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游憩设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游憩设施,设计,现状,应对
游憩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岳甲林,马慧颖,姜昱莹[1](2019)在《旅游视角下景区游憩设施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打破景区"千城一面"的处境,游憩设施在环境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旅游群众视角出发,分析我国景观游憩设施现状,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研究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案例,总结优秀案例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并为我国的游憩设施设计提出建议,目的是让我国景区游憩设施进一步发展的发展,让城市更有特色。(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6期)
黄文涛[2](2019)在《西洞庭湖龙王湖片区湿地生态旅游游憩设施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西洞庭湖是中国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西部咽喉,其对长江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西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为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的开发西洞庭湖,致使西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全球环境基金组织联合湖南省林业厅实施“中国洞庭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项目,本设计作为其中生态旅游子项目之一,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在西洞庭湖保护区建立生态旅游和鸟类栖息地共赢的保护模式。鉴于此,本设计首先明确设计背景和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对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和游憩设施的相关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其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生态学、生态旅游、湿地和游憩设施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明确游憩设施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特点。阐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游憩设施设计中涉及的景观生态学、生态廊道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基础理论。通过梳理西洞庭湖建设发展现状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获得了西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和参与生态旅游的意愿,通过对西洞庭湖鸟类热点区域、西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和保护区总体规划分析,选取了龙王湖片区作为本设计的项目所在地,对其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游憩空间、现状植物和现状设施进行分析。选取4个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借鉴,总结出其中的设计理念和游憩设施设计特点。根据现场调查和问卷结果分析,归纳出西洞庭湖龙王湖片区湿地生态旅游游憩设施存在的问题:缺乏游憩设施;交通设施连贯性不足;候鸟数量多但缺乏相应的观鸟设施;水位季节变化大,场地可进入度低;湿地景观丰富但缺乏联系。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生态设计为前提,设计并建造游憩设施;在地势平坦区域设置游客集散区域;强化交通组织,连接各点状空间;在候鸟集中区域设置观鸟屋和观鸟长廊;设计架空栈道和湿地游步道,形成双层交通流线。最后根据设计策略,提出项目总体设计和分区设计,并完成湿地观鸟栈道、游步道、浮桥、观鸟屋、观鸟廊、观景平台和标识设施的单体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邢忠,袁川乔,顾媛媛,乔欣[3](2019)在《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城郊绿色基础设施用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眉山市岷东新区非集中建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叁、功能设置环节,因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功能服务水平。(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崔小明,张落雁[4](2019)在《“体育+公园”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健身》一文中研究指出健身,如今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市的健身场地、健身器材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吗?我们能去哪里健身?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一种“体育+公园”的模式,试图破解“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在全市率先开展“体育+公园”试点的江北区(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9-01-28)
徐文辉,周扬洋[5](2018)在《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调查研究与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道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重要载体,而绿道游憩设施科学合理的设置直接关系着城市绿道游憩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典型城市绿道游憩设施调查以及使用状况分析,获取了游憩设施使用者社会特征及使用频率,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结合城市绿道设计有关指南建设要求,对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总体满意度进行IPA分析。结果发现:交通设施连贯性不足,休憩设施种类较少,空间单一;亲水意愿强烈,而相应设施缺乏,儿童群体被忽视;整体形象不统一;管理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提升策略:强化线性空间的脉络功能,连接点状空间;加强空间领域感,打造人性化游憩空间;充分挖掘大型活动空间的游憩功能潜力;传统与现代的景观形象整合,提升游憩设施景观文化性和时代性,突出地域特色;运用互联网,打造互动性游憩体验;加强游憩设施的维护管理等。(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陈奕言[6](2018)在《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公园游憩设施适宜性评价——以南京市南湖社区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作为城市老人主要户外活动空间的社区公园,正发挥着其日渐突出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区公园中承担着老人康体健身与精神交流等重要使命的游憩设施的合理设置就显得格外重要。文章以南京市南湖社区公园为例,对其游憩设施的适宜性做出评价,希望为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公园营建提供参考和完善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8年08期)
