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闽南移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番歌,闽南语,客家语,説唱
闽南移民论文文献综述
伊维德,李芳[1](2017)在《过番歌:清末民初以来客家与闽南方言説唱中的海外移民》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晚期,海外移民在中国东南地区非常普遍,客家话、闽南话俗曲中描写他们经历的作品被称为"过番歌"。客家语《过番》和闽南语《过番歌》,在标题、篇幅和结构上均有相似之处,演唱移民至新加坡等地之艰辛,原型来自讲述移民至台湾的早期歌謡《劝人莫过台歌》。以往对于帝国晚期的中国移民和华侨的研究,大多基于描写获得成功的移民和华侨的作品,而"过番歌"唱本则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本文来源于《戏曲与俗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朱东芹[2](2016)在《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分期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移民是当今侨务工作的重要资源,有关新移民问题的研究也是近20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一般意义上的"新移民"指"改革开放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来自国内大中城市,以留学移民为主,主要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数量多、层次高、影响大,这部分新移民是以往学界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有着不同内涵与特点的另一新移民群体——侨乡新移民,学界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即选取这类群体中颇具代表性的闽南侨乡新移民,对其形成、分期及特点展开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南洋问题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程南洲[3](2014)在《从台湾的移民形态谈闽南文化在台湾的生存与发展——以云林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台湾明朝末年曾被荷兰人占领,荷兰人被郑成功击败以后,台湾才成为闽粤人民移居的地方。大体来说,大陆先民移居台湾始自明末,其中以清代最盛。根据连横《台湾通史》云:"颜思齐、郑芝龙于天启四年,在日本结盟,驾船来台,航行八日夜,至台湾,入北港,筑塞以居,镇抚土蕃,分汛所部耕猎。未几而绍祖死,芝龙昆仲多入台,漳、泉无业之民亦先后至,凡叁千余人。"由此所记,可知明末天启年间已有先民迁移来台。明郑之时,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实行寓兵于农政策,有许多大陆居民追随郑氏来台,从事垦殖。清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翌年设台湾、诸罗、凤山叁县。自此以后,又有大量大陆先民移居台湾。(本文来源于《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期刊2014-10-29)
汤漳平[4](2013)在《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初年大量中原民众移民入闽,是闽粤开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漳州姓氏》一书中有关这一时期入闽的姓氏族谱进行梳理,结果显示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蛮獠"的府兵有68姓,眷属18姓,共86姓;由于诸多未知原因,部分开漳将士后代世系不明;唐初这次军事行动范围不止今漳州,还包括了龙岩、莆田、潮惠等地;开漳之后,仍有持续的中原移民入闽,与闽地文化相融合,使闽南文化在唐代中后期终于形成。(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许维勤[5](2011)在《移民传统与海洋文化——诠释闽南文化的两大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闽南文化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每个论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事实上,文化是个庞杂而具有多面性的系统,要对这样一种系统进行宏观而准确的把握,难度是相当大的,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历体验和观察角度,结论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大致可以析分为心态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诸方面,其中心态文化是最深邃的层面,思想文化、行为文化次之,制度文化、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期刊2011-10-01)
陈飞宝[6](2010)在《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与福建、粤东属于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共同基础上的共同文化区。台语电影在国家认同和民族的认同上,强调台湾和内地同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表达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命运和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台语电影延续了祖国内地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电影传统。(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0年15期)
张彩霞[7](2010)在《清初闽南移民与台湾端午习俗》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午节是汉文化圈中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本文拟以台湾端午习俗为分析基点,探讨清初闽南移民在台湾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由此带来的两岸文化认同问题。论文共分叁部分:史料中反映的台湾端午习俗;(二)清初移民在台湾面临的生态环境;(叁)端午习俗与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2010海峡两岸第六届端午文化论坛研究论文集》期刊2010-05-29)
