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对氯苯基叁氯乙烷,农药,土壤,植物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军,李颖异,刘永杰,谢莹,张雷[1](2019)在《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双对氯苯基叁氯乙烷污染土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对比研究植物(油菜)修复、微生物(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修复、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Tween 60))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对双对氯苯基叁氯乙烷(DDT)污染土壤的DDT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以植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共同作用下的DDT去除效果最好,土壤DDT去除率达到52.44%;油菜不仅可有效去除土壤中残留的DDT,同时只在地下部分对DDT进行了微量吸收,但没有进行转运,防止了农药在油菜可食部位的累积,保障了食品与生产安全。(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10期)
赵英[2](2019)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根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具体特点,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难溶性底物以及有一些微生物细胞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摄取烷烃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上述生物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7期)
韩灵通[3](2019)在《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土壤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土壤修复技术越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将受污染的耕地、林地实现“还耕还林”,促进环境友好和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本论文以一种新型的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以长庆、胜利等油田油泥提取中分离的高效石油降解菌株为研究基础的微生物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pH、表活剂添加量、菌液添加量、初始油含量等条件对其降解修复效果的影响。最终选取了五株适应强、十组混合优势菌群作为供试菌株,对油泥中的石油烃成分进行了模拟降解实验,通过对其降解率的测定和比较,确定利用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微生物技术的方法可以实现油田油泥转化为优质耕地的目标。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表面活性剂对大多数油田油泥都具有很好的清洗作用,仅对极少数的难处理的油田油泥作用微小。在3.0mL时达到最适的活性剂用量,平均清洗效率为83.8%;在60℃时达到最高的清洗效率,为88.1%,温度继续上升,清洗效率反而降低;pH为中性时的清洗效率相比较于酸性和碱性要高出很多,其清洗效率为86.3%,其中酸性与碱性相比较,碱性环境下的清洗效率略高于酸性。(2)本实验选取了五种高效土着菌,在不同的温度和初始油含量的情况下,测定其生长情况,探究了其对石油烃成分的降解作用。降解菌的降解效率基本都在30℃时达到最高,最高为69.6%;初始油含量为0.5g和1g时,其降解效率最高,其平均降解效率分别为63.1%和68.1%,初始油含量为5g和0.1g时,其降解效率最低,平均降解效率分别为29.7%和25.7%。(3)本实验探究了10组降解菌群(五种降解菌株两两组合)在不同的温度、初始油浓度和菌液添加量的条件下,测定其生长情况,探究了其对石油烃成分的降解作用。温度对降解效率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与其他两个温度相比,30℃时的平均降解效率最高,最高为90%;菌液投加量对降解效率影响很大,添加量为1.0mL时,其降解效率最高达到90%,添加量为2.0mL时,其降解效率最高达到93.6%,都达到了国家土地的耕种标准;初始油浓度对降解效率影响很大,初始油含量为1.0g时,最高降解效率也可以达到90%,初始油含量为0.5g时,最高降解效率也可以达到近93.9%,都达到了国家土地的耕种标准。(4)本实验采用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微生物技术对油泥中的石油烃成分降解研究,基本达到了实验目的,将30%左右含油率油泥经过植物表面活性剂清洗降低到1%~5%左右,接下来用单株降解菌或复配降解菌群,降低到2‰以下,实现油田油泥变为农耕土地,将化工废弃物变为优质耕地资源。(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张才芳[4](2019)在《蔗叶还田深度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最丰富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秸秆还田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并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跃度,因此受到广泛重视及应用,随之发展的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效率的新兴技术,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的应用也广受关注。我国蔗区土壤酸、瘦、黏、板障碍明显,蔗叶还田已被公认为土壤改良的有效的途径。但针对蔗叶还田深度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本文研究了蔗叶地表覆盖及3种埋深区位分别为10、20和30 cm对目标土层的养分指标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响应,还探讨了蔗叶还田基础上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大豆磷脂)浓度分别为:10、20、40 mg/kg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旨在了解合理的蔗叶还田深度,为蔗叶还田机械化技术的合理动力匹配、作业深度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蔗叶还田的配套技术应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养分有降低趋势,且在0-20 cm范围内养分较高。