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社区论文-张梅

信仰社区论文-张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仰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信仰,西津桥,业委会,棚户区,党内活动,党小组,镜子,迎难而上

信仰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1](2019)在《坚守红色信仰 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村里的一名普通话务员成长为社区党委书记,回顾工作以来的新路历程,坚守红色信仰让我受益良多。”在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枫桥街道西津桥社区党委书记顾佩琴深情地说着……种植红色火苗点燃红色火焰“以后我的孙女长大了,一定要入党,(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07-18)

朱泽荣,赵怡[2](2019)在《梦兆信仰下的仪式行为与网络社区形态研究——以QQ、微信、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知乎以及贴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络社区的兴起。网络社区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社区的社区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以往的对于社区的研究中,仪式与社区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仪式一定程度发挥着建构社区的作用。那这种视角在网络社区里是否适用呢?本研究在梦兆信仰的语境下,通过对QQ、微信、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知乎以及贴吧中梦的案例的搜集整理,在内容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借助于分享这一仪式行为,试图讨论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受仪式行为的不同取向的影响,网络社区的形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两种区分,体现着人们对于社区空间的不同建构。这种建构体现了网络社区的功能性与网络社区以认同为基础的缺场互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北京民俗论丛》期刊2019年00期)

明跃玲,文乃斐[3](2019)在《民间信仰对社区秩序的整合与调适——以湘西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神这一民间信仰是农耕文明时期民众对农业收成的依赖与祈求的产物,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具有名称众多、遍布弄巷的特点。作为民间信仰的土地神信仰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缓解民众焦虑心理,满足民众基本精神需求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的社区治理中应当引入文化治理的策略,构建民间信仰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通过文化重构使其文化调适与整合,从而纳入新的文化体制中,重构出一个为新生活方式服务的有序体制。(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朱蒙蒙[4](2018)在《社区变迁中的民间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文化系统孕育不同的民间信仰,随着文化系统的改变,文化信仰也会发生相应变迁。民间信仰的变迁也会影响到所在文化的系统的改变。本文以石家庄正定县N村如意道为例展开对社区变迁中民间信仰的研究。N村的如意道,在1949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两次兴衰的过程。第一次是1949-1978年,1949-1957年是兴盛期,1958-1978年是衰落期。第二次是1978-至今,1978-1992年是兴盛期,1992年以后是衰落期。如意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变迁发展与它所在的文化系统-N村密不可分。如意道变迁的过程,与N村社会从传统的农耕村落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过程同步。如意道在N村之中,它的组织成员、仪式活动和思想观念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到与其文化系统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其物质文化系统变迁有密切的互动关系。N村和如意道的关系是文化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随着文化系统整体的变迁,子系统也会发生相应调整。同样,文化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折射出整个文化系统的改变。因此通过分析如意道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到N村社会的变迁特点。本研究由五章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1978年以后如意道的兴盛;第二章论述如意道1992年以后的衰落;前两章讨论了笔者进入田野点通过调查发现N村如意道当前正在经历发展的没落期。并且通过调查的深入发现在1949-1978年之间如意道还经历过一次兴衰过程,为了对两次衰落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第叁章讨论的是1949-1978年如意道的兴衰。进而第四章分析了1949年以后如意道两次衰落过程中的变迁;最后第五章讨论了如意道两次衰落的原因及影响讨论在如意道两次衰落过程中的原因及影响的异同。本研究运用尝试检验宗教社会学运用于分析中国宗教发展的理论适应性以及总结民间信仰变迁和社区发展互动研究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8-06-30)

