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散热论文-孙山有铭,冯上升,卢天健

对流散热论文-孙山有铭,冯上升,卢天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流散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承载,散热一体化,渐近线交叉传热优化理论,3D打印,对流传热

对流散热论文文献综述

孙山有铭,冯上升,卢天健[1](2019)在《承载/散热3D打印夹心圆筒结构对流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燃烧室承载/散热一体化的多功能需求,本文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一个铝合金夹心圆筒,并开展对流传热实验,建立层流和湍流数值模型,研究了孔形貌对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揭示出通道内流态随雷诺数增大的转变过程。建立渐近线交叉理论模型,优化得到各芯体最优结构参数,发现在固定泵功下传热性能最优的芯体结构其力学性能一般,因此芯体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热/力协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吴学红,马西锋,王于曹,王燕令[2](2019)在《环境温度与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散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动力电池散热能力,优化工作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环境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对填充相变材料动力电池散热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导热系数为0. 21 W/(m·℃)的纯石蜡和导热系数为16. 6 W/(m·℃)的复合相变材料散热性能。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升高,电池温升速率加快,相变材料相变时间点提前,相变时间缩短,电池冷却效果变差;对流换热系数增加5 W/m~2,相变材料相变时间延长2 000 s,电池温升推迟,但当电池持续工作、相变材料完全融化时,电池温度不再受控制,这说明单一的相变冷却已不能满足电池散热要求,须外加空气冷却、液体冷却辅助散热。(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6期)

赵振先,安巍[3](2019)在《竖直热沉自然对流散热的两种强化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高效大功率远端射频模块(RRU)的散热器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提出了两种强化直翅式竖直热沉自然对流散热的有效措施:对完整热沉在中间位置开缝同时在开缝处添加挡片,以及对开缝热沉存在的局部传热不利区域开孔来强化散热。本文采用了实验手段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两种逐次递进的改进措施对给定几何结构参数的直翅式竖直热沉散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开缝宽度为10 mm时,中间开缝并添加挡片之后,竖直热沉散热性能显着提升;开缝从中间位置分别向上或向下平移时,散热性能均逐渐减弱。添加挡片后的中间开缝热沉肋间流场存在传热死区,通过对该区域内的翅片开孔能够有效减少传热死区的面积;开孔不仅改变了肋间空气的流向,而且形成了漩涡现象和扰流运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热沉整体的散热性能。(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赵中英,郭婕娟,王育才[4](2019)在《环境风下太阳能PV板对流散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建立环境风道,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PV板在环境风下的对流散热损失进行实验研究。考察倾角α、风向角θ、风速V以及热流密度q对PV板表面对流散热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条件下PV板表面平均对流热损失努谢尔特数Nu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任意风向角下,当风速较小时,Nu对PV板倾角变化并不敏感,但是随着风速的增大,倾角对Nu的影响不断增大。当PV板在背风侧时,Nu随着倾角的增大有一个迅速减小的过程;此外,以风速1 m/s为转折点,低风速下Nu随风速的变化规律与高风速下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宁夏电力》期刊2019年02期)

马腾飞,王文[5](2019)在《热源分布对自然对流散热直肋参数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对流的特征以及流体的流动特征受热源引起的流体密度差影响,热源位置与冷却流体的密度差以及冷却流体在散热结构中的流动阻力密切相关。对以电子散热为背景的竖通道自然对流强化换热进行了分析,通过编程计算分析了影响自然对流特征的热源布置、通道当量直径、气流物性变化等对壁温的影响,讨论了自然对流的流动阻塞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将计算结果与CFD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在一定条件下讨论了竖直散热肋片在自然对流下热源最佳布置位置与最佳散热面积、产生流动阻塞的最大散热量等之间的关系,可为肋片式散热器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1期)

