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生菌发酵花生乳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白琳[1](2021)在《蓝莓酵素饮料的研制及其贮藏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周群[2](2021)在《含共轭脂肪酸的发酵核桃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和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饮食消费喜好逐渐趋向绿色健康、保健营养的功能性食品,富含功能性共轭脂肪酸的发酵核桃乳正好符合人们的需求。目前核桃乳饮料的研究仅限于改良产品配方和优化加工工艺,其对生物活性的探究及具体营养功能的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核桃的资源优势和营养保健功效。而且发酵核桃乳的风味、稳定性和营养功能的问题,也给产品开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研究旨在研发一款富含共轭脂肪酸的稳定性及风味良好的功能性发酵核桃乳。(1)首先研究不同菌株在不同料水比的核桃乳中的生长特性,将七株在MRS上具有较高共轭脂肪酸转换能力的益生菌分别接种到不同料水比的核桃乳中,根据p H值以及活菌数,初步筛选出植物乳杆菌ZS2058、干酪乳杆菌FZSSZ3-L1、鼠李糖乳杆菌JSWX-3L-2和短双歧杆菌CCFM683这四株菌进行核桃乳的发酵,并确定料水比为1:5。通过研究不同的酶解条件、发酵时间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对发酵核桃乳中共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发现只有短双歧杆菌CCFM683发酵的核桃乳中产生了共轭脂肪酸,且当脂肪酶添加量为60 U/m L,37℃水解3 h,巴氏杀菌后接种CCFM683,发酵20 h左右,此时共轭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2.30 mg/m L,其中CLA约1.29 mg/m L,而CLNA约1.01 mg/m L。(2)以乳化稳定系数和离心沉淀率为指标,由单因素实验得到果胶、结冷胶和CMC对核桃乳体系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在CMC添加量0.6%,果胶添加量0.04%,结冷胶添加量0.02%的优化条件下,乳化稳定系数和离心沉淀率分别是以前的1.13倍和0.91倍,发酵核桃乳的稳定性较好。(3)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添加不同的质量分数和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发酵核桃乳在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添加0.016%的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能够抑制油酸的氧化,而且亚油酸、亚麻酸氧化产生的挥发性凤风味物质的含量,相对于其他抗氧化剂,也明显降低,发酵核桃乳饮料的脂肪氧化问题有所改善。(4)结合表观喜好度、气味喜好度、滋味喜好度和质地喜好度这4个感官属性进行感官评价,添加0.075%的核桃香精和10%白砂糖的发酵核桃乳的总体喜好度最高,达到5.8分,此时的产品呈灰白色,质地均匀,酸甜可口,兼具核桃香味和发酵风味。(5)通过加速实验,测定发酵核桃乳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感官、粘度、粒径和离心沉淀率,离心沉淀率与感官评分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从而建立离心沉淀率为指标的发酵核桃乳货架期预测模型,推算出本成品在常温贮藏下的货架期为186 d。
姜晓阳[3](2020)在《花生粕混菌固态发酵和产物分离的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粕作为花生油加工的主要副产品,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研究价值。利用有益菌发酵花生粕提取其中的生物活性物,加工制成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等,有利于增加花生粕的附加值。但是目前对于混菌特别是纳豆芽孢杆菌和红曲霉发酵花生粕的研究没有报道过,本文主要是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红曲霉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充分利用两种菌的优势,探究两种菌的最佳混菌配方,得到富含纳豆激酶(NK)、γ-氨基丁酸(GABA)、降胆固醇肽、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花生粕发酵物以及提取分离这些活性物质的简便快速方法,为花生粕的高值化利用和保健品行业提供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以下5部分:1、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产纳豆激酶和γ-氨基丁酸的工艺研究。目的:探究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产纳豆激酶和γ-氨基丁酸的最佳的发酵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究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温度31℃,时间46 h,料水比1:0.4 g/mL,菌种比例(纳豆芽孢杆菌:红曲霉)2:1,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发酵物中NK的活力为844.56±13.80 U/g,GABA含量为105.25±0.25 mg/g。2、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提取分离花生粕降胆固醇肽。目的:探究花生粕发酵物中降胆固醇肽的提取条件和最优的发酵条件;方法:(1)采用酸提醇沉的方法探究了花生粕降胆固醇肽的提取条件;(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得到降胆固醇肽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1)以0.10 mmol/L的酸溶液为花生粕发酵物的浸提液,浸提液再加入3倍体积的50%乙醇溶液除杂,此条件下花生粕多肽提取量最高,且多肽降胆固醇的效果最佳。(2)降胆固醇肽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1℃,时间46 h,菌种比例(纳豆芽孢杆菌:红曲霉)1:1,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测得花生粕多肽含量为72.21±0.74 mg/g,花生粕多肽(3.5 mg/mL)对胆酸钠的吸附率为61.73%±2.82%,对牛磺胆酸钠吸附率为52.45%±0.55%。1 mg/mL的花生粕多肽经过人工胃液和肠液处理后,其对胆酸钠的吸附率为30.86%±1.65%,对牛磺胆酸钠的吸附率为32.17%±1.44%,可以看出花生粕多肽经过胃液和肠液处理后仍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的效果。3、花生粕抗氧化物的发酵条件探究。目的:探究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获得花生粕抗氧化物的最优发酵条件;方法:以花生粕发酵物对羟自由基(OH)清除率、对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的清除率及对铁离子的还原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条件对花生粕发酵物的抗氧化效果影响。结果:在温度31℃,时间58 h,料水比1:0.5 g/mL,菌种比例(纳豆芽孢杆菌:红曲霉)1:3,接种量6%的条件下发酵的花生粕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其对·OH的清除率为88.41%±0.42%,对·DPPH的清除率为68.50%±1.23%,铁离子的还原力的OD值为0.755±0.01。4、花生粕多糖的发酵条件探究。目的:探究纳豆芽孢杆菌和红曲霉混菌发酵花生粕产花生粕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花生粕多糖提取的提取条件并测定花生粕多糖的抗氧化效果;方法: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溶液沉淀法来提取分离花生粕发酵物中的花生粕多糖;以单因素实验考查了发酵温度、时间、料水比、菌种比例(纳豆芽孢杆菌:红曲霉)、接种量对花生粕发酵物中花生粕多糖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花生粕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通过对·OH的清除率、对·DPPH的清除率和对铁离子的还原力探究花生粕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结果:温度31℃,时间70 h,料水比1:0.4 g/mL,菌种比例(纳豆芽孢菌:红曲霉)2:1,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花生粕提取物多糖含量为84.46 mg/g。采用三倍体积的90%乙醇溶液沉淀发酵液得到花生粕粗多糖含量最高,其得率为90.04%±1.87%。醇沉得到的花生粕粗多糖(100 mg/mL)对·OH的清除率为74.82%±1.59%,对·DPPH的清除率为60.00%±0.46%,对铁离子的还原力的OD值为0.42。5、花生粕发酵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目的:探究纳豆激酶(NK)、γ-氨基丁酸(GABA)、降胆固醇肽、多糖等发酵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的方法,找到一种能简单快速提取分离这些活性物的方法。方法:通过比较直接水提法、水提加酸调节不同pH值、直接酸提法,探究提取花生粕活性成分最优的提取方法;结果:花生粕发酵物经过水提取,离心;其残渣可提取多糖,上清液加酸调节pH为4.84静置后进行离心;其中沉淀中可得到纳豆激酶,上清液富含花生粕多肽和γ-氨基丁酸以及花生粕抗氧化物,离心上清液通过NKA-9大孔树脂进行静态吸附,可以分离得到花生粕多肽。通过这种水提酸沉过柱法,每克发酵物可以分离得到花生粕多糖(36.81±1.48 mg/g)、纳豆激酶(NK活性为678.04±3.19 U/g)、γ-氨基丁酸(103.33±0.72 mg/g)和花生粕多肽(35.05±0.58 mg/g)。
