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本例题的研究、创造与再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叶丛[1](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中韦达定理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韦达定理应用技巧精湛,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美学价值。韦达定理在初中数学作为选学内容,课标不要求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很多学校对于这块的处理就是不考不研究的状态。但由于二次方程与二次曲线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各模块中有着广泛应用,虽然高中课标对它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但在高考中却是必考知识点之一。本文致力于在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研究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中的教学实践。首先,本研究结合核心素养的三个水平阶段,通过对课本例题习题和高考真题的改编设置了韦达定理测试卷。在2020年8月对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进行测试。通过韦达定理测试卷成绩的数据分析发现:(1)准高三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总体不高,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核心素养相邻水平阶段存在递进的相关关系;(3)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层次和班级之间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对典型卷的定性分析,发现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次,结合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设计高中数学中关于韦达定理教学的四个教学设计案例,包括从韦达定理对称美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利用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迁移到超越函数极值点问题的研究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韦达定理的再创造教学—隐零点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借助韦达定理在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来锻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然后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最后,为韦达定理在高中的一线教学工作提出了五个教学策略: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认识内驱力;搭建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领深度学习;运用变式探究,打造优势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立体思维的发展。并对教学策略都进行了案例实践,验证了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卢婧[2](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旧教科书难度比较研究 ——以“基本初等函数(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静安,古尼沙·艾海提,崔诗琪[3](2020)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1~5的认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基于斯宾塞"个体知识发生过程遵循人类知识发生过程"的历史发生原理,简析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记数符号与记数方法的历史沿革,在小学数学"1~5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融入数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将构建数学史浅显内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显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学而言,不仅可以引领小学生感悟数学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深化其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小学生而言,人文知识、学科知识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小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促进小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
范洋[4](2020)在《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初中三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数学是初中阶段所有课程里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在初中数学的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学生高中数学的成绩,也影响学生是否能进入一所好的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复习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目前学习以及现实生活中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还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好一堂数学复习课,让学生在数学复习课中巩固知识,强化记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在初中数学课型中,复习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初中数学教师经常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有些年轻教师复习课教学设计里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往往不符合自己班上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等等,教师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与学之间呈现脱节,学生在复习课上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因为复习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题海战术也使学生感到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渐渐的丧失学习的兴趣。面对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课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教师在复习课上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在复习课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怎么样有效的引导学生复习以及如何精心设计复习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都是初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岳阳市第九中学和岳阳市第六中学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三种方法,然后分析出来了这二所学校存在着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没有运用思维导图,很少创设情境,很少讲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忽视教学评价,学生易错共性问题很少强调,没有分层布置作业,不重视课本题目,缺乏对解题的总结和提炼,很少用“问题串”的方式提问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媒体教学,提高复习效率、思维导图,构建整体框架、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一题多解,多种解法探究、一题多变,变式训练强化、合理评价,师生共同激励、共性问题,着重重点强调、分层作业,布置重在落实、课本题目,重视深挖讲解、题目归类,总结解题方法及规律、问题串联,启发学生思维这十二条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策略,最后根据里面的八条策略设计了一份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和一份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从而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任盈[5](2020)在《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重要领域之一,尤其是低学段口语交际的学习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还为以后的习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四次口语交际为蓝本,以单元教学为突破口,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的标准和要求,在四次