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范茂军

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范茂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

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范茂军[1](2019)在《基于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氨氮含量高、碳氮比低且难降解等特点,高效且低耗的处理渗滤液是十分困难的。近年来,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的出现为处理此类废水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本文着重综述了几种基于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新型方法,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SHARN-ANAMMOX)工艺、一体化部分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CANON)工艺、限氧自养硝化-厌氧反硝化(OLAND)工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NAMMOX)耦合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22期)

邹瑜[2](2019)在《同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藻类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及强化产能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把能量中和(Energy neutral)或能量盈余(Energy positive)作为未来污水处理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回收污水中的有机碳源(COD),将其转化为甲烷后结合低能耗技术进行生物脱氮。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IFAS)工艺具有同时脱氮除碳、占地面积小和工艺流程简明等优势,被列为未来污水生物脱氮的重要工艺。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发展一项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厌氧发酵结合SNAD-光生物反应器(PBR)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强化产能技术,旨在实现生物脱氮除碳除磷的同时降低能耗,利用瘤胃液预处理及与消化污泥共发酵藻类与剩余污泥回收有机碳能的同时增加产能,为能量自给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工艺。首先,本研究以藻类培养过程中的生长代谢特性为立足点,考察了藻类PBR处理实际污泥消化液过程中不同影响条件对藻类氮磷去除率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磷浓度为40 mg/L,CO2曝气浓度为2.6%,光强11847 lx条件下NH4+-N最大去除率的预测值为29.9%。进一步通过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光强为11220 lx,CO2曝气浓度为4.44%条件下NH4+-N去除率的预测值为18.6%。在最优条件下不同初始NH4+-N浓度对NH4/-N去除率影响呈正相关关系,NH4+-N去除效率的动力学常数及饱和系数分别为0.72 d-1和-7.65 mg/L。以稀释后的实际污泥消化液作为进水,藻类PBR运行最佳HRT为4 d,收获间隔为2d。在最佳条件下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保持在68.7-71.8%和27.8-38.2 mg/L·d,总磷去除率以及去除负荷分别为72.5-82.8%和3.9-5.2 mg/L-d。其次,在藻类PBR基础上启动运行SNAD-PBR耦合工艺并对其长期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最佳条件(HRT为1+4 d时,进水NH4+-N浓度为400 mg/L以及回流比为1:3)下SNAD-PBR工艺对TN、TP及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0.2%、100.0%及70.5%。当回流比为1:3时,较低的C/N和较高的氮磷去除率表明此时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不会被异养反硝化菌所抑制。在SNAD-PBR耦合工艺中,SEM和FISH结果表明亚硝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存在于SNAD系统内。菌群特性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亚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悬浮污泥中,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生物膜上。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回流系统后新环境更适合于Candidatus Brocadia,在SNAD-PBR工艺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脱氮途径,即生物膜上的脱氮过程主要由Candidatus Kenenni 和Denitratisoma完成,而悬浮污泥中的脱氮过程则由Nitrosomonas、Nitrospira、Candidatus Brocadia和Denitratisoma共同完成。针对绿藻细胞壁结构中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存在导致厌氧发酵产甲烷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发酵手段对藻类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液的引入提高了藻类厌氧发酵的水解率但过高的瘤胃液接种比会抑制乙酸及丙酸的消耗。与厌氧消化污泥单独发酵相比,瘤胃液预处理和共发酵手段都提高了藻类厌氧发酵的生化产甲烷潜力。此外,在预处理时间48 h,接种比10%(w/v)条件下累计产甲烷量达到最高,动力学参数k与BO值分别为0.44和130.1 L CH4/kg VS。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随着瘤胃液预处理时间增加产酸菌属Ruminococcaceae与产甲烷菌属Methanobrevbacter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表明过长的预处理时间反而会抑制菌群内活性。除此之外,瘤胃液不仅可以通过预处理手段来促进细胞壁降解,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也可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同作用,从而提高了发酵过程产甲烷潜力。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经过瘤胃液预处理并与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在不同底物混合比以及初始pH条件下对藻类与剩余污泥(WAS)混合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液的引入有利于混合发酵中累计产甲烷量的提高且藻类增长量优于剩余污泥。污泥混合比在50-100%间是藻类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最佳范围,在此阶段累计产甲烷量以及系统对底物的分解、利用效率差别小。