张利[6](2018)在《表面散热对环形液池内热毛细对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毛细对流广泛存在于晶体生长、薄膜涂层、液滴和液层蒸发等工业生产和自然现象中。环形液池是从Czochralski晶体生长技术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理论模型,因此,为了提高生长晶体质量,了解并控制熔体的流动,研究者们对环形液池内的热毛细对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中,总是假定自由表面是绝热的。事实上,由于表面上的非平衡热力学效应,液层自由表面散热是不可避免的,即表面散热效应与热毛细对流往往耦合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使得具有表面散热的环形液池内的热毛细对流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具有表面散热的环形液池内热毛细对流流动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工质Prandtl(Pr)数、液池深宽比?、表面散热Biot(Bi)数等对热毛细对流稳定性的影响,确定环形液池内不同Prandtl数流体流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及其随表面散热Biot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条件下流动失稳后的流型随Marangoni数的演变过程,获取各种条件下振荡流动波数、振幅和频率等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表面散热与热毛细对流的耦合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建立了考虑表面散热的环形液池内热毛细对流的理论模型,并对环形液池内Pr=0.011的硅熔体热毛细对流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确定了不同散热Biot数下流动失稳临界条件及其流型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随着散热Biot数的增加,热毛细对流流胞逐渐向外壁移动,自由表面上内壁附近径向温度梯度减小,外壁附近增大,流动强度先增大、后略有减小。(2)在环形浅液池内,在不同的液池深宽比和表面散热Biot数条件下,随着Marangoni数的增大,轴对称稳定流动可能直接转化为叁维非稳态流动,也可能先转化为叁维稳态流动、然后再转化为叁维非稳态流动,但叁维稳态流型存在的Marangoni数范围较窄。(3)当流动失稳后,表面温度波动幅度随Marangoni数增大而单调增加,但波数和波动频率主要取决于流型。当流型发生变化时,波数会有一个突变。(4)在深宽比?=1.0的深液池内,随着Marangoni数的增加,在所有散热Biot数下热毛细对流都存在两次流型转变过程,第一次是轴对称稳态流动转变为叁维稳态流动,第二次是流动失稳转变为叁维振荡流动;流型转变临界Marangoni数随Biot数的增大而略有减小,流动失稳的物理机制是在内壁上部和外壁下部附近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所致,因此,最大温度和速度波动出现在外壁下部附近;(5)在深液池内,随着Biot数的增大,自由表面上的周向温度波动逐步向内壁收缩,温度波动区域减小,而在底部的温度波动区域基本维持不变,但波动幅度增大。然后,对具有表面散热的环形液池内Pr=6.7的0.65cSt硅油的热毛细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确定了流动失稳临界条件及其流型演变过程,并与Pr=0.011的硅熔体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在深宽比?=0.05的浅液池内,当Bi<10时,流动失稳的临界Marangoni数基本不变,当Bi≥10时,流动失稳的临界Marangoni数随Biot数逐渐增大;在?=0.1的浅液池内,随着表面散热Biot数的增加,流动失稳的临界Marangoni数先降低、然后逐渐增大。(2)当Biot数较小时,浅液池内流动失稳后的流型以热流体波为主;随着Biot数的增加,外壁附近的径向滚胞逐步向内壁扩展,并最终占据整个液池,因此,失稳后的流型以径向滚胞为主。(3)随着Marangoni数的增加,浅液池内小Biot数下流型的演变过程与表面绝热时类似,其波动主频逐渐增加;Biot数较大时,流动失稳后的流型是周向交替变换的径向滚胞,其波动频率较大,然后,逐步演变为周向波,波动频率会略有降低。(4)在深宽比?=1.0的深液池内,随着Biot数的增加,流动失稳的临界Marangoni数逐渐增大,流动增强,临界波数增大。(5)当0<Bi<10时,流动失稳后首先转变为周向往复振荡径向滚胞,失稳机理属于Marangoni-Bénard不稳定性;当Marangoni数继续增大时,流动将转变为周向波。当Bi≥10时,流动失稳后直接转变为周向波。随着Biot数的增大,叁维振荡流动的波动主频逐渐增大,波数增多。最后,对纯蒸汽环境下气液界面蒸发通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确定的蒸发通量计算式对环形液池内具有表面蒸发的水的热毛细对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表面蒸发与热毛细对流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气液界面蒸发速率随蒸发温差的增加和界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统计速率理论计算结果与Hertz-Knudsen方程预测结果基本相同,但随着温差的增加,两者偏差增大。(2)由于表面蒸发的吸热效应,自由表面温度下降,壁面附近的温度梯度增大,热毛细力增大,流动增强,等温线向壁面聚集,在液池中部存在一个大的等温区域。(3)随着Marangoni数的增加,流动增强,壁面附近的流胞逐步向液池中部扩展;增强的热毛细对流会携带更多的高温流体沿自由表面向内壁流动,使得蒸发区域拓展,蒸发速率加快。(4)随着蒸发环境温度的升高,内壁附近凝结速率增大,径向温度梯度增加,热毛细对流增强,外壁附近温度梯度减小,热毛细对流逐渐减弱。随着环境蒸汽压比的升高,蒸发速率逐渐减慢,内壁附近可能发生凝结过程,因此,径向温度梯度增大,流动增强,而外壁附近的流动则减弱。(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0-01)

于莉莉,胡涛平,喻孜[7](2018)在《强制对流条件下侧面散热对导热系数测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打开风扇因此侧面散热是平板法测量材料导热系数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这种强制对流条件,根据传热理论得到合理的强制换热系数,研究了系统的侧面散热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加热盘的侧面散热,样品盘和散热盘侧面的散热对实验结果影响更大,这种影响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并不敏感。如果采用自然对流条件进行模拟,散热盘的稳定温度值比实验值高出约17℃。虽然这种偏差会随着室温的升高而减小,但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8年03期)

