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杲炘论文-李钧

黄杲炘论文-李钧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杲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诗,诗歌翻译,柔巴依,翻译经验

黄杲炘论文文献综述

李钧[1](2017)在《翻译家黄杲炘的“工匠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需要精益求精、从容含玩的工匠精神。在这方面,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黄杲炘先生的翻译成就和专业精神令人敬佩,也给人们留下了重要启示。一是直奔经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翻译乔叟《坎特伯雷的故事》,是因为“乔叟为英诗之父”,乔叟创制的格律诗主宰了(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7-10-18)

王颖[2](2016)在《编辑的功底:也谈英诗汉译百年演进——黄杲炘译诗学及编辑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至今,英诗汉译已逾百年。随着老一辈翻译家的故去,英诗汉译或者说诗歌翻译整体陷入低潮状态。长期以来,诗歌翻译被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争议的问题较多。黄杲炘先生是出版界英诗汉译的大家,不仅译着颇丰,而且提出了重要的"叁兼顾"译学思想,对当代诗歌翻译出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6年12期)

顾远[3](2012)在《形式与内容的钟摆后的意境——读黄杲炘先生的《柔巴依集》的两个译本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对黄杲炘先生的两个《柔巴依集》翻译译本,从而简要梳理了其基于柔巴依翻译的翻译方法的发展脉络,并进而对英诗翻译中的形式内容与意境做出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2年19期)

张鲁艳[4](2011)在《对“兼顾”译法的一些看法——兼议黄杲炘《英诗汉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杲炘提出的"兼顾"译法兼顾的是英诗格律准确移植,突出的是译诗的借鉴功能;忽视的是诗歌的意境、神韵和审美价值。因此,翻译学者的"译诗必经之路"的评价夸大了兼顾译法,"译作缺乏审美价值论"则曲解了译作的真正功能。(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1年03期)

刘涛[5](2011)在《黄杲炘诗歌翻译对应说与现代格律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杲炘是着名诗歌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他提出了着名的"格律对应"说,包括韵式、音步数与字数的对应。他的格律对应说建立在对于汉语优势与潜力的充分信任基础上,为现代格律诗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案例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8期)

朱衍华[6](2011)在《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以黄杲炘翻译的《当初我俩分离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的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虽然意象的传达有赖于字词的斟酌,但优美的语言形式并不一定能把诗歌的神韵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黄杲炘翻译的《当初我俩分离时》译文,找出诗歌翻译侧重形式,对于意象神韵的传达所带来的弊端,进而强调意象的神韵美是诗歌翻译的重点所在。(本文来源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黄亚音[7](2010)在《论朱湘与黄杲炘译诗特色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朱湘与黄杲炘的译诗都注重"建筑美"和"音乐美",并且为达到诗形整饬和韵律协调都采取了控制字数、调序等翻译策略。二者不同点在于朱湘比黄杲炘更注重诗与"非诗"语言的界限,而后者的欧化译笔则是继前者以来在新时期里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0年11期)

朱新涛[8](2009)在《许渊冲“叁美论”观照下的黄杲炘诗歌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集大成者许渊冲,在自己丰富翻译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叁美论”翻译理论。叁美论认为,诗歌翻译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做到音美,还要在诗句长短和对称等方面做到大体整齐以实现形美,翻译可以不求意似但必须要传达原文深层次的意美。在重要性上,意美最重要,音美和形美依次次之。黄呆忻先后出版了多部英译汉作品并且这些译作颇为畅销颇有影响,黄呆炘的译作的特点是译文的字数和顿数和原文保持对应一致并特别注重再现原文的音韵特点。本文首次以叁美论研究黄呆忻译作,从叁美论的视角来探析黄呆忻译作在音美,形美和意美叁方面的表现情况。在音美方面,从尾韵,头韵,行间韵,添加语气词,以“顿”代替“音步”,象声词和迭音在译作中的处理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形美方面,从普通形状诗歌和几何形状诗歌两个角度进行观测;在意美方面从意境再现和风格再现上对比原文和译文。研究结果表明,黄译在音形意叁方面都很好地实现了原文的美感再现,尤其是音美再现得非常好,即便出现了“哦”字用法不当,也掩盖不了黄呆忻译文的音美,黄译复制了原诗的形状特点并再现了原诗的形美,而意美的再现虽稍稍有不足,但总体上意美也很好地实现了。也由此发现,黄呆忻的诗歌翻译很好地阐释了许渊冲的叁美论。(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朱建祥[9](2009)在《译诗主体的再认识——兼评黄杲炘先生的译诗主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黄杲炘的译诗实践及思想,分析了导致"诗人译诗"与"非诗人译诗"两种观点的原因与影响。认为诗人未必都能译好诗,非诗人未必都译不好诗。致力于诗歌翻译的人,只要在母语和外语上下功夫,不断积累诗歌知识和译诗经验,同样可能译出高质量的译诗。(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09年05期)

刘新民[10](2007)在《质疑“兼顾顿数和字数”——读黄杲炘的《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杲炘先生“兼顾顿数和字数”的译诗主张提出质疑。理由有叁:1.顿数字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原诗格律;2.字数对再现节奏影响甚微;3.固定字数不符合诗歌发展趋势。文中还引用并简析了黄先生本人的译诗,以佐证“兼顾顿数字数”译法并不可取。(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黄杲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四"至今,英诗汉译已逾百年。随着老一辈翻译家的故去,英诗汉译或者说诗歌翻译整体陷入低潮状态。长期以来,诗歌翻译被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争议的问题较多。黄杲炘先生是出版界英诗汉译的大家,不仅译着颇丰,而且提出了重要的"叁兼顾"译学思想,对当代诗歌翻译出版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杲炘论文参考文献

[1].李钧.翻译家黄杲炘的“工匠精神”[N].中华读书报.2017

[2].王颖.编辑的功底:也谈英诗汉译百年演进——黄杲炘译诗学及编辑思想评析[J].出版广角.2016

[3].顾远.形式与内容的钟摆后的意境——读黄杲炘先生的《柔巴依集》的两个译本有感[J].海外英语.2012

[4].张鲁艳.对“兼顾”译法的一些看法——兼议黄杲炘《英诗汉译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

[5].刘涛.黄杲炘诗歌翻译对应说与现代格律诗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6].朱衍华.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以黄杲炘翻译的《当初我俩分离时》为例[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

[7].黄亚音.论朱湘与黄杲炘译诗特色之异同[J].文学界(理论版).2010

[8].朱新涛.许渊冲“叁美论”观照下的黄杲炘诗歌翻译[D].南京农业大学.2009

[9].朱建祥.译诗主体的再认识——兼评黄杲炘先生的译诗主体观[J].山东文学.2009

[10].刘新民.质疑“兼顾顿数和字数”——读黄杲炘的《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黄杲炘论文-李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