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形成口语交际单元,并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并在贵阳市L小学选取三个试验班级进行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绪论部分从口语交际在新课标和教材中的地位、儿童的发展和单元教学等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探讨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单元教学”“口语交际”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并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语用学理论和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出发,系统的阐述了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语用学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特点,拟定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单元计划、单元教学、单元评价和单元改进)和结构要素(情境分析、确定单元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单元教学和评价计划),为之后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厘清思路。第二章以“我是乐小小记者”招募令为大情境,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教学,首先对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情境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其次,依据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制定“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最后,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为蓝本,整合和优化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内容并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第三章是“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活动总结三个阶段实施三轮行动研究,从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行动研究的过程,经过三轮行动研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力求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章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根据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和三个试验班级前后测数据对比,核心目标达成数据对比,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素养;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并提出几条建议: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丰富理论知识;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听说并重;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交际素养。
陈文琪[6](2020)在《基于2017版课标下人教A版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 ——以概率部分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也一直如火如荼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实验版课标)自2003年出版以来,指导了数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期间也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修订等指导教学,但都是基于现行的课程标准及当时的教育理念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2017版课标)是自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后,历时4年之久,发布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兼具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新课程标准发布以后,新教材也在2019年出版,为了及时把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新变化,本论文将人民教育教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A版(以下简称旧人教A版),与《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A版(新人教A版)这两本教材对比分析,对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下对应教材中概率内容的必修部分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关于教材对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为本文主要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工具以及所涉及的概念界定;第四章是对于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中有关概率的必修部分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变化;第五章与第六章为新人教A版和旧人教A版概率部分的比较;第七章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在2017版课标中,对于概率的必修内容做出了哪些修改?并尝试分析修改的原因。2.从宏观角度比较两版教材内容有哪些变化?基于课标的变化,分析其一致性。3.从微观角度分别对新旧人教A版中例题和习题进行比较并系统分析,总结变化的原因,以及尝试提出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课程标准在概率部分的变化有以下几点:1.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学分设置上均有变化,但变化不大。2.内容要求方面变化比较大,知识点有增有删。3.2017版课标的教学提示更具体,提出明确的引导方式,同时新增学业要求板块指导教学。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的研究,得到下结论:1.新人教A版栏目的变化主要在内容方面,类型与数量基本与旧人教A版一致,增加了一个新的归纳栏目,章末小结的变化比较多。2.例题的设置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变化体现在数量和难度方面,数量比旧人教A版多了近两倍,同时综合难度更均衡。例题的设计更突出以人为本,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增加了题目的知识含量,使得每道题的考察点更全面。3.习题的变化比例题要多一些。首先,在题目类型上更加丰富,首次设置了判断题和证明题;其次,在综合难度方面,除运算水平低于旧人教A版外,其余四个水平均高于旧人教A版;再次,在数学认知水平上的分布也更均衡;最后,习题的设置更重点突出习题考察方向,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万晓芳[7](2020)在《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课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与深化,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够顺利的踏入高中的大门,共同坐在教室里,平等的接受高中教育。虽然各地区初升高时没有一定的分数限制,但是当学生入学时,还是按照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将成绩较好的学生,分配到了师资力量比较厚实的学校或者是班级。当涉及高中知识时,学生们不难发现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是一大步的跨越。高中所学的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学习难度也渐渐加深。这些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在崭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为目的,实施一种拉近老师和学生距离,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的教学模式一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笔者借鉴多种好的教学模式,结合后进生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而提出的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够踊跃起来,积极地参与讨论,探索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借鉴前人研究的理念,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论文研究的目的、流程等。第二部分是基于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综述,介绍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老师和学生在初步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的不足与困惑,为课题的研究打开突破口。