌握了,那些语言点还需要提高。”笔者没有拆穿她也没有质问她,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给予暗示,督促她自主学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引导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盲目抵触成年人的“干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绝不能指望用强硬的态度和强制的手段驯服学生,要导之而不能添堵。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只会加剧学生在心理上的反抗和对立情绪,甚至导致学生破罐破摔的消极态度。和这些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应避免产生正面冲突,而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用平等的态度,温和的语调和他们进行交谈,认真倾听、善于启发、适时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他们朋友中平等的一员,从而愿意跟你说话也愿意听你说话。
第四招:从闪光点入手,把握教育契机,激发学生进取心
每次和王绯悦聊天,笔者都会要她自己对自己近期的表现进行总结,适当指导,对于他的表现良好笔者总是加以夸奖,鼓励她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并且对她下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提出一定的期待。她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对什么都不上心,当她意识到自己被肯定、被期待的时候,她变得对自己有所要求,有所期待,自信奋发的驱动力也不断被激发。
开学初和王绯悦闲聊时曾经问过她最喜欢哪门学科,她摇摇头,问她是不是一门也不喜欢,她点点头,两个月后的王绯悦经常拿着英语书和试卷来问笔者问题,成绩从不及格进入到80分左右,她开始喜欢英语科目了,当然也喜欢上笔者了。笔者正是以“低身姿”的角度来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她被尊重被关爱的情感需求。
第五招: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往往比较特立独行、说话不注意方式和场合、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常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或者冷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老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并且理解尊重他人。老师可以采用有意识地组织班集体活动或者建立班内组织帮教小组,使他们能够融入集体,感受到同学的善意从而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彼此影响、优势互补、完善自己的个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合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积极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因为集体是温暖的港湾,集体是包容的圣殿,集体是坚强的后盾,更是是心灵的归宿,有了这些感情体验的学生也变远离了愤世嫉俗的“心理叛逆”期。
作为灵魂建筑师这一角色的担当者,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性,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耐心、爱心、恒心、细心提醒他们、肯定他们,并且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从而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对立情绪。同时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式结合,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帮助学生度过成长过程中困难时期、形成健全而良好的人格。
作者简介:张淑艳,担任江苏省苏州园区第十中学英语教师,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获江苏省劳模、江苏省优秀教师、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
邮政编码:2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