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供氮特性论文-马艳芹,杨文亭,黄国勤

土壤供氮特性论文-马艳芹,杨文亭,黄国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供氮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施氮,紫云英,腐解,土壤氮素

土壤供氮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芹,杨文亭,黄国勤[1](2018)在《不同施氮水平对紫云英腐解与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腐解特征及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冬季绿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法将紫云英装入尼龙网袋内后置于水稻盆中,设不同的施氮水平(A:不施氮;B:减氮40%,1.8 g/盆;C:常规施氮,3.0 g/盆),分别于装盆后第3、6、10、20、30、40、50、60、70、80和90 d取样测定紫云英全氮含量,并于网袋取走后收集土样测定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果】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的腐解速率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其中前10 d为快速腐解期,10~50 d为缓慢腐解期,50~90 d为稳定腐解期,经过90 d腐解,3个处理的紫云英腐解率均在60.0%以上;紫云英腐解前30 d,水稻群体吸氮量整体较低,3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05,下同),40 d后水稻群体吸氮量开始迅速增加,第90 d时3个处理的水稻群体吸氮量均达最大值;施氮对紫云英还田后的土壤氮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影响明显,但对全氮影响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云英腐解第3 d时,土壤全氮与施氮量间呈极显着相关(P<0.01,下同),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施氮量间呈显着相关(P<0.05),前30 d中,施氮量与紫云英养分释放量、植株群体吸氮量间相关性不显着,到第40 d时,紫云英施氮量、水稻群体吸氮量则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间呈极显着相关。【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紫云英腐解和氮素释放量均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适当的氮肥施用量可刺激紫云英腐解和氮素释放,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全氮和矿质态氮含量,提高土壤氮库活性成分和土壤供氮能力,以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施40%氮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黄帅,陈佛文,李继福,邹家龙,胡义涛[2](2018)在《长期施用钾肥对水旱轮作土壤供钾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旱轮作肥效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不同用量钾肥对水旱轮作水稻土钾素供钾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钾肥用量,分别为,0(K0)、45(K1)、90kg/hm~2(K2)和180kg/hm~2(K3),其中K2为当地测土配方推荐钾肥施用量。结果表明,在外源钾加入浓度为80~4800mg/L范围内,土壤固钾量均随着外源钾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尤以不施钾处理的固钾率最高。土壤固钾率与钾肥用量密切相关,并受到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K+饱和度的显着影响。各处理土壤经过1.0mol/L NH_4OAc和1.0mol/L HNO_3溶液连续浸提15次后,其钾素累积释放量均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增幅却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稳定态时各处理的钾素累积释放量均表现为K3>K2>K1>K0。由此可知,钾肥合理施用可以降低土壤的固钾作用,提高土壤钾的持续释放能力并增强其植物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8年14期)