第四部分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该模式的内涵、标准、原则、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究。第五部分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对模式的具体阐述、实施关键步骤、实施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用法,又用为期一学期的亲身实践,用事实和数据得出这个结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葛秀敏[8](2019)在《渗透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实践研究 ——基于解决问题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必需的基本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总目标之一,也是培养现代化数学素养的核心。重视数学基本思想的培养是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革的趋势。模型思想是数学基本思想之一,是指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一类问题的那种思想。可见,渗透模型思想离不开解决问题。因此,本文旨在从解决问题的视角研究渗透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相关问题,实践探索渗透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基本模式,调查分析教学实践后的效果,提出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预期在学生经历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意识及能力,认识到数学模型的应用性和推广性,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在学习生活中,能有意识的寻找规律,总结思想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结合《标准2011》关于“模型思想”的释义及相关文献解读,阐述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的可行性及重要性;对研究问题相关概念界定,为进一步教学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问卷形式,对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现状调查研究。第三部分,结合案例片段,阐述基于解决问题教学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模式,分析其对改善模型思想渗透现状的作用。第四部分,梳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类整理四大板块的数学模型,选取部分内容,依照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模式,设计教学,结合案例具体分析、讨论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模式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五部分,通过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总结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实践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研究三种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着作研究梳理,构建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以问卷形式,了解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现状,对比教学实践后学生与现状调查的差异。通过案例研究法,选取苏教版部分教学内容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课后分析、研究、整理,调整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模式及方法使其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总结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运用六步过程模式(1.创设问题情境,感知“原型”;2.形成数学问题,提出假设;3.建立数学模型,重点体悟数学思想;4.模型求解,理解模型含义;5.验证模型,回归问题情境;6.应用模型,拓展模型外延。)教学,能够改善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数学应用和建模的意识及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然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限制建模的有效进行;学习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对建模精神的错误理解,产生思维定式;现有教育评价方式,不利于建模意识及能力的发展等。针对以上可能出现问题,建议: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建模过程、模型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重视采取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思想与策略的应用及推广、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模型的各种变式、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
芦瑞雪[9](2019)在《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六大核心素养,其中的“数学运算”素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个。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些研究仅集中在数学运算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培养策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并不知道怎么来精准落实数学运算素养。因此,教师急需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因素主要影响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才能知道在教学中要注重哪些方面,更好地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本文首先阐述了问题的背景及前人的研究,阐明了研究的主要问题、思路、意义和方法;其次,说明了与“数学运算”素养相关的概念;再次,运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得到了教师目前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所做的工作,运用测验法得到了学生现有的“数学运算”素养水平,通过AMO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主要因素,给出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的建议。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测验法,数据分析方法有编码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文献研究法是了解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及为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写提供指导。运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得出在职高中教师用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工作和活动。通过测试的方式测量出学生目前在这些影响因素下数学运算素养的程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法,找出提升数学运算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结构方程,经计算发现,对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较大的正向的因素有:详细板书运算例题的过程;对于易错的运算讲清算理;上课时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指导学生对比运算类问题一题多解的不同解法,寻求最优解法,总结运算策略,在具体运算中优化解题策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运算的步骤。对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较大的负向的因素有:注重运算类问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教学;将与运算有关的概念讲清讲透。针对上述主要影响因素,给出教学建议: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详细板书运算例题的过程;二、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平常易错的运算讲清算理;三、教师要特别注重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比运算类问题一题多解的不同解法,寻求最优解法;五、教师要重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运算的步骤;六、教师要合理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教学策略;七、教师要适当把握与运算有关概念的讲解。