蔗叶覆盖显着提高0-10 cm土层范围内速效钾(AK)、pH、可溶性碳(DOC)、可溶性氮(DON)(p<0.05)。埋深10 cm可显着提高10-20 cm土层全碳(TC)、全氮(TN)、可溶性碳(DOC)、可溶性氮(DON)含量(p<0.05)。蔗叶还田显着提高0-20 cm范围内脲酶活性(p<0.05)。同时,提高了细菌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总数。2)本研究显示,土壤pH、DOC、TC和TN对蔗叶还田处理响应显着,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亦有显着影响,研究筛选出的上述指标为蔗叶还田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本研究结果显示,蔗叶还田可诱导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相对丰度的增长;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整个土层中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门。蔗叶还田提高了参与有机质代谢的α-变形菌目(Alph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相对丰度。研究发现,α-变形菌纲在10-40 cm土层中相对丰度的显着提高,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4)本研究表明,整体上,蔗叶还田的基础上再增施生物表面活性剂可提高土壤AP、AK、DOC和DON含量,同时改善了土壤酸性;低浓度表面活性剂(PLS1)可显着提高AK、DOC含量(p<0.05),并提高pH值;中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PLS2)可显着提高AP、AK、DON含量(p<0.05),提高pH值。低、中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PLS1和PLS2)改善效应优于高浓度处理(PLS3)。5)本研究发现,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进一步提高蔗叶还田土壤中与作物抗病能力有关的发菌科中篮状菌属的相对丰度,且剂量效应显着;中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显着提高了参与有机质降解的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p<0.05),同时增加了具有抑制植物病害能力的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的相对丰度。(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陆海楠[5](2019)在《SDBT-Tween 80混合表面活性剂-植物协同强化微生物修复菲/芘污染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局部地区农田土壤有机污染比较严重。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影响农产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对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是目前最具应用潜力的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之一,本文探讨了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诱导作用,研究了模拟根系分泌物组分对微生物去除土壤芘的影响,探讨了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黑麦草协同强化修复菲和芘污染土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取得以下有价值的结果:(1)发现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SDBS-Tween80)可影响黑麦草、苜蓿草和皇竹草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及含量。SDBS-Tween 80摩尔比为1:1时,对黑麦草根系分泌物的促进效果最佳,呋喃核糖、草酸及苏氨酸等根系分泌物的含量显着提高,分别是对照的1.95、1.45和1.49倍。(2)阐明模拟根系分泌物组分通过增加脱氢酶含量及提高降解菌群丰度,促进土壤中芘的降解。发现糖类及有机酸类组分可提高脱氢酶含量,芘的去除率与脱氢酶变化显着相关(P<0.01)。糖类及有机酸类组分可提高降解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含量,芘的去除率与降解菌群丰度显着相关(p<0.01)。(3)阐明SDBS-Tween 80-黑麦草协同强化微生物去除土壤中芘的作用机制。污染土壤中加入摩尔比1:1的SDBS-Tween 80,促进了芘由残渣态及有机结合态向生物有效态转化,同时增加了降解菌群丰度、相关降解基因表达和脱氢酶含量,显着提高了土壤中芘的去除效率。芘的去除率与相关降解基因的表达、脱氢酶的含量显着相关(p<0.05),其中降解基因表达的增加是促进芘降解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新型[6](2019)在《德国大学:利用微生物将木质素转化为生物表面活性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燃料和基础化学品资源。工业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研究可再生生物质作为化石原料替代品的使用,并不断减低其生产成本。基于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第一代生物基燃料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心。第二代生物基原料以不可食用的麦秆、草和木材等为主,然而木质纤维素分解过程耗时且昂贵。Frontiers in Chemistry近日报道,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荣璐阁[7](2018)在《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沈阳作为北方经济和交通的中心,工业与运输同样发达,柴油消耗量巨大,在柴油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会造成土壤污染,且沈阳市新民地区存在大量油田,这也加剧了沈阳地区面临的柴油污染问题。本项目以柴油为沈阳土壤受到的有机污染的代表污染物,以实验室自有的柴油降解菌及从长期被柴油污染土壤筛选出的降解菌为研究对象,并优化其降解条件;通过文献调研等工作,选出生物表面活性剂鼠里糖脂(RL),化学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een 8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为供试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单一表面活性剂与复合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柴油污染物的洗脱能力,并进行表面活性剂对优势降解菌生长影响的实验,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的修复技术研究,为修复污染土壤、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确保土壤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柴油为唯一碳源,对沈阳市新民地区柴油污染土壤进行富集培养,通过分离纯化,筛选出3株菌株(命名为W、R、Y),同时使用实验室原有2株菌株(N、C)进行柴油修复试验,结果表明W菌、R菌和C菌为柴油污染物耐受菌种,而Y菌、N菌为柴油高效降解菌。