pH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对藻类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过程的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pH为8.1时,Sporanaerobacter、Ruminococcaceae以及Ruminococcus是厌氧发酵过程叁种主要的产酸菌属,此时累计产甲烷量达到最大值,k与BO值分别为0.31与166.5 L CH4/kg VS。通过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效应主次顺序为:剩余污泥底物混合比>pH。此外,在剩余污泥底物混合比>50%,9>pH>8.7范围内,TVFA与累计产甲烷量值与剩余污泥单独发酵相比差值不明显。最后,本研究以小试实验为基础,对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发酵结合SNAD-PBR耦合工艺的放大实际投产进行了简单的工艺流程设计、能耗分析及运行成本估算,为需要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大连夏家河污泥处理厂的水质水量为设计参数以及SNAD-MBBR工艺为对比,得出SNAD-PBR工艺吨水能耗约为2.55 kWh/m3,吨水运行费用约为2.23元/m3,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非常显着。通过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厌氧发酵结合SNAD-PBR耦合工艺回收污水中能量(CH4)并优化各处理单元运行,产能/耗能比为1.05,实现完全的能量中和运行目标。(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吴瑞杰[3](2019)在《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维生素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接种郑州市某污水厂重力浓缩池污泥,利用丝状填料极大的吸附能力富集污泥,以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得到快速启动,启动过程着重分析的水质变化。并且探究了厌氧氨氧化菌对一种生产维生素B2的制药废水的脱氮能力和污泥的适应性,为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制药废水的工程应用中提供参考意义。结果表明:(1)在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中使用丝状填料,接种污水厂重力浓缩池污泥,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0.5 mg/L、温度37±1℃、遮光,控制进水_4~+和_2~-负荷分别为0.050 kg/(m~3·d)和0.066 kg/(m~3·d),在该负荷下连续运行72 d即实现厌氧氨氧化的快速启动。启动稳定后,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均达到100%,二者的去除速率分别为49.0 mg/(L·d)和64.9 mg/(L·d);出水硝态氮是进水的3.27倍;总氮去除率60.57%,总氮去除速率76.05 mg/(L·d)。启动过程pH值呈现规律性变化,可以将pH值作为厌氧氨氧化启动进程中的指示参数。稳定状态叁种氮素变化量的比值为ΔNH_4~+:ΔNO_2~-:ΔNO_3~-=1:1.33:0.33,与理论值1:1.32:0.26接近,启动成功后厌氧氨氧化作用在系统中占主体作用。启动成功后,在填料最外层的表面污泥呈现红色,紧挨填料的内层污泥是黄褐色,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并不均匀,紧挨进水口的位置,呈深红色,厌氧氨氧化菌聚集较明显。(2)利用已成功启动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对维生素生产废水的进行实际废水处理试验,保持同等环境条件,试验分四个阶段:缓冲阶段、第Ⅰ阶段、第Ⅱ阶段、第Ⅲ阶段。缓冲阶段,添加易降解的葡萄糖使污泥适应有机物存在的环境;第Ⅰ阶段,使用稀释的实际废水,COD、NH_4~+,NO_2~-,TN去除率分别是74.03%,95.55%,90.05%,70.6%,;第Ⅱ阶段,提升负荷,该阶段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达到其能承受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此时COD、NH_4~+,NO_2~-,TN去除率分别是74.12%,95.01%,88.98%,75.66%,总氮去除速率达最大值0.25 kg/(m~3·d),该阶段脱氮性能和菌体活性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第Ⅲ阶段,负荷进一步提升,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变差,脱氮性能急剧下降,厌氧氨氧化菌的脱氮作用几乎消失。四个阶段进水NO_2~-/NH_4~+比值依次是:1.32、1.32、1.11、1.35,ΔNO_2~-/ΔNH_4~+比值依次是:1.27、1.24、1.04、0.04。前叁个阶段菌体活性和脱氮性能都比较好,ΔNO_2~-/ΔNH_4~+比值也随进水NO_2~-/NH_4~+比值变化而波动,且变化幅度较小。第四个阶段,厌氧氨氧化菌菌体活性和反应器脱氮性能明显变差。试验结束后,附着在填料最外层的污泥呈现深紫红色,内层污泥表现出黑褐色;相对于启动试验后的污泥,除颜色变化外,厌氧氨氧化菌不止出现在进水口邻近的部分填料上,而是更均匀地分布在填料表层。实际废水处理试验结束后,污泥MLSS 6984 mg/L,MLVSS/MLVSS=0.53。在经过启动过程和实际废水处理过程后,污泥浓度减小明显,MLSS/MLVSS显示污泥活性减弱。(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桂凤,黄宝成,汪彩华,程雅菲,范念斯[4](2019)在《厌氧氨氧化技术应用于主流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基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废水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但其能耗物耗高,不能适应节能减排的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新兴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因具有低能耗、低剩余污泥量、无需外加碳源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在废水脱氮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Anammox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主流污水处理应用Anammox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生物产业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杨嘉春,强长棣[5](2018)在《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煤化工废水启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对典型煤制油化工废水的处理性能,在以聚乙烯海绵作为填料的上流式厌氧固定床反应器中,利用多技术手段,探究anammox工艺对该高含氮以及有机物浓度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anammox工艺可实现高效、稳定的脱氮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在进水总氮(TN)浓度为700~800mg/L、盐度为8750mg/L条件下,氮素去除速率(NRR)稳定在4.82±0.1kg/(m~3·d)~(-1),总有机碳(TOC)去除率约为36.86%。同时,厌氧氨氧化技术也展示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特性,结构组分结果表明,anammox工艺可降低废水有机质分子量,且可有效去除废水中一些难降解有机质,其中类富里酸、紫外区腐殖酸、可见区腐殖酸组分去除率分别为43.61%、53.93%和100%。(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8年07期)