胡永强[4](2020)在《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是否具有改善母猪便秘、提高母乳质量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效果。试验选取膘情、胎次、体况相近、与配公猪相同的妊娠母猪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母猪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之上补饲1 kg/d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试验从母猪产前15d开始至产后22d断奶结束。第一节:于母猪分娩当天和产后第22d采集其粪便进行评分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给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能显着降低母猪便秘(P<0.05);2)给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母猪分娩时粪便中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P<0.05);3)给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可以显着提高母猪产后第22d粪便中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子囊菌门(Ascomycota)、瘤胃球菌科UCG-014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理研菌RC9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双足囊菌属(Dipodascus)和酿酒酵母菌属(Kazachstania)的相对丰度(P<0.05)。第二节:于母猪分娩24h内和产后第22d采集母猪初乳和常乳进行乳汁质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母猪初乳和常乳中乳蛋白、乳糖、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第三节:记录每头仔猪的初生重及断奶重,计算仔猪断奶存活率和平均日增重,并于母猪产后第22d从每窝哺乳仔猪中随机挑选1头健康仔猪用于采集血清和新鲜无污染粪便,进行哺乳仔猪的血清代谢组和粪便菌群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给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可以显着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仔猪数(P<0.05);2)给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显着上调了哺乳仔猪血清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和花生四烯酸)和脂酰肉碱类代谢物(α-丙酰肉碱、异丁酰肉碱)水平(P<0.05);3)给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可以显着提高哺乳仔猪粪便中瘤胃球菌科UCG-014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能够通过提高母猪粪便中有益菌(如副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理研菌RC9属等)的相对丰度来缓解母猪便秘,以此提高母猪乳汁质量,进而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仔猪数,有利于促进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
甘奕[5](2019)在《乳酸菌的特性研究及发酵山楂液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乳酸菌是(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不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统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某些乳酸菌菌株因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而作为益生菌用于营养补充剂和功能食品。乳酸菌的益生功效受环境影响显着,且存在菌株特异性,即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益生功效。因此对于新分离的乳酸菌需首先对安全性进行评价以保证菌株的食用安全;随后再对生化特性、加工特性、耐受性,是否具有益生潜力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为菌株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自然发酵食品中极可能含有加工特性良好的新菌株,也是分离获得益生性乳酸菌的重要途径之一。山楂是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黄酮、多酚等成分,是既可作为食物也可作为药品的植物,被列入了我国药食同源名单。但由于山楂中含有大量有机酸、山楂酸、果酸等酸性成分,直接食用易对胃黏膜产生较大刺激。因此除个别品种生食,大多山楂经加工成为山楂类制品后食用或干制后入药。目前,药食同源的植物是功能性食品研究的一大热点;山楂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食同源植物配伍使用已获得大量研究,但利用乳酸菌发酵后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餐饮习惯的改变,每天摄入的能量、脂肪及胆固醇大幅度增加。虽然一定量的脂质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大量脂质的摄入会导致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并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不仅给人们带来健康负担,还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具有一定毒副作用,会引起肝肾功能改变、血清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急需寻找和开发血脂调节效果好、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替代品。山楂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并已在医学上用于调节血脂,某些植物乳杆菌菌株也可调节血清脂质水平,二者结合可能增强调节血脂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自然发酵韩国泡菜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随后对L.plantarum PMO的使用安全进行了评价;再对比研究了L.plantarum PMO与分离的具有良好发酵性能菌株L.plantarum 102的生物学特性、耐受特性和益生特性,并选择干山楂作为原料,经超声波浸提后利用L.plantarum PMO发酵所得山楂液,对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主要酚类物质、黄酮成分的变化及抗氧化能力改变进行了研究;最后分别以煮沸和离心的方式处理所得发酵山楂液,将不同处理的发酵山楂液、未发酵山楂液和L.plantarum PMO作为干预,探讨乳酸菌发酵山楂液对血脂的调节作用、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并研究了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为新菌株的开发利用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得出以下结论:(1)韩国泡菜中分离筛选得到9株乳酸菌,包括3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株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和1株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及弯曲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5株酵母菌,包括2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2株粗状假丝酵母(Candida valida)和1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并选择其中一株生长性能良好的植物乳杆菌进行后续研究;(2)L.plantarum PMO对抗生素高度敏感,无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5?1011CFU/(mL·bw),20mL/(kg·d);不会引起组织学病变,不会发生细菌易位;也不会引起肝脏、心脏、肾脏及胆道细胞和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开发利用;(3)L.plantarum PMO与L.plantarum 102对数生长期可快速产生大量乳酸、具有相同的产酸性能(p>0.05);对数生长末期活菌数分别达到10.28±0.12lg(CFU/mL)与10.90±0.16 lg(CFU/mL);均具有良好的低温贮藏性能,但二者均不能耐受高温(65°C);两株菌株对低酸条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在pH>4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可作为低酸性基质的发酵剂生产发酵制品;两株植物乳杆菌能在胆盐浓度为0.1%-1.0%的MRS培养基中生长,具有良好的胆盐耐受能力,L.plantarum 102的延迟时间更短(p<0.05);L.plantarum PMO与L.plantarum 102均在人工胃液中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具有在肠道中增殖活跃的潜力;供电子能力均强于接受电子能力,对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8h的自动聚集率达到40%,24h的自动聚集率分别达到73.79±1.01%和63.64±1.75%;(4)L.plantarum PMO与L.plantarum 102均为胆盐水解酶阴性菌株;L.plantarum PMO主要通过共沉淀作用和同化作用在体外清除胆固醇;接种量为10%时,对MRS-THIO中胆固醇的清除率达到最大(38.40%);菌体浓度过大会减弱胆固醇清除能力;胆固醇清除能力与基质中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0-200μg/mL),胆固醇浓度为200μg/mL时具有最大清除量(75.91μg/mL);L.plantarum 102仅存在共沉淀作用,对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为10.97-12.36μg/mL,显着低于L.plantarum PMO(p<0.05);L.plantarum 102的DPPH清除能力高于L.plantarum PMO,但均显着低于抗氧化菌株(p<0.05);(5)驯化后的L.plantarum PMO发酵18h可使山楂液中活菌数达到8.26±0.05lg(CFU/mL),总酸含量为1.44±0.04g/100g;贮存过程中无后酸化现象,4°C贮存不能超过28天;发酵使总酚含量显着降低了10.46%(p<0.05),总黄酮含量增加了9.48%(p<0.05);发酵使总游离氨基酸增加6.2倍,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降低(p<0.05);乳酸、乙酸、绿原酸与金丝桃苷含量显着增加(p<0.05),槲皮素、山楂酸、齐墩果酸和牡荆素-4-葡萄糖苷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热会显着破坏表儿茶素、山楂酸和齐墩果酸的稳定性(p<0.05);(6)发酵使山楂液的抗氧化活性显着升高,发酵山楂液(FH)的DPPH半数清除量(EC50)为1.93%,显着低于处理后的发酵山楂液和未发酵山楂液(p<0.05);中等剂量发酵的山楂液(FH、BH、CH)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未发酵的山楂液(LH、UH)(p<0.05);低浓度未发酵山楂液的总还原能力显着高于发酵组(p<0.05);体外抗氧化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发酵山楂液(FH)、灭活山楂液(BH)、去菌山楂液(CH)、加菌山楂液(LH)、未发酵山楂液(UH);(7)发酵山楂液(FH)可使高脂饮食大鼠肝脏形态恢复正常、肝脏中脂肪堆积现象得到缓解;其它干预均对肝脏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发酵山楂液(FH)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含量(p<0.05);所有干预组对TG、HDL-C、apoA均无显着影响(p>0.05);脂质代谢调节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发酵山楂液(FH)、灭活山楂液(BH)、去菌山楂液(CH)、加菌山楂液(LH)、未发酵山楂液(UH),与山楂液体外抗氧化能力相一致;L.plantarum