周扬洋[7](2018)在《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设计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游憩空间和游憩体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城市绿道是最便捷的游憩场所。城市绿道游憩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其物质载体——游憩设施。健全美好的绿道游憩设施直接关系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因此,要加强城市绿道的建设,首先必须做好其游憩设施的规划设计。目前我国的绿道相关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取得了一定得进展,但是对于绿道游憩设施关注较少。鉴于此,本论文首先明确了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相关概念、分类及功能;对城市绿道及游憩设施的相关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游憩设施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通过梳理杭州市城市绿道的建设发展现状,选取了杭州市典型城市绿道(叁江两岸杭州主城区段绿道、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绿道、杭州西湖绿道)作为研究范围,对其游憩设施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游憩空间与现状设施进行分析评价。基于使用者感知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杭州市城市绿道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与游憩特征以及他们对样本绿道游憩设施的满意度情况,对叁个样本绿道游憩设施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对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总体满意度进行IPA分析。根据现状调查研究和问卷结果分析,归纳出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游憩交通设施连贯性不足;休憩设施种类较少,游憩空间单一;景观小品较为传统;亲水意愿强烈,而相应设施较为缺乏;儿童群体被忽视,儿童设施严重缺乏;文化传达形式陈旧;整体形象不统一;管理维修不及时。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提升策略:强化线性空间的脉络功能,连接点状空间;加强空间领域感,打造个性化游憩空间;以人性化为宗旨,健全完善游憩设施;充分开发大型活动空间的游憩功能;传统与现代的视觉形象整合;提升游憩设施景观性;突出杭州历史文脉特性,营造城市文化视觉;提升绿道生态性;运用互联网,打造互动性游憩体验;加强游憩设施的维护管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06-06)
周扬洋[8](2017)在《城市绿道游憩行为与游憩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杭州市叁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道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而游憩设施是绿道游憩功能实现的直接载体。以杭州市叁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以及社会访谈的形式,对绿道游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及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杭州市叁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的具体问题与优化建议,为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12期)
周娴,邓昭,李浩然,刘同平[9](2017)在《游憩设施的再生设计及其游憩园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如何消纳垃圾以解决垃圾围城的现状入手,讨论游憩设施再生设计的问题。为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整合各个专业知识。然而国内园林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视觉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之间严重孤立。以"大黄鸭"热潮与冰冷"航母"的对比为例,提出改善城市形象的途径是以小名片创造式还是以大地标打造式为主的问题;从城市休闲质量的角度肯定了城市名片即游憩设施的重要地位,提出整合游憩园和游憩设施的规划构想。最后根据园林设计的绿色原则演绎归纳游憩设施设计的4R原则,再次强调游憩设施在绿色环保和人文标签方面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臧亭[10](2017)在《上海市城市公园游憩设施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对于城市公园游憩设施的分类方法很多,但不成系统,无法指导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文章总结了公园游憩设施现有分类,分析了设施间的关联性;从游憩需求角度对游憩设施进行系统分类,根据游憩设施间的可替代关系以及可替代强度将设施划分为4个层级;以上海市为例调查城市公园游憩设施配置类型现状,基于居民对游憩设施的使用需求和潜在游憩设施类型的调研,构建上海城市公园游憩设施分类系统,为公园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林业》期刊2017年04期)
游憩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西洞庭湖是中国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西部咽喉,其对长江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西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为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的开发西洞庭湖,致使西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全球环境基金组织联合湖南省林业厅实施“中国洞庭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项目,本设计作为其中生态旅游子项目之一,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在西洞庭湖保护区建立生态旅游和鸟类栖息地共赢的保护模式。鉴于此,本设计首先明确设计背景和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对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和游憩设施的相关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其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生态学、生态旅游、湿地和游憩设施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明确游憩设施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特点。阐述了湿地生态旅游游憩设施设计中涉及的景观生态学、生态廊道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基础理论。通过梳理西洞庭湖建设发展现状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获得了西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和参与生态旅游的意愿,通过对西洞庭湖鸟类热点区域、西洞庭湖生态旅游发展和保护区总体规划分析,选取了龙王湖片区作为本设计的项目所在地,对其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游憩空间、现状植物和现状设施进行分析。选取4个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借鉴,总结出其中的设计理念和游憩设施设计特点。根据现场调查和问卷结果分析,归纳出西洞庭湖龙王湖片区湿地生态旅游游憩设施存在的问题:缺乏游憩设施;交通设施连贯性不足;候鸟数量多但缺乏相应的观鸟设施;水位季节变化大,场地可进入度低;湿地景观丰富但缺乏联系。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生态设计为前提,设计并建造游憩设施;在地势平坦区域设置游客集散区域;强化交通组织,连接各点状空间;在候鸟集中区域设置观鸟屋和观鸟长廊;设计架空栈道和湿地游步道,形成双层交通流线。最后根据设计策略,提出项目总体设计和分区设计,并完成湿地观鸟栈道、游步道、浮桥、观鸟屋、观鸟廊、观景平台和标识设施的单体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憩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1].岳甲林,马慧颖,姜昱莹.旅游视角下景区游憩设施设计[J].居舍.2019
[2].黄文涛.西洞庭湖龙王湖片区湿地生态旅游游憩设施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邢忠,袁川乔,顾媛媛,乔欣.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城郊绿色基础设施用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眉山市岷东新区非集中建设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4].崔小明,张落雁.“体育+公园”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健身[N].宁波日报.2019
[5].徐文辉,周扬洋.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调查研究与提升策略[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6].陈奕言.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公园游憩设施适宜性评价——以南京市南湖社区公园为例[J].居业.2018
[7].周扬洋.杭州市城市绿道游憩设施的设计调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8].周扬洋.城市绿道游憩行为与游憩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杭州市叁江两岸绿道主城区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9].周娴,邓昭,李浩然,刘同平.游憩设施的再生设计及其游憩园规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臧亭.上海市城市公园游憩设施分类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