N菌为甲基型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现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12461;Y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其作为柴油污染土壤的高效降解菌研究尚属首例。Y菌与N菌的最适宜温度、最适宜盐含量以及最适宜生长培养基相同,皆为35°C、0.5%NaCl与无机盐培养基,但对于pH的适应性则不同:Y菌适宜pH值为pH=7.5,N菌适宜值为pH=7.0。(2)通过柴油修复实验比较了菌株W、R、Y、N、C对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确定了Y菌和N菌处理为适合柴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经过15d培养后,Y菌与N菌最高降解率分别为94.13%和81.54%,较空白处理(CK)分别提高了8.96倍与7.8倍,但Y菌与N菌对于柴油污染实际土壤的降解率仅为29.37%和22.68%,降解效率仅是液体柴油降解实验效果的31.2%和28.3%。(3)通过表面活性剂洗脱试验,表明在Tween 80、SDS、SDBS中,3000 mg·L~(-1)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作为洗脱液浓度性价比相对最高,SDS的洗脱效率最高,为81.27%。对于生物表面活性剂RL,500mg·L~(-1)的RL洗脱效果较好,为74.64%。各比例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洗脱效果与纯SDS洗脱效果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4)通过表面活性剂对菌种毒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Y菌添加鼠李糖脂(RL)和SDBS表面活性剂后,菌液吸光光度值仅为空白组的70.05%-23.86%,不利于Y菌的生长;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DS有利于Y菌的生长繁殖,其OD_(600)值为对白组的1.08倍-1.19倍。对于N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对N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比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OD_(600)值为空白组的80.91%-29.77%;而Tween80和RL有利于N菌的生长繁殖,其OD_(600)值为空白对照组的1.09倍-1.26倍。(5)研发了适宜柴油污染土壤的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的修复技术,对于甲基型营养芽孢杆菌,2000 mg·L~(-1) Tween80强化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修复柴油土壤的修复效果(46.11%)优于500mg·L~(-1) RL的修复效果(45.32%),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于枯草芽孢杆菌:SDS的修复效果(59.32%)优于Tween80的修复效果(51.11%)。因此,可以选择3000mg·L~(-1)的SDS强化枯草芽孢杆菌修复柴油污染土壤。(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8-12-28)
文炜涛[8](2018)在《生物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稠油微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石油生物降解的因素众多,但多个因素如何影响降解过程是研究难点和薄弱点。本文基于正交试验与Box-Behnken试验,探讨了10种常见石油降解菌和生物表面活性剂(Surfactin类)对石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建立了多因素优化石油微生物降解的实验方法。运用GC-MS分析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后石油参数变化和降解程度增加,运用ESI FT-ICR MS(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降解前后石油极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典型的石油中的杂原子化合物的降解实验,探索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杂原子化合物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多菌种降解石油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能显着(P<0.05)的影响石油降解率。菌种类型是石油饱和烃组分生物降解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影响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所用菌种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石油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本实验的最优降解菌。此外,不同的菌种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浓度配比对于石油降解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本实验中,菌种添加量5%(v/v),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添加量200mg/L降解效果最好,理论情况下25d最高降解率可达63.78%。利用正交和Box-Behnken试验筛选最优降解菌和最优菌种复配具有分析因素多、实验量少、菌种兼容性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提高石油微生物降解等级。在30 d实验周期中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正构烷烃降解的促进十分明显,使甾烷化合物中C_(27)、C_(28)和C_(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变化明显,但是对藿烷系列的化合物相对变化影响不明显。