PMO单独使用时无显着脂质代谢调节作用(p>0.05);(8)高脂饮食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发酵山楂液可有效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MDA含量;去除发酵山楂液中的菌体会显着降低抗氧化活性(p<0.05);各干预组对机体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与脂质调节效果相一致;发酵山楂液主要通过降低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参与调节高脂饮食大鼠的脂质代谢;(9)高脂饮食会抑制HMGCR mRNA和LDLR mRNA的表达、上调ABCA1mRNA的表达;发酵的山楂液(FH、BH、CH)可减少机体对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显着上调LDLR mRNA表达量(p<0.05);山楂液(FH、BH、CH、LH、UH)均可增加CYP7A1 mRNA的表达(p<0.05)。
刘树成[6](2019)在《硼亲和高识别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木犀草素的行为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生壳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固体废弃物,我国花生壳年产量约为500万吨。除小部分用作动物饲料外,大部分都被直接丢弃或焚烧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目前,花生壳废渣的资源化利用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木犀草素(3’,4’,5,7-四羟基黄酮,LTL)是一种典型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含有邻二羟基的官能团,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癌、抗糖尿病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有极高的医用价值。据文献报道,花生壳废渣是LTL含量最高的原料之一。因此,建立有效分离纯化花生壳废渣提取液中LTL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科学和经济价值。硼亲和是分离富集邻二羟基类分子的重要工具,可实现pH响应的结合和释放,有望用于LTL的分离纯化。然而,基于传统硼亲和复合材料的选择性分离仍面临一些瓶颈:如纳米尺寸回收困难、机械性能差和不能高效识别目标物邻二羟基类分子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本论文紧扣花生壳废渣提取液中LTL选择性分离纯化的主题,制备了三种不同体系的硼亲和高识别复合材料,并研究了三种类型硼亲和高识别复合材料对于LTL的选择性识别与分离行为与机理。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硼酸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LTL的性能研究(1)采用多次组装策略制备了一种磁性硼酸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剂(Fe3O4@PDA@BA-MOFs),并利用其从复杂的样品体系中高选择性地分离纯化LTL。以磁性颗粒Fe3O4为基体材料,在其表面引入聚多巴胺壳层,并利用壳层螯合上Zn2+,然后引入有机配体,并通过多次组装策略在其表面生长出硼酸型金属有机框架结构(BA-MOFs)。得到的Fe3O4@PDA@BA-MOFs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均一的尺寸,较高饱和磁化强度。静态吸附实验显示,Fe3O4@PDA@BA-MOFs由于存在硼酸识别位点,相比于无硼亲和的磁性金属有机框架吸附剂(Fe3O4@PDA@MOFs)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吸附速率以及更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在360 min内对LTL的吸附容量可以达到32.72 mg/g。此外,选择性和再生实验表明,Fe3O4@PDA@BA-MOFs展现较好的选择性和再生性能(6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吸附容量保持在初始值的91.23%以上)。(2)采用“三合一”策略设计一种硼酸基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PU/GO/BA-MOF),并利用PU/GO/BA-MOFs用于特异性分离富集LTL。以大孔泡沫材料聚氨酯海绵(PU)为基体材料,首先在氧化石墨烯(GO)其表面组装硼酸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BA-MOFs),得到GO/BA-MOFs;再通过氢键作用把BA-MOFs负载到聚氨酯泡沫表面得到PU/GO/BA-MOFs,并利用PU/GO/BA-MOFs用于特异性分离富集LTL。基于聚氨酯海绵具有可逆的“形状记忆”效应,利用镊子快速挤压PU/GO/BA-MOFs,可极大的简便分离纯化操作。选择性实验表明,PU/GO/BA-MOFs对LTL的吸附容量是非邻二羟基类化合物的六倍多。纯化结果表明,用PU/GO/BA-MOFs对花生壳中LTL粗提物(纯度约85%)进行两次纯化,产品纯度可达98%。经抗菌试验评估,纯化后的LTL产品有理想的抗菌效果。再生实验中,第五次吸附-脱附循环后的吸附容量依然保持为90.27%。(3)采用一种简便的界面诱导Zn(II)-配体片段共组装策略,在疏水多孔碳基质上原位制备硼酸基MOFs复合膜(BA-MOFs-PFCS),并用于水相中LTL的特异性识别研究。静态吸附实验表明,与MOFs颗粒和多孔碳基质相比,BA-MOFs-PFCS在静态分离中表现出相似的吸附动力学趋势,但吸附能力显着提高。动态分离实验也表明,在温和条件下BA-MOFs-PFCS复合膜可以达到理想的最大吸附能力分离条件,吸附容量可达31 mg/g。利用BA-MOFs-PFCS对花生壳中LTL粗提物(纯度85%)进行分离纯化,LTL产品纯度达到99.90%。抗菌实验表明,与标准品比较,纯化后的LTL具有与其相似的抗菌性能。2、双重识别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LTL的研究(1)我们利用两步原子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备了双重识别表面印迹纳米材料(DM-MIPs),并用于LTL的选择性分离纯化。首先,在埃洛石纳米管(HNTs)表面引入了聚多巴胺(PDA)壳层,利用取代反应修饰上过量的引发剂2-溴异丁酰溴,并利用第一步ATRP接枝上聚乙烯基咪唑链(PVLD);随后,螯合上Zn2+形成金属离子亲和识别位点,吸附模板分子LTL后,加入生理活性低pKa苯硼酸功能单体(AMC-FPBA),利用剩余的溴引发剂再次引发第二步ATRP形成硼亲和分子印迹层,洗脱除去LTL得到DM-MIPs。利用低pKa硼酸与亲和结合位点协同作用等优点,DM-MIPs展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83.42 mg/g)。对花生壳中LTL粗提物(85%LTL)进一步富集纯化,纯化后产品纯度为98.42%。与标准品相比,纯化后的LTL表现出与其标准品类似的抗菌性。(2)采用一步ATRP法在GO表面制备了具有双重识别位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DR-MIPs),并将其作为吸附剂进行选择性分离纯化LTL。GO的二维结构使其具有足够的修饰位点和比表面积。筛选出4-乙烯基苯基硼酸(4-VBA)和甲基丙烯酸(MAA)分别作为共价和非共价功能单体,然后通过ATRP聚合到GO表面得到DR-MIPs。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298 K时DR-MIPs在初始30 min内的吸附容量高达56.27 mg/g。此外,DR-MIPs对花生壳中LTL粗提物(85%LTL)进行纯化,纯化后产品纯度93.47%左右,抗菌性显着。3、硼亲和多孔亲水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分离纯化LTL的研究(1)以UIO-66-NH2颗粒为固体乳化剂,采用Pickering高内相乳液(HIPEs)模板法构建出硼亲和多孔亲水印迹聚合物(H-UIO-66-NH2-IHIPEs),并用于LTL的选择性分离纯化。HIPEs的油相由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S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构成,水相为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水溶性苯硼酸单体(H-BA)、模板分子(LTL)和光引发剂(DEOP)。机械乳化得到的Pickering HIPEs在光引发下发生聚合,洗脱LTL得到产物UIO-66-NH2-IHIPEs。随后,通过乙醇胺与环氧键的开环反应,得到亲水性的H-UIO-66-NH2-IHIPEs。静态吸附实验显示,相比于非印迹聚合物(H-UIO-66-NH2-NIHIPEs),由于存在硼酸识别位点和印迹空穴,H-UIO-66-NH2-IHIPEs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吸附速率和更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同时,60 min内H-UIO-66-NH2-IHIPEs对LTL的吸附容量可以达到平衡值的89.56%。再生实验表明H-UIO-66-NH2-IHIPEs重复使用性好,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保持了91.39%以上的吸附容量。此外,UIO-66-NH2-IHIPEs对花生壳粗提物中LTL(85%纯度)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产品纯度为97.5%左右。(2)采用Pickering单乳液模板法构建硼亲和多孔印迹聚合物(UIO-66-NH2@MIPs-FPS),首先选用功能单体和交联单体(3-氨基苯硼酸)和模板分子(LTL)通过自聚合的方式在UIO-66-NH2表面接枝上硼亲和印迹聚合层,制备得到UIO-66-NH2@MIPs。将其作为亲水性稳定粒子和少量表面活性剂2296作为共同乳化剂来协同稳定Pickering单乳液,丙烯酸甲氧基乙酯(MEA)和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MMP)分别作为油相和水相聚合单体,引发聚合得到UIO-66-NH2@MIPs-FPS。UIO-66-NH2@MIPs-FPS具有良好的快速溶胀能力,并能够快速特异性识别分离LTL。静态吸附实验显示,UIO-66-NH2@MIPs-FPS由于存在硼酸识别位点和印迹空穴,相比于UIO-66-NH2@NIPs-FPS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更快的吸附速率以及更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在初始80 min内,UIO-66-NH2@MIPs-FPS对LTL的吸附容量可以达到平衡值的97.68%。再生实验表明,UIO-66-NH2@MIPs-FPS可重复使用,五次吸附-解吸后吸附容量为初始值的92.77%。此外,UIO-66-NH2@MIPs-FPS可将85%LTL纯化至97.1%。