范嘉赛[10](2018)在《“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考必考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近几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到了高三总复习阶段,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普遍存在困难,其主要表现是乱套公式,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欠缺。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运用“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进行实践研究。本论文在收集、研究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对“结构方法”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物理高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作了概述,认识并理清了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思路和方法。通过物理试题(一)了解大同市浑源县第五中学校高三年级两个平行班学生求解物理问题的水平,确定实验班,首先实施了关于解一般物理习题的基础知识课教学;在认知“结构方法”对物理复习课功能的条件下,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高三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案例,并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观察两班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物理试题(一)和物理试题(二)及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访谈记录获得如下初步实验结论:运用“结构方法”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两班测试成绩的显着区别,有力说明了在高三运用“结构方法”复习,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课本例题的研究、创造与再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本例题的研究、创造与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中韦达定理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韦达定理的数学文化 |
1.1.2 关于韦达定理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
1.1.3 韦达定理在高考中的考情分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
2.1 “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
2.2 “韦达定理”的文献综述 |
2.3 理论依据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再创造”教学理论 |
2.3.3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3.4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
3 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的方法与过程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对象 |
3.1.3 测试卷来源、难度、区分度分析 |
3.1.4 测试卷结构及内容分析 |
3.1.5 评分细则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测试卷数据分析 |
3.2.2 测试卷典型分析 |
3.2.3 结果分析和问题归因 |
4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中韦达定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4.1 教学设计案例一:从代数式的对称美来看韦达定理的应用 |
4.2 教学设计案例二:韦达定理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中的应用 |
4.3 教学设计案例三:超越函数隐零点的教学——韦达定理的再创造教学 |
4.4 教学设计案例四:韦达定理在圆锥曲线中的综合应用 |
4.5 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反馈 |
5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中韦达定理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实践 |
5.1 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认识内驱力 |
5.2 搭建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
5.3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领深度学习 |
5.4 运用变式探究,打造优势课堂 |
5.5 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立体思维的发展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1~5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四大文明古国的记数符号和记数方法历史沿革简析 |
(一)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
(二)古巴比伦的楔形数字 |
(三)古印度数字的演变 |
(四)中国的甲骨文数字 |
三、数学史对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
四、融入数学史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1~5的认识”为例 |
(一)教材分析 |
(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重点难点界定 |
1. 教学目标 |
2. 教学重点、难点 |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
1. 创设情境,激发认知需求 |
2. 探究概括,建构新知 |
3. 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
4. 比较辨析,发展能力 |
5. 引入历史情境,感悟数学价值 |
6. 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
五、融入数学史的教学策略与路径 |
(一)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
1. 博览群书,眼界决定境界 |
2.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
3. 有机融入数学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
(二)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路径 |
(4)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
2.1 复习课的界定 |
2.1.1 复习课的定义与作用 |
2.1.2 复习课的教学现状 |
2.1.3 复习课的基本理论 |
2.1.4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与应该注意的问题 |
2.1.5 复习课应遵循的原则 |
2.2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
2.2.1 教学设计的概念 |
2.2.2 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
2.2.3 初中数学复习课与教学设计的联系 |
第3章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关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
3.1.1 调査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4 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分析 |
3.2 关于教师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査目的 |
3.2.2 调査对象 |
3.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4 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分析 |
3.3 问卷调査的结果和分析 |
第4章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
4.1 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
4.2 多媒体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
4.3 思维导图,构建整体框架 |
4.4 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 |
4.5 一题多解,多种解法探究 |
4.6 一题多变,变式训练强化 |
4.7 合理评价,师生共同激励 |
4.8 共性问题,着重重点强调 |
4.9 分层作业,布置重在落实 |
4.10 课本题目,重视深挖讲解 |
4.11 题目归类,总结解题方法及规律 |
4.12 问题串联,启发学生思维 |
第5章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案例 |
5.1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分类 |
5.2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
5.3 初中数学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初中数学复习课学情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2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3 《一元二次方程》章节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
致谢 |