宋婷婷[3](2018)在《生物炭吸附无机氮特性及其对种苗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biochar)是由秸秆、果壳及木屑等生物质高温厌氧裂解产生的一类富碳、轻质、多孔固态物质,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表面分布多种有机官能团、金属离子等。农田施用在蓬松土壤、保持土壤水分、缓控土壤养分流失及促进作物生长等方面表现优良潜能,但生物炭的性能受制备原料、热解工艺及施用条件等因素影响。本研究以花生壳、玉米秆、竹子及木屑为原料,制备生物炭,设置批量吸附试验,结合室内培养,对比研究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硝态氮的吸附性能,观测作物种子萌发、种苗发育及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特征,揭示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活动的调控机制,评价其对农田施用的安全性。以期为生物炭材料的优选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原料生物炭对NH_4~+-N/NO_3~--N吸附均显着受体系pH影响,其中对NH_4~+-N吸附量随溶液pH值增大而增大,而对NO_3~--N的吸附量逐渐降低。在初始浓度800mg·L~(-1)的体系中生物炭对NH_4~+-N/NO_3~--N的吸附达到平衡,其中对NH_4~+-N的最大吸附量9.5~12.5mg·g~(-1),大小表现为花生壳生物炭(PBC)>玉米秆生物炭(MBC)>竹屑生物炭(BBC)>杨木屑生物炭(ABC),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H_4~+-N的热力学行为,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的描述生物炭对NH_4~+-N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吸附均在50min内达到平衡。对NO_3~--N的最大吸附量为18~44mg·g~(-1),吸附能力大小表现为MBC>PBC>BBC>ABC,PBC、MBC和BBC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ABC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均可以在60min内达到平衡,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的描述生物炭对NO_3~--N的动力学吸附过程。(2)四种生物炭均呈碱性,pH 8.76~9.92,孔隙度0.89~4.77nm,含有-O-、-OH、-C=O等含氧官能团,灰分中含N、S、K等植物营养元素。四种生物炭浸提液中及施用后的土壤中均有多环芳烃(PAHs)检出,含量在62.47~93.55μg·kg~(-1)范围,且不同原料生物炭PAHs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对小麦种子和黄瓜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显着,但是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对作物根长和茎长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PBC添加量低于80.0g·kg~(-1),MBC、ABC和BBC的添加量分别低于40.0g·kg~(-1)时对小麦和黄瓜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根长和茎长促进大小表现为PBC>MBC>ABC>BBC;对黄瓜根长促进表现为ABC>PBC>MBC>BBC,对茎长表现为PBC>ABC>BBC>MBC。当高生物炭添加量高于160.0g·kg~(-1)时对小麦和黄瓜幼苗的根长及茎长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小麦幼苗生长抑制率达110.22~4.89%,黄瓜幼苗生长抑制率达82.56~4.17%,抑制率最明显的是MBC。(3)PBC,MBC和ABC施用,增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s)量,与对照(24.05nmol·g~(-1))相比,分别增加了17.48,15.44,9.54nmol·g~(-1),增幅大小为PBC>MBC>ABC,但随添加量升高均呈现降低趋势。添加BBC显着降低土壤总PLFAs量,降低幅度为12.38~9.33nmol·g~(-1);四种生物炭添加均显着增加土壤真菌/细菌比,其中MBC、ABC增加真菌量,较CK分别增加29.4%~82.6%。高量(160g·kg~(-1))添加PBC,BBC显着降低真菌量,较CK降低51.0%~82.6%。PBC,MBC和ABC适量(20.0~40.0g·kg~(-1))添加提高土壤细菌量,而高量添加(160.0 g·kg~(-1))则降低。添加BBC后,土壤细菌量下降45.7%~76.2%。PBC,MBC和ABC添加后土壤细菌数量与pH呈负相关关系,其中MBC和ABC达显着水平,真菌与EC呈正相关关系,其中MBC达显着水平(r=0.595)。PBC添加土壤细菌与NH_4~+-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MBC添加土壤真菌/细菌与NH_4~+-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BBC添加土壤革兰氏阴性菌与NH_4~+-N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可见生物炭添加通过调节土壤pH、EC和NH_4~+-N含量等,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李海平,丁梦娇,张发明,刘浩,段志超[4](2017)在《不同富钾土壤调理剂对植烟土壤供钾特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在中耕培土期追施富钾土壤调理剂对烤烟生产的影响,利用矿物钾肥(水热法)、木本泥炭基腐植酸钾、矿物钾肥(煅烧法)部分替代追肥中的KNO_3或K_2SO_4,研究其对烤烟根区土壤pH、钾含量及烤烟不定根生物量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耕培土期追施富钾土壤调理剂能显着提高采烤结束时烟株根区土壤pH,促进烟株不定根发育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效果为矿物钾肥(水热法)>木本泥炭基腐植酸钾>矿物钾肥(煅烧法)。追施矿物钾肥(水热法)及木本泥炭基腐植酸钾能显着提高耕层土壤速效钾(0~15 cm土层)、缓效钾(15~30 cm土层)及中下部烟叶中的钾含量,其0~15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3.55%、12.10%,15~30 cm土层缓效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9.73%、18.90%,中下部烟叶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21.58%、15.68%。追施矿物钾肥(水热法),中、下部烟叶烟碱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21.47%、17.02%。在酸化植烟土壤上,中耕培土期间追施矿物钾肥(水热法)及木本泥炭基腐植酸钾后能改善土壤供钾能力,改良土壤酸化,提高烤烟不定根生物量及烟叶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严红星,罗建新,欧阳志标,田飞[5](2017)在《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对4种主要成土母质植烟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种母质植烟土壤主要释放易解吸的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量相对较小;土壤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含量与初始释钾速率和半释钾速率均达显着正相关。第四纪红土母质土壤虽然钾容量和供钾潜力有限,但却有较高的初始释钾速率及有效钾水平;石灰岩母质土壤拥有较高的特殊吸附钾含量,能为土壤提供较稳定的有效钾,土壤供钾能力较强;而紫色页岩与板页岩母质土壤虽然钾库容量大,供钾潜力也大,但有效钾含量相对较低,土壤供钾强度有限。不同母质土壤的供钾强弱为:石灰岩>第四纪红土>板页岩>紫色页岩。(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宋挚[6](2017)在《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及供氮与产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生长期间吸收的氮素主要包括土壤氮和肥料氮。由于没有合适的指标评价土壤供氮,以往关于施氮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较多,关于供氮(土壤供氮+肥料供氮)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原位培养方法测定土壤供氮,并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积累和水稻产量等指标。研究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及供氮与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以期为寒地水稻科学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阶段原位培养法每一次培养时间不宜过长。