汪文堂[5](2018)在《大理宾川L教会基督徒的信仰选择与社区生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在大理地区的传播已有上百年历史,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白族传统的信仰结构和空间格局经历了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在进入白族社区后,通过一系列的调适和嵌入活动,最终对白族信徒的社区生活产生了特定的影响。目前当地是一个少数民族多元宗教共存地区,有着相对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对此背景下基督信仰社区生活嵌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二章分析了基督教在大理州宾川县L社区的文化背景、传播阶段和发展情况。第叁章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白族基督徒信仰变迁的社区环境以及影响其信仰选择的诸多因素。第四章从神圣和世俗的视域探讨了信仰嵌入下白族基督徒的社区生活及其关系网络的建构。第五章分析基督信仰对白族信徒社区生活所发挥的功能及面临的多种风险,然后提出了基督信仰社区适应的相关策略。最后从信仰选择和社区嵌入这两个内在逻辑关联点对基督教本土化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文章认为,基督教社区传播和社区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来宗教本土化的过程。L教会基督徒的社区生活是一种血缘、地缘、业缘和信缘关系调和与重构之下的生活,而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实质就是一种良性协调的民族嵌入、宗教嵌入和社区生活嵌入,基督教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适应了白族民众的文化和生活,从而在有着传统信仰的民族地区获得了立足。(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金元[6](2018)在《灾后社区信任危机及信仰体系重建——以“水淹龙王庙”为讨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村社区在灾后陷入人神信任危机,人们因"水淹龙王庙"事件将过失归咎于"龙神"和"国家",共同营造一系列牺牲和迫害"替罪羊"的方案,进而解构并重构地方民间信仰。替罪羊机制彰显灾后不同群体及个人的能动性,折射灾害构拟民间信仰的客观事实,成为人们解决社区危机和重塑社会秩序的路径策略。(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翠翠[7](2018)在《民间信仰的公共化困境——以浙江海滨社区的民间信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着海滨社区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众的信仰方式,从信仰实践的私人化角度,探讨民间信仰的公共化困境,旨在揭示民间信仰虽能为民间公共生活提供一套价值观念和精神资源,但这一信仰形式却并不能将一个个"私人"真正得以连接,构建一种基于信仰而来的团体资源及其行动规则,反而因为现实生活中各种私人化的神人关系所主导的利益分隔,呈现出民间信仰在传承和实践中的私人性与不稳定性。如何挖掘和探索民间信仰的公共价值和资源理念等,建构民间信仰之社会化路径,依然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赵翠翠[8](2018)在《宗教信仰交往及其私人化特征——基于福建海滨社区信仰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社会中的宗教私人化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与产物,而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私人化则是一种结构性的,大多体现为信仰方式的私人化。本文通过福建地区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信仰交往关系的研究,认为人们所选择的宗教信仰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乃是"关系即结构"中私人关系的原型。这种关系原型,在欧洲是宗教个人主义,在中国则是信仰关系私人化。正是这种"关系即结构"的私人化关系促使具体的个人深嵌、依附于各种公私关系之中,并形成了依附性、控制性与策略性叁种类型的私人化方式,成为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交往过程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安德明[9](2017)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互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者家乡街亭村民间神灵信仰复兴与重建过程的民族志考察,展示和分析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为保证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延续而表现出的能动性,以及社区内部的非均质性等问题。本文认为,任何社会中都不会有一个现成的本真传统,供人们随时启用或传承,从历史上看,那些今天被我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称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因素持续传承的同时,总是处在不断调整、变化或重建的状态,充满了动态性和创新性。在非遗传统动态传承的过程中,既存在官方与民间之间的冲突与协商,积极主动维护相关非遗项目的社区内部也并非均质同一,而是充满了多种立场、动机和诉求等之间的碰撞、交流与互动。经过互有进退的协商与妥协,人们才能最终达成一个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并为整个非遗项目内部成员共同接受的折中的新传统,从而保证相关非遗项目的持续存在和有效传承。(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琛发[10](2017)在《哥打丁宜客家开漳圣王信仰:社区化与国际化的双向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哥打丁宜开漳圣王信仰,延续华南客家地区尊称陈元光"陈圣大王公"的习俗,最初兴盛于客家矿区,以后影响矿镇。主要原籍两粤的民众借鉴开漳历史,咸信圣王开荒精神能保护大众垦殖南洋,并且杜绝虎患。当地信众是长期集体自居子孙,共称圣王"阿公",塑造圣王脚踩黑虎形像以为信仰象征。随着市镇演变,原来矿区河港香火也分香到县城和邻近村镇,出现了以圣王集体祖神的社区公庙,注重支持地方福利。而民众咸认圣王功业出发点在仁民爱物,其中又有庙宇位处旧矿区下游河边,因应旅游潜能,吸引国内外放生,无形中亦促进信众国际化。(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信仰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络社区的兴起。网络社区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社区的社区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以往的对于社区的研究中,仪式与社区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仪式一定程度发挥着建构社区的作用。那这种视角在网络社区里是否适用呢?本研究在梦兆信仰的语境下,通过对QQ、微信、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知乎以及贴吧中梦的案例的搜集整理,在内容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借助于分享这一仪式行为,试图讨论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受仪式行为的不同取向的影响,网络社区的形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两种区分,体现着人们对于社区空间的不同建构。这种建构体现了网络社区的功能性与网络社区以认同为基础的缺场互动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仰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梅.坚守红色信仰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N].苏州日报.2019

[2].朱泽荣,赵怡.梦兆信仰下的仪式行为与网络社区形态研究——以QQ、微信、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知乎以及贴吧为例[J].北京民俗论丛.2019

[3].明跃玲,文乃斐.民间信仰对社区秩序的整合与调适——以湘西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9

[4].朱蒙蒙.社区变迁中的民间信仰[D].湖北民族学院.2018

[5].汪文堂.大理宾川L教会基督徒的信仰选择与社区生活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8

[6].王金元.灾后社区信任危机及信仰体系重建——以“水淹龙王庙”为讨论中心[J].凯里学院学报.2018

[7].赵翠翠.民间信仰的公共化困境——以浙江海滨社区的民间信仰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8

[8].赵翠翠.宗教信仰交往及其私人化特征——基于福建海滨社区信仰关系的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8

[9].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互动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王琛发.哥打丁宜客家开漳圣王信仰:社区化与国际化的双向影响[J].闽台文化研究.2017

标签:;  ;  ;  ;  ;  ;  ;  ;  ;  ;  

信仰社区论文-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