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深空测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空探测器,太阳能电池板,测控网,着陆舱
深空测控论文文献综述
袁东[1](2019)在《看天线,识卫星——漫谈卫星天线(五):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空探测器,一旦踏上漫漫星际征途,就一去不返,渐行渐远,飞得最远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距离地球已经有144个地日距离(AU,1个地日距离约1.5亿公里)。然而依靠特殊的天线技术,地球至今仍能够和这些无畏的使者保持联系。请看本期——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下)。叁、赢在起跑线,却未能笑到终点的苏联深空探测辛酸史拿到了撞月、探月的多个第一,也深刻认识到测控网的重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本文来源于《卫星与网络》期刊2019年08期)
袁东[2](2019)在《看天线,识卫星——漫谈卫星天线(五):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空探测器,一旦踏上漫漫星际征途,就一去不返,渐行渐远,飞得最远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距离地球已经有144个地日距离(AU,1个地日距离约1.5亿公里)。然而,依靠特殊的天线技术,地球至今仍能够和这些无畏的使者保持联系。请看本期——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上)。(本文来源于《卫星与网络》期刊2019年07期)
王美,陈略,韩松涛,路伟涛,段建锋[3](2018)在《深空测控网干涉测量系统在“鹊桥”任务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嫦娥4号"任务的第一阶段—"鹊桥"阶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利用佳木斯及喀什深空站对"鹊桥"进行了干涉测量观测,获取了实时与事后的高精度测角观测量,有效支持了任务的实施。两深空站需同时完成测控任务,无法交替射电源观测来进行系统差标校,基于此系统采用了长时间隔、在航天器观测前及双站结束后观测射电源的标校方法,在地月转移段、月球至L2转移段、Halo轨道形成段开展了多次干涉测量观测,所获得的时延、时延率结果直接应用于事后联合轨道确定,结果表明:深空网的时延观测精度约为3 ns。(本文来源于《深空探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光亮,李海涛,郝万宏,王宏,朱智勇[4](2018)在《中国深空测控系统建设与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深空测控系统是伴随着探月工程"绕""落""回"叁步走战略的实施,从突破关键技术、初步建成系统到系统完善,逐步建立起来的,火星探测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深空测控系统能力的建设。站在历史的视角,从顶层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建设等方面,回顾了我国深空测控系统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未来深空测控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深空测控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深空探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志华,王生旺,汪名峰,刘文其,赵毅[5](2017)在《深空测控系统X波段低温接收组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测等深空测控的需求,开展具有极低噪声和发射频率功率强抑制双重要求的X波段低温接收组件的研制。采用隔热技术和阻抗匹配技术实现了隔热传输线从常温(300K)到低温(12K)的良好隔热和极低损耗;采用超导滤波器实现低的引入噪声的同时实现对发射频率的强抑制,避免其对接收频段的干扰;通过场效应管参数提取及源极负反馈等电路设计方法实现了极低噪声低温放大器的研制。通过热仿真设计将低温工作部件降至所需温度,以降低其引入的噪声温度。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解决,实现了接收组件在8.4-8.5GHz频率范围内:噪声温度≤11.4K;增益≥56.1dB;发射频率抑制≥141dB。很好满足了深空测控系统极低噪声和发射频率强抑制的需求。(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7年11期)
张录健[6](2017)在《大型深空测控天线副反射面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口径、高频段深空测控天线主/副反射面变形引起的天线电性能下降问题,采用副反射面控制技术实现天线的电性能补偿。首先,在分析并联机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并联机构坐标系定义,给出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位姿的正、逆解;其次,根据变形后天线形状采用抛物面拟合法给出副反射面位姿与仰角的关系,这样在天线实时运动过程中,可根据仰角查找出副反射面位姿最佳工作点;最后通过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正、逆解及控制算法控制副反射面到最佳位置和姿态上。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表明,副反射面控制技术通过控制副反射面中心到最佳焦点位姿上,可实现对天线电性能的有效补偿。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控制具有自身承载力强,位置、姿态控制灵活等特点,适合于大型天线副反射面实时精密控制。