原位培养所用土样混合次数过少可能导致无法完全混匀,而混合次数过多又有增加NO3--N含量的风险。所以混合次数以2次为宜。培养时间超过40天,测定的矿化氮量就有下降趋势。所以,阶段原位培养法的每一次培养时间不宜超过40天。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量可以作为寒地稻田土壤供氮指标。不同地点及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土壤起始(移栽期)无机氮和成熟期无机氮差异较大,且起始无机氮和成熟期无机氮也互有高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土壤矿化氮量也存在一定差异。阶段原位培养法测定的土壤矿化氮量与田间无氮处理水稻吸氮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21,P<0.01)。仅以成熟期水稻吸氮量与土壤矿化氮量和土壤供氮量分析,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7(P<0.01)和0.857(P<0.01)。合理供氮可以促进水稻氮素积累。从分蘖期至成熟期,水稻叶片和茎秆含氮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分蘖期至拔节期下降幅度最大,叶片和茎秆含氮量分别下降了40.71%~48.89%和44.22%~54.39%。适当增加穗肥供氮量可以抑制拔节后叶片和茎秆含氮量的下降。无论是基蘖肥或者穗肥供氮过量,都会造成后期穗部含氮量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增加供氮量可以促进水稻氮素积累。拔节期至抽穗期是水稻氮积累的高峰期,这一阶段的氮积累量占总氮积累量的31.87%~53.65%。在水稻生育后期,增加供氮量会导致穗部氮积累量的下降。因此,合理供氮可以改善水稻氮素营养状况,促进水稻氮素积累。合理供氮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效率。每平方米穗数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供氮量超过196 kg hm-2之后无显着增加。无论是增加基蘖肥或穗肥供氮量都会使穗粒数显着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降低。供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最佳施氮量为102.76 kg hm-2。供氮量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获得氮肥高效率的施氮量为87.19 kg hm-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杜华超[7](2015)在《大连地区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及邻近土壤碳、氮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复州河、大沙河、碧流河、英那河四条河流河口潮间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培育的方法,通过与附近水田及旱地土壤的对比,来探究上述四条河流潮间带中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氮活性、硝化-反硝化过程、N2O释放量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冷水提取、热水提取以及氯仿熏蒸法对不同河口沉积物及邻近水田、旱地的活性有机碳、氮含量进行测定,对四条河流河口沉积物进行对比:复州河河口沉积物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氮(DON)含量最高,碧流河河口沉积物DOC、DON含量最低,大沙河河口沉积物的微生物量最高,碧流河河口沉积物的微生物量最低;对相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样品进行对比:好氧-厌氧交替环境下的沉积物的活性有机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量均高于环境较为单一的水田和旱地土壤。运用悬浮液培养法测定土壤的硝化强度,厌氧泥浆培养法测定土壤的反硝化强度。将四条河流河口沉积物进行对比:①硝化强度:大沙河>碧流河>英那河>复州河,②反硝化强度:大沙河>英那河>复州河>碧流河,表明大沙河沉积物的硝化-反硝化强度最大;将相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品进行对比:①硝化强度:复州河与英那河河口区旱地土壤的硝化强度均大于其邻近的水田和河口沉积物,表明旱地土壤中的硝化细菌量高。②反硝化强度:复州河河口区水田>沉积物>旱地,英那河河口区沉积物>水田>旱地,沉积物中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取决于微生物量及土壤基本性质。通过厌氧培养法测定铵态氮及亚硝态氮含量变化,证实了河口沉积物是可以发生厌氧氨氧化作用的;碧流河与英那河河口的沉积物的铵态氮及亚硝态氮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推断可能发生了厌氧铵氧化反应,而复州河河口沉积物亚硝态氮减少,铵态氮增加,可推断没有发生厌氧铵氧化反应。通过培养法结合气相色谱法测定N2O释放,结果表明土壤包括沉积物在内,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硝态氮还原成铵的作用都会释放N2O。土样在培养前两天内释放量最大,影响沉积物释放N2O的因素很多,沉积物的某些性质不利于释放N2O,河口沉积物自然产生N2O速率相对水田和旱地很小,而且反硝化反应不一定是主要的来源,也会受到其他氮素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媛,周建斌,梁斌,刘东娜[8](2010)在《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年的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不同处理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模式相比,覆草模式显着增加了土壤酸解总氮及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氮素矿化势N0;垄沟模式(垄上覆膜、沟内覆草)土壤酸解总氮及氮素矿化势有所增加,幅度小于覆草模式,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含量增加,其中以氨基酸氮、氨基糖氮及氨态氮含量的增加尤为明显;施氮还提高了土壤氮素矿化势,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以施N 240 kg/hm2处理最为明显。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土壤酸解总氮影响的交互效应达显着水平(P<0.05)。土壤氮素矿化势、微生物量氮与氨基酸氮和酸解未知态氮间呈显着相关性(P<0.05),说明土壤微生物量氮及氨基酸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组分可能是土壤可矿化态氮的主要贡献者。(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赵书军,袁家富,张新然,徐祥玉,熊又升[9](2010)在《鄂西南烟区土壤供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高频次取样方法,以不种植烤烟和不施肥土壤为对照,结合试验年份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城的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因子、栽培和施肥等措施对宣恩县椒园镇烤烟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气温上升而增加、随降雨量增加而降低,但一般比降雨时间滞后5~10d;未覆膜条件下施肥可在短期内(45d左右)明显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烟株对氮的吸收大于纯施化肥;在烟叶生长的后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降低趋势,因此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是调控烤烟后期氮素营养的有效措施。各因素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大小的次序为:栽培>施肥>气候,作物吸收、地膜覆盖等栽培因素是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最主要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金花,贾玉山,邢旗,高娃,刘爱军[10](2010)在《锡林郭勒天然草地牧草TDN与土壤供氮特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牧草TDN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相关性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趋于贫瘠化;土壤养分是牧草养分的根本来源,但并不是所有土层土壤养分均对牧草养分吸收积累有显着影响,只有牧草根系分布较集中的10~30 cm土层内的营养才是有效的营养物质来源。(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0年Z1期)

