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艺学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莓,品种,绥化地区,评价
农艺学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举[1](2018)在《绥化地区引种树莓农艺学性状调查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绥化地区引种的26个树莓品种物候期﹑生物学习性﹑抗逆性进行调查,以及对果实品质成分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明确评价树莓的主要指标,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把供试的26个品种进行层次聚类。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绥化地区树莓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对树莓种质资源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树莓生物学习性、抗性和果实成分方面的22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总结出可从如下5个主要指标来评价树莓品种资源,第一,抗病性:抗根腐病、果腐病和灰霉病;第二,果实品质成分: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单果重、可溶性糖;第叁,萌芽率;第四,花序长度;第五,抗涝性。(2)从果实营养成分方面,对26个树莓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分为4类:第一类:果实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突出,以品种“澳洲红”为代表,其维生素C含量为25.36mg/100g;第二类:果实花青素含量相对较突出,以品种“欧洲红”为代表,花青素含量为365.78mg/100g;第叁类:糖酸比、固酸比较突出,以树莓品种“维拉米特”为代表,糖酸比为8.59、固酸比为14.06;第四类:是“黄树莓”,其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方面相对突出,糖酸比相对较高,果实较甜。(3)从果实大小、成熟期早晚以及抗病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绥化地区夏果型树莓品种采用“北京32”、“红玉”,秋果型品种采用“秋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王爱菊[2](2016)在《萝卜肉质根膨大过程中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之一,萝卜以其营养丰富及多种保健功能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推动我国萝卜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萝卜农艺学性状的研究。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萝卜肉质根膨大过程中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6年18期)
李绍吉,蒋向辉[3](2016)在《忍冬属四种不同种质农艺学性状比较及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忍冬属不同来源的4种种质为试材,采用形态分类学的方法,根据株高、叶长、叶宽、叶的形状、花开时间等农艺性状,对不同种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5对引物对4份种质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构建聚类图,并分析物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忍冬属4种种质在农艺学性状上差异不明显,如采用形态学的方法进行鉴别容易导致误判,然而这4种种质在DNA条形码序列上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认为在对金银花种质进行亲缘关系鉴定时,借助DNA条形码序列特性与农艺学性状相结合能有效区分物种之间的差异,鉴定结果相对可靠。(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05期)
王培,漆慧娟,张旭娟,施渭尧[4](2015)在《芦笋种质资源农艺学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搜集的国内外64份芦笋种质资源进行农艺学性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株高和茎秆数差异较大,株高大部分集中在60~85 cm,茎秆数大部分集中在5.75~8.25根;潍H2-4和井冈701的株高和茎秆数呈极显着正相关,Atals和NJ956的株高和茎秆数呈显着正相关,其余大部分品种的株高和茎秆数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6个芦笋品种发生茎枯病,但每个品种只有1株出现病害,病害较轻,这可能与田间管理和调查时的天气情况有关。(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5年10期)
刘守伟,刘淑芹,周新刚,吴凤芝[5](2014)在《分蘖洋葱种质资源的农艺学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自黑龙江、吉林和山东省不同地区的49份分蘖洋葱资源的农艺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多项性状,表现良好的材料有吉林2、西林、独头、四六瓣、绥棱和拉林1,其单球重、单株产量较高,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用于选育分蘖洋葱品种,而阿城南郊和3号综合性状不佳。(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白月轻[6](2014)在《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蓖麻具有耐旱、耐寒等优良种植性状,能够在边际性土地上生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种植、食品加工原料等产业所需耕地锐减以及能源危机伴随的众多问题。矮秆品种推广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对蓖麻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甚少,同时,矮秆蓖麻和高秆蓖麻品种之间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的报道更少。本论文选用3个不同高度的矮秆蓖麻品种浙蓖41(50-80 cm)、浙蓖40(81-120cm)和浙蓖32(121-150 cm),采用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以期寻找各自的最佳种植密度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为后续的大田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为了找到矮秆蓖麻表达矮秆性状的特异蛋白,应用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研究了矮秆蓖麻品种天蓖26号和高秆蓖麻品种非洲小粒始花时期的蛋白表达的差异,对利用分子手段改良蓖麻品种和矮秆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浙蓖41、浙蓖40和浙蓖32分别在种植密度为36000株/hm2、30000株/hm2和24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对应的最高产量分别为3468.3kg/hm2、3707.1 kg/hm2和3580.1 kg/hm2;单位面积有效果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叁个因素形成了蓖麻群体的产量。其中,单位面积有效果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从现蕾期开始,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蓖麻植株高度开始出现差异,并且开花期到成熟期的差异最明显。种植密度对蓖麻成熟期的各形态指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植株高度和平均节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其他的形态指标与种植密度呈现负相关。浙蓖41、浙蓖40和浙蓖32的最大含油率分别为52.40%、50.20%和48.30%,最大产油量分别为1817.41 kg/hm2、1773.92 kg/hm2;和1772.13 kg/hm2。通过双向电泳分离,典型高秆和典型矮秆蓖麻品种大约有1000个蛋白点在每张电泳胶图谱中得到分离。通过PDQuest软件分析和质谱鉴定,共鉴定出38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按其生物学功能主要分为8个大类,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最大的一类蛋白参与的过程是氧化还原平衡和防卫响应,其次是光合作用。根据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这38个差异蛋白分别主要定位于叶绿体(44.8%),细胞质(18.4%),液泡(10.5%),线粒体(2.6%),细胞膜(2.6%)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4-12-01)