罗佳倩,吴春梅,张利,于佳佳,李友荣[8](2018)在《表面散热对双组分溶液热-溶质毛细对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表面散热对耦合热-溶质毛细对流的影响,对环形浅液池内考虑Soret效应的双组分溶液耦合热-溶质毛细对流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环形液池深宽比和半径比分别为0.1和0.5,工质为质量分数等于26.27%的甲苯/正己烷混合溶液。结果表明,当流动为二维稳态时,在Soret效应作用下,溶质会向内侧壁转移,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方向相反。随着Biot数增加,流动失稳的临界热毛细雷诺数和临界振荡频率均减小,但波数增加。流动失稳后,在自由表面会出现与温度波动类似的浓度波动;随着热毛细雷诺数增加,不论自由表面是否绝热,流动均会过渡到混沌状态。(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孙磊[9](2018)在《通风式制动盘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研究及散热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底盘四大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以及驻车。汽车制动系统主要由驱动机构和制动器组成。汽车制动过程中,汽车动能主要通过制动器中的制动盘与摩擦衬片间的摩擦作用转换成内能,使制动盘与摩擦衬片的温度急剧升高,而过高的温度会使制动器产生热衰退现象,甚至会导致制动失效。因此,提升制动盘的散热性能至关重要。通风式制动盘带有通风槽结构,在汽车运行过程中,能使空气产生离心力,加快其与空气的对流换热,较实心盘有更好的散热性、抗热衰退性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某车型的前通风式制动盘为研究对象,依据其实际尺寸与结构,建立叁维模型。首先,针对通风式制动盘与空气的对流换热问题,分析了其各主要散热面的对流换热特点,基于受迫对流换热原理及准则方程,分别建立通风式制动盘侧面、通风槽、帽部面、边缘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及试验方法验证了所建立的通风式制动盘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建立制动盘与空气的流固耦合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制动盘各主要散热面在不同车速下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与数学模型对比,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采用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设定热载荷及速度边界条件,将建立的通风式制动盘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作为散热边界条件,计算在15次循环制动工况下制动盘的温度变化情况。利用制动器电惯量试验台架对制动器进行15次循环制动实验,测量制动盘的温度变化。将仿真值与实验值对比,间接验证对流换热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不同速度下通风式制动盘通风槽内空气流场进行分析,优化通风流道结构。在制动盘各主要散热面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通风流道的宽度、数目对制动盘冷却率影响的数学模型,找到最优的流道设计方案。对优化后的制动盘在15次循环制动过程中的温度进行计算,其在制动过程中的最高温度明显降低,对通风式制动盘的散热性能优化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斌,熊伦,唐瑜梅,涂朴[10](2018)在《针式翅片圆筒散热器的自然对流散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然对流散热条件下的LED灯具常用圆筒型散热器散热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对比了针形翅片散热器与平板翅片散热器的热性能.讨论了热源功率大小、针形翅片的高度和竖直方向的个数分别对散热器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中给出了翅片高度与散热器高度的比例系数.分析了在不同高度比例系数下散热器在热性能上的变化,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比例系数以及分析了该比例系数下翅片总重量的减少量.仿真结果表明:比例系数较大时,针形翅片散热器重量比平板式翅片散热器重量小,然而两种类型翅片的散热器在热性能上没有显着的区别.(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对流散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动力电池散热能力,优化工作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环境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对填充相变材料动力电池散热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导热系数为0. 21 W/(m·℃)的纯石蜡和导热系数为16. 6 W/(m·℃)的复合相变材料散热性能。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升高,电池温升速率加快,相变材料相变时间点提前,相变时间缩短,电池冷却效果变差;对流换热系数增加5 W/m~2,相变材料相变时间延长2 000 s,电池温升推迟,但当电池持续工作、相变材料完全融化时,电池温度不再受控制,这说明单一的相变冷却已不能满足电池散热要求,须外加空气冷却、液体冷却辅助散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流散热论文参考文献

[1].孙山有铭,冯上升,卢天健.承载/散热3D打印夹心圆筒结构对流传热特性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2].吴学红,马西锋,王于曹,王燕令.环境温度与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散热性能的影响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3].赵振先,安巍.竖直热沉自然对流散热的两种强化措施研究[J].节能技术.2019

[4].赵中英,郭婕娟,王育才.环境风下太阳能PV板对流散热特性实验研究[J].宁夏电力.2019

[5].马腾飞,王文.热源分布对自然对流散热直肋参数优化的影响[J].半导体光电.2019

[6].张利.表面散热对环形液池内热毛细对流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8

[7].于莉莉,胡涛平,喻孜.强制对流条件下侧面散热对导热系数测量的影响[J].大学物理实验.2018

[8].罗佳倩,吴春梅,张利,于佳佳,李友荣.表面散热对双组分溶液热-溶质毛细对流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9].孙磊.通风式制动盘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研究及散热性能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8

[10].李斌,熊伦,唐瑜梅,涂朴.针式翅片圆筒散热器的自然对流散热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  

对流散热论文-孙山有铭,冯上升,卢天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