沈莎,容俊,罗军[6](2018)在《厌氧氨氧化技术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氨氧化技术是目前已知的最经济的生物脱氮技术,在处理低碳氮比的高氨氮浓度废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从综述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技术优势、技术现状以及技术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1期)

杜嘉年[7](2018)在《关于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污水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趋势,若不及时解决污水问题,污染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愈加严重,影响也将愈加恶劣。为净化污水,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文章对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展开探讨研究,以期为污水处理工作提供可参考性的意见。(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朱海晨[8](2018)在《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处理炼油催化剂生产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炼油催化剂生产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论文以炼油催化剂生产废水的模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部分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生物脱氮方法对其进行了处理研究,通过考察中温限氧条件下部分硝化生物反应器的启动情况、长期脱水放置的厌氧氨氧化滤池生物活性的恢复以及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的启动特性,优化了部分硝化反应器的运行条件,确定了厌氧氨氧化滤池活性恢复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时期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为现场中试设备恢复阶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中温限氧(T=35±1℃,DO<0.2 mg/L)部分硝化反应器中,利用实时控制pH值的方式,成功实现稳定亚硝化,亚硝态氮积累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2)长期放置的生物滤池经过102 d的运行成功恢复了活性,总氮去除速率由0.190kg N/(m3·d)提高至1.771 kg N/(m3·d)。活性恢复过程中△pH×Q(时处理量,Q)的值与滤池的总氮去除速率线性相关系数为0.919,出水pH值的增量能为生物滤池活性恢复过程的进度提供有效参考。(3)经过142 d的连续运行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生物滤池的总氮去除率随着滤池的运行由23.55%逐渐上升至83.14%,活性稳定阶段的总氮去除率为81.28%~89.03%,总氮去除速率均值达7.84 kg N/(m3·d),氨氮去除量:亚硝态氮去除量:硝态氮生成量=1:1.53:0.18。(4)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活性恢复的滤池A、启动过程的滤池B在不同时期的微生物丰度、多样性以及种群结构的变化,其中滤池A、B中共有的优势微生物主要为噬纤维菌纲(Ignavibacteria)、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浮霉菌(Planctomycetacia)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滤池B存在反硝化菌Denitratisoma属,进一步证明实际叁氮变化量之比与理论值不符是由于系统中的反硝化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14)