刘殊芳[8](2009)在《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闽南人移民台湾的最早记载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清代,汉人开始大量移垦台湾,闽南人在此时成为开垦的主力之一,进而落地生根。随着台湾的日益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新移民家族得到了迅速的繁衍和拓展。闽南人移居台湾后逐步形成家族,虽然刚移民时仍多以垦殖、农耕为业,但家业稳定后,即开始重视族中子弟的培养。清代及清代以前来台的闽南移民,大多是社会中下阶层的民众,家乡生活清苦,知识有限,但经过原乡文教大环境的熏陶,带来了闽南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信仰。他们大多注重子弟的教育问题,有能力者延请内地名师于自家设立书院施教,亦有设立私塾聘请先生设教,以让子弟有机会受教育。地方士子也依家族、村庙兴学设教。由此,清代闽南移民家族教育初步形成。闽南移民家族教育从学校形式来看,主要是社学、义学、私塾与书院等类型。非学校形式的家族教化方面,主要有文教祭祀和族训、家规教育。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的主要场所以私塾为主,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及台东直隶州的移民家族教育发展状况不一样。不同的移民家族发展家族教育的形式各异,如竹堑郑氏家族通过明志书院培养族中子弟、板桥林家通过设立大观义学对子弟进行教育,张士箱家族对科举教育的重视。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个案。闽南移民家族教育对于个人与社会,发挥了提高族中子弟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提升家族社会经济地位、传递中原文化传统、促进文治社会形成等正面的功能,但也存在着思想受到箝制、沦为科举附庸、教学肤浅僵化、师资素质不齐等问题。闽南移民家族教育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延续原乡的家族传统、促进重读之风的形成,加速文运的提升,形成有影响力的士绅阶层。(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陈瑛珣[9](2009)在《从资金融通关系看清代台湾屏东平原闽南移民聚落的建构——以《力力社古文书契抄选辑》为讨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屏东平原位于台湾最南端,自明末清初以来,闽、粤移民陆续入垦,目前该地以客家聚落占多数。讨论到民间生活史料,一般以客家人最长于保留的族谱等家族史料为主。屏东平原早期分属于凤山县及恒春县,以致史料分散。而有关于屏东平原地方开发的经济类契约文书流传下来的数目,也明显少于台湾中部、北部地区。闽南人在此地的开发史料,更明显少于客家族群所保留下来的。极难得的是,平埔人马卡道人力力社古文书契提供了闽南永春移民在此地的开发脉络。《力力社古文书契抄选辑》所辑的古契约文书属于同一家族所有,往来记录集中度高,有利于了解闽南移民在此地开发与力力社族人逐渐流失地权的经过。有异于客家移民开垦的社会凝聚力是以宗族公尝为主,闽南永春人普遍的天公信仰,在此地形成一种神明组织,将闽南人组合在一起。天公会不仅是信仰共同体,也是一种经济共同体。契约文书的土地买卖记录与金钱借贷,证实天公会在当地所扮演的经济角色,串联起闽南人的移民网络。(本文来源于《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2-27)
汤漳平[10](2009)在《再论唐初中原移民人闽与闽南文化之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闽文化的整体研究中,学术界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闽文化中的几种形态,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移民入闽时间先后而形成的。本文主要探讨唐初中原移民入闽与闽南文化之形成。(本文来源于《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2-27)
闽南移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移民是当今侨务工作的重要资源,有关新移民问题的研究也是近20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一般意义上的"新移民"指"改革开放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来自国内大中城市,以留学移民为主,主要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数量多、层次高、影响大,这部分新移民是以往学界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有着不同内涵与特点的另一新移民群体——侨乡新移民,学界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即选取这类群体中颇具代表性的闽南侨乡新移民,对其形成、分期及特点展开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闽南移民论文参考文献
[1].伊维德,李芳.过番歌:清末民初以来客家与闽南方言説唱中的海外移民[J].戏曲与俗文学研究.2017
[2].朱东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分期与特点[J].南洋问题研究.2016
[3].程南洲.从台湾的移民形态谈闽南文化在台湾的生存与发展——以云林县为例[C].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2014
[4].汤漳平.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J].闽台文化研究.2013
[5].许维勤.移民传统与海洋文化——诠释闽南文化的两大基点[C].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2011
[6].陈飞宝.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J].电影文学.2010
[7].张彩霞.清初闽南移民与台湾端午习俗[C].2010海峡两岸第六届端午文化论坛研究论文集.2010
[8].刘殊芳.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9].陈瑛珣.从资金融通关系看清代台湾屏东平原闽南移民聚落的建构——以《力力社古文书契抄选辑》为讨论对象[C].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9
[10].汤漳平.再论唐初中原移民人闽与闽南文化之形成[C].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