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翁曲话论文-刘明妍

李笠翁曲话论文-刘明妍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笠翁曲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笠翁曲话》,《缀白裘》,演出本,商业性

李笠翁曲话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妍[1](2019)在《从《李笠翁曲话》到《缀白裘》——李渔曲论到时剧的传承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笠翁曲话》是将《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单独摘录出来结合而成的。李笠翁以其雄厚的戏曲审美素养和深刻的舞台搬演实践,对戏曲剧本编写及演出等各方面做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归纳。到一百年后戏剧选集《缀白裘》出现之时,李渔戏剧理论中所提倡和排斥的各个方面,是否在实际的戏剧表演中得到了一一实现和解决,可以基于时剧选本《缀白裘》进行分析与探索。(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牛腾[2](2013)在《浅述《李笠翁曲话》之“词曲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是一名年轻的京剧花脸演员,一名专业戏曲工作者。幼年常跟随父亲(同是京剧花脸演员)看戏、演戏;常听起父亲哼唱、吊嗓;常看到父亲打把子、圆场,耳濡目染中我也穿上"彩裤",勒紧"板带",唱起了"西皮二黄"。茶余饭后问起父亲,"戏曲""戏曲"何为"戏"?父亲遂送我本书《李笠翁曲话》,我豁然开悟并喜欢上它。以下是我引用自己学戏演戏的心得对《李笠翁曲话》"词曲部"的一知半解,与大家共同切磋学习吧。《李笠翁曲话》是中国戏曲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着作。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3年18期)

丰慧[3](2008)在《《李笠翁曲话》修辞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笠翁曲话》是李渔一生戏曲创作和演出经验的总结,代表了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从戏曲理论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少数从修辞角度探讨的也只是停留在对李渔修辞思想的粗略概括或某一方面的阐述上,并未对其修辞思想进行完整地建构,对李渔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修辞学界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李笠翁曲话》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修辞学着作。李渔对戏曲修辞规律的探索,隐含在戏曲研究的论述中,不论是吉光片羽还是系统阐析,不少地方都相当精辟,其中涉及到戏曲的篇章结构修辞、辞格的运用、语音修辞、接受修辞、戏曲风格等诸多问题,几乎包括了修辞研究的各个对象,提出了许多提高戏曲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有关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手段,形成了较系统的戏曲修辞观,不仅影响了之后的古代修辞研究,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的修辞研究,其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应得到充分地肯定。正如宗廷虎先生所说,《李笠翁曲话》是我国戏曲修辞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李渔贯穿全篇的辩证思维和实践精神,以及能够推而广之的经验教训,都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理论宝藏。李渔在前人戏曲修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在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对戏曲结构的修辞认识、全面而系统的语音修辞理论、从戏曲语言应与接受对象、文体、语境等因素相适应体现出的朦胧的题旨情境意识、从观众和接受角度提出的“观听咸宜”的接受修辞观及对戏曲多种表现风格的阐述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戏曲修辞理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在我国古代特有的语言材料《李笠翁曲话》及几部修辞学史中有关李渔戏曲修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拟借鉴传统修辞学理论和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对李渔的戏曲修辞主张进行较细致地梳理,对李渔的修辞思想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归纳,从以上五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出李渔的戏曲修辞观。在李渔戏曲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借鉴和吸收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从修辞的视角反观李渔曲论的有关论述,开展李渔戏曲修辞思想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弘扬“戏曲”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现代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将李渔的这些宝贵经验用于指导现在的戏曲、影视作品创作,还将有利于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因而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朱源[4](2006)在《从《李笠翁曲话》英译看汉语典籍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李笠翁曲话》主要章节的标题英译为例,借鉴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归纳、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基本步骤,以期在这一领域探索出具有指导性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此类翻译实践中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与目的性。(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06年04期)

张志红[5](2002)在《从《李笠翁曲话》看李渔之音乐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笠翁曲话》是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一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通常把这两部分叫做《李笠翁曲话》,其独到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是追求“独先结构”的形式与“善、奇”的内容相统一 ;二是重视音乐创作的“合人情”;叁是在文风上应“重机趣”、“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习俗恶”;四是在音乐教育中应“唱曲情”。(本文来源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沈默[6](1981)在《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读《李笠翁曲话》一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重读《李笠翁曲话》,得益匪浅。作者李渔是清代着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今年是他逝世的叁百周年纪念。《李笠翁曲话》就是他的一部戏剧理论专着。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剧作者如何掌握戏剧艺术规律,如何熟悉舞台、熟悉演员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一个剧作艺术上得失成败的关键,很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戏剧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必须通过演员在有一定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上用表演、念白和歌唱传达给观(本文来源于《陕西戏剧》期刊1981年12期)