(5)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口语交际”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领域 |
(二)“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独立版块 |
(三)小学低学段是发展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期 |
(四)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面临的困境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口语交际相关研究 |
(二)单元教学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低学段口语交际 |
(二)单元教学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理论依据 |
一、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
(一)语用学理论:解释交际内容 |
(二)问题解决学习理论:解决交际的问题 |
二、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
(一)情境性 |
(二)对话性 |
(三)整合性 |
三、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模型 |
四、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结构要素 |
(一)情境分析 |
(二)确定单元目标与评价标准 |
(三)制定单元教学与评价计划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方案 |
一、“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情境分析 |
(一)课标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二、“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
(一)单元教学目标 |
(二)单元教学评价标准 |
三、“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内容和计划 |
(一)单元教学内容 |
(二)单元教学计划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 |
一、“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准备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拟定研究计划 |
二、活动导入阶段行动: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摸索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改进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完善 |
三、活动展开阶段行动:进阶活动螺旋上升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修改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发展 |
四、活动总结阶段行动:单元总结颁发记者证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探索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优化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成熟 |
五、“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实施效果 |
(一)试验三个班前后测数据对比 |
(二)试验班核心目标达成数据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素养 |
(二)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
(三)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
二、研究建议 |
(一)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丰富理论知识 |
(二)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听说并重 |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交际素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2017版课标下人教A版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 ——以概率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关于课程标准 |
二、关于数学教材 |
三、关于概率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课程标准对比 |
二、国内外教材对比 |
三、国内教材的比较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课程标准 |
二、高中数学教材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四章 课程标准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课程结构方面 |
第二节 内容要求方面 |
第三节 课程广度方面 |
第四节 内容深度方面 |
第五节 教学建议方面 |
第五章 教材概率内容宏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内容界定 |
第二节 表层分析 |
一、章前内容对比 |
二、教材旁白比较 |
第三节 教材栏目 |
一、栏目类型 |
二、具体对比 |
第六章 教材概率内容微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内容选取比较 |
第二节 内容编排顺序比较 |
第三节 具体知识点比较 |
第四节 例题比较 |
一、例题的涵义 |
二、例题的题型 |
三、例题的功能 |
四、例题数量及类型比较 |
五、例题难度比较 |
第五节 习题比较 |
一、习题的含义 |
二、习题的分布与功能 |
三、习题类型及数量比较 |
四、习题难度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课程标准在概率上的主要变化 |
二、教材的对比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教学建议 |
二、学习建议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教学模式的历史和发展 |
2.1.2 我国中学数学现有的教学模式综述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有效教学理论 |
2.2.4 课堂有效教学理论 |
2.2.5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第3章 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工具 |
3.1.3 研究过程 |
3.1.4 数据处理 |
3.2 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
3.2.1 学生的学习心态 |
3.2.2 学生对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反馈 |
3.2.3 学生的上课探究活动情况 |
3.2.4 学生对合作方式学习的情况 |
3.2.5 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情况 |
3.2.6 学生对课堂管理方式的情况 |
3.3 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及课例分析 |
3.3.1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
3.3.2 课例分析 |
第4章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分析 |
4.1 增强学习动机,丰富学生学习兴趣 |
4.2 坚持预学先行,加强学法指导 |
4.3 精准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合作 |
4.4 引导组队探究,体验生成过程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渗透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实践研究 ——基于解决问题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提出 |
0.1.1 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国际数学教育的变革 |
0.1.2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对模型思想的注重 |
0.1.3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契合度和适应性 |
0.2 研究的意义 |
0.2.1 社会意义 |
0.2.2 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意义 |
0.2.3 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 |
0.2.4 实践意义 |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0.3.1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涵义 |
0.3.1.1 问题 |
0.3.1.2 解决问题 |
0.3.2 模型和数学模型 |
0.3.2.1 模型 |
0.3.2.2 数学模型 |
0.3.3 模型思想和数学建模 |
0.3.3.1 模型思想 |
0.3.3.2 数学建模 |
0.3.4 模型思想和解决问题 |
0.4 文献综述 |
0.4.1 对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的研究 |
0.4.2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定位 |
0.4.3 小学模型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