金晓帆[7](2019)在《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芒果为原料,选用植物乳杆菌、嗜热乳酸链球菌、干酪乳杆菌、酿酒酵母D254、酿酒酵母DV10和酿酒酵母R2六种益生菌微生物,对发酵芒果浆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定出发酵芒果浆最佳的乳酸菌和酵母菌。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以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因素确定混合发酵芒果浆的最佳工艺。对最优工艺条件下混合发酵芒果浆的理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以开发具有更高生物活性和更好风味的产品。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六种益生菌微生物都能够在芒果浆中生长,并且代谢糖、有机酸和酚类化合物。六种益生菌培养物中,植物乳杆菌培养物的总酚含量最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铜离子还原能力最强。在挥发性物质方面,用单一乳酸菌发酵芒果浆的萜烯类物质含量较高,这类物质的大量存在使其具有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性气味。三种酿酒酵母培养物中,酿酒酵母D254和R2醇类含量较高,醇香过浓,稍有酵母臭味。而酿酒酵母DV10醇香适宜,并且挥发性酯类含量最高,酯香味明显,香气协调。因此我们选择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DV10进行接下来的研究。(2)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乳酸菌接种量、酵母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四个因素对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感官品质影响的最优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获得最佳发酵工艺:乳酸菌接种量为5%(v/v)、酵母菌接种量为4%(v/v)、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24h。(3)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对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和单一菌种发酵芒果浆的理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混合发酵芒果浆中植物乳杆菌的生长速率不受酿酒酵母DV10存在的影响。双菌种混合发酵后总氨基酸和总有机酸的含量均增加。在挥发性物质方面,混合发酵芒果浆萜烯类物质含量降低,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增加,具有令人愉悦的水果气味和芳香味。与单一菌种培养物相比,混合发酵芒果浆的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双菌种混合发酵芒果浆的味道和总体可接受度属性获得的分数最高,并且香气属性也显示出较高的分数。(4)本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一种由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的芒果浆新产品。它结合了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DV10的优点,既具有单一植物乳杆菌发酵产品高抗氧化活性,又具有单一酿酒酵母DV10发酵产品令人愉悦的水果气味和芳香味。
韩启春[8](2018)在《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益生菌发酵饲料是利用发酵技术将配合饲料中部分植物性原料进行适度发酵加工的饲料制品,具有抗营养因子低、为机体提供有益菌等特点,也是一种节能环保的饲料。本试验选取48头体重为55.75±2.12 kg的杜×长×大阉割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24头,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分栏饲养,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与益生菌发酵饲料(试验组),在体重达110kg左右时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并进行肉质组织形态学分析,同时应用Real-time qPCR及ELISA试剂盒检测肉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获得以下结果:1.对照组和试验组体重分别为114.67±3.92 kg和116.67±2.29 kg时屠宰。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I)都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料肉比(F:G)和饲喂周期都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血液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略高于对照组。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胴体重、屠宰率、平均背膘厚等胴体性状无显着差异(P>0.05)。4.试验组背最长肌MSTN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肌纤维面积和直径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5.试验组肌肉肌内脂肪和蛋白含量有增加的趋势(0.05<P<0.1);试验组鲜味氨基酸(FA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肉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含量有增加的趋势(0.05<P<0.1)。6.试验组肌肉红度(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失水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7.试验组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略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肌肉氧化应激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8.试验组与对照组肌肉和脂肪的肉质相关基因aP2、SREBP、PPARγ、LPL、SCD、FAS、ACC1、HSL和ATGL均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益生菌发酵饲料能够改善育肥猪健康,显着提高其生长性能,节省饲养成本;益生菌发酵饲料显着提高育肥猪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提高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的含量,从而改善猪肉品质。以上研究结果为商品化猪场益生菌发酵饲料生猪的饲养管理提供试验依据。
周红妹[9](2016)在《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饲料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绿色、环保、科学养殖的观念逐步加强,对饲料品质的需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抗生素促生长因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物残留、环境危害等问题而逐渐被替代。伴随着“健康养殖”观念的兴起,微生态制剂添加、饲料发酵等能够平衡肠道微生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案陆续出现,为解决养殖业中畜产品药物残留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途径。目前,对发酵饲料产品质量的鉴别及应用效果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对比两种发酵饲料与常规育成猪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比较不同饲料对育肥猪的饲喂效果,为发酵饲料在相关企业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本研究选用120头体重在35 kg左右的二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常规育成饲料,试验Ⅰ组饲喂发酵饲料A,底物为玉米豆粕饲料的发酵饲料。试验Ⅱ组饲喂发酵饲料B,底物为全价配合饲料的发酵饲料。试验期为35天。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但各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血清中总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尿素氮的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但试验Ⅱ组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试验Ⅰ组(P<0.05)。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T-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试验Ⅱ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中T-AOC、MDA和GSH-PX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发酵饲料组血清IgG、 IgA、IgM、IgE的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底物为全价配合的发酵饲料饲喂育肥猪,显着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饲喂效果最佳,可推荐生产和使用。