刘星汉[7](1981)在《凤头·豹尾——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四》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文艺创作而言,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其难处。这难处首先就在于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各自的“规范”。诗要押韵,词要按谱,戏呢,因为要演出,要受舞台的限制,那“框框”就更多。名之为传奇的我国古代戏剧还相约成俗的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如“开场用末,冲场用生。开场数语,包括通篇,冲场一出,蕴酿全部”之类。结构一本传奇,首先就不能不考虑这些“格局”。这种“格局”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它。一方面对创作它固然是一种束缚,另一方面呢,运用得好,也会使所写的戏更宜于搬演。李渔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写(本文来源于《戏剧创作》期刊1981年03期)

刘星汉[8](1981)在《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叁——“编戏有如缝衣”》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阐述他的戏剧创作理论,善用比喻。在《曲话》的首篇里,他就曾把构思作品比之为“工师之建宅”,其确切的程度,在我们仔细品味之后,真令人情不自禁要拍案叫绝了。继而在进一步谈到如何结构作品的时候,李渔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这种比喻的贴切与巧妙,更是非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深知个中甘苦者,所不易说出的。然而长(本文来源于《戏剧创作》期刊1981年01期)

刘星汉[9](1980)在《新与巧——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1 李渔在“脱窠臼”这款里,开首便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这使我想起了《聊斋》上的一篇故事。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位县官夫人,容貌虽美,却不为其夫所爱;而这位县官有个同事,其夫人是狐,虽容貌平平,却很能赢得她丈夫的欢心。貌美的夫人心甚不平,以为狐媚有术,于是就前去(本文来源于《戏剧创作》期刊1980年06期)

刘星汉[10](1980)在《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一 构思第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个月来,忙里偷闲,茶余饭后又断断续续地把素日喜爱的《李笠翁曲话》读了一遍。每有所感,辄随手记下,已积成札记数则如下。 1 “结构第一”,这是《曲话》一书开宗明义首先提出的,早已为一般的戏剧工作者所熟知。仔细读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李渔之所谓“结构”,和今天所说的结构不尽相同。今之结构,是专指对作品生活事件与人物性格所作的组织、安排;而他所谓的“结构”则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一系列的作品构思过程,如果称之为“构思”会更确切些。所以在“结构第一”这个大题目下,李渔写了七款。这七(本文来源于《戏剧创作》期刊1980年03期)

李笠翁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是一名年轻的京剧花脸演员,一名专业戏曲工作者。幼年常跟随父亲(同是京剧花脸演员)看戏、演戏;常听起父亲哼唱、吊嗓;常看到父亲打把子、圆场,耳濡目染中我也穿上"彩裤",勒紧"板带",唱起了"西皮二黄"。茶余饭后问起父亲,"戏曲""戏曲"何为"戏"?父亲遂送我本书《李笠翁曲话》,我豁然开悟并喜欢上它。以下是我引用自己学戏演戏的心得对《李笠翁曲话》"词曲部"的一知半解,与大家共同切磋学习吧。《李笠翁曲话》是中国戏曲最系统最深刻的理论着作。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笠翁曲话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妍.从《李笠翁曲话》到《缀白裘》——李渔曲论到时剧的传承与演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牛腾.浅述《李笠翁曲话》之“词曲部”[J].大众文艺.2013

[3].丰慧.《李笠翁曲话》修辞思想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8

[4].朱源.从《李笠翁曲话》英译看汉语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5].张志红.从《李笠翁曲话》看李渔之音乐美学思想[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6].沈默.手则握笔口却登场——读《李笠翁曲话》一得[J].陕西戏剧.1981

[7].刘星汉.凤头·豹尾——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四[J].戏剧创作.1981

[8].刘星汉.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叁——“编戏有如缝衣”[J].戏剧创作.1981

[9].刘星汉.新与巧——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二[J].戏剧创作.1980

[10].刘星汉.读《李笠翁曲话》札记之一构思第一[J].戏剧创作.1980

标签:;  ;  ;  ;  

李笠翁曲话论文-刘明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