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叶智伟(大名县龙王庙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摘要】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积极地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意识

在心理学上,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一、培养兴趣,激活探究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向上,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的丰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有效的手段。好的新课导入环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天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也会由衷感叹草原之美。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草原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文章的空白处、矛盾处以及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德拉与杰姆在互赠礼物后的那段空白巧设问题:此时此境,德拉与杰姆相视无语,如果要你为他们设计几句对白,该如何设计哪?比较你设计的对白与原文的空白,你觉得哪个更加有艺术的表现力?通过探究,学生既能感受到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之间的真情,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二、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的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教师、文本的探究形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的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安排,即菲利浦夫妇全家在路途上遇到了穷水手,而在其他剧中,于勒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蒲夫妇的对话,从而了解全家对于勒的态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又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普小品文时,教师就可以大胆的让学生放开手脚,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死海的地形特点、海水成分等知识,自行探究死海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物,细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才会产生探究欲望,因此,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就尤为重要。可是如果这个问题情境缺乏创意,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探究效果。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如果教师能够特别设计,适时给出问题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激情便会高涨,许多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就能在学生的热烈评论中不经意解决,从而获得精彩的探究课堂。激趣导入就是创设情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设疑造成悬念,或巧用故事幽默,或音乐激发联想,或结合时事要闻……,通过巧妙的导读,先声夺人,创设美的意境。初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正是乐于探究的动力。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激趣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探究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在短短的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古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实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一种思考的意境,为学生自学探究作了思想的铺垫。

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注动态生成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教师不再是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而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这种参与更多的表现为教师的精讲点拔,它可以是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点拔的时机,既可以在思考问题前,也可以在遇到疑难时。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点拨就要点拨在要点处,点拨在疑难处,点拨在规律处,点拨在学法上……并让学生由模仿走向独立运用,举一反三,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按照老师预想的思路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因此,要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就要师生互动,当然教师的这种动是随机应变的,是作好充分的预设空间的。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所有探究问题都值得探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习中的认知、发展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实现生生互动。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感知,以及思维、判断,才能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疱的。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需要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所教的班级就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很利于我的课堂教学。我经常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开智启悟,这样既可以解决独立思考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生生互动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思维,果敢地发言、交流,在这种互动之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生成。

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就简单地从某一方面去分析它的是与非、对与错,于是便迅速作答。而不愿意从多角度,以辩证的方法去分析思考;有的人只愿意对别人的意见、体会和感想,作出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或者“人云亦云”,不能做深入地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同学们说:“要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问题是复杂的,分析要深入,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的联想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正面侧面、直接间接及诸多因素去分析思考,综合回答。鼓励学生出新招、出奇招、出绝招。同时还可以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我在教学鲁迅的《雪》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联想朱自清的《春》描绘的春花烂漫的美丽景象,联想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构思之奇巧,联想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映衬之美妙,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欲望,在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空间里驰骋,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六、亲近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这一认识,引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自主、深入的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的认识。

努力的开发、拓展语文资源,如探究家乡的民俗风情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街头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文后,笔者曾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桥”文化,由于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桥在吴文化中的地位,领略了吴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逐渐的形成。

七、体验成功,享受探究的乐趣

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有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对探究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进步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的获取更大的成功。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思考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思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要善于设计出不同的教学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注重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对那些没有及时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绝不能简单的批评与指责,而应该尽量发现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正确的结论。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环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于中国论文下

八、精心设置问题,提供科学方法。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探究学习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考状态,才能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可围绕课文题目,课文反复处、细微差别处、文中插图、标点处、课文结尾等地方提出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扎实地进行双基训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不断开阔学生的探究时空,在教学中让学生珍视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探究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德俊,一种重要的探究方式:是什幺意思、有什幺根据,《语文教学通讯》2003、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标签:;  ;  ;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