(本文来源于《飞行器测控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谭哲,胡卓宇,吴团锋[7](2017)在《深空测控信号自适应载波跟踪环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空应答机是深空探测器与地面通信的生命线,其中主载波同步是统一载波测控应答机的核心技术。针对不同载噪比条件下多普勒频移变化率不同的信号特点,提出了一种根据捕获载噪比自适应环路切换的主载波跟踪方案,使得应答机在不同的载噪比条件下自适应切换环路更新速率与环路带宽,达到对主载波信号进行稳定跟踪的目的。通过Matlab仿真确定了系统参数,并在Xilinx公司的XC4VSX55硬件平台上给予实现。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可以很好地满足动态性能和跟踪精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陈慰,段昊[8](2017)在《馈源整体制冷技术在深空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深空探测器通信距离遥远,其返回信号微弱,因此要求接收天线具备尽量高的品质因数(G/T)。下行链路设备工作在低温环境中,有利于降低噪声温度,提高系统G/T值。针对35 m深空测控天线,首先分析了Ka频段天线增益、外部和内部噪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Ka频段馈源整体制冷方案,并对馈源不制冷和馈源整体制冷两种方案进行了比对分析;最后总结了超低温馈源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馈源整体制冷系统噪声温度测试结果小于45 K。分析表明采用馈源整体制冷方案能够提升系统G/T值1.03dB,35 m深空测控天线Ka频段接收能力提高约21%。(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石雷,熊亮,宁金枝,窦骄[9](2016)在《应用于深空探测的小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空测控任务的特点,分析了小卫星平台典型测控方案用于深空测控存在的问题,包括天线组阵存在干涉区、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和接收灵敏度不足、系统电磁自兼容性(self-EMC)较弱、不支持高精度定轨测量的差分单向测距(DOR)功能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进行了方案的设计改进,提出了一种小卫星深空测控方案,通过仿真及计算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深空测控方案,可为小卫星及其它航天器进行深空探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天器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朱猛,平劲松,李文潇,刘世元,王明远[10](2016)在《深空探测对我国地面测控站升级的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年建成的深空测控网可以对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和其他深空探测任务实现自主测量和控制,并且同时具备对深空探测器的微波测速测距和VLBI测量能力.遥远深空探测任务加大了微波信号在星-地链路之间的往返传输时间,改变了测控链路信号的上、下行路线几何构型,导致同一个天线系统难以对探测器同步完成上、下行链路的业务,是对目前地面测控通信能力的挑战.本文以典型的火星探测为例,分析了深空探测器的微波闭环跟踪测控对我国深空测控系统单站设备的升级需求,并对深空站相应的改造提出了建议:1)单站单一天线上、下行时分交替测控模式;2)利用设置了单一天线的多个深空测控站协同叁程开环链路测控,实现对探测器的控制和遥测;3)采用DSN/JPL/NASA的方案,在每个深空测控站配置多套天线系统,全部天线共用台站时频资源实现单站闭环上、下行实时连续测控.(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深空测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空探测器,一旦踏上漫漫星际征途,就一去不返,渐行渐远,飞得最远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距离地球已经有144个地日距离(AU,1个地日距离约1.5亿公里)。然而,依靠特殊的天线技术,地球至今仍能够和这些无畏的使者保持联系。请看本期——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空测控论文参考文献
[1].袁东.看天线,识卫星——漫谈卫星天线(五):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下)[J].卫星与网络.2019
[2].袁东.看天线,识卫星——漫谈卫星天线(五):深空探测器的“大锅”及其测控网(上)[J].卫星与网络.2019
[3].王美,陈略,韩松涛,路伟涛,段建锋.深空测控网干涉测量系统在“鹊桥”任务中的应用分析[J].深空探测学报.2018
[4].董光亮,李海涛,郝万宏,王宏,朱智勇.中国深空测控系统建设与技术发展[J].深空探测学报.2018
[5].吴志华,王生旺,汪名峰,刘文其,赵毅.深空测控系统X波段低温接收组件[J].低温与超导.2017
[6].张录健.大型深空测控天线副反射面控制技术[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7
[7].谭哲,胡卓宇,吴团锋.深空测控信号自适应载波跟踪环路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7
[8].陈慰,段昊.馈源整体制冷技术在深空测控系统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2017
[9].石雷,熊亮,宁金枝,窦骄.应用于深空探测的小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6
[10].朱猛,平劲松,李文潇,刘世元,王明远.深空探测对我国地面测控站升级的需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