土壤供氮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水旱轮作肥效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不同用量钾肥对水旱轮作水稻土钾素供钾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钾肥用量,分别为,0(K0)、45(K1)、90kg/hm~2(K2)和180kg/hm~2(K3),其中K2为当地测土配方推荐钾肥施用量。结果表明,在外源钾加入浓度为80~4800mg/L范围内,土壤固钾量均随着外源钾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尤以不施钾处理的固钾率最高。土壤固钾率与钾肥用量密切相关,并受到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K+饱和度的显着影响。各处理土壤经过1.0mol/L NH_4OAc和1.0mol/L HNO_3溶液连续浸提15次后,其钾素累积释放量均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增幅却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稳定态时各处理的钾素累积释放量均表现为K3>K2>K1>K0。由此可知,钾肥合理施用可以降低土壤的固钾作用,提高土壤钾的持续释放能力并增强其植物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供氮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芹,杨文亭,黄国勤.不同施氮水平对紫云英腐解与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8

[2].黄帅,陈佛文,李继福,邹家龙,胡义涛.长期施用钾肥对水旱轮作土壤供钾特性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

[3].宋婷婷.生物炭吸附无机氮特性及其对种苗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4].李海平,丁梦娇,张发明,刘浩,段志超.不同富钾土壤调理剂对植烟土壤供钾特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7

[5].严红星,罗建新,欧阳志标,田飞.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J].中国烟草科学.2017

[6].宋挚.寒地稻田土壤供氮特性及供氮与产量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17

[7].杜华超.大连地区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及邻近土壤碳、氮特性[D].大连交通大学.2015

[8].王媛,周建斌,梁斌,刘东娜.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

[9].赵书军,袁家富,张新然,徐祥玉,熊又升.鄂西南烟区土壤供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

[10].金花,贾玉山,邢旗,高娃,刘爱军.锡林郭勒天然草地牧草TDN与土壤供氮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

标签:;  ;  ;  ;  

土壤供氮特性论文-马艳芹,杨文亭,黄国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