骆凯,狄红艳,张吉宇,王彦荣,李治钱[7](2014)在《19份草木樨种质农艺学与品质性状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份从国内外引进的二年生草木樨(Melilotus)种质在甘肃榆中进行农艺学和品质性状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种质均较抗白粉病,其中株高、风干质量、酸不溶灰分含量、香豆素含量变异大;引进的草木樨种质株高均显着高于(P<0.05)对照(LX05和LX03),其中75%以上引进种质的风干质量显着(P<0.05)高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风干质量、叶茎比与粗蛋白呈显着(P<0.05)正相关,叶茎比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分别呈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负相关。对9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纤维因子、生物量因子、株高因子、品质因子和香豆素因子5个主成分,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1.936%。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以株高等9个农艺、品质性状为指标将供试草木樨聚成5类,其中第2类群的PI595388、PI595393和Ames25658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通过比较不同种质间风干质量、香豆素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筛选出高生物量、高粗蛋白且低香豆素的种质为PI552553、Ames25658、PI593233、PI595388和PI595393。(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沈奇,秦信蓉,王仙萍,田世刚,向阳[8](2014)在《种植密度对紫苏经济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随着近年来其营养保健功能的重视和开发,紫苏已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食药两用型作物。该研究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选育的2个紫苏材料奇苏1号(油用型),奇苏3号(叶籽两用型)为研究材料,研究一般肥力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紫苏的经济产量及相关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农艺学性状随栽培密度变化表现一致。其中,株高、茎节数、一次有效分枝长度、分枝位、单株穗数、单株产量与栽培密度呈显着负相关,主穗长度与主穗粒数与栽培密度呈显着正相关。栽培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着。2个品种的单产均表现为随栽培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栽培密度与紫苏单产建立回归方程,2个紫苏品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4.046 5+96.777 1x-45.719 8x2(r=0.999 4)及y=38.717 6+42.111 3x-16.757 7x2(r=0.999 8)。根据回归方程,奇苏1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58 745株/hm2,籽粒产量可达1 578.90 kg/hm2。奇苏3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88 745株/hm2,可产籽粒977.55 kg/hm2,每公顷同时还可收获约3 000 kg紫苏干叶及2 400 kg紫苏梗。该研究结果将为紫苏品种推广、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4年09期)
刘贤娴,王淑芬,牟晋华,徐文玲[9](2011)在《不同播期和品种对春播萝卜抽薹等农艺学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不同品种萝卜为试材,采用常规方法对不同播期和品种的春播萝卜主要农艺学性状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萝卜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从播种到现蕾、抽薹所需的时间差异明显。多数品种均能抽薹,但多数情况下萝卜抽薹时,肉质根早已经膨大到采收标准,对产量没有产生不良影响;萝卜属于种子春化型蔬菜,萝卜种子在处于萌动期时,对低温感应非常灵敏。播种时应注意温度变化,避开强降温天气。(本文来源于《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7-22)
刘贤娴,王淑芬,李莉娜,王伟,牟晋华[10](2010)在《萝卜肉质根膨大过程中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皮色、肉质色萝卜为试材,采用常规方法对肉质根膨大过程中的主要农艺学性状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萝卜生长过程中,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同步进行,地上部的生长状况,影响肉质根的膨大,进而影响产量;育种过程中,选择根重/叶重比值大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农艺学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之一,萝卜以其营养丰富及多种保健功能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推动我国萝卜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萝卜农艺学性状的研究。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萝卜肉质根膨大过程中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艺学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举.绥化地区引种树莓农艺学性状调查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8
[2].王爱菊.萝卜肉质根膨大过程中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变化[J].山西农经.2016
[3].李绍吉,蒋向辉.忍冬属四种不同种质农艺学性状比较及DNA条形码鉴定研究[J].北方园艺.2016
[4].王培,漆慧娟,张旭娟,施渭尧.芦笋种质资源农艺学性状分析[J].长江蔬菜.2015
[5].刘守伟,刘淑芹,周新刚,吴凤芝.分蘖洋葱种质资源的农艺学性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
[6].白月轻.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D].天津科技大学.2014
[7].骆凯,狄红艳,张吉宇,王彦荣,李治钱.19份草木樨种质农艺学与品质性状初步评价[J].草业科学.2014
[8].沈奇,秦信蓉,王仙萍,田世刚,向阳.种植密度对紫苏经济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4
[9].刘贤娴,王淑芬,牟晋华,徐文玲.不同播期和品种对春播萝卜抽薹等农艺学性状的影响[C].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刘贤娴,王淑芬,李莉娜,王伟,牟晋华.萝卜肉质根膨大过程中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变化[J].山东农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