穆会杰[10](2015)在《湿态发酵豆粕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探讨湿态发酵豆粕对妊娠后期母猪及泌乳母猪健康状况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来确定其在母猪日粮中的最适添加量。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取年龄相同、体况(体况评分为23分)相似、胎次一致和预产期相接近(5天内)的妊娠85天左右长×大二元母猪3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头猪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小麦-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I、II、III组分别用8%、14%、20%的湿态发酵豆粕替代基础日粮中的豆粕(以干物质计算)。预试期6天,正试期55天。试验结果表明:(1)妊娠后期母猪:在妊娠后期母猪日粮中添加湿态发酵豆粕对母猪健康有显着改善,使母猪便秘程度减轻(P<0.05),便秘程度分别比0%组下降了91.11%、51.11%、86.67%;与0%组相比,添加8%水平湿态发酵豆粕显着提高了出生窝重(P<0.05),比0%组提高了38.33%(P<0.05)。(2)泌乳母猪:与0%组相比,添加8%水平湿态发酵豆粕显着提高了泌乳母猪的采食量(P<0.05)泌乳量(P<0.05)及泌乳母猪血清中IgG含量(P<0.05),分别比0%组提高21.33%、45.25%、83.06%。在泌乳母猪日粮中添加湿态发酵豆粕可显着提高泌乳母猪对粗蛋白质(CP)、干物质(DM)、有机物(OM)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湿态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有益活菌数,降低了大肠杆菌数(P>0.05)(3)哺乳仔猪:与0%组相比,母猪日粮中添加8%的发酵豆粕可显着提高哺乳仔猪14日龄的平均个体重(P<0.05)和血清中IgM含量(P<0.05),降低腹泻率(P<0.05),平均个体重和血清中IgM的含量分别比0%组提高了20%和29.54%,腹泻率下降67.64%。(4)经济效益:在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的日粮中添加8%和14%的湿态发酵豆粕,仔猪培育成本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分别比0%组降低36.07元、26.01元。基于以上结果:妊娠后期、泌乳期日粮中添加8%湿态发酵豆粕能够显着改善母猪健康,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14日龄平均个体重,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经济效益。
二、益生菌发酵花生乳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生菌发酵花生乳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含共轭脂肪酸的发酵核桃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核桃概述 |
1.1.1 脂类 |
1.1.2 蛋白质 |
1.2 共轭脂肪酸概述 |
1.2.1 共轭脂肪酸的结构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
1.2.2 共轭脂肪酸的来源及合成 |
1.3 发酵核桃乳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
1.4 发酵核桃乳的研究现状 |
1.5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立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制备 |
2.1.5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
2.2.2 核桃乳的制备 |
2.2.3 发酵核桃乳的制备 |
2.2.4 p H值的测定 |
2.2.5 乳酸菌活菌数的测定 |
2.2.6 脂肪酸分析 |
2.2.7 乳化稳定系数的测定 |
2.2.8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
2.2.9 粘度的测定 |
2.2.10 粒径及粒度分布分析 |
2.2.11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
2.2.12 喜好度评价 |
2.2.13 贮藏期内产品稳定性的研究 |
2.2.1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菌株在核桃乳中转化共轭脂肪酸的研究 |
3.1.1 料水比对不同菌株在核桃乳中的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2 核桃乳中亚油酸、亚麻酸的转化情况 |
3.1.3 发酵核桃乳中共轭脂肪酸转化条件的研究 |
3.2 含共轭脂肪酸的发酵核桃乳的稳定性研究 |
3.2.1 抗氧化剂的筛选 |
3.2.2 乳化剂和增稠剂的复配和筛选 |
3.2.3 发酵核桃乳的产品配方及喜好度评价 |
3.2.4 发酵核桃乳的贮藏稳定性 |
3.2.5 发酵核桃乳的货架期预测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花生粕混菌固态发酵和产物分离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产纳豆激酶和γ-氨基丁酸的工艺研究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培养基的配制 |
1.2.2 种子液的制备 |
1.2.3 工艺流程 |
1.2.4 单因素实验设计 |
1.2.5 正交试验设计 |
1.2.6 纳豆激酶活力(NK)的测定 |
1.2.7 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纳豆激酶活力的标准曲线 |
1.4.2 γ-氨基丁酸含量的标准曲线 |
1.4.3 单因素试验结果 |
1.4.4 正交试验结果 |
1.5 小结 |
第二章 花生粕发酵产降胆固醇肽的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基和种子液的制备 |
2.2.2 工艺流程 |
2.2.3 花生粕多肽的测定 |
2.2.4 降胆固醇肽的测定 |
2.2.5 提取条件对多肽提取量和降胆固醇效果的影响 |
2.2.6 发酵条件对多肽含量和花生粕多肽降胆固醇效果的影响 |
2.2.7 人工胃肠液消化实验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酪蛋白标准曲线 |
2.4.2 胆酸钠标准曲线 |
2.4.3 牛磺胆酸钠标准曲线 |
2.4.4 提取条件对多肽提取量和降胆固醇效果的影响 |
2.4.5 发酵条件对多肽含量和花生粕多肽降胆固醇效果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花生粕发酵产抗氧化物的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培养基的配制 |
3.2.2 纳豆芽孢杆菌种子液和红曲霉的种子液的制备 |
3.2.3 工艺流程 |
3.2.4 单因素实验设计 |
3.2.5 正交试验设计 |
3.2.6 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2.7 对DPPH·清除率的测定 |
3.2.8 对铁离子的还原力的测定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正交试验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花生粕发酵物多糖发酵工艺及提取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培养基的配制 |
4.2.2 纳豆芽孢杆菌种子液和红曲霉的种子液的制备 |
4.2.3 工艺流程 |
4.2.4 发酵条件对花生多糖含量的影响 |
4.2.5 花生粕多糖的测量 |
4.2.6 花生粕多糖的分离提取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多糖标准曲线 |
4.4.2 发酵条件对花生粕多糖含量的影响 |
4.4.3 花生粕多糖的提取分离的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花生粕发酵物的提取方法的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 |
5.1.2 主要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培养基的配制 |
5.2.2 种子液的制备 |
5.2.3 实验流程 |
5.2.4 纳豆激酶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 |
5.2.5 多肽含量测定 |
5.2.6 多肽降胆固醇效果的测定 |
5.2.7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2.8 花生多糖的测定 |
5.3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提取方法对纳豆激酶活性的影响 |
5.4.2 不同提取方法对多肽含量的影响 |
5.4.3 不同提取方法对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
5.4.4 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多肽和洗脱的多肽的分离纯化 |
5.4.5 多肽的降胆固醇的效果和抗氧化性的效果 |
5.4.6 水提液离心后的残渣测定的花生多糖的含量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4)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母猪便秘的成因 |
1.1.1 生理因素 |
1.1.2 饲养管理因素 |
1.1.3 疾病因素 |
1.1.4 药物性因素 |
1.2 母猪便秘的危害 |
1.2.1 采食量降低 |
1.2.2 引起炎症 |
1.2.3 繁殖性能下降(产畸形、死胎仔猪甚至流产) |
1.2.4 脱宫不孕或脱肛 |
1.2.5 后代仔猪生长性能下降 |
1.3 缓解围产期母猪便秘的措施 |
1.3.1 加强饲养管理 |
1.3.2 合理使用药物 |
1.3.3 科学保健 |
2 日粮纤维 |
2.1 日粮纤维的定义与分类 |
2.2 日粮纤维的理化特性 |
2.2.1 水合性 |
2.2.2 黏性 |
2.2.3 吸附性 |
2.2.4 可发酵性 |
2.3 日粮纤维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2.3.1 日粮纤维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 |
2.3.2 日粮纤维在育肥猪上的应用 |
2.3.3 日粮纤维在妊娠母猪上的应用 |
3 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其应用 |
3.1 微生物发酵技术及作用机理 |
3.2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应用 |
3.3 微生物发酵农副产品的应用 |
4 多组学技术 |
4.1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4.2 代谢组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 |
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目的、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一节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便秘及粪便细菌和真菌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的制备 |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5.1 粪便评分 |
1.5.2 粪便细菌和真菌测序 |
1.6 数据分析 |
1.6.1 粪便评分及细菌和真菌多样性 |
1.6.2 粪便细菌和真菌组成及差异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评分的影响 |
2.2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2.3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组成的影响 |