陈国燕[9](2018)在《厌氧氨氧化耦合部分反硝化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氨氧化(ANAMMOX)作为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具有节约能耗、污泥产量低、脱氮效率高等优点,已经成功应用于污泥水、渗滤液等高氨氮废水处理。如何将ANAMMOX应用于城镇污水的脱氮处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部分反硝化(PD)与厌氧氨氧化联用是可能的途径。本研究首先以乙酸钠为碳源,在低碳氮比(COD/NO_3~--N=2.5)的条件下富集具有部分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然后,运行以Feed-batch方式工作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获得厌氧氨氧化菌;最后,采用培养的部分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进行耦合,探讨厌氧氨氧化与部分反硝化联合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控制反应时间与污泥龄两种策略,在低碳氮比(COD/NO_3~--N=2.5)的条件下,实现了部分反硝化,从而达到NO_2~--N的稳定积累。NO_2~--N的积累率高达94.98%,硝酸盐的最大还原速率为240.02 mg·gVSS~(-1)h~(-1),亚硝酸盐的最大积累速率为235.86 mg·gVSS~(-1)h~(-1)。(2)在总氮(TN)负荷为2.39~2.76 kg(m~3·d)~(-1)的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NH_4~+-N去除率为99.23%±3.02%,NO_2~--N去除率为99.31%±3.05%,TN的去除率89.70%±3.18%。厌氧氨氧化菌的NH_4~+-N、NO_2~--N消耗量与NO_3~--N生成量之间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32:0.21。厌氧氨氧化污泥颜色呈红色,形状近似椭球状,表明不光滑,颗粒化程度良好。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污泥中优势菌群为厌氧氨氧化菌。(3)间歇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反硝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形成的耦合系统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NH_4~+-N和NO_3~--N。当NO_3~--N/NH_4~+-N比分别为0.8、1.0、1.2、1.6时,TN去除率分别为73.20%、87.89%、96.42%、91.98%,最佳NO_3~--N/NH_4~+-N比为1.2。(4)以最佳NO_3~--N/NH_4~+-N比进行的连续实验结果表明,进水NH_4~+-N浓度在20~40 mg·L~(-1)时,NH_4~+-N、NO_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50%、95.20%和94.88%,厌氧氨氧化与部分反硝化耦合系统运行稳定。除部分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之外,污泥中还存在着异养亚硝酸还原菌,且与厌氧氨氧化菌竞争部分反硝化菌产生的亚硝酸,进水硝氮的84.3%通过厌氧氨氧化途径转化为氮气,剩余15.7%通过异养反硝化途径转化为氮气。(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昊[10](2017)在《浅析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及实际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原理、特点,以及污水处理的作用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国污水领域处理技术能力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7年12期)