0.4.4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 |
0.4.5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模型思想的基本模式 |
0.4.6 数学建模教学在国外的现状 |
0.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0.5.1 研究思路 |
0.5.2 研究方法 |
0.5.2.1 文献分析 |
0.5.2.2 问卷调查 |
0.5.2.3 案例研究 |
第1章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的现状调查 |
1.1 基本情况 |
1.1.1 了解学生在学习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最困难的步骤 |
1.1.2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分析 |
1.1.3 对学生数学应用和建模意识能力的分析 |
1.1.5 学生对数学思想的领悟情况的分析 |
1.2 问题所在 |
第2章 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教学的过程模式 |
2.1 创设问题情境,感知“原型” |
2.2 形成数学问题,提出假设 |
2.3 建立数学模型,重点体悟数学思想 |
2.4 模型求解,理解模型含义 |
2.5 验证模型,回归问题情境 |
2.6 应用模型,拓展模型外延 |
第3章 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教学的案例研究 |
3.1 “数与代数”中的数学模型的课程分布和课例研究 |
3.1.1 常见的数学模型 |
3.1.2 苏教五下《列两部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案例及分析 |
3.2 “图形与几何”中数学模型的课程分布和课例研究 |
3.2.1 常见的数学模型 |
3.2.2 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及分析 |
3.3 “统计与概率”中数学模型课例研究 |
3.3.1 常见的数学模型 |
3.3.2 苏教版五上《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案例及分析 |
3.4 “综合实践”中数学模型的课程分布和课例研究 |
3.4.1 常见的数学模型 |
3.4.2 苏教版三年级上《间隔排列》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学生对数学课堂参与度变化的分析 |
4.2 对学生数学应用和建模意识能力的变化分析 |
4.3 学生对数学思想的领悟改变情况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效果 |
5.1.2 基于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
5.2 基于解问题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建议 |
5.2.1 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
5.2.2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建模过程 |
5.2.3 模型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 |
5.2.4 重视采取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
5.2.5 强调思想与策略的应用及推广 |
5.2.6 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模型的各种变式 |
5.2.7 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 |
结语 |
基本结论 |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模型思想渗透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后记 |
(9)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二章 数学运算素养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运算素养的定义 |
第二节 数学运算素养的水平划分 |
第三节 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 |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第一节 数学运算素养教师活动的调查方案 |
第二节 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调查方案 |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过程 |
第二节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三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节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提高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建议 |
第一节 高中数学教学基本要求 |
第二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
第三节 教学案例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数学运算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测量卷 |
附录四 初始模型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考必考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教学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知识可视化 |
1.3.2 课题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复习课研究动态 |
2.1.1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
2.1.2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思路 |
2.1.3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 |
2.1.4 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有效性的方法 |
2.2 将“结构方法”应用于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1 教的理论 |
2.2.2 学的理论 |
3 “结构方法”与高中物理复习教学 |
3.1 高中物理复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 |
3.1.1 高中物理复习内容的特点 |
3.1.2 高中学生学习特点 |
3.2 “结构方法”在高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功能 |
3.2.1 对教师的作用 |
3.2.2 对学生的作用 |
4 教学实验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实验研究假设 |
4.1.2 实验研究目的 |
4.1.3 实验研究方法 |
4.1.4 实验研究材料 |
4.1.5 实验研究思路 |
4.1.6 实验过程 |
4.2 高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知识结构的设计 |
4.2.1 力学部分知识结构的设计 |
4.2.2 电磁学部分知识结构的设计 |
4.2.3 微观粒子初步知识部分知识结构的设计 |
4.3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结构方法”教学设计 |
4.3.1 解决物理问题的模式与思路 |
4.3.2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结构方法”教学设计 |
5 实验的测量与评价 |
5.1 实验前数据分析 |
5.1.1 前测试题结果分析 |
5.2 课堂观察分析 |
5.3 实验后数据分析 |
5.3.1 后测试题成绩分析 |
5.3.2 学生问卷分析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6 实验结论与反思 |
6.1 实验结论 |
6.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四、课本例题的研究、创造与再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中韦达定理的教学研究[D]. 刘叶丛.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旧教科书难度比较研究 ——以“基本初等函数(Ⅰ)”为例[D]. 卢婧. 石河子大学, 2021
- [3]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1~5的认识”为例[J]. 陈静安,古尼沙·艾海提,崔诗琪.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
- [4]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D]. 范洋.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5]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D]. 任盈.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2017版课标下人教A版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 ——以概率部分为例[D]. 陈文琪.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课例研究[D]. 万晓芳. 赣南师范大学, 2020
- [8]渗透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实践研究 ——基于解决问题的视角[D]. 葛秀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 芦瑞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考必考部分为例[D]. 范嘉赛.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