2.3.1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母猪分娩和断奶时粪便细菌组成的影响 |
2.3.2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母猪分娩和断奶时粪便真菌组成的影响 |
2.4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2.4.1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母猪分娩时粪便细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2.4.2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母猪分娩时粪便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2.4.3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母猪断奶时粪便细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2.4.4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母猪断奶时粪便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便秘的影响 |
3.2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3.3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组成的影响 |
3.4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差异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节 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乳汁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的制备 |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母猪乳汁指标的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乳常规成分的影响 |
2.2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乳汁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乳汁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的制备 |
1.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4.1 血清样本采集 |
1.4.2 粪便样本采集 |
1.5 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 |
1.5.1 粪便细菌和真菌基因组提取、测序及数据分析 |
1.5.2 血清代谢物检测及数据分析 |
1.5.3 哺乳仔猪生长性能数据记录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
2.2.1 血清样本质控分析 |
2.2.2 血清样本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
2.2.3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血清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2.2.4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血清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的影响 |
2.3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的影响 |
2.3.1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粪便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2.3.2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组成的影响 |
2.3.3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2.3.4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粪便细菌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血清代谢的影响 |
3.3 围产期母猪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哺乳仔猪粪便细菌和真菌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乳酸菌的特性研究及发酵山楂液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乳酸菌 |
1.1.1 乳酸菌的发酵类型 |
1.1.2 乳酸菌的营养功能 |
1.1.3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1.1.4 乳酸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
1.1.5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的要求 |
1.1.6 益生性植物乳杆菌 |
1.2 山楂 |
1.2.1 山楂的成分 |
1.2.2 山楂的功效 |
1.2.3 山楂调节血脂的机理 |
1.2.4 山楂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5 山楂的发酵 |
1.3 脂质代谢与血脂异常 |
1.3.1 膳食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
1.3.2 胆固醇的代谢及调控 |
1.3.3 血脂异常的危害 |
1.3.4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
1.3.5 血脂异常的食物干预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乳酸菌的分离筛选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韩国泡菜的制作 |
2.2.2 微生物区系的分离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优势乳酸菌分离筛选 |
2.3.2 优势酵母菌分离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植物乳杆菌PMO的安全性评价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菌株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OD值与活菌数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2 抗生素敏感试验 |
3.2.3 动物分组与干预 |
3.2.4 一般体征观察 |
3.2.5 细菌易位 |
3.2.6 脏器指数 |
3.2.7 生化指标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抗生素敏感性 |
3.3.2 一般体征观察与急性毒性 |
3.3.3 细菌易位 |
3.3.4 脏器指数 |
3.3.5 生化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两株植物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菌种复壮 |
4.2.2 菌株鉴定 |
4.2.3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
4.2.4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热稳定性 |
4.2.5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贮藏特性 |
4.2.6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酸性耐受能力 |
4.2.7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盐耐受能力 |
4.2.8 模拟消化环境对两株植物乳杆菌的影响 |
4.2.9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特性 |
4.2.10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酸盐水解酶活性 |
4.2.11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 |
4.2.12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抗氧化能力 |
4.2.1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鉴定 |
4.3.2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
4.3.3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贮藏特性 |
4.3.4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热稳定性 |
4.3.5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酸性耐受能力 |
4.3.6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盐耐受能力 |
4.3.7 模拟消化环境对的两株植物乳杆菌的影响 |
4.3.8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特性 |
4.3.9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盐水解酶活性 |
4.3.10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 |
4.3.11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DPPH清除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植物乳杆菌PMO发酵山楂液的成分变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的制备 |
5.2.2 菌种活化与驯化 |
5.2.3 菌落总数、pH及总酸含量变化 |
5.2.4 总酚含量的测定 |
5.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5.2.6 发酵山楂液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5.2.7 发酵山楂液中有机酸的测定 |
5.2.8 发酵山楂液中主要酚类物质的测定 |
5.2.9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5.2.10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L.plantarum PMO的驯化 |
5.3.2 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pH及总酸含量变化 |
5.3.3 总酚和总黄酮的变化 |
5.3.4 发酵山楂液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pH变化 |