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国内外把能量中和(Energy neutral)或能量盈余(Energy positive)作为未来污水处理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回收污水中的有机碳源(COD),将其转化为甲烷后结合低能耗技术进行生物脱氮。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IFAS)工艺具有同时脱氮除碳、占地面积小和工艺流程简明等优势,被列为未来污水生物脱氮的重要工艺。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发展一项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厌氧发酵结合SNAD-光生物反应器(PBR)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强化产能技术,旨在实现生物脱氮除碳除磷的同时降低能耗,利用瘤胃液预处理及与消化污泥共发酵藻类与剩余污泥回收有机碳能的同时增加产能,为能量自给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工艺。首先,本研究以藻类培养过程中的生长代谢特性为立足点,考察了藻类PBR处理实际污泥消化液过程中不同影响条件对藻类氮磷去除率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磷浓度为40 mg/L,CO2曝气浓度为2.6%,光强11847 lx条件下NH4+-N最大去除率的预测值为29.9%。进一步通过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光强为11220 lx,CO2曝气浓度为4.44%条件下NH4+-N去除率的预测值为18.6%。在最优条件下不同初始NH4+-N浓度对NH4/-N去除率影响呈正相关关系,NH4+-N去除效率的动力学常数及饱和系数分别为0.72 d-1和-7.65 mg/L。以稀释后的实际污泥消化液作为进水,藻类PBR运行最佳HRT为4 d,收获间隔为2d。在最佳条件下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保持在68.7-71.8%和27.8-38.2 mg/L·d,总磷去除率以及去除负荷分别为72.5-82.8%和3.9-5.2 mg/L-d。其次,在藻类PBR基础上启动运行SNAD-PBR耦合工艺并对其长期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最佳条件(HRT为1+4 d时,进水NH4+-N浓度为400 mg/L以及回流比为1:3)下SNAD-PBR工艺对TN、TP及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0.2%、100.0%及70.5%。当回流比为1:3时,较低的C/N和较高的氮磷去除率表明此时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不会被异养反硝化菌所抑制。在SNAD-PBR耦合工艺中,SEM和FISH结果表明亚硝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存在于SNAD系统内。菌群特性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亚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悬浮污泥中,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生物膜上。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回流系统后新环境更适合于Candidatus Brocadia,在SNAD-PBR工艺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脱氮途径,即生物膜上的脱氮过程主要由Candidatus Kenenni 和Denitratisoma完成,而悬浮污泥中的脱氮过程则由Nitrosomonas、Nitrospira、Candidatus Brocadia和Denitratisoma共同完成。针对绿藻细胞壁结构中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存在导致厌氧发酵产甲烷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发酵手段对藻类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液的引入提高了藻类厌氧发酵的水解率但过高的瘤胃液接种比会抑制乙酸及丙酸的消耗。与厌氧消化污泥单独发酵相比,瘤胃液预处理和共发酵手段都提高了藻类厌氧发酵的生化产甲烷潜力。此外,在预处理时间48 h,接种比10%(w/v)条件下累计产甲烷量达到最高,动力学参数k与BO值分别为0.44和130.1 L CH4/kg VS。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随着瘤胃液预处理时间增加产酸菌属Ruminococcaceae与产甲烷菌属Methanobrevbacter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表明过长的预处理时间反而会抑制菌群内活性。除此之外,瘤胃液不仅可以通过预处理手段来促进细胞壁降解,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也可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同作用,从而提高了发酵过程产甲烷潜力。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经过瘤胃液预处理并与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在不同底物混合比以及初始pH条件下对藻类与剩余污泥(WAS)混合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液的引入有利于混合发酵中累计产甲烷量的提高且藻类增长量优于剩余污泥。污泥混合比在50-100%间是藻类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最佳范围,在此阶段累计产甲烷量以及系统对底物的分解、利用效率差别小。pH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对藻类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过程的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pH为8.1时,Sporanaerobacter、Ruminococcaceae以及Ruminococcus是厌氧发酵过程叁种主要的产酸菌属,此时累计产甲烷量达到最大值,k与BO值分别为0.31与166.5 L CH4/kg VS。通过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效应主次顺序为:剩余污泥底物混合比>pH。此外,在剩余污泥底物混合比>50%,9>pH>8.7范围内,TVFA与累计产甲烷量值与剩余污泥单独发酵相比差值不明显。最后,本研究以小试实验为基础,对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发酵结合SNAD-PBR耦合工艺的放大实际投产进行了简单的工艺流程设计、能耗分析及运行成本估算,为需要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大连夏家河污泥处理厂的水质水量为设计参数以及SNAD-MBBR工艺为对比,得出SNAD-PBR工艺吨水能耗约为2.55 kWh/m3,吨水运行费用约为2.23元/m3,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非常显着。通过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厌氧发酵结合SNAD-PBR耦合工艺回收污水中能量(CH4)并优化各处理单元运行,产能/耗能比为1.05,实现完全的能量中和运行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范茂军.基于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19

[2].邹瑜.同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藻类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及强化产能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吴瑞杰.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维生素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李桂凤,黄宝成,汪彩华,程雅菲,范念斯.厌氧氨氧化技术应用于主流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生物产业技术.2019

[5].杨嘉春,强长棣.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煤化工废水启动试验研究[J].中国煤炭.2018

[6].沈莎,容俊,罗军.厌氧氨氧化技术简介[J].化工管理.2018

[7].杜嘉年.关于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

[8].朱海晨.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处理炼油催化剂生产废水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9].陈国燕.厌氧氨氧化耦合部分反硝化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0].吴昊.浅析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技术及实际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

标签:;  ;  ;  

厌氧氨氧化技术论文-范茂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