P(菲)和MP(甲基菲)是本实验石油芳烃组份中变化最为明显的部分。各参数反映石油降解程度灵敏度从高到低为正构烷烃参数>芳烃参数(菲系列和二苯并噻吩系列)>甾烷参数>藿烷参数,其中Pr/nC_(17)和Ph/nC_(18)变化最为明显。(3)微生物降解后石油中的极性化合物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石油微生物降解后N1和N1O1类物质的含量降低,O1类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增加,O2类物质的含量降低,但是其相对含量有一定的上升,而O3和O4类化合物的含量增加明显,石油的氧化性提高。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后促进了微生物对N1类物质的降解,并产生很多低不饱和度的N1类物质(DBE<9),其中DBE=9的咔唑类物质相对抗微生物降解能力较弱。同时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还促进了O1类和O2类物质的进一步的转化,O1和O2类物质含量降低,但O2类物质碳数的分布范围更加广,高碳数(>18)的含量降低并产生了很多低碳数(<14)的O2类物质。(4)实验菌种中马尔他布鲁氏杆菌(Brucella melitensis)能降解石油中典型的极性化合物,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提高马尔他布鲁氏杆菌(Brucella melitensis)对极性单体的降解,其中咔唑的降解率提高52.33%达到了97.27%,变化最为明显。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实验组检测到很多小分子化合物并且有很大的“UCM”峰,可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说明其能提高微生物代谢过程和生物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6-01)
尚琼琼,张秀霞,李振伟,张博凡,熊鑫[9](2018)在《表面活性剂复配强化微生物修复水土体系中的菲》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不同水/土比下吐温8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不同比例混合的临界胶束浓度;用响应面曲面法设计实验,确定吐温80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浓度和水/土比3个因素作用于固定化微生物降解菲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相同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水/土比下的临界胶束浓度不同,水/土比越小,临界胶束浓度越大;相同水/土比时不同混合比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不相同;响应面模型得到固定化微生物降解不同水/土比中多环芳烃菲的最优实验条件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摩尔浓度0.014mol/L,吐温80质量浓度0.050g/L,水/土比10/1(mL/g),此时,固定化微生物降解菲的效率达到55%,十二烷基苯磺酸和吐温80的质量比为9.76/1,可用于指导混合表面活性剂强化固定化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8年03期)
赵峰,张颖[10](2018)在《厌氧产表面活性剂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强化采油(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微生物在油藏中高效生产表面活性剂等驱油物质是微生物采油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然而,油藏的缺/厌氧环境严重影响好氧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在油藏原位的生存与代谢活性;油藏注空气会增加开采成本,且注入空气的作用时效和范围难以确定。因此,开发厌氧产表面活性剂菌种资源并强化其驱油效率对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利用厌氧产表面活性剂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微生物厌氧产表面活性剂的相关驱油机理、菌种资源开发现状以及油藏原位驱油应用进展,并对当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2期)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根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具体特点,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难溶性底物以及有一些微生物细胞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摄取烷烃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上述生物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利军,李颖异,刘永杰,谢莹,张雷.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双对氯苯基叁氯乙烷污染土壤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赵英.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探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3].韩灵通.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4].张才芳.蔗叶还田深度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9
[5].陆海楠.SDBT-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植物协同强化微生物修复菲/芘污染土壤[D].浙江大学.2019
[6].新型.德国大学:利用微生物将木质素转化为生物表面活性剂[J].化工新型材料.2019
[7].荣璐阁.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研究[D].沈阳大学.2018
[8].文炜涛.生物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稠油微生物降解[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9].尚琼琼,张秀霞,李振伟,张博凡,熊鑫.表面活性剂复配强化微生物修复水土体系中的菲[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
[10].赵峰,张颖.厌氧产表面活性剂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J].生物资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