5.3.5 发酵山楂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
5.3.6 发酵山楂液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
5.3.7 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
5.3.8 L.plantarum PMO发酵山楂的抗氧化活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植物乳杆菌PMO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6.1 材料与设备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动物 |
6.1.3 主要试剂 |
6.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动物分组与干预 |
6.2.2 一般体征观察 |
6.2.3 样品收集 |
6.2.4 肝脏组织形态 |
6.2.5 肝脏匀浆的制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6.2.6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影响 |
6.2.7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2.8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6.2.9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采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
6.3.2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粪便水分含量和乳杆菌的影响 |
6.3.3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6.3.4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6.3.5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影响 |
6.3.6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3.7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文章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6)硼亲和高识别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木犀草素的行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壳废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
1.1.1 花生壳废渣的来源 |
1.1.2 花生壳废渣的资源化利用 |
1.1.3 花生壳废渣中木犀草素的存在形式、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 |
1.1.4 花生壳废渣中LTL分离纯化的进展 |
1.2 硼亲和吸附剂的作用机理、优点、制备方法及应用进展 |
1.2.1 硼亲和吸附剂的作用机理 |
1.2.2 硼亲和吸附剂的优点 |
1.2.3 硼亲和吸附剂的常用制备方法 |
1.2.4 硼亲和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1.2.5 硼亲和吸附剂仍面对的挑战 |
1.3 硼亲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
1.3.1 分子印迹的机理及发展 |
1.3.2 硼亲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硼酸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选择性识别与分离LTL的性能研究 |
2.1 磁性硼酸基MOF纳米复合吸附剂的可控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LTL的性能研究 |
2.1.1 前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2 硼酸基MOFs/氧化石墨烯海绵复合吸附剂的可控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LTL的性能研究 |
2.2.1 前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苯硼酸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修饰碳泡沫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LTL |
2.3.1 前言 |
2.3.2 实验部分 |
2.3.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重识别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识别与分离LTL性能研究 |
3.1 基于埃洛石纳米管利用表面硼亲和/离子亲和双重识别印迹聚合物选择性分离纯化LTL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氧化石墨烯表面硼亲和/氢键双重识别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选择性分离纯化LTL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多孔柔性硼亲和印迹聚合物选择性识别与分离LTL的性能研究 |
4.1 Pickering HIPEs构建硼亲和多孔亲水印迹聚合物选择性分离纯化LTL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Pickering单乳液模板法制备柔性多孔硼亲和印迹吸附剂用于选择性分离纯化LTL |
4.2.1 前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符号对照表 |
附录 B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7)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芒果及其营养成分 |
1.1.1 芒果概述 |
1.1.2 芒果营养成分及健康益处 |
1.2 益生菌及其发酵产品 |
1.2.1 益生菌概述 |
1.2.2 乳制益生菌产品 |
1.2.3 非乳制益生菌产品 |
1.3 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与菌株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的比较研究 |
2.4.1 芒果浆的制备与发酵 |
2.4.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
2.4.3 有机酸含量测定 |
2.4.4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2.4.5 总酚含量测定 |
2.4.6 抗氧化能力测定 |
2.5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条件优化 |
2.5.1 混合发酵芒果浆工艺流程 |
2.5.2 单因素试验 |
2.5.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6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研究 |
2.6.1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 |
2.6.2 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测定 |
2.6.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
2.6.4 有机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测定 |
2.6.5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6.6 总酚和抗氧化能力测定 |
2.6.7 抑制LDL氧化能力的测定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的比较研究 |
3.1.1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pH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3.1.2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3.1.3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3.1.4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总酚含量的变化 |
3.1.5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3.1.6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菌种选择 |
3.2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工艺条件优化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2.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3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
3.3.1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变化 |
3.3.2 发酵过程中pH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3.3.3 发酵前后氨基酸含量变化 |
3.3.4 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
3.3.5 发酵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 |
3.3.6 发酵芒果浆对LDL氧化能力的抑制作用 |
3.3.7 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
3.3.8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 |
3.3.9 总酚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3.3.10 感官评价 |
4 讨论 |
4.1 六种益生菌发酵芒果浆的比较 |
4.2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工艺优化 |
4.3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 |
4.4 本文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4.5 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简历 |
致谢 |
(8)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 我国生猪产业概况 |
1.2 益生菌概述 |
1.2.1 益生菌介绍 |
1.2.2 饲料发酵常用益生菌介绍 |
1.3 我国饲料资源概况 |
1.3.1 非常规饲料 |
1.3.2 益生菌发酵饲料 |
1.4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1.4.1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促进畜禽生长性能方面的应用 |
1.4.2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提高畜禽免疫功能方面的应用 |
1.4.3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改善肉品质方面的应用 |
1.4.4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提高畜禽繁殖性能方面的影响 |
1.5 猪肉品质评价体系 |
1.5.1 猪肉品质评价指标 |
1.5.2 影响猪肉品质评价指标的因素 |
1.6 猪肉品质相关基因的研究 |
1.7 目的与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日粮 |
2.1.3 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制备 |
2.1.4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1.5 饲料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2.1.6 血液指标测定方法 |
2.1.7 冰冻切片制作及HE染色 |
2.1.8 Real-timeqPCR检测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的表达 |
2.1.9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血液指标的影响 |
2.2.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MSTN基因的影响 |
2.2.4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2.2.5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血液指标的影响 |
2.3.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MSTN基因的影响 |
2.3.4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2.3.5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仪器 |
3.1.3 胴体性状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
3.2.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胴体物理组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仪器 |
4.1.3 试验试剂 |
4.1.4 测定方法 |
4.1.5 Real-timeqPCR检测脂质相关基因的表达 |
4.1.6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常规肉质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2.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2.4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肉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4.2.5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肉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6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肉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常规肉质的影响 |
4.3.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3.4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肉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4.3.5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肉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肌肉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发酵饲料的概述 |
1.1 发酵饲料的定义 |
1.2 发酵饲料的种类 |
1.3 发酵饲料生产中使用的菌种 |
1.4 发酵饲料在生产中应用 |
2 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 |
2.1 提高饲料消化率,促进动物生长 |
2.2 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动物肠道健康 |
2.3 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 |
2.4 降解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
2.5 降低肠道的氨气,改善饲养环境 |
3 发酵饲料目前的问题及未来前景 |
3.1 发酵饲料目前的问题 |
3.2 发酵饲料未来前景 |
试验一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 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湿态发酵豆粕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豆粕 |
1.2 发酵豆粕 |
1.2.1 发酵豆粕加工工艺 |
1.2.2 发酵豆粕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
1.3 湿态发酵豆粕 |
1.3.1 湿态发酵豆粕的优点 |
1.3.2 湿态发酵豆粕存在的问题 |
1.4 湿态发酵豆粕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
1.4.1 改善养殖环境 |
1.4.2 促进健康养殖 |
1.4.3 改善猪群的生产性能 |
1.5 湿态发酵豆粕应用前景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引言 |
3 湿态发酵豆粕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试验动物 |
3.1.3 试验日粮组成 |
3.1.4 饲养管理 |
3.1.5 样品的采集 |
3.1.6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3.1.7 经济效益分析 |
3.2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湿态发酵豆粕对妊娠后期母猪健康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
4.1.1 湿态发酵豆粕对妊娠后期母猪健康的影响 |
4.1.2 湿态发酵豆粕对妊娠后期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2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中微生物的影响 |
4.2.1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采食量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
4.2.2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2.3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不同阶段乳成分的影响 |
4.2.4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血清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2.5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血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4.2.6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血糖浓度、血清脂肪代谢的影响 |
4.2.7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影响 |
4.2.8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粪中微生物的影响 |
4.3 湿态发酵豆粕对哺乳仔猪的影响 |
4.3.1 湿态发酵豆粕对哺乳仔猪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影响 |
4.3.2 湿态发酵豆粕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3 湿态发酵豆粕对哺乳仔猪生长阶段腹泻率的影响 |
4.4 经济效益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日粮中添加湿态发酵豆粕影响妊娠后期母猪健康和繁殖性能 |
5.1.2 湿态发酵豆粕对泌乳母猪的影响 |
5.1.3 湿态发酵豆粕对哺乳仔猪的影响 |
5.1.4 经济效益分析 |
5.2 结论 |
5.3 创新之处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益生菌发酵花生乳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蓝莓酵素饮料的研制及其贮藏稳定性的研究[D]. 白琳. 新疆大学, 2021
- [2]含共轭脂肪酸的发酵核桃乳的研究[D]. 黄周群. 江南大学, 2021(01)
- [3]花生粕混菌固态发酵和产物分离的工艺优化[D]. 姜晓阳. 青岛大学, 2020(01)
- [4]补饲中草药-农副产品混合发酵饲料对围产期母猪及其仔猪生产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 胡永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乳酸菌的特性研究及发酵山楂液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D]. 甘奕. 西南大学, 2019(05)
- [6]硼亲和高识别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选择性分离纯化木犀草素的行为与机理研究[D]. 刘树成. 江苏大学, 2019(05)
- [7]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芒果浆的研究[D]. 金晓帆. 海南大学, 2019(06)
- [8]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D]. 韩启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两种发酵饲料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D]. 周红妹.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10]湿态